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伟光读书专栏[天涯首页推荐] 中年读书好处多
中年读书好处多
(2010-11-12 12:26:53)
转载▼
标签:家校共享
杂谈
人到中年,在社会现实的大学堂里,坎坷的谋生之路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也赋予我们丰富的阅历,有痛苦的创伤,有欢乐的收获。一腔沸腾奔流的热血变得和缓,一片锐意进取的心怀也变得柔软。生活感化了我们,让我们多愁善感,在平淡的外表里裹着一颗寻觅家园恬静的心。
撇开喧嚷的环境,拨开杂务的琐事,抛弃名利的得失,甩开攀比的烦恼于小楼一角手捧一本心仪已久的书,仔细品味,咀嚼书中的宁静和快感,在寂静中体会人生的滋味,无疑是愉悦沧桑中年的美好享受。
把年轻时书本里学到的知识和数十年社会大学的学问结合,培养出中年对事物成熟的感知。同一本书年轻时和现在阅读有很不同的感受。中年正是读懂读透书籍的年龄。生活的沉淀和磨炼给予了我们敏锐的感悟。一本书是历经生活折磨的倾情之作,还是敷衍造作的媚俗之物,我们只要一读就有能力很快甄别它。
人到中年,我们的子女正处青春求学的繁累之中,家长的过分关注和督促,抵不上我们自己潜心读书的表率作用。读书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性的成长环境,促使家长和子女同步成长,和孩子达成默契的思想交流。心灵间近距离的沟通让孩子远离孤独,自卑,反叛,邪恶。让智慧,亲情,信任,和美在家庭里开花结果。
在不长的人生旅途中,读透几本好书;明白人生幸与不幸的分界,不再患得患失,张慌浮躁;保持安静的心态,其实是每个中年人都能做到的有意义的事。
天涯论坛 >天涯读书 >专栏[我要发帖]
林伟光读书专栏[天涯首页推荐]
楼主啊:天涯读书 时间:2007-09-15 13:53:15 点击:25750 回复:242
举报回复收藏分享更多 楼主
林伟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汕头日报社编辑,曾有多篇散文获广东省报纸副刊二、三等奖,作品散见全国报刊,曾印行过散文集《纸上雕虫》、《书边散墨》。
欢迎大家交流阅读经验。
天涯读书的资料
更多>>
男,四川成都 注册日期:2005-11-02 上次登录:2013-06-01
2013-06-01六一快乐!
2013-05-23夏春锦即将推出台版新著《山城卧治》
2013-05-23理洵新书《猎书记》出版
2013-05-08[纪念孙犁百年诞辰]孙犁先生“归队”记
举报回复收藏
楼主:天涯读书 时间:2007-09-15 13:54:00
沙发!
请林先生直接将读书文字发在这个文件里。
举报回复收藏
作者:朱晓剑 时间:2007-09-15 13:56:00
:)
举报回复收藏
作者:耍家天堂 时间:2007-09-16 09:44:00
:)
举报回复收藏
作者:lwg2006 时间:2007-09-17 09:24:00
朱晓剑先生:本人去年已加入中国作协,请改。谢谢!
举报回复收藏
作者:lwg2006 时间:2007-09-17 09:25:00
《悔晚斋臆语》读后
林伟光
天下文章浩如烟海,我是每有河伯之叹的;但说句略嫌狂妄的话,好的文章往往如鲁迅笔下孔乙己所说的:多乎哉?不多也。世间有人以长短论文,不免短视。文不在于长短,在于妙运于心,得其乎韵者则佳。当然,好文中短文之写作难于长文。何以?长文如翻江倒海,所谓韩潮苏海,气势磅礴,即使泥沙俱下,也不掩其清。而短章,篇幅固小,或三言两语,多者不出三五百字,却需尺幅千里,纳须弥于芥子,文气之脉更必绵延于千里之外。如此要字字安置妥贴,至事事如意,则非大手笔者,难以从容应对。短文最忌局促,局促则顾此失彼,首尾且不能相顾矣。鄙人固喜读好的长文,却更喜读佳妙短章。偶然之间,读到了陈传席先生之《悔晚斋臆语》,不禁为之倾倒,也可谓“喜心翻倒”,读之一遍,费时其实不多,而所获得呢?是孔乙己所说者的相反,即多多者也。有偶无独,有鬼才之誉的贾平凹也喜欢读,且评曰:“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想想,这“远想出宏域”,无非言其思想境界之高远,如天外飞来,常出乎人意表之外;这“高步超常伦”,也无非言其文笔超然于物外,已非寻常之辈所敢望项。奖誉不能说不高,但即使有些儿“过”,依鄙见也“过”得有限,不信,何妨找来一读。
记得香港文章大家董桥(也是短文高手)说过:“文字练到高妙处,可以随四季嬗变,眼看它从青涩转为殷红,像春花夏虫秋月冬炉。”又谓:“人道是伤春悲秋,毫不长进;其实,没有经历伤春悲秋的笔,到头来是一枝天阉的笔。”陈传席自是“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人生况味尝尽之后,偶尔也于作画之余,操觚为文,却倡言:有话则短,无话则罢。短到怎生?只有两句,曰:“对待稿酬,如韩信用兵,对待写作,如岳飞用兵。”(《稿酬、写作和用兵》)两句是短,但包容的岂少?让你读后,却觉得恰到好处,所谓“增一分则腴,少一分则瘦”。这如给你一把钥匙,启扉之后有什么宝藏,就看你的了。
传席先生说:“余一向鼓吹文以半文半白者佳。”这《悔晚斋臆语》的文字正在乎“半文半白者”,或讥其不够纯粹,甚或加以复古桂冠,都未免浅识,或谓腐儒之见。窃以为,文无定法,不止于文章章法,也包括文字,文字之运用全在乎心,文言白话都是碎屑末技,在文章高手,信手拈来皆可为我所用,字字安置,则文采焕然矣。
做文之难,自古皆然,即如文章大师之知堂氏,也曾慨叹:“一是妙不可言,二是不可言妙。”好像有点玄虚的意味。但也不尽然,于饱览之士,来上一番排比比较,好坏清浊已泾渭自明了。操觚为文者,当然也离不开一者多读,二者多思。多读则眼界自宽,气局自然从容,“乱云飞渡自从容”,而多思则能辨妍媸,具自家的思想,故能说出如“人由人进化而来,非由猿”之类别出机杼者。这也正是传席先生《悔晚斋臆语》引人瞩目处。读是书,给我的感觉是,我读的是陈传席的文章,有陈传席鲜明的印记。这很不容易,写文章者比比皆是,有自家烙印的,即思想的,“多乎哉?不多也。”于是我爱读传席先生文章,《悔晚斋臆语》之外,还搜罗其它艺术专著,眼花缭乱一番后,不由不竖起大拇哥曰:“佳。”
陈传席何许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虽说“十年狂名惊俗世”,可也不是一个“狂”字就能了得的。
举报回复收藏
作者:lwg2006 时间:2007-09-17 09:26:00
《四季随笔》书里书外
林伟光
想想,话还得从书外说起。《四季随笔》,英国作家乔治.吉辛的名著,寒舍藏有两种译本,其中之一为李霁野所译。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可诧异的,因为像不佞这样只能依靠翻译来读别国作品的人,希望选择更接近原著神韵的译作是可以理解的。关于翻译,近些年来大家好像都颇看得轻易了,随便一个人读了点皮毛外语,就着手来胡译,不得其韵不说,可怕的是错漏百出,——这成了我不敢轻易去读的借口。如此翻译,比较前辈作家鲁迅、周作人们之“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他们既熟娴中文,又深晓外文,译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可是仍然不敢掉以轻心。鲁迅是主张“硬译”的,要保留洋气,宁可不顺,也不迁就所谓易懂。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些人,李霁野是其中之一。这位鲁迅笔下“头发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很长寿,一直活到1997年。他1944年抗战间译完并于1947年在台湾出版了《四季随笔》,当时只有二千多册;1983年陕西重印了一次,也只有三千册,故并不多见;我是一直要到今年才买到,已是年初的上海第三次印本了。我之所以看重它,其一是可窥鲁迅风的译笔风貌,其二是这书本身的一个苦涩故事:因为陈翔鹤先生喜欢,作者曾寄赠了一册初版的《四季随笔》给他。“文革”间,忽然接到陈寄回的这本书,后来才知道陈已含冤去世,寄这书竟是一种诀别。书居然折射了某一段特殊时期的悲欢离合,也凝聚着两位作家诚挚的友谊与感情,倒真应上了那句书有书的命运的拉丁名言了。
《四季随笔》是乔治.吉辛的代表作,与兰姆的《伊利亚随笔》,同属英国随笔双璧,历来为世人看重。休.沃克说:“《四季随笔》的大部分魅力在于这种事实:它是艺术家性情的流露。有些知心话像兰姆的一样亲切,几乎同样令人愉快。”作为作家,吉辛是勤奋的,几乎除了大病是笔不离手的,一生涉猎小说、评论、随笔,但只有这部《四季随笔》是为满足自己而写的。像许多文人一样,缠绕吉辛一生的只有一个字“穷”,他因此逃离了热恋的国土,到了欧洲大陆,到了美国,虽然他写道:“若是要我想,我将死在英格兰以外的地方,这思想我觉得会是可怕的”,但最后他还是死在法国。一生不得安顿一颗漂泊的心的他,渴望安稳,《四季随笔》其实就是这种渴望的一个“白日梦”。它假借亨利.赖克罗夫特(他的化身),一个著作家,突然在五十岁的时候,得到了一笔馈赠,可以过一种小康的生活,于是离开伦敦,到一个安静的乡村,悠闲地生活。书以春夏秋冬为序,以手记方式记下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吉辛挟其一生之阅历识见,对大自然的礼赞式的向往,以一份欣悦的心情,跳动的笔触,描写那份宁静安祥的妥帖。优美从容的笔,敏锐的观察,丰赡的知识,深邃的思想,令我们浑身的感官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仿佛享受到阅读的盛宴。在静谧的文字的背后,蕴涵了睿智,蕴涵了幽默,在渊博的知识之上托出了深邃的思想的光辉和自由的心态。不错,吉辛平生几乎总在愁吃穿中度过,但《四季随笔》里的文字并不忧郁,反而充满了对自然,对书籍,对音乐,乃至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不局促,不褊狭,始终荡漾着一份雍容的气象。
当然,这是一个“白日梦”,但这梦境里的生活,于我们看来也无非平常,而吉辛似乎终其一生都只是止于憧憬,于是在那欢欣的描写背后,就有一份沉重的苦涩。吉辛1903年去世,越年译者霁野先生出生,如今也已去世多年了,只有《四季随笔》仍然放射诱人的光辉。
举报回复收藏
作者:lwg2006 时间:2007-09-17 09:27:00
林伟光
人们常常称赞善写文章的,谓“大手笔”。这儿的笔,非笔也,乃人哉。当然,在电脑发明之前,写文章也是离不开手中的笔的。笔,中国从前是指毛笔,王羲之的“天下第一帖”《兰亭集序》,到鲁迅近一千万字的皇皇巨著皆然。那笔,当然有区别,羊毫,狼毫,胎儿毫,以及鲁迅手中的一块几毛的“金不换”,价钱之别何止天壤。虽说有善文者不择笔之谓,看迅翁手握的那管“金不换”,谁敢说威力不如别的贵重的盈千上万价值的笔。不过也不敢一概而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或者也有的,例如有一位法国作家,在创作时必须准备许多支笔,随时掉换,方才进入创作佳境;当代作家高洪波,创作三千字以上的文章时,就觉得是大文章,必须重新选择钢笔和稿纸了——这些私密性很强的习惯,其实也完全可以允许。这虽说的是钢笔,我想于毛笔也何独例外。
个人上是十分景仰能够用毛笔,在纸上书写的前辈文人的,因为文字总流漾着一份从容的气度。看那些原稿,周氏兄弟、茅盾、老舍、沈从文,总是眉清目秀,姿态妩媚,较之稍后的用钢笔、圆珠笔圈圈点点的,自有一份古典的情怀。钢笔、圆珠笔书写的,也有工整的,如鄙人见到的台湾作家余光中的原稿,钢笔字也是文气郁郁;上言的高洪波,他的钢笔字也很漂亮。但钢笔字之类,看来总还是觉得欠缺了点儿什么。呵,想起来了,就是缺少传统文人的那一种蕴藉风流,这是没有办法的,是时代陵变后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现在也还有装模作样用毛笔书写的,已经被尊称为“书法家”了,所写的已成了挂来欣赏的所谓“艺术”——凡称为艺术的,其衰落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过,你还别说呢,如今连钢笔、圆珠笔书写的,也开始成了“硬笔书法”,这多少也证明了,它们已渐显出那不景气来了。这都是电脑所害的。这不但让不少固执地眷恋手写的,如贾平凹、刘恒们倍感到了失落,也使我们失掉了许多故事供欣赏。比如俞平伯是拿笔书写的,就有了原稿。一天,这原稿里的一种,《红楼梦辩》忽然佚失,坐三轮车忘了拿,巧的是后来竟为好友朱自清获得,因为买油条烧饼,发现包裹的纸有字,一看正是《红楼梦辩》的原稿。这样的故事,失了笔的时代就不可能再有了;可也有好处就是使毛笔、钢笔、圆珠笔书写的,上升而成了“艺术”;更有甚者,还让余秋雨先生的那支因为写过《文化苦旅》的普通极的钢笔,因此而无用武之地,也因此而价值飚升,终于有了上拍卖场的资格——拍出的钱已记不清是为了救灾,还是捐希望工程,可惜此事最后结果如何,没听到下文。我那时已开始用电脑手写板了,尽管如清末改良派割了辫还留下齐脖子的发,不如革命者那么彻底地剃光了头;但到底钢笔、圆珠笔是不再使用了。所以就多少有些失落。因为同样的钢笔,就由于没写出了《文化苦旅》,就不配有上拍卖台的身份,结果只好自己搁起来。丢掉也还不甘心,毕竟手里这钢笔,为我也服役了十几年了,多少有了感情。
这是一支墨绿色的派克笔,是来接替我那支用了二十多年的英雄笔的。还清晰的记着,在“英雄”还矫健时,曾有过担心,怕万一它罢工了,可怎么得了?——当时颇迷信写好文章要有得心应手的笔。果然不久杞人之忧就成了现实,它书写越来越浅,最后干脆不出水了。焦急烦躁不在话下。一位朋友告诉我,某处有最后坚守着的一位修笔匠。于是欣喜前往,把“救命”的希望寄托他身上。这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干瘦,穿蓝色半旧的中山装,戴老花镜,守在暮色的残阳里,没有生意因而显得多少有些儿落寞。一见我的“英雄”,他昏花的老眼顿时一亮,大呼:“好笔!”神情像见到什么美女。只是这美女已迟暮了。赞叹一番后,他开始修笔,终于赶在黑暗来临前完工。其时我的心情是如何欢忭。我的“英雄”又开始在纸上驰骋了。可惜好景不长,它终于还是“廉颇老矣”,彻底为这支青葱的派克笔接了班。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都在摩擦,心中的不顺坦的恼怒是时时发生着,好不容易,我们才勉强可以互相适应了。
对于钢笔——我更习惯使用钢笔,其实我没有以上作家的怪癖,但也有自己的习惯,总喜欢笔杆粗,笔划粗犷的,应和着自己的思路,像纵马驰驱地在纸上流利地书写。可是总不容易寻找到,不是笔划纤细,就是笔划艰涩。因此在摩擦期间,除了这支派克笔外,我还买了好几支笔,都是名牌的好笔,想轮换着写,结果并没有。为什么?读孙犁的文章,他说,解放初他有了点稿费,就托人买了一支派克笔,可是买回来却舍不得用,珍藏了起来,许多的漂亮文章到底还是用普通的钢笔来写。记得那时读后,自己也觉好笑,因为我似乎也是如此。现在,倒真的可以藏起来不用了,但平时我还是要拿出来看看、玩玩,一两支常用的,如墨绿色派克笔之类,也还放在身上,闲时随便写写,仿佛一种怀旧。
举报回复收藏
作者:lwg2006 时间:2007-09-17 09:27:00
巴金的精神感召我
林伟光
我并不欣赏巴金的文风,但始终把他晚年的力作《随想录》放在案头,不时就拿来读几篇。我是把这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书,当作精神的力量来汲取。
记得写这部书时,巴老是年逾七旬的老人了。那时他有很多的创作计划,想把丢失的时间夺回来,但他首先选择了这部《随想录》的写作。因为这位热情如火,“是生活的激流驱使他拿起笔来”的作家,心中积聚了许多的话,灼痛着他,逼着他非说不可。他几乎不假修饰,就那么平实写来,从一九七九年写到了一九八六年,其间经历了病魔的折磨,后来几乎是一字一字艰难地书写,这才终于完卷。没想到竟然意外地成了“我(巴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账”。这当然是回顾,但更是忏悔,是思索。巴金不隐讳,不藻饰,无情地鞭挞着自己的灵魂,对自己过去的盲从深深地反省。他沉痛地说:“过去我吃够了‘人云亦云’的苦头,这要怪我自己不肯多动脑筋思考。”正因此,他力倡说真话,掏出一颗真诚的心。在其中的一篇文章中,他郑重地说:“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作违心的事”。
说得多好!这是一个文学老人发自内心的话。灼热如烫,相信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将具震撼的力量。我曾把巴金老人的这两句话写下来压在桌上的玻璃板下,当然是希望以之为自己精神的警策。但我知道这话说说容易,履践起来却难。说真话,不作违心的事。这都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甚至对我们来说也并不陌生,好像从小儿时师长就对我们耳提面命,因为这是做人的起码条件。可是我们真就能够做到了吗?检点我这四十多年的人生,更多的时候,或因主观,或因客观,或因心里潜藏着的一种趋吉避凶的私心,乃至想达到某种向上爬的目的,我说了若干的假话,也做过某些违心的事。因此,我脸红,我惭愧。
我也算是一个舞文弄墨的人,并且还是一个以“铁肩担道义”自命的记者,二十年来写的文字已近百万,但有多少是说了真话的文章?我深知其中属于应酬的、欺世盗名的、无病呻吟的,乃至于违心说假话的垃圾文字不少。我深为自己的软弱和妥协惭恧,觉得有愧手中之笔。应该承认,在这人类的世界,无论中外古今,说真话的人都活得艰难,有的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混易错·《政治生活》100个----书痴乔治·吉辛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B04 繁星
张湛东:钢笔中的怡然自乐
钢笔推荐
【秋石书堂|钢笔楷书】钢笔试写·《灵飞经》·写乐21K大型笔
何为好书?枕边夜半展读
【乡土文学】冯林伟||与文字为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