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姓与氏当年是两个概念 姬发、姜太公都叫错了

姓与氏当年是两个概念 姬发、姜太公都叫错了

来源: 每日新报12月6日8版     发稿时间: 2015-12-08 10:41

  对于中国人来说,姓氏是一个简单而重要的人身符号。而这个符号在历经千载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期里,也发生着令人惊叹的变化,它伴随着文明和历史的足迹,衬着王朝的荣辱和兴衰,带着宗族的理想与慨叹,传递着属于名族认同的深刻烙印。

  姓和氏是两个概念氏可更而姓不变

  人们如今谈到“姓氏”的时候,不会将“姓”和“氏”分开对待。但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絜介绍,在战国之前,尤其是西周与春秋时期,姓和氏是严格区分的。姓是最广泛意义上的血缘团体的名号,同姓族下的成员不见得聚居在一起。而氏则为具有一定实体性的宗族组织的名号,同一宗族下的成员往往聚居、共财,宗族组织实际上是姓族组织的分支。

  以姬姓为例,同是姬姓的成员,有以周王为代表的王族,也有鲁、燕、晋、应、蔡等姬姓公族,鲁、燕、晋、应、蔡是封国名,同时也是氏。姓百世不变,氏则可以根据宗族组织的分衍情况而变更,比如春秋时期著名的鲁三桓季氏、孟氏与叔氏,就是从鲁国公族中分衍出来的三个卿族的名号,但依然属于姬姓。古书上讲“五世则迁”,就是说随着家族人口的繁衍,同时也为了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有效实施,所以其他众庶子的家庭在经过若干代以后就一定要“别族”,组建自己的新的宗族组织,获取新的宗族名号,于是便有了新的氏。

  男“称氏”女“称姓”司马迁遗“错”百世

  西周与春秋时期,姓与氏都是贵族阶层专有的法权符号。从功能上看,氏最大的作用是别贵贱,姓则用以别婚姻。对于家族来说,姓族是虚体,而宗族是实体,最被重视,所以家族中的男子都要“称氏”,以表明自身的血统,女子才“称姓”,以防同姓族群通婚而扰乱伦理纲常。在当时,男子是忌讳像女子一样称姓的,所以我们称武王发、太子发可以,但现在很多人口中称的“姬发”则是错误的叫法,同理,“姬昌”“姬旦”也是错的。而“姜太公”更是误称,实际上他叫吕尚,“吕”是他的氏,是他原先所处的封国名,我们也可以称他“师尚父”或者“太师望”,这是表示他的职位。

  陈絜指出,这种错误的产生,一般认为跟司马迁有关,这有点冤屈。其实姓与氏的概念,从战国便开始混乱,到了《史记》成书的西汉时期,更是错误百出,所以,在《史记》当中,常有“姓某氏”、“赐姓某氏”的矛盾甚至错误写法,比如秦始皇,说他姓赵氏,但秦的族姓应该是嬴。再比如汉高祖“姓刘氏”,实际上“刘”是氏而非姓。由于《史记》流传甚广,错误也就影响深远了。

  政治婚姻恪守“同姓不婚”贵妇称“姓”以相区异

  与氏略异,“姓”最大的功能就是“别婚姻”。商代有姓而不用,出自同一家族的男子和女子,都使用相同的家族名号,甲骨文中“子某”、“妇某”相互对应,比如眉族的首领叫做“子眉”,他姐妹或者女儿嫁入商王室后便叫做“妇媚”或“妇眉”。同样如“子周”、“妇周”,“子鼠”、“妇鼠”,各自反映的亲属关系也是一样的。但眉、周、鼠等,其性质都属于“氏”。

  但到了周代,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原本松散的姓族组织被强调,所以“姓”的重要性亦被彰显。当时贵族间的政治婚姻必须恪守“同姓不婚”原则,且提出“同姓通婚,其生不蕃”之类的理论。所以女子的名字里必须带有姓,起到区别族群的作用。比如周王的妻子有叫做“王姜”的,其中“姜”是姓,表明该女子出自姜姓之族的齐、吕或申等国,而“王”字则代表她是王室成员,为周王之妻。

  姓在商代并无用处封建制才“赐姓”“命氏”

  姬姓、姜姓、子姓、任姓等先秦古姓大概有30余个,大体代表着当时的三十多个起源较为古老的血族团体。但在商代或更早时期,是否有姓的概念和相应的禁忌,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了。在陈絜看来:“商人有姓的概念,古姓也存在,但是他们觉得没有用处。同姓族可以通婚。周人在建立周王朝之前的先周时期,也是可以同姓通婚的,禁止姓族内部的通婚是在入主中原之后。”

  周接替商入主中原后,以“方百里”及“三千虎贲”起家的“小邦周”的人口难以和商人的数量相比。但在这种情况下,依然需要将周人的子弟、功臣和姻亲等分封到各地去拓殖新的土地。周初外封的诸侯国大概有70多个,其中姬姓国就占50多个,留在中土的周族势力自然更为薄弱,而且各个分封的诸侯国自然也会与周王朝产生离心力。而赐姓则是利用原始的血缘亲情意识,强调同族关系,使受封的姬姓众子弟能紧紧围绕宗周这一轴心,从而患难与共、生死相戚,使姬周王朝长治久安。

  姓具有等级姓“芈”为南方楚荆小族

  “赐姓”还有区分血族团体亲疏远近的作用,即所谓“同姓”、“异姓”与“庶姓”,封国贵族的等级由此而有一个大体的划定。在当时,不仅仅有代表与王族本家的“姬”姓封国,姜姓和姬姓时常通婚,是固定联合的联盟力量。任姓、姞姓也如此,是经常与姬姓通婚的姓族,他们的地位也就比较高。而其他被确认姓的封国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比较低的地位。

  而“芈”是个怎样等级的姓呢?陈絜教授认为,“芈在当时是比较小的姓族,中央政权是以对待南方蛮荒民族的态度来看待他,虽然他们跟周人也有联系,但并不被关注,或许其首领在周王庭担任的职务也比较低。”

  “礼崩乐坏”贵族没落姓和氏逐渐走向统一

  春秋晚期以降,中国古代的姓氏制度又有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姓、氏合一与姓氏全民化。战国之后,姓、氏的界限变得模糊,第一个原因就是“同姓不婚”的制度被破坏了。陈絜举例说,春秋晚期,蔡国和吴国虽然都是姬姓封国,但是他们因为政治利益的需要,也开始通婚,通婚也在吴国和鲁国的公族间进行。这时候,“姓”作为别婚姻的作用已经逐渐消失。

  另一方面,宗族组织解体了,过去强调的是族群,现在更强调个体。传统贵族组织与贵族群体没落,世官世族的模式解体,新的官僚制度出现,使得庶民有了上升的途径,庶民原本无姓无氏,但他们可以模仿贵族自行给家族取一个名号,所以氏不再高贵。这个时候,无论是古姓还是新氏,作用基本相同,所以二者逐渐合一,有了“姓氏”的概念。

  姓氏被随意“使用”与“利用”造神运动到如今

  没有姓氏怎么办?在姓氏全民化的过程中,靠占卜、吹律定姓等方式来“随意”确定。庶民获取姓氏的手段很多,其中甚至出现胡乱而定的形式。例如《玺汇》著录的《马屎(矢)》之姓大概就是一例,《汉书马宫传》云:“马宫……本姓马矢,宫仕学,称马氏云。”这种由动物的排泄物而来的姓氏毕竟不雅,所以西汉末年会出现大司徒马宫在仕学后改本姓“马矢”为“马”的事情。

  陈絜认为,在如今,各地都有各种宗亲会和同姓集会。这反映了“找名人做祖先”的一种心态。但在学术上看,这是很难追溯的。没有家谱的家族,往上四代五代的人,也就很难知道名字了。而家谱的写就也很难逃离“平民造小神,帝王将相造大神”的逻辑。

  “姓氏认同”与“改变姓氏”

  “姓氏认同”在中华文化中占有地位

  姓氏与宗族有着密切联系

  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常建华看来,中国的文化特点之一就是认同感强,其中就包括“姓氏认同”。从这个角度上看,姓氏作为一种符号使人们产生凝聚力。与姓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宗族关系,通过共同的祖先凝聚后人。

  姓氏在社会建构的方面作用强大,姓氏在宋以后,随着“宗族重建”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建华介绍说:“宋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时期,为了稳定社会,士大夫提出重建先前已有的宗族制度。一直流传到今天编写族谱、祠堂祭祖、族长制度,都是通过确认同姓氏祖先构成的。”不同的宗族起了不同的“堂号”。比如王姓中就有“三槐堂王氏”,渊源是当过宰相的刘氏家里种过三棵槐树。而张姓中则有“清河堂张氏”,小堂号也很多。堂号与宗族姓氏有着密切关系,以标志姓氏和分支。

  姓氏与宗族结构之间也有联系,明代中后期以后,宗族在民间迅速普及,在这个过程中,姓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宗族发展起来之后不断扩大,与同姓氏宗族互相联合,被称为“联宗通谱”。

  “改姓”在心理与社会作用下进行

  明清以来姓氏不断减少

  后世的姓氏越来越少,很多小的姓氏就合并到大的姓氏当中去了。《百家姓》的普及也使得姓氏减少的趋势逐渐明显。

  在明朝,就有着“改变姓氏”的制度。常建华举例说,《明实录》中就曾记载,余姚有个李氏宗族改姓的经过。一些人年幼被过继抚养,而长大成名之后则要认祖归宗,这时候就要向政府申请,依照程序改姓氏。而明清时代,由于这个姓名认同感的特点,姓氏追求名人效应,寻找或者树立本姓氏名人的风气也世风盛行,虽然从正面上树立了榜样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姓氏的减少,造成“乱认”祖先的情况。

  清代乾隆时期江西的宗族,同一个姓氏遍盖了很多祠堂,而且还在省会建立大祠堂。也将家谱改成“最早”的祖先,这些“祖先”往往是姜太公、刘备、袁绍等历史名人。这也造成了以姓氏统一下的宗族派系势力发达。

  结果,乾隆果断下诏,省里面的大祠堂被拆掉,要求家谱要修到“可证明”的近代。同时把祠堂里面的不可证实的“名人牌位”取消。

  但一些“改姓”也是被迫发生的,明初和清末都曾有大规模的改换汉姓的情况,常建华介绍说:元朝灭亡后,不少色目人、蒙古人都改成了汉族姓氏。而清末的满族人,则改成了汉族的姓氏,比如叶赫那拉氏改姓了“叶”。

  

  本版撰文 新报记者 回振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宗族姓氏(四)
芈月的老公叫赵驷?—科普古代的姓和氏
容易叫错的姓氏!【生活百科】
李氏寻根问祖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全 面 认 识 姓 氏 文 化
古代姓与氏有分别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