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之问:人品与诗品的差距——唐才子系列之三
在写宋之问前,我们先来说说另一位诗人——刘希夷。说刘希夷,可能会有人不熟悉,但要说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这一广为传诵的诗句,即出自刘希夷笔下。
在《全唐诗》中,收录这一诗句的有两首诗,一首是宋之问的《有所思》,一首是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两首诗几乎完全相同,只不过,宋之问的诗中把“洛阳女儿”改成“幽闺女儿”而已。即使如此,在后世的传播中,我们似乎都很自然的把这首诗放到了刘希夷的名下。
围绕这首诗,没有什么著作权的公案,却有一桩血腥的历史疑案。
刘希夷,字廷芝……尝作《白头吟》,一联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叹曰:“此语谶也。石崇谓‘白首同所归’,复何以异。”乃除之。又吟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复叹曰:“死生有命,岂由此虚言乎!”遂并存之。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
——《唐才子传·刘希夷传》
希夷善琵琶,尝为《白头吟》,“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乃更作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复似向谶矣!”诗成为周岁,为奸人所杀。或云:宋之问害希夷,而以白头翁之篇为己作。至今有载此篇在《之问集》中者。
——《全唐诗》
从唐代起,就有宋之问杀掉外甥刘希夷,剽窃其诗句的记载。人们之所以如此相信宋之问能够做出这种卑劣之事,则在于宋之问的品行着实不堪。
宋之问,字延清,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宋之问初入仕途,正是皇后武则天逐渐掌握朝政之时。武则天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便巧思文华取幸。一次游洛阳龙门,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一予一夺,宋之问自然声名日盛,如此的荣宠,也让宋之问愈发沉溺于依附权贵。
公元699年,武则天称帝。这一年,已经在武则天面前大红大紫的宋之问写了一首《明河篇》献给武则天,诗的最后四句写到:“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浮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意思就是说这银河啊,离我太远了,多希望有一个中间人让我能接近银河啊,并想向占卜人询问怎样才能得到这块织女支机石呢?很明显,宋之问在用献诗的方式向武则天献媚。
而献诗的起因,则源于不久前宋之问“求北门学士,以有齿疾不许”。北门学士是武则天称帝前,为笼络知识分子,打造自己的智囊亲信而特设的职位,后来成为推动武则天称帝,乃至推行国家大政的重要力量。宋之问既有才华,又得武则天宠信,求北门学士被拒的原因却是“齿疾”——口臭。
原来宋之问并不是单纯想成为北门学士,而是希望把自己与皇帝武则天的关系更拉近一步,上龙床,成为武则天的面首男宠,却没想到被重重地打了脸。
傍皇帝没傍上,宋之问转而去傍上了已经上得武则天龙床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其捉刀代笔,赋诗作文,甚至“为易之奉溺器”,谄媚至极。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杀掉了张氏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失掉依附的宋之问随后就被贬到了瘴疠之地的广东泷州,做一个小小的参军。
被贬之后生活艰难,而宋之问又尝到过权力和荣华的滋味,不甘心就此沉沦。第二年,未经许可,宋之问竟去职逃回了洛阳,躲到朋友张仲之家里。
当时,朝政被武三思一手把持,张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谋划铲除武三思,但没想到被宋之问得知。这样一个向高层投身的机会,宋之问自然要紧紧抓住,朋友什么的早就抛诸脑后。宋之问立即派人向武三思告密,张仲之、王同皎被杀,宋之问则不仅免除了私自逃回的罪责,并再次得到了重用。“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簿,天下丑其行”。
失去权力后再次得到权力,宋之问更加无所不用其极来守住重新得来的权位。武三思死后,太平公主势大,宋之问极尽谄事之能,抱住了她的大腿。后来安乐公主又权倾一时,宋之问又主动投入怀抱,因而遭到了太平公主的记恨,也为他日后再次被贬,埋下了炸弹。709年,当唐中宗准备提拔宋之问为中书舍人时,太平公主揭发了他主持贡举时收受贿赂的劣迹,宋之问因此又被贬到了越州(今绍兴)。
再次被贬的宋之问,却在宠辱无常的沉浮中淡定了心境。在贬所,他登山涉险,访察民生,“颇自力为政”,诗歌创作也开始转入了健康清新的轨道,“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但就在宋之问开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时候,又一次权力的更迭却将他逼上了最后的绝路。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兵变,拥立唐睿宗。宋之问被流放广西钦州,后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人言刘希夷之报也”《唐才子传·宋之问传》。
在人品方面,宋之问有着种种不堪,但就才华而言,宋之问在整个诗歌历史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翻阅宋之问的作品,大都为应制之作,内容乏善可陈,而且充斥着谄媚之气。但正是在这些词采华丽的诗作中,宋之问通过属对精密、音韵协调的诗作形式,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
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新唐书·宋之问传》
如果说“回忌声病”还只是对沈约“四声八病”说的继承的话,那么,“约句准篇”就属于“沈宋”二人对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的发展创造。后人谈及唐诗,“沈宋体”是绕不过去的,就因为“沈宋”二人对律诗的形式定型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定程度上,“沈宋体”就是律诗的别称。
正因为这一对诗歌形式的巨大贡献,宋之问才得以留名后世,甚至让后世稍稍回避了其人品上的种种不堪。作为和宋之问齐名并称的沈佺期,二人不特年齿相当、阅历相仿,仕宦沉浮、人生遭际也有许多相近甚或相同之处。不过虽然同样阿附权贵,得益于及早脱身,沈佺期最终得以善终,这也是他比宋之问的幸运之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之问:好好一个诗人,你去当什么男宠?
【文苑★散文】说说为律诗定型之人
武则天和宋之问
一首入选课本的唐诗,作者人品极差,但这首诗却是流传千年的经典
人生最快的捷径,是慢慢走
明明是又高又帅的大才子,却偏偏把自己作成了人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