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构建当代教科书话语体系的方法论

教科书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学术自信和教育自信。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攀峰教授的《教科书研究方法论》一书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致力于揭示其内在逻辑和研究理路,为提升当代教科书话语体系的方法论自觉,推动独立形态“教科书学”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话语体系:“道”“术”合一

作者揭示了教科书话语体系中“道”与“术”相互依存、整体统一的关系。“道”即教科书研究的方法论原理,主要涉及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包括基本理论、研究逻辑、思想原则等;“术”即具体的教科书研究方法,主要涉及教科书研究不同阶段使用的方法、技术和手段。教科书研究方法体系是由“道”与“术”两个部分共同组成,两者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作者认为,教科书研究是哲学方法论指导下的科学研究,包含着某种意义的方法论原理与内在之“道”,同时教科书研究还需要具体方法的支撑,“术”是通达教科书本体之“道”的中介与路径。既没有离开具体方法的单独方法论,也没有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具体方法。在这个意义上,“道”与“术”共同构成完整的教科书研究方法体系。

学科视角:从“单”到“多”

作者指出,在70多年的发展中,教科书研究方法论经历了从“单学科”研究到“多学科”研究的发展路径。最初的教科书研究是在教育学的学科框架中进行,其研究方法也是借鉴和运用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尽管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起初推动了教科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但是却难以为教科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助力。20世纪90年代始,多学科的方法论开始对教科书研究领域产生影响。多学科研究打破了单一静态的研究方式,逐步形成多元混合的研究方式。这些理论与方法包括话语理论、媒体理论、源自社会学背景的结构主义方法、文化研究的媒体实践、关于媒体影响的传播研究、教育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学者们将之整合应用于教科书领域,致力于解决教科书领域的独特性问题,使之成为适合教科书领域的研究方法体系。

分析路径:“动”“静”结合

作者主张,教科书研究在分析路径上应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注重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统一。静态分析是将教科书视为一种静态的课程文本,从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视角出发对教科书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揭示教科书在文化知识、思想道德、认知发展和出版编制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动态分析是将教科书置于课程开发和教材使用背景下的研究,关注教科书与学校文化、教育目的、教学过程、教材受众等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旨在了解教师、学生、教研人员、社会大众等不同主体对教科书的态度看法,教科书的实际使用效果,教科书从编写、审查、出版到使用的整个过程。教科书研究应依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特点,采用多元互动的分析路径。

研究方法:“质”“量”并重

作者提出,教科书研究应遵循“质”“量”并重原则,加强量化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的结合。量化研究方法是对教科书中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统计和测量,运用标准化的工具收集和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探寻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假设和得出结论。它主要包括内容分析法、调查法(包括德怀术)、实验法,其中内容分析法是教科书研究中使用最广泛、最普遍的方法。质性研究包括话语分析、叙事分析、接受分析、民族志等,它们大多采用访谈、观察、语言分析等方法对教科书问题进行整体性探究,在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结论,对教科书文本做出解释性理解,以此揭示教科书文本中难以测量的内容。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结合在教科书研究中十分必要。

话语意义:从“显”到“隐”

教科书研究不仅关注课程文本的显性内容和表层意义,而且关注教材话语的潜隐内容和深层意义。作者指出,以往教科书研究使用最多的是内容分析法,经典的内容分析注重类目的统计和频率的多少,适合于分析大范围的文本资料,仅限于探讨可见的、显性的传播内容,脱离了社会文化语境的分析,对于传播内容的潜在意义、传播的动机意图、社会背景、传播引发的反应等则不加探讨。话语分析方法引入教科书领域,则促使教科书研究关注的重点从“语言”转向“话语”、从“表层意义”转向“深层价值”。当代教科书研究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分析,而且是一种意识形态分析;不仅关注文本内容,而且关注课程知识生产传播过程;不仅要关注文本表层意义分析和语言形式的分析,而且要探寻教科书文本隐藏的深层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不局限于单纯的文本形式分析,而且扎根于社会文化情境,揭示课程知识与社会体制、权力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

研究立场:“中”“外”融通

教科书话语体系的建设要坚持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立足国际视野,把中国教科书话语体系的建构置于世界教科书研究发展的宏大背景中,注重借鉴国外教科书研究理论,借鉴国外教科书研究中有益的学术概念、方法技术和分析框架,立足中国实际与国外学界进行深度对话,探寻新时代教科书话语体系的方法论问题。另一方面,实践上,要观照中国教科书话语体系的具体性和本土性,确立教科书研究的中国视角和中国立场,致力于推动中国教科书话语体系的思想创新。面向中国教科书建设的现实问题,注重问题导向,是构建中国特色的教科书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

《教科书研究方法论》从方法论高度深入探讨了教科书研究的价值内涵和方法范式,有效分析了教科书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构建了全面系统的教科书研究方法体系,开拓了教科书研究的新视域和新领地,凸显了教科书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自觉和方法论意识,提升了我国教科书研究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品质。由于它是一部包含着丰富资料和独到见解的教科书研究著作,还是一本操作性强的教材分析工具书,其读者群体不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而且适用于中小学教师和相关实践工作者。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0年08月26日第4版

作者:万作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44张PPT,把债券市场研究方法论和研究体系搭建说透了
学习研究 | 法学研究方法简介
【读书小札】翻译史研究的方法论典范:读廖七一《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
论教育研究的“范式转型”及其危险
话语分析方法论研究综述
书单| 质化研究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