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

知止而后有定——《大学》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到什么程度要止,这个时候才能有“定”。《道德经》说:知止不殆。一个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就不会走向自我毁灭。“定”是定力,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那么为什么是知止而后有定呢?我们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得陇望蜀,患得患失,很多困苦和障碍都来自这里,但是从事实上来说,我们这一生不可能什么都得到,因为得失之间是有平衡的,如果知止,那就知道了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没有过份的要求了,没有妄念了,再美好的东西,心里知止,知道自己求不来,知道那是非分之想,对这个事物没有欲望了,心就定了,不会患得患失了,因此说知止而后有定。

《大学》

苏轼的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穿林打叶声就是生活中的诱惑和干扰,那么莫听,就是不要被外在的诱惑和干扰所扰动,就是“知止”,何妨吟啸且徐行,是说走自己认定的路,这就是有“定”。

【摘自网络】朱熹在《大学章句》里面解释“知止而后有定”非常简单: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这是讲知止的止,这个止就是应该止住在哪里——至善,就是第一句话讲的止于至善。所以这句话朱熹的解读的意思是:知道至善而后能坚定志向。

知止而后有定

【个人观点】很多参考资料显示,“知止而后有定”的“知止”是说知道至善而后能坚定志向,包括朱熹也是这么解释的,但是,我个人更偏向于郭继承老师的见解:“知止而后有定: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到什么程度要止,这个时候才能有“定”,才能有定力。”我之所以偏向这个解读的原因如下:

一、“止于至善”的“止”是达到的意思,也就是达到某某目标为止,那为何“知止而后有定”的“止”却指的是“至善”?

二、一个人有定力,能坚定,必定是知道自己的边界,必定是止住自己的私欲,无欲则刚,无私欲自然有定力,如果说知道“至善”就能坚定志向,我认为这不是必然,知道目标的人很多,但是能够有为这个目标而坚定志向的人不多。

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第一句已经明确指出目标,下面是为了达到目标如何做的问题了,第一步要达到的境界就是:定,达到这个境界一定是要止住自己的欲望,如同佛家的戒、定、慧,第一步自然是“戒”,也就是这里说的“止”,这样才有后面的“定”。

四、知止而后有定,有定力才有后面的“定而后能静”,静不是说静就能静下来的,是需要有定力的人才能静下来的,静下来不是行动上的停止,而是内心的平静,内心平静是需要排除外界的诱惑和干扰的,那么如何排除外界的诱惑和干扰呢?这就需要“知止”,知道自己的边界,止住妄念,止住私欲,如果妄念纷飞那是无法有定力的,更不能静下来的,因此从后面的语句中判断,“知止而后有定”的意思就是止住妄念、私欲才能有定力。

易水

2021-05-2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习录【六十二】
习阳明心学,传国学智慧,助力文化强国
《知行合一 王阳明》——止于至善
《大学》之惑(1)
辨析|为什么说朱熹关于“止于至善”的解释是一种误读
王阳明亲解心学入门课——大学问的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