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尖即说“立三尖”

天尖即说“立三尖”

——安化天尖印象之一
 



尖,茶树的芽尖,或芽尖做的成茶。如人们常说的毛尖。

天尖,清中晚期天子喝的黑尖茶。大约从乾隆年间开始,安化的黑尖茶就以其独特的风味成为贡品进入宫廷。不过,那时候黑尖茶被埋没在一大堆来自各地的贡茶中,并不出众。

 

黑尖茶的出名跟一个人有很大关系,陶澍。

陶澍是湖南安化小淹人,早年随父在家耕读,后考取功名,入翰林院御史,眼界大阔。嘉庆九年,他与友人建立消寒诗社,汇聚了林则徐、贺长龄魏源、龚自珍等中晚清著名的“经世致用派”领袖及其信徒,他常邀众人在其官邸举行雅集,品尝从家乡带来的黑茶,探讨国计民生。陶澍从小跟着父辈在黑茶环境里熏陶,自然对家乡黑茶大加赞美,他一反过去“禅茶一味”的空灵写意手法,或无病呻吟的酸文人腔调,而以画工笔般的诚恳详细描述了安化黑茶的采种、加工和品质,感慨茶农的艰辛,被魏源称颂“为翰林能诗,为御史能言”。

 

陶澍现存四首咏安化黑茶的长诗,收入《陶文毅公全集》。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芙蓉插霞标,香炉渺云阙。自我来京华,久与此山别。

尚忆茶始犁,时维六七月。山民历悬崖,挥汗走蹩薛。

培根阅冬初,摘叶及春发。冻雷一夜鸣,蓓蕾颖欲脱,

是名雨前香,采之日一撮。未几渐蒙茸,卓立针抽铁。

是名谷雨尖,香气弥勃勃。毛尖如鹤毳,挨尖类雀舌。

黄茶号晚出,味厚亦非劣。方其摘取时,篮筐遍山巴。

晨穿苦雾深,晚焙新火烈。茶成与商人,粗者留自啜。

谁知盘中茶,多有肩上血。我本山中人,言之遂凄切。

 

 

这首诗几乎就是安化黑尖茶的素描。

“芙蓉”、“香炉”指安化的芙蓉山与香炉山,前者以云雾茶、芙蓉仙茶驰名;后者距陶澍旧居仅五华里,以产雨前香和谷雨毛尖著称。安化茶在北宋建县以前,多为“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野茶;到元明时,茶树开始由野生逐渐向人工培植演进。安化是个“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旱土和庄园”的崇山峻岭之区,茶农每年要在农历六、七月冒酷暑进行中耕,入冬则要松土、施肥、培根,攀悬崖,走陡坡,非常辛苦。

 

野生芽尖

 

等春雷一响,茶芽萌动,需赶在谷雨前采摘可制“雨前香”珍品。这种茶一天只能采一小撮,一市斤要采三万多个嫩芽尖,可见其辛苦和珍贵。“谷雨尖”是在谷雨时采摘的嫩茶,它尖细如针抽铁,蓬松如蒙耳,同为名品。“毛尖”,则如白鹤的细毛,“挨尖”是芽边的嫩叶,形如雀舌。凡是尖茶,采摘手法要求极高,既要准确与效率,又不能伤及茶树长势,影响来年的芽头收成;因此,采摘尖茶尤其是野尖的人工费也是最贵的。

“黄茶”一般在农历四五月采摘,叶粗色黄,故名,等级稍低。黄茶多为紧压黑茶的原料,压紧后销往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部民族地区,史称“甘引”。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左宗棠曾在安化题过一联“万重梅岭青杉绣,千两黄茶天一香”,其中黄茶指的就是这种加工千两茶的茶叶。

在摘茶的高峰时节,男女老幼齐上山,采回来还要赶制,十分辛劳。“晚焙新火烈”,写的是茶工在七星灶上用柴火烘焙,赶制黑毛茶时的情景。

 

 

陶澍画像

 

陶澍人稳重,能干,诗写得好,先后引起嘉庆及道光皇帝的注意,由此官运亨通。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道光十年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两淮盐政

道光皇帝喜爱地理,尤其喜欢听大臣们讲述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以此拉近君臣关系。有一次陶澍回京述职,道光又问到他家乡安化的情况,陶澍就说起离家不远的资江里有一块像印章样的方形巨石横在江中,颇有中流砥柱的风范,人称“印心石”;陶父是个读书人,有所寄托,就将自己的茅屋命名为“印心石屋”,以鼓励陶澍建功立业,陶出来做官后,也将自己的官邸称作印心石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道光派人送来一幅字,上书“印心石屋”以示勉励。这件事轰动朝野,皇上给陶澍送字的消息不胫而走,大臣们一连几天纷纷上门祝贺,把陶澍忙得团团转。正忙的时候,又听门外敲锣打鼓,人欢马喳,出门一看,内务府的人抬来一块巨匾,上刻四个鎏金大字“印心石屋”。

 

咋了这是?原来陶澍接了道光帝的字幅后,忙上表感激之情,表示要把皇上的御书刻在家乡的山石之上,让当地百姓也感受皇恩浩荡。道光一听要刻在山上,就觉得那幅字写小了,拿来大笔又写一幅,还觉不过瘾,再找来内务府的官员,把它刻成匾得了,好事做到底。感动得陶澍眼泪哗哗的,羡慕得百官心潮嘭嘭的。不久,道光又称赞陶澍家乡的黑尖茶,并将其列入皇宫日常用茶,岁岁入贡。从此,入宫的安化黑尖茶被称为“天尖”。真可谓,寒门一跃入龙门,他乡恍然作故乡。

 

道光真的这么喜欢陶澍吗?很可能。但更大的一种可能是,陶澍作为汉人官至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掌管着江南最富庶的地区,也就是手握着大清帝国的钱袋子,不让他感恩戴德更待何人?两幅字,一款茶,这买卖能不合算么?

天尖,就这样伴随“印心石屋”的典故从山野走向皇宫,自然引发官宦阶层的热烈追捧,不过,供应朝臣们的黑尖茶比天尖要低一个等级,以示阶级分明,时称“贡尖”。至于老百姓喝的黑尖茶,相对叶大粗老,统称为“生尖”。

 

“印心石屋”的典故在当时的湖南官员、士子中人尽皆知,这又引出了陶澍与湘阴怪才左宗棠的一段人生奇缘。后来,陶澍的亲家、湘军名将左宗棠入主陕甘、新疆,又将天尖、贡尖、生尖带到到西北各地,安化的三尖茶遂成众所周知的黑茶名品。这段奇缘我下次再聊。

 

天尖茶产自海拔7001500米、终年云雾缭绕的湖南雪峰山脉,如芙蓉山、大熊山、云台山等著名高山茶区,生态环境极其独特——千百条清澈溪水遍布山间,湖南第二大河资江贯穿全境,距今六七亿年、占地球总量85%的冰碛岩层浅藏于土壤砾石之下,为茶树生长提供了无法复制的优越条件。茶叶嫩尖生机勃发,动能强劲,芳香天荐,道地新鲜。

 

冰碛岩层

 

天尖鲜叶一般清明或谷雨前后采摘,按一定配比加工成一级黑毛茶。天尖茶至少有500余年成熟的制作工艺,和黑茶其他品种一样,前期要经历杀青、揉捻渥堆烘焙过程,其中独特的七星灶烘焙一定要用松柴旺火,它是制成黑茶的关键性工序。经过烘焙的天尖毛茶形状规整,色泽黝黑均匀,再经高温汽蒸软化、拼堆、包装灌篓、压制定型、插丝透气、凉置等工序方为成品。

天、贡、生三尖制作工艺基本一致。新茶一般伴有松香,转化三年左右渐渐消退。色泽乌黑油润,条索紧直,汤色黄红明亮。入口醇和绵厚,味正无杂,回甘迅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它会和老酒一样越陈越香。天尖采用竹蔑篓远古包装工艺,吸收自然竹黄清香,透气通风,有助于茶叶在蒸制后继续发酵完善。

 

 

天尖原生态包装

 

安化自古有以茶治病的传统,坚持长期饮用黑茶可滋肾气,通二便,专治“消渴疾”,即现今的糖尿病。天尖茶属于完全发酵茶(前期浅发酵与人工后发酵),活性茶多糖含量高,具有天然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临床实验发现天尖茶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和脂肪代谢、控制体重、调理胃肠、通便利尿等有很大帮助。茶汤色的主要成分茶黄素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还对肉毒芽杆菌、肠类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荚膜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天尖茶咖啡碱含量低,安眠养神;硒含量丰富,有抗辐射、抗肿瘤、抗氧化衰老、降胆固醇等作用;能增强大脑中枢神经活动的敏锐性,抑制动脉硬化等等。天尖茶能成为清宫廷日常用品,一定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

 


    天尖概括起来就是,雪峰山脉的山尖,大叶乔木茶树的嫩尖,再加上皇族享用这一特性,占据了社会阶层的金字塔尖,天尖即说 “立三尖”。

1819年农历10月,陶澍从四川任上回家祭祖,路过鹞子尖(安化与新化交界处的山尖)的茶亭休息时,观云蒸霞蔚,山岳磅礴,即兴题诗一首:

盘旋直上五云高,

千里河山一望遥;

我本玉皇香案吏,

置身莫讶立烟霄。

这诗大开大合,脱形而上,几乎就是陶澍一生的写照。陶澍从安化山中走出,在朝中盘旋而上,达到了先人没有企及的高度,京都与乡村似乎并不遥远。尤其是“我本玉皇香案吏”一句,充分表达了自信与心愿,要知道,那时他还只是个小小的“川东兵备道”,后面还有20年的人生旅途呢。“置身莫讶立烟霄”则反映了他平和、从容的为官心态。您说,皇帝要看了他这诗,能不开心吗?

 

不说陶澍,我们再细读这首诗,它似乎又是“天尖”的写照。天尖从明代早期问世,穿越历史风霜,达到了当时社会价值的顶峰;岁岁入贡,拉近了山乡与皇城的距离;我本玉皇香案吏,我本,分明有“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的味道;置身莫讶立烟霄,就算皇帝喝的茶,不也是采自旷野,由粗糙的老手加工,依船运,靠马驮吗?故说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茶,人,事,冥冥之中似有感应。

不得不信,或说,不信不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尖茶是什么茶 安化天尖茶该如何存储
安化天尖、贡尖、生尖和花砖茶的历史由来
你对中国的茶叶了解如何
汇总!中国16个省的名茶,你知道几个
安化黑茶三尖茶历史及工艺流程
中国茶叶数量统计大全(值得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