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小戏”|杜宇


     古柳斜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小时候,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三,镇上火神爷庙会,最繁华的时候,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最端头四台大戏,唱对台戏,各请名角,谁都不服谁,那叫一个热闹。
      同时,在僻静处,小河边,柳荫下,一人一鼓一简板,打着节拍,口中说唱,大鼓书也就演绎开来。偶尔也有两三个人的,一人开唱,另两人用三弦伴奏,甚至男女交替唱颂,更是绘声绘色。

     俗称这种大鼓书叫“小戏”,大戏唱几天,小戏儿的就唱几天,因为有人气,也就能够稳定下来。往往是一天做三场,上午、下午和晚上,每场开唱个把小时之后,唱到中间最精华的时候,说书人戛然而止,拿个萝筐绕场收钱,有一毛的,有两毛的,也有五毛的,却绝少一块的,因为那时候一块钱可以搓一顿好的呢。给不给是人情,给多给少更是随意,也就是所谓的“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但且绝少不给的,毕竟吃人家的嘴短,拿你的手短,听人家的耳朵短吧。收完钱后再说后半部分,下一场接着上一场内容来说,说到一半又戛然而止……几天下来,一部长篇大鼓书也就说完了。

      小孩儿和女人们喜欢去听大戏,因为那里热闹,人多,花脸,戏台下还有各种各样好吃的好玩的,但老头儿却都喜欢去听小戏,因为故事比较经典,有说有唱,情节比较生动,每叙一事一物,均能道本、追源、探因,叙述过程、结果,交代人物,形状,性格,衣着,动作,或杜撰附会,运用自如,迎合听众心理。还能以眼神及面部表情附以表演,时或以滑稽言词深固众听。说到紧急关头,听众无不聚精会神、提心吊胆、面带忧虑,直到柳暗花明皆大欢喜,大家一起长出一口气。情节的互动性,便使得小戏更加的意味深长。

      除了在庙会上的小戏之外,更多的说书艺人却是日常里单人独迹负鼓游乡,夏日午后农闲时节,月夜坑旁,大树荫,边听鼓书边歇响,亦或是冬夜村中背风场,夜灯一盏,咚咚鼓声帮人消夜。
      村中小戏往往是天朦胧黑的时候就开始了,鼓架子一摆,简板一摇,咚咚声一起,村中的的小孩儿都飞奔过来,围起来有说有笑,说书人便开始唱一段“戏帽”,戏帽不长,十多分钟罢了,内容无非是劝人向善莫作恶、教人行孝莫嫌烦的《十大劝》《老来难》《二十四孝》之类,算是圆场,召唤人气。唱完后就休息片刻,好心人端来开水和晚饭,小孩子们回家通知大人晚上有戏,那个没有电影的时代,小戏往往成为大家夜深人静后的精神消遣。
​     这种走街串巷的“小戏”,往往一个晚上只说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我都忘了,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听完,听到一半的时候,就被家里大人拉回来睡觉了。第二天一大早,说书人就挨家挨户敲门,拿着一个搪瓷缸讨要粮食,除非特别吝啬的人,一般情况下各家各户不会拒绝,要么是两个馒头,要么是半缸子的小麦,说书的把这些收集到一块儿到镇上换钱,算是报酬。第二天晚上再到下一个村子去说书,所以后来我就想,大概这样的说书人只会两三段戏就足够了。

     当然也有书说的好的,书说的好,但却没有说完,第二天去了另外一个村子,有一些戏迷就会赶场子一样的跟着去听,听来听去,哪怕是同一部戏也是百听不厌。所以传说有某个说书说得好的最后娶了某个村的姑娘的故事。当然,也有时候因为说书说得好,被村里挽留下来,接二连三的唱,直把一部长篇说完,这就不需要每天挨家挨户去收粮食了,因为报酬由村里面的组织者统一解决了。
​     小戏红火的时候,因人少钱少,小户人家逢喜事、节庆日也有请戏以求欢庆的情况,那一下来也是至少三四天一部长篇。但这种情况却不多,因为更多的是穷苦人家。
​     后来随着电视的出现,大鼓书就慢慢的退出历史舞台了。而今想听一场的话,谁能在电脑上搜索非物质化遗产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聂学运作品丨听小戏
【衣食住行】元宵说“闹”
《沙海听涛》特刊:文||韩青青||看戏(原创散文)
金佰安‖岩峪沟里唱大戏
向度原创|侯建臣:老戏
六祖慧能(东北大鼓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