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3——2014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3-2014学年高一3月月考

语文试题(教师版)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1.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发生自杀式炸弹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多人伤亡,但由于道路被堵,救护人员只能安步当车,步行去抢救受伤人员。

B.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C.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西楚霸王一把大火,使得咸阳焦土一片,寸草不生,赤地千里。

D.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人类68%的疾病的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是感冒的主要根源。

B.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C.在连续遭遇本赛季的五连败后,湖人队的处境令人堪忧,如果后两场比赛再失利,湖人队将跌落至西部赛区第四名。

D.许多地方以较低的价格征用耕地盖起高楼大厦,这给国家不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也给老百姓造成极大的利益伤害。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近日,从不少报纸上看到“给力”二字,有的写入文章,有的做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有生命力而过去不见诸大众传媒的词语,试着在报刊上采用,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创新。

①虽没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热闹

②后来,有人发现《人民日报》上竟也用了“给力”

③我并不反对一些网络词语,包括“给力”在内——进入通行的报刊等媒体

④于是,一夜之间,不少报刊便纷纷仿效

⑤但也毕竟制造了一点儿“声势”

⑥据说,“给力”原是网络用语,进不了一般的报刊之中

A. ③②⑥④①⑤    B. ①⑤⑥②④③

C. ⑥②④①⑤③       D.③④⑥②①⑤

4.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句式不相同相同的一项(   )(3分)

A.客有吹洞箫者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马之千里者。

二、古文阅读(共15分)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闻而审,则为福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有闻而传之者曰        拔剑撞而破之。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 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8.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3分)

 

②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3分)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五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9.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堪 称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

 

 

10.有人说,诗的尾联所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4分)

 

 

四、名句默写(6分)

11.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19分)

九 公

凡 夫

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九公是全村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得数也数不清。

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十分反感。先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一天在讲曹植七步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

盆泼也

瓢倒也

一滴雨

一个大豆也

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字,九公再次拜会周公,呼呼大睡。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众’,是说很多人的意思——多形 象!多生动!”

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念什么字?”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

老师有点生气。“这不是字!”

“不是字?”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这个字念——一堆人!”

从去年入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枯黄。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来到河边求雨。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方圆几里、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看热闹。

九公在河边支起一个供案,上面摆着供品,然后点燃三炷香,双手捧着擎过头顶,对着上天三叩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

之后,真正的求雨过程开始了。

九公身背一个簸箕——此时他就是千年鳖精的化身。四个帮手分列东南西北,围成一个圈,每人手中还提着一壶水。

九公就在中间爬来爬去。爬到东面,就抬头问:“东海龙王下不下雨?”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浇一阵。爬到西面,九公又问:“西海龙王下不下雨?”西面的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又浇了一阵子。“南海龙王”“北海龙王”也都声称:有雨!九公就这样爬来爬去,衣服渐渐湿透了。

说来也怪,天真是渐渐地阴沉下来,起风了。甚至还滴下几滴雨来。

轰隆隆,轰隆隆!

一阵响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的巨响在天空回荡。

“打雷了!要下雨了!老天爷显灵啦!”九公激动得老泪纵横。“都别傻站了,快跪下来求老天爷吧!”九公向周围的人群喊去。有两个老太太当即就跪下了。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村支书刘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别瞎闹啦!部队趁着今天的有利天气正在人工降雨呢。炮弹已经打过了,马上就要下雨。谁要是不想饿肚子,就赶快去地里挖沟引水,我只通知这一次啊!”刘义说完又转头跑掉了。

人群一哄而散。九公慌忙喊:“哎!别走!哎!”九公的四个帮手最后也随着人流不见了。

九公一下子瘫坐 地上。

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从此,九公就常常坐在村头的那棵大柳树下,对着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不厌其烦地说:“娃呀,好好读书。将来有知识才能长本事!”

12.小说中的九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13.小说详细描写了九公“求雨”的过程,请分析其作用。(6分)

 

 

 

1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7分)

 

 

 

 

 

 

七.作文(共40分)

猪八戒照镜子

猪八戒坐在镜子前照镜子。镜子中出现的它,长耳朵,翘鼻子,十分丑陋。它一见就十分恼怒,抡起铁耙,将镜子砸得粉碎。可当它再看时,无论大小,每一块碎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它。

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山西大学附中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3月)月考

语文试题(教师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二、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发生自杀式炸弹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多人伤亡,但由于道路被堵,救护人员只能安步当车,步行去抢救受伤人员。

B.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C.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西楚霸王一把大火,使得咸阳焦土一片,寸草不生,赤地千里。

D.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答案】D.(A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B.望文生义。不厌其烦意为不嫌烦琐与麻烦,这里应用不胜其烦,意为烦琐、啰嗦得使人受不了C.赤地千里:形容旱灾或虫灾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不能形容火灾后果。D“竭泽而渔指排尽水来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人类68%的疾病的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是感冒的主要根源。

B.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C.在连续遭遇本赛季的五连败后,湖人队的处境令人堪忧,如果后两场比赛再失利,湖人队将跌落至西部赛区第四名。

D.许多地方以较低的价格征用耕地盖起高楼大厦,这给国家不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也给老百姓造成极大的利益伤害。

【答案】B.(A项“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句式杂糅,改为“人类68%的疾病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C项“连续……五连败”搭配不当,五连败就有连续的意思,“令人”和“堪”成分赘余;D项语序不当,“不但”应放在“给国家”前。)[来源:Z_xx_k.Com]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近日,从不少报纸上看到“给力”二字,有的写入文章,有的做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有生命力而过去不见诸大众传媒的词语,试着在报刊上采用,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创新。

①虽没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热闹

②后来,有人发现《人民日报》上竟也用了“给力”

③我并不反对一些网络词语,包括“给力”在内——进入通行的报刊等媒体

④于是,一夜之间,不少报刊便纷纷仿效

⑤但也毕竟制造了一点儿“声势”

⑥据说,“给力”原是网络用语,进不了一般的报刊之中

A. ③②⑥④①⑤    B. ①⑤⑥②④③

C. ⑥②④①⑤③       D.③④⑥②①⑤

【答案】C。②④①⑤显然要在一起,②④的因果关系,①⑤的转折关系,可从语意及形式上判断出来。⑥放在最前面能够很好地与上文及②相衔接,③与后文过渡较好。

5.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句式不相同相同的一项(   )(3分)

B.客有吹洞箫者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马之千里者。

答案:B(ACD定语后置句,B,宾语前置句)

三、古文阅读(共15分)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

答案:A.的确,确实。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闻而审,则为福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有闻而传之者曰        拔剑撞而破之。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答案:B(A项的“则”是“副词,就”的意思。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个“于”是“介词,比”。C项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D项的“之”是“代词,这件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 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答案:D项,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说法很含糊;“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说法也欠准确,除了文章开头几个事例有明显的正反论证外,后面提及的孔子辨“一足”、丁氏之井、子夏辨豕等几个事例似乎同时蕴含着正反两个方面。

8.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3分)

 答案: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一条腿)。

②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3分)

 答案: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参考译文】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 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五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7.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幽”字。诗的前三联紧扣“幽”字来描写物态人事,首联写环境之清幽:清江曲折,绕村而流;颔联写物态之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鸥鸟相伴相随。颈联写人事之幽趣:老妻可亲,稚子可爱,合家怡然。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诗人的内心享受着难得的安闲幽然,首联“幽”字正是这种心境的体现。可谓一字经纬,统摄全篇。

8.有人说,诗的尾联所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4分)

答案:同意这种看法。环境优美,生活安定,得享天伦,拥有这些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来说,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是不牢靠的,“但有”一词正表露出诗人的隐忧;而杜甫这样“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诗人,怎会满足于独善其身,说“微躯之外更何求”其实是无奈之语自慰之词。所以说,这首诗的欣喜之音中透露着悲苦之调。(分析欣喜之情2分,分析悲苦之情3分)

《江村》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五、名句默写(6分)

11.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答案: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19分)

九 公

凡 夫

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九公是全村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得数也数不清。

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十分反感。先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一天在讲曹植七步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

盆泼也

瓢倒也

一滴雨

一个大豆也

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字,九公再次拜会周公,呼呼大睡。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众’,是说很多人的意思——多形象!多生动!”

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念什么字?”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

老师有点生气。“这不是字!”

“不是字?”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这个字念——一堆人!”

从去年入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枯黄。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来到河边求雨。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方圆几里、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看热闹。

九公在河边支起一个供案,上面摆着供品,然后点燃三炷香,双手捧着擎过头顶,对着上天三叩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

之后,真正的求雨过程开始了。

九公身背一个簸箕——此时他就是千年鳖精的化身。四个帮手分列东南西北,围成一个圈,每人手中还提着一壶水。

九公就在中间爬来爬去。爬到东面,就抬头问:“东海龙王下不下雨?”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浇一阵。爬到西面,九公又问:“西海龙王下不下雨?”西面的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又浇了一阵子。“南海龙王”“北海龙王”也都声称:有雨!九公就这样爬来爬去,衣服渐渐湿透了。

说来也怪,天真是渐渐地阴沉下来,起风了。甚至还滴下几滴雨来。

轰隆隆,轰隆隆!

一阵响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的巨响在天空回荡。

“打雷了!要下雨了!老天爷显灵啦!”九公激动得老泪纵横。“都别傻站了,快跪下来求老天爷吧!”九公向周围的人群喊去。有两个老太太当即就跪下了。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村支书刘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别瞎闹啦!部队趁着今天的有利天气正在人工降雨呢。炮弹已经打过了,马上就要下雨。谁要是不想饿肚子,就赶快去地里挖沟引水,我只通知这一次啊!”刘义说完又转头跑掉了。

人群一哄而散。九公慌忙喊:“哎!别走!哎!”九公的四个帮手最后也随着人流不见了。

九公一下子瘫坐地上。

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从此,九公就常常坐在村头的那棵大柳树下,对着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不厌其烦地说:“娃呀,好好读书。将来有知识才能长本事!”

12.小说中的九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来源:学科网]

【答案】不爱读书,不尊重知识;愚昧迷信,顽固自大;天真率直,知错能改;热心公益。(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①②③点中只要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

【解析】两次求学经历,都可以看出九公不爱读书,不尊重知识的特点;求雨过程可以看出九公愚昧迷信,也看出他热心公益事业的一面;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九公醒悟,知错能改。

13.小说详细描写了九公“求雨”的过程,请分析其作用。(6分)

【答案】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九公煞有介事地求雨充分表现了他的愚昧迷信、荒唐可笑,含有讽刺效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思想转变更合理可信。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使九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突出了小说批判迷信、倡导科学知识的主题。(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求雨”是文中核心的故事情节,其目的一是突出九公迷信愚昧的性格特征;二是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的求雨失败和人工降雨成功;三是彰显主题,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表达了批判迷信、倡导科学的主题思想。

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7分)

【答案】观点一:我认为是画蛇添足。理由:该结尾使人物形象前后反差太大,不够真实。九公是一个思想顽固、没有知识的老人,即使因为求雨事件思想有所转变,也很难做出这样的行动,说出这样的话。使主题显得过于直白,没有韵味。如果去掉这一段,以“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一句环境描写结尾,反而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人们深思的艺术效果。从情节上来说,写到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已经足以说明科学知识战胜愚昧迷信这一主题,故事在这里结束,戛然而止,结构完整;添上这一段反给人画蛇添足、节外生枝之感。

观点二:我认为是画龙点睛。理由:该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九公的思想经历了从顽固不化到悔悟改过的巨大转变,前后的思想行为形成鲜明对照,结尾使九公的形象变得可亲可爱、立体饱满。使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突出。愚昧顽固的九公最终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好好读书,结尾突出了知识的强大作用,突出了小说的主旨。使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小说围绕九公这一人物展开,情节始于九公自己从小不肯读书,终于他热心督促小学生读书。这样写小说的情节结构比较完整,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和主题。

(7分;有明确的观点给1分;“理由”答出一个给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两种观点选其一即可,表述时要有充足理由。如认为画蛇添足,主要从小说的含蓄性和人物前后反差极大等角度进行表述;如认为画龙点睛,主要从彰显主题和故事情节完整性上作答。

八.作文(共40分)

猪八戒照镜子

猪八戒坐在镜子前照镜子。镜子中出现的它,长耳朵,翘鼻子,十分丑陋。它一见就十分恼怒,抡起铁耙,将镜子砸得粉碎。可当它再看时,无论大小,每一块碎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它。

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圣杜甫最悲苦的一首诗,被誉“古今七律第一”,很难被超越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备课组杜甫《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导学案
《登高》教案设计
描写秋天 ?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生平第一七言律诗丨每日一诗
杜甫夔州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