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15届高三8月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15届高三8月开学考试语文

 说明:本次考试60分钟,共100分。选择题22个,其余为笔答题。不分条按0分计。

 一、文言文阅读(共81分。选择题每个3分,共66分)

阅读文段(一),完成下列问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其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注]报闻:上书言事,上不采纳。

1.对下面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逊必侮上            侮:轻慢    B.陛下即爱厚之          即:如果

C.臣闻客有过主人者      过:路过    D.在人之右      右:上位,尊贵的地位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曲突徙薪亡恩泽            ②人为徐生上书         

    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          焦头烂额为上客

A.两个“亡”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B.两个“亡”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C.两个“亡”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D.两个“亡”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霍氏奢侈       B.宜以时抑制         C.往事既已       D.后以为郎

4.“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把烟囱改造成拐弯的,到远处去搬柴禾,否则恐怕会发生火灾

B.把烟囱改造成拐弯的,把柴禾搬到远处去,否则将会发生火灾

C.再另外造个拐弯的烟囱,把柴火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D.再另外造一个拐弯的烟囱,到远处去搬柴禾,不然的话,恐怕会发生火灾

5.文中“徙薪曲突之策”指的是(    

A.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B.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其积薪

C.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

D.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6.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福从霍氏奢侈,必行逆道,料到其必然自取灭亡,但又不希望见到霍氏败亡,就多次上书,希望皇上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B.皇上不采纳徐福的意见,后来霍氏果然被诛灭。霍氏亡后,徐福并未得到嘉奖,等到有人上书后,他才得到了皇上的一点奖赏。

   C.曲突徙薪的故事讲了有一个主人不听到访客人的意见,没有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终至发生了火灾,后来论功宴请,却只请为救火而焦头烂额的人,没请提宝贵意见的人。

D.有人向皇上建言,应该奖赏徐福,尊重有先见之明的人。

阅读文段(二),完成下列问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魏岐州刺史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7.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谢:歉意     B.此乃李将军遗惠也 遗:遗留

C.值年谷不登           登:庄稼成熟  D.每至春秋二社 社:古代祭拜土神的活动   

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       ②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

     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所谓阴德者何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也相同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也不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相同

9.下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母曾呕吐,疑为中毒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C.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    D.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

10.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②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

A.①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②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B.①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②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

C.①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②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D.①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②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

11.下列不能表现李士谦“阴德”的一项是(    

A.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C.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D.亲宾来萃,辄陈樽俎

1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事母极孝,李玚称李士谦是李家的颜回。

B.母亲去世后,李士谦不轻易喝酒,除非亲朋好友到他家作客才喝。

C.李士谦乐善好施,一次就无偿送给乡民粟数千石。

D.李士谦造福乡里,不为留名,甚至连他的子女也不让知道。

阅读文段(三),完成下列问题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也。父韶,彭城太守。雄初仕郡为主簿,事太守王经。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市人咸为之悲。后太守刘毅尝以非罪笞雄,及吴奋代毅为太守,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辟雄为都官从事,会死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文帝召雄而责之曰:“往者王经之死,卿哭王经于东市,我不问也。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于中野,为将来仁贤之资,不亦惜乎!”帝甚悦,与谈宴而遣之。

   累迁黄门侍郎。时吴奋、刘毅俱为侍中,同在门下,雄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令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乃诣毅,再拜曰:“向被诏命,君臣义绝,如何?”于是即去。帝闻而大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故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刘河内于臣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帝从之。

   泰始中,累迁秦州刺史,假赤幢、曲盖、鼓吹,赐钱二十万。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又出为征虏将军。太康初,为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攸将归藩,雄谏曰:“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名望者少。齐王卧在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帝不纳。雄固谏忤诣,起而径出,遂以愤卒。

1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迎丧而葬之       迎:迎丧,接丧  B.今钟会躬为叛逆     躬:自己,自身

C.假赤幢、曲盖、鼓吹 假:给予        D.齐王攸将归藩       攸:所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        B.法立于上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

C.与谈宴而遣之                D.古之君子进人以礼

 帝闻而大怒                    遂以愤卒

以下15--16题中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5.①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  ②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

A.①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  ②你又同情他,把王法放到哪里了

B. ①又因小小的谴责把他关进监狱②我如果再宽容你,又把王法放在哪里

C.①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  ②我如果再宽容你,又把王法放在哪里

D. ①又因小小的谴责把他关进监狱②你又同情他,把王法放在哪里

16.①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    ②退人若坠诸川        

A.①从前先王将骨头肉埋在地下,仁心传布到枯骨上  ②退掉一个人像落到水里一样

B.①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枯骨 ②摒退一个人如同把他推入深渊.

C.①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朽骨②退掉一个人像落到水里一样

D.①从前先王将骨头肉埋在地下,仁心传布到枯骨上②摒退一个人如同把他推入深渊

1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向雄重义的一组是(    

①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  ②假赤幢、曲盖、鼓吹  ③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  

④会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     ⑤安复为君臣之好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⑤       D. ②④⑤

1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帝司马昭在向雄为钟会收殓安葬后责备他,向雄却说“我为道义所感化而收葬他,没有过错。”

B.武帝曾下令让向雄与刘毅恢复君臣关系。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访他,说:“我们恢复君臣的友好关系,怎么样?”

C.齐王打算回到封国时,向雄曾向天子进谏说:“陛下虽然子弟多,可是有名望的人少。齐王守在京城获益的确很多,不能不考虑。”

D.对于向雄的进谏,天子并没有采纳。向雄极力进谏,违背了圣旨,向雄径自出宫,后因愤懑而死。

阅读文段(四),完成下列问题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②,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昊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④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一带。’(参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③会曰: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孕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龙舒,汉代侯国名。

19、用斜线为文中划线部分断句。(5分)

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厉清节     厉:通“砺”,磨炼        B.滂执公仪诣蕃   执:捉拿,拘捕 

C.请署功曹     署:代理,暂任           D.滂死则祸塞     塞:消弭,平息

2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滂憎恨邪恶的一组是(    ) 

①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②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③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④滂在职,严整疾恶 

⑤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⑥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自己如存有私心,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而且曾在休息时候拒绝召见为乡人所不齿的外甥。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愿拘捕范滂,县令郭揖愿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既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无比敬仰。

2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3分)

                                                                      

②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4分)

                                                                      

③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3分)

                                                                      

二、诗歌鉴赏(共19分)

阅读诗歌(一)完成1——3题(共13分)

四时田园杂兴    宋 ·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指                                         。(3分)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阅读诗歌(二)完成4题(共6分)

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蓬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4、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溪上人”闲适的心情和隐逸的乐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答题卡

选择题 1——18   20——22

一、文言文阅读

19、用斜线为文中划线部分断句。(6分)

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

2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3分)

                                                                            

②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4分)

                                                                           

③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3分)

                                                                            

二、诗歌鉴赏

1、“儿女各当家”指                                         。(3分)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4、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溪上人”闲适的心情和隐逸的乐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附翻译:

先前,霍光生活奢侈,茂陵徐福说:“霍氏一定会灭亡。(因为)奢侈就会不谦逊,不谦逊就一定轻慢位尊的人。轻慢尊上,是违背道理的。地位在人家之上,人家就会妒忌。霍氏掌握政权已经很久了,妒忌他的人太多了。天下的人妒忌他,却又背道而行,不灭亡还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上疏向皇上进言,说:“霍氏安泰兴旺,陛下您要是怜惜厚待他,就应该不时加以抑制,不使他(生变)导致灭亡。”三次上书,总是没有结果。后来霍氏(获罪)被诛杀,那些告发霍氏的都封赏。有人就为徐生(感到不平)向皇上上书,说:“我听说有客人拜访主人,看到他的烟囱笔直,旁边放着干柴。客人就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曲的,远离那些干柴,否则会有火灾。主人笑笑着不回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都来救火,幸亏把火扑灭了。于是就杀牛设宴,答谢邻居们。烧焦烫伤的就坐在上边,其他的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座,却不邀请那建议把烟囱改曲的人。人家就对主人说:‘你如果听那客人的话,不用花费牛肉酒食,终究没有火灾。现在论功宴请宾客,那建议把烟囱改曲,远离干柴的人没有功劳,为救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却成为座上宾吗?’主人才醒悟了,邀请了那客人。现在茂陵的徐福屡次上书,说霍氏会有变故,宜及早防止杜绝。如果原先徐福说的能得到实行,那么国家就没有分裂土地、赏官赐爵的花费,臣民没有叛逆作乱的败迹。事情已经过去了,徐福却独独没有蒙受功劳,希望陛下能够明察,尊崇那有先见之明、防范于未然的建议,让这样的人地位比只会效死力的人尊贵。”皇上就赐给徐福十匹帛,后来让他做了官。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以事母孝顺出名。有一次母亲呕吐,他怀疑是食物中毒,所以跪在地下尝呕吐物。伯父李任魏朝岐州瑊刺史,深为赞赏李士谦的行为,每每称赞说:“这孩子是我家的颜回啊!”十二岁时,魏朝广平王赞提拔他任开府参军事,后来为母亲守灵,瘦得皮包骨头。

因认为幼年丧父,不曾喝酒吃肉,嘴里也不说杀生的话。至于亲戚朋友来聚会,总是安排美酒佳肴,自己则对着它们正襟危坐,一整天也不疲倦。李氏宗族官高人多,每到春社秋社祭祀的时候,一定设宴聚会,极尽欢乐,没有不醉酒喧哗的。曾经在士谦的住处集会,丰盛的食物摆在面前,然而他却先安排上小米,对各位叔侄兄弟说:“孔子称这种小米是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应先吃谷物,古人所尊崇的,哪里可以违背呢?”说得在座的老少都很肃然,再也不敢放纵懒惰,回来后都认为:“看见君子之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是没有德行的。”李士谦听说后自己谴责自己说:“竟为什么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家里很有钱,但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经常赈济、施舍别人,州里有死了人,家里无法安葬的,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里,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钱财。……那以后又拿出小米数千石,借给乡里人,正好碰到年成歉收,借债人没办法偿还,都跑来道歉。李士谦说:“那些是我家多余的谷物,本来就是想救济大家的,哪里是想得到利钱呢?”于是召来全部的借债人,为他们摆酒设宴,面对他们烧掉了借据,说:“债务不存在了,请你们不要老想着还债了。”让他们都回去。第二年庄稼大丰收,借债的人们争着来还士谦的谷物,士谦拒绝收下,一家人的都没有收。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士谦拿出家里的全部财产,给他们熬粥喝,赖以保全性命存活下来的人数以万计。他收埋死者的尸体,凡是看到的,都给埋掉。到了春天,又拿出粮种,送给贫穷没有种子的人家。赵郡农民感激他的恩德,抚摩着他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赐给我们的恩惠啊。”有人对士谦说:“您积了很多阴德。”士谦说:“所谓的阴德是什么呢?就象是耳鸣,只有自己听得见,别人没有知道的。现在我做的,先生您全部知道,有什么阴德呢!”

 



参考译文: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父亲向韶,是彭城太守。向雄当初在河内作主簿,给太守王经做事。王经死后,向雄哭得很伤心,市人都为他悲伤。后任太守刘毅曾经无故鞭笞向雄,后来吴奋代替刘毅任太守,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司隶钟会把向雄从监狱里征召出来当都官从事,后来钟会死了无人收殓下葬,向雄迎丧并安葬了他。文帝司马昭召见向雄并责备他说:“以前王经死了,你在东市哭他,我不问罪。现在钟会叛逆,你又收殓安葬他,我如果再宽容你,将把王法放在哪里?”向雄说:“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朽骨,当时难道先占卜功过,然后才埋葬那些尸骨吗?现在刑法已经施行,按照法令已经处理了钟会。我被道义感化而收葬他,道义教化我这样做没错。法令在上面制定,教化在下面发扬,为什么一定要让我陷于违背生死常理的地步呢?殿下如果把他的枯骨遗弃在荒野,作为将来的仁人贤士的口实,不也太令人惋惜吗?”文帝很高兴,与他交谈并饮宴后才让他回去。

   累迁为黄门侍郎。当时吴奋、刘毅都是侍中,一同在宫廷门下,起初向雄不跟他们说话。武帝知道后,敕令向雄应恢复君臣的友好关系。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见之后说:“早先接受了诏令,君臣之义了结,可以吗?”说完便离去。武帝听说后大怒,责问向雄:“我让你恢复君臣友好关系,你为什么故意绝交?”向雄说:“古代的君子用礼义引荐人,用礼义摒退人,现在引荐人如同把人放在膝盖上,摒退人如同把人推入深渊。刘河内(刘毅)不成为我的敌人,已经是很万幸的了,又怎么能恢复君臣友好关系呢?”武帝同意了。

泰始年间(265--274),累官任秦州刺史,赐给他红色旗帜、曲柄伞、鼓吹等仪仗,赏他二十万钱。咸宁初年(275)入朝为御史中丞,迁为侍中,又出朝任征虏将军。太康初年(286),任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司马攸打算回到封国,向雄向天子进谏道:“陛下虽然子弟多,可是有名望的人少。齐王守在京城,获益的确很多,不可不思量。”天子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向雄极力进谏,违背了圣旨,向雄就自己离开了宫殿,后来因愤懑而死。

 



23、⑴现在(你)成全了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   

评分建议:①去就:辞官。(1分)②“得无……邪”句式。(1分)③文意通顺。(1分)

 ⑵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   

评分建议:①以:因为。(1分)②审:查清,弄明白。(1分)③参实:查实。(1分)④文意通顺。(1分)

⑶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

评分建议:①令名:美好的名声。(1分)②寿考:长寿。(1分)③文意通顺。(1分)

附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按照属下官员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见陈蕃,陈蕃却不阻止他。范滂心中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   

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于是作罢。   

 

二、诗歌鉴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题十四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後漢紀校注(晉)袁宏撰 周天游校注後漢孝明皇帝紀上卷第九
《向雄传》:恩怨分明毋含糊,性格刚硬上司欺!
2008年各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1
二程粹言 卷八君臣篇
读古人252.韩愈是个排佛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