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北许昌市高二年级2014——2015年第四次“五校联考”语文试题

河北许昌市高二年级2014--2015年第四次“五校联考”试题

语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工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学更是一种精神

张志明

   科学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科学也是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又是一直被误解的问题。有的人并不真正了解科学。他们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却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他们有学科的概念,却没有科学的概念。其实,科学更是一种精神。要了解科学的精神,须从了解什么是科学开始。

   18世纪中叶以前,经验科学的归纳方法被普遍认为是科学的标志。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成就,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雄伟大厦的基础,也带来了全新的科学理念。特别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使很多人相信,科学就是真理,科学的东西就是对的,不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东西才可能有错误。然而在20世纪初期,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证明,牛顿引力论存在错误。这一划时代的科学事件深深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如果像牛顿经典力学这样经受了长达两百余年检验的理论尚且有错误,那么,还有什么理论敢自诩永远正确呢?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到底有没有科学?科学究竟是什么?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从另外的角度推进了这一问题的解决。他认为,科学规律尽管不能被证实,但可以被证伪。依靠人的批判理性,通过不断地创造假说和排除错误,使之得到检验并由此而取得科学知识的增长。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其优势和力量所在,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本质特征。这一观点拓宽了人们对科学理解的视野,同时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波普尔的这种科学观也并不能完全解释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科学不仅需要波普尔所倡导的理性批判精神,也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常态。

   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社会学派认为,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理论即使有错误、面临许多反证,但只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最能解决问题、最能满足需要的,就可以继续存在,直到更能解决问题、更能满足需要的新理论形态出现为止。这就把科学的发展放在了整个社会文化和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使科学的发展走出了纯粹逻辑和纯粹认识论的狭隘范畴。科学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作为科学主体的人,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出来。科学哲学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科学发现和创造上来。这标志着自19世纪以来一直盛行的科学主义开始向人文主义回归,重视科学的人文价值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潮流。

   从对科学发展史的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科学除了我们熟知的那些功用,还体现着一种理念、一种对科学的总体理解。这些理解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在不断的科学活动中升华的。同时,科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严密论证的求真求实精神,一种严格检验的理性批判精神,一种富有人文情怀的创造创新精神。这种理念和精神凝练成现代科学的品格,成为人类文明大道上的熊熊火炬,不仅照亮了人类探索自然界的漫漫长路,而且照亮了人类探索自身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1.下列关于“科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是一种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理念。

B.科学是一种可以通过被证伪来证实规律的理性批判精神。

C.科学是一支照亮人类在文明道路上探索自然奥秘的火炬。

D.科学是一种人类探索自身自由和解放的求真求实的精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8世纪中叶以前,科学的标志被认为是经验科学的归纳方法,这种方法带来了人们对科学的全新理解。

B.科学规律可以被证伪这一本质特征虽不能完全解释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但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只要新的理论形态没有出现,那些即使有错误但却能解决问题、满足需要的理论就可以继续存在。

D.不同的科学理论都是从科学活动中升华出来的精神产物,反映着科学的内在要求,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是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国人只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却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本身。

B.牛顿经典力学经受了人类两百多年的检验,致使很多人对“科学就是真理,科学的东西就是对的”这一理念根深蒂固。

C.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证明牛顿引力论存在错误这一划时代的科学事件,使人们陷入了“到底什么是真理”的迷惘之中。

D.在20世纪中后期的科学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凸显,这说明科学的人文价值受重视,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回归。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挝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日:“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畸,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肚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瘁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日:“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表:表彰

B.倚才陵藉               陵:欺侮

C.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     宿:前夜、预先

D.遣吏伺其文辄报         伺:等候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勃才华卓著。通过自荐、引荐、对策,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官职,后来在滕王阁宴会上更因文采斐然被都督誉为天才。

B.王勃命途多舛。因戏作《檄英王鸡》被高宗怒斥;又因擅杀官奴连累父亲被贬,遇赦后探访父亲,途中溺水,惊悸而死。

C.王勃认为,为人子应懂医学,于是潜心习医。于《易经》颇有心得,一连写了数篇文章阐述《易经》,赶上生病正好写完。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誉为“四杰”,王勃排在首位。杨炯对此颇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要比王勃更为优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5分)

  (2)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寒食日曲江                         寒食夜

                 薛能                             韩偓

   曲水池边青草岸,春风林下落花杯。    清江碧草两悠悠,各自风流一种愁。

   都门此日是寒食,人去看多身独来。    正是落花寒食夜,夜深无伴倚南楼。

8.这两首诗异曲同工,写出了诗人相同的处境,表达了相同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5分)

9.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非常善于向他人学习,常常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论语》中,能够体现孔子这种学习方法的句子是“   ▲   ,   ▲    ”。

(2)杜甫在《登高》中用“   ▲   ,   ▲   ”两句抒发自己漂泊无定且年老多病的无限愁绪。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苏轼用“     ▲   ,   ▲  ”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烟   

张炜

   从月亮的位置来看,天是到了午夜了。露水真盛,烟叶上湿淋淋的,像刚落过了一阵小雨。水珠挂在叶子的边缘上,在月色里闪着亮。田野上到处都是“嚓嚓”的声音,那不知有多少割烟刀正从烟秸上划过。

   年喜割着烟,老打哈欠。有一次烟刀削下去,差点儿削了手指,他心里一惊,睡意立刻没了。

   邻地升起一堆火,颜色很红。他立刻觉得身上冷起来,摸摸身上的棉衣,棉衣已经湿漉漉的了……他迎着那火走了过去。

   跛子老四就坐在火边上割烟。他原来先将烟棵齐根斩断,再坐下来割烟叶。他的面前就放着一块被烟汁染绿的木垫板、几柄形状不同的烟刀。

   年喜在看他割烟:一个又高又大的烟棵放到垫板上,接着被一只大手按住,另一只手伸下刀来,“哧哧”地割起来。

   仿佛只用了刀尖,左一拨右一拨,每片烟叶就带着属于它的那截烟骨掉下来了,而且顶叶、中叶和底叶各自分开,所带的烟骨形状也有所不同。

   真好刀法。这简直不是割烟,是熟练的医生解剖一个什么生物。年喜对跛子老四佩服极了。

   “四叔,该歇歇了。”年喜两手抄在袖筒里,说。

   跛子老四当啷一声摔了刀子,说:“歇歇!”他从火堆里面掏出一个大泥蛋,砸开,露出喷香啧香的肉来。他叉找出了一个瓷酒瓶儿,对在嘴上喝一口。他一手将酒瓶递给年喜,一手撕下一条肉来放进嘴里。

   喝过几口酒,两个人的脸都红了。跛子老四的话开始多起来。他问年喜烟割了一半没有,年喜说没有。他失望地摇摇头,嘴里发出“唉唉”的声音。他说:“你割烟怎么不在地里生 堆火呢?割了手怎么办!”年喜说:“我看好多人也不生火……”

   “他们!”跛子老四抬头往远处瞥了一眼,生气地说:“你能跟他们学吗?跟他们学能成个好务烟把式吗?一夜一夜坐在地里,没有火,寒气都攻到身上去了;再说这火苗一跳一跳,也是你在烟地里的一个伴儿;想吃什么了,放火里烧烧就是……怎么能不点一堆火?!”年喜笑了。

   跛子老四连吸了五六锅烟,就将小烟斗递过来。

年喜连忙摆手:“不会,我不会吸烟,吸了咳嗽……”

跛子老四大失所望地收起烟斗说:“年喜你啊,唉唉!……你完了。”

“我怎么就完了?”

“种烟人不会吸烟,还不是完了!”年喜红着脸说,“好多人就不会吸的……”

跛子老四生气地蹲起来:“我说过一遍了——你能跟他们学吗?跟他们学能成个好务烟把式吗?你不会吸烟,能知道你种的烟叶什么味道么?烟叶到了集市上,你得轮番尝一遍,什么味儿要什么价钱!唉唉!……”

   “味儿能差多少!”

   “什么?!”跛子老四气愤地站起来,“种烟人不就求个‘味儿’吗?差多少?差一丝也别想瞒过我……”

   年喜就让他转过身去,然后分别将一片顶叶、中叶和底叶放在火上烘干,揉碎了分开让他尝。他每种只吸两口,就分毫不差地指出:这是顶叶,这是中叶,那是底叶!

   年喜惊讶地看着他。

   “别说这个,你就是使了什么肥,也别想瞒我……”

   这倒有点玄。年喜跑到自己地里取来几片不同的烟叶,烘干了让他吸。

   他这回眯着眼睛,再三品尝,最后说:“这份烟味儿厚,使了豆饼!那份辣乎,使过大粪!

那份平和,大半使了草木灰……对不对?”

   年喜拍打着手掌,连连说:“绝了!绝了!”跛子老四摇着头:“到底是个‘学生’……这有什么绝的?种烟人就得这样。”他说完叉喝了一口酒,擦着嘴巴说:“好酒啊……”

   年喜长时间没吱一声。他在想着什么。

   跛子老四放下酒瓶,惬意地往火堆跟前凑一凑。跛子老四烘着手,又转过去烘着后背,并伸手按响身旁的录音机。

   “录音机也是好东西。”

   “好东西!一个人孤孤独独地坐在烟地里,就好听它说唱了。听它唱唱也有好处。又不是今天做了明天不做,不是;这一辈子都得在这烟地里做活了,就是这样!你多想想这是一辈子的事,你就不会马虎了。你就会想想办法,把日子过得有意思些。”

   “一辈子”三个字使年喜心里沉重起来。他不由得要去想今后那漫长无边的种烟的日子、那数不清的劳苦和欣喜……他仰望着闪烁的北斗,心头升起一股肃穆的、冷峻的感觉。

   (节选自《烟叶》,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午夜时分,田野里虽露水深重,却到处都响起“嚓嚓”的割烟秸的声音,这暗示了烟草种得多,收成也很好。

B.跛子老四刀法娴熟,烟刀在他手里被使用得出神入化,年喜在旁边看得呆若木鸡,对跛子老四佩服得五体投地。

C.跛子老四生活得很惬意,晚上割烟时,酒、肉齐全,年喜在分享酒肉时和四叔展开交谈,深受教育,很是惭愧。

D.跛子老四两次对年喜说“你能跟他们学吗”,是因为他认为他们都不是合格的种烟人,他希望年喜能做个好烟农。

E.年喜将施用了不同肥料的烟叶的顶叶、中叶、底叶烘干揉碎,让四叔区分,结果他分辨得丝毫不差,年喜大开眼界。

(2) 小说中跛子老四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 文章结尾说“他仰望着闪烁的北斗,心头升起一股肃穆的、冷峻的感觉”,说说年喜为什么会升起这样的感觉。(6分)

(4)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写作意图?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

金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发。”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

“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得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严歌苓发现了很多她想象不到的东西:“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

   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要给读者提供最好的表达方式、最好的故事,否则文学将走向死亡。有很多好的民间故事,作家不能把这些全撇开,还要去当乔伊斯、博尔赫斯,认为小说就应该高高在上。虽然那也是一种追求,但我希望文学不死,希望文学越来越多地获得它生命的土壤,就是大众。”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做到写作上的厚积薄发,严歌苓广泛阅读各种相关的书籍,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和素材,积极地探究写作的技巧。

B.严歌苓十分敏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她认为作家应用最好的表达方式把故事讲好。对于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她从不苛责。

C.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被改编成电影后,救赎的主题依然得到了保留,这能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某种经验和借鉴。

D.严歌苓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从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哪怕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或者发生在小村庄的故事。

E.严歌苓热衷于写作,常为写作睡不着觉,甚至为此患上了狂躁症、忧郁症。写作带给她巨大的压力,使她一度产生厌世思想。

(2)严歌苓是如何“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的?(6分)

(3)严歌苓认为文学不能高高在上,请分析她这么说的原因。(6分)

(4)文学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想象。请结合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的创作对此加以探究。(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李总率两名工作人员到我家,就我家窗户出现的问题赔礼道歉,他们诚恳的态度令我的不满——。

 ②多年以前的熟悉,多年以后的今天,一切的一切早已——,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一样的陌生人。

 ③两年之后,塔楼计划的反对者们可以欢呼庆祝了:宣布已部分实施的塔楼计划无效,塔楼计划最终——。

   A.涣然冰释  烟消云散  化为泡影

   B.烟消云散  涣然冰释  化为泡影

   C.化为泡影  烟消云散  涣然冰释

   D.烟消云散  化为泡影  涣然冰释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两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长之所以反弹的原因,是因为政策层面6月末出现了转变,棚户区改造、铁路等领域的促进政策相继出台。

B.家庭化迁移使得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更容易产生归属感,有利于提升其幸福感,制定流动人口相关的政策,要适应家庭化流动趋势。

C.“十一”期间,北京市将按传统在天安门广场布置花卉,但今年的广场花卉布置将“瘦身”,既营造节日氛围,也避免铺张浪费。

D.日本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公然侵犯,中国多方连续出招,海军舰艇、飞机多次进入钓鱼岛附近及其周边巡航,对日本形成强大威慑。

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间社会是一个生产面具的巨大工厂,不戴面具的人,于今社会生活里,鲜而又鲜矣。于是,人生的一道大难题,就是识别别人的真面目。   。   。   

  ①再就风格言之,正经的、荒诞的、滑稽的、幽默的、庄重的、诙谐的等等,流派甚多

  ②人生舞台上的人间戏剧,真戏有,假戏更不少

  ③人间世界的大舞台就只一个,而在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的人间戏剧,种类可就不胜杂多了

  ④喜剧、悲剧、丑剧、闹剧、正剧、杂剧等等,应有尽有

  ⑤“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喻世醒言

  ⑥真戏假做,假戏真做,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虽是好看,却难看透

 A.③②⑥⑤④①   B.③⑤①④⑥②   C.⑤②⑥③④①   D.⑤③④①②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一次持续性的雾霾天气过程往往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  ①显著,这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迅速增大的相对湿度,是导致 ②  的重要因素;第三阶段,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 ③ 。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17.下面这幅图是河南省某市就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在留守时出现的各种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请你根据图表写出该市市委采取的办法。(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次,马未都到一位酷爱收藏的朋友家中做客。闲聊中,这位朋友拿出一块坎田黄玉石给马未都鉴赏,并很遗憾地说道:“这块玉石,要不是一端有裂纹,另一端有些杂质,就是上乘之物了。”

   马未都仔细端详了一番,然后回答说:“这块玉石的中间段非常完美啊,可是你却不在意,偏偏在意两端的那些瑕疵,怎么能不遗憾呢?其实,只要你把玉石的两端截去,只留中间这一段,不就是一块上好的玉石了吗?朋友听了,顿时恍然大悟。后来,他便照着马未都所说的,将玉石的两端截去,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石马上便呈现在眼前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许昌市四校高二第四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B(原文是说通过证伪来“检验规律”,而不是“证实规律”)

2.C(不是“新的理论形态没有出现”,应该是“更能解决问题、更能满足需要的新的理论形态不出现”)

3.A(原文是说有的人并不真正了解科学,而非所有人)

4.A(表:上表)

5.A(原文标点: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6.C(不是在生病时刚写完,而是因生病停止了写作)

7.(1)(王勃)曾经登上葛愦山远眺,激昂地追思诸葛亮的功业,并赋诗抒发自己的情怀。(“旷望”“慨然”“见情”各1分,句意2分)

(2)(都督)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无人敢于接受,请到王勃,竞淡淡地接过笔来,毫不推辞。(“因”“当”“泛然”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了颜师古注解的《汉书》,阅读过后,写了一篇《指瑕》来指出颜氏的过失和疏漏。麟德初年,刘祥道在关内巡视行察,王勃上书自陈志向,刘祥道便把这件事上表朝廷,王勃入朝参加对策夺取高第。年龄尚未到二十岁,被授予朝散郎这个官职,数次在朝廷上进献颂词。沛王听说了他的大名,召他来王府担任修撰,编写《平台秘略》。书修成后,沛王很是喜爱重视王勃。当时,诸位王爷斗鸡成风,王勃戏弄地作了一文叫《檄英王鸡》,高宗大怒。道:“这将导致诸王相互构陷。”就把王勃逐出了王府。

   王勃被废去官职之后,客居剑南。曾经登上葛愦山远眺,激昂地追思诸葛亮的功业,并赋诗抒发自己的情怀。听说虢州多产药草,请求补职虢州参军。王勃恃才怠慢他人,遭到同僚们的嫉恨。官奴曹达犯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把他杀了。事情暴露应问死罪,正好赶上大赦免除了他的职名。父亲王福畸,因受王勃牵连从雍州司功参军降职至交肚县令。王勃前往交肚探望父亲,渡海时溺水,惊悸而死,享年二十九岁。

   当年,王勃路过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头天晚上命他的女婿写好诗序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无人敢于接受,请到王勃,竞淡淡地接过笔来,毫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等候王勃每写下文句就立即汇报。一报再报,文句越来越奇妙,于是(都督)惊奇地说:

 “这真是天才啊!”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再大量饮酒,拉开被子蒙头而卧。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

   王勃认为为人子不可以不懂医术,当时长安曹元有秘术,王勃跟随他学习,完全学得其中要领。曾经读《易》,夜里梦见有人告诉他说:“《易》中有太极的奥妙,你应该努力思考。”醒后便作了几篇(用来阐释《易》)名为《易发挥》的文章,作到《晋卦》,赶上生病就停止了。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以文章齐名,天下人称“王、杨、卢、骆”,称作“四杰”。杨炯曾经说:“我对于自己排在卢照邻前感觉到羞愧,排在王勃后面感到羞耻。”议论的人部说确实是这样。

8.这两首诗诗人分别借“人去看多身独来”“夜深无伴倚南楼”,写出了在春光大好的寒食节里,自己却孑然一身羁旅他乡的处境,抒发了孤独思亲的落寞哀伤之情。

9.同:这两首诗都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异:薛诗从“曲江草青,林下花落”写起,以“身独来”和“人去看多”对比,语言含蓄;韩诗从“清江碧草”写起,以“各自风流一种愁”“夜深无伴”直抒胸臆,语言直白、明快。

10.(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

11.(1)选D给3分,选A给2分,选C给1分;选B、E不给分。(C年喜并没有惭愧。B年喜没有呆若木鸡。E年喜是分两次将烟叶烘干的)

(2) ① 是一个朴实敦厚的好务烟把式,经验丰富,不仅能准确地区分顶、中、底烟叶的味道,还能分辨出烟叶施用了什么样的肥料。②刀法精纯,技艺娴熟。割炯就像熟练的医生在解剖生物一样。③ 热爱生活,富有情趣,总是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有意思些。(每点2分)

(3) ①种烟将是他一辈子的生活,四叔对种烟的态度让他敬重,劳动本身的神圣让他肃穆。②一辈子都将是漫长无边的种烟日子,让年喜感到沉重、恐慌,内心冷峻。(每点3分)

(4)主题:文章描绘了农人晚上收割烟叶的怡然自得的诗意生活。文巾第l段便营构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存状态,可以体悟出作者对乡土生活的无限热爱和作者的生命理想。(4分)

写作意图:把跛子老四的生活方式视为理想的生存状态。文中两次出现同一句话:“跟他们学能成个好务烟把式吗?”明确地指出了跛子老四的和谐生存状态是我们学习的方向,追求的目标;同时也否定了“他们”不和谐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体现了作者对和谐乡土家园生活的追求。(4分)

12.(1)选A给3分,选C给2分,选B给1分;选D、E不给分。(B项,“十分敏感”不够恰当,文巾说的是“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D项,“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与“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构不成因果关系。E项,文巾没有说严歌苓是因为写作患上那些病症,严歌苓也没有因为写作的压力而厌世)

 (2)①严歌苓喜欢追问历史,且不依不饶,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的共同点,她喜欢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②用疯狂的想象去丰富题材,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写作的蜡烛。(每点3分)

(3)①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作家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②民间有很多好故事,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③大众是文学生命的土壤,文学脱离大众,必然走向死亡。(每点2分)

(4)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和最终目的。(2分)严歌苓创作《陆犯焉识》即以其祖父为生活原型,同时义通过陆焉识的故事表达了她对祖父生活时代的深刻思考和追问。(2分)②想象是文学创作的手段和艺术特征。(2分)为了将陆焉识的形象塑造得丰满而逼真,严歌苓除了搜集有关祖父的资料外,还通过疯狂的想象将有限的几篇素材黏合起来。而想象本身又可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2分)

13.A(“涣然冰释”指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烟消云散:像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化为泡影:变成像水泡和影子那样,很快就消失,形容希望落空。三个成语都表示“消失”,但它们适用的对象不同,依次为“嫌隙或误会”“事情或情绪”“希望与打算以及诺言”等)

14.C(A句式杂糅。或说“增长之所以反弹,是政策层面……”,或说“增长反弹的原因,是政策层面……”,或说“增长反弹,是因为……”。B搭配不当。“提升”意为提高职位、等级等,与“幸福感”不搭配,应改为“增强”。 D成分残缺。应存第一个“日本”前面加上“面对”)

15.D(通读判断⑤为首句,引出话题,③过渡到“人间戏剧”,①①响应人间戏剧的各类“不胜杂多”,②⑥讲人间戏剧的真真假假)

16.①PM2.5浓度增加②能见度下降③大雾天气结束(根据最后一句话的提示,可以判断出横线处应填的内容应和PM2.5浓度、能见度有关。第二阶段对应的是相对湿度,那第一阶段对应的则是PM2.5浓度,第三阶段对应了温度风速,填入的也应和第二阶段对应,即能见度。能见度高了,雾霾结束。(写出1句给2分,2句3分,3句5分)

17.市委针对留守儿童的培养,采取了强化4+1的教育模式。(2分)即存坚持传统的德智体美劳的常规教育下,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品质、心理情感、政治思想和行为养成的教育,同时给予他们生活上的营养健康保证。 (2分)把他们培养成体格健全、品质优良、心理稳定、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新一代。(2分)

18.[写作提示]

(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日常交际中,我们不能总盯着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忽视了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要包容、理解别人的不足,欣赏、学习别人的长处。

(2) 扬长避短,取长去短。(有其他立意,符合材料含意亦可)


 


2015许昌市高二年级第四次“五校联考”试题

语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工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学更是一种精神

张志明

   科学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科学也是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又是一直被误解的问题。有的人并不真正了解科学。他们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却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他们有学科的概念,却没有科学的概念。其实,科学更是一种精神。要了解科学的精神,须从了解什么是科学开始。

   18世纪中叶以前,经验科学的归纳方法被普遍认为是科学的标志。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成就,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雄伟大厦的基础,也带来了全新的科学理念。特别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使很多人相信,科学就是真理,科学的东西就是对的,不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东西才可能有错误。然而在20世纪初期,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证明,牛顿引力论存在错误。这一划时代的科学事件深深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如果像牛顿经典力学这样经受了长达两百余年检验的理论尚且有错误,那么,还有什么理论敢自诩永远正确呢?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到底有没有科学?科学究竟是什么?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从另外的角度推进了这一问题的解决。他认为,科学规律尽管不能被证实,但可以被证伪。依靠人的批判理性,通过不断地创造假说和排除错误,使之得到检验并由此而取得科学知识的增长。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其优势和力量所在,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本质特征。这一观点拓宽了人们对科学理解的视野,同时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波普尔的这种科学观也并不能完全解释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科学不仅需要波普尔所倡导的理性批判精神,也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常态。

   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社会学派认为,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理论即使有错误、面临许多反证,但只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最能解决问题、最能满足需要的,就可以继续存在,直到更能解决问题、更能满足需要的新理论形态出现为止。这就把科学的发展放在了整个社会文化和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使科学的发展走出了纯粹逻辑和纯粹认识论的狭隘范畴。科学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作为科学主体的人,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出来。科学哲学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科学发现和创造上来。这标志着自19世纪以来一直盛行的科学主义开始向人文主义回归,重视科学的人文价值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潮流。

   从对科学发展史的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科学除了我们熟知的那些功用,还体现着一种理念、一种对科学的总体理解。这些理解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在不断的科学活动中升华的。同时,科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严密论证的求真求实精神,一种严格检验的理性批判精神,一种富有人文情怀的创造创新精神。这种理念和精神凝练成现代科学的品格,成为人类文明大道上的熊熊火炬,不仅照亮了人类探索自然界的漫漫长路,而且照亮了人类探索自身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1.下列关于“科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是一种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理念。

B.科学是一种可以通过被证伪来证实规律的理性批判精神。

C.科学是一支照亮人类在文明道路上探索自然奥秘的火炬。

D.科学是一种人类探索自身自由和解放的求真求实的精神。

1.B(原文是说通过证伪来“检验规律”,而不是“证实规律”)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8世纪中叶以前,科学的标志被认为是经验科学的归纳方法,这种方法带来了人们对科学的全新理解。

B.科学规律可以被证伪这一本质特征虽不能完全解释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但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只要新的理论形态没有出现,那些即使有错误但却能解决问题、满足需要的理论就可以继续存在。

D.不同的科学理论都是从科学活动中升华出来的精神产物,反映着科学的内在要求,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2.C(不是“新的理论形态没有出现”,应该是“更能解决问题、更能满足需要的新的理论形态不出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是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国人只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却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本身。

B.牛顿经典力学经受了人类两百多年的检验,致使很多人对“科学就是真理,科学的东西就是对的”这一理念根深蒂固。

C.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证明牛顿引力论存在错误这一划时代的科学事件,使人们陷入了“到底什么是真理”的迷惘之中。

D.在20世纪中后期的科学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凸显,这说明科学的人文价值受重视,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回归。

3.A(原文是说有的人并不真正了解科学,而非所有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挝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日:“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畸,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肚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日:“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表:表彰

B.倚才陵藉               陵:欺侮

C.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     宿:前夜、预先

D.遣吏伺其文辄报         伺:等候

4.A(表:上表)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5.A(原文标点: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勃才华卓著。通过自荐、引荐、对策,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官职,后来在滕王阁宴会上更因文采斐然被都督誉为天才。

B.王勃命途多舛。因戏作《檄英王鸡》被高宗怒斥;又因擅杀官奴连累父亲被贬,遇赦后探访父亲,途中溺水,惊悸而死。

C.王勃认为,为人子应懂医学,于是潜心习医。于《易经》颇有心得,一连写了数篇文章阐述《易经》,赶上生病正好写完。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誉为“四杰”,王勃排在首位。杨炯对此颇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要比王勃更为优秀。

6.C(不是在生病时刚写完,而是因生病停止了写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5分)

7.(1)(王勃)曾经登上葛愦山远眺,激昂地追思诸葛亮的功业,并赋诗抒发自己的情怀。(“旷望”“慨然”“见情”各1分,句意2分)

  (2) 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5分)

(都督)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无人敢于接受,请到王勃,竞淡淡地接过笔来,毫不推辞。(“因”“当”“泛然”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了颜师古注解的《汉书》,阅读过后,写了一篇《指瑕》来指出颜氏的过失和疏漏。麟德初年,刘祥道在关内巡视行察,王勃上书自陈志向,刘祥道便把这件事上表朝廷,王勃入朝参加对策夺取高第。年龄尚未到二十岁,被授予朝散郎这个官职,数次在朝廷上进献颂词。沛王听说了他的大名,召他来王府担任修撰,编写《平台秘略》。书修成后,沛王很是喜爱重视王勃。当时,诸位王爷斗鸡成风,王勃戏弄地作了一文叫《檄英王鸡》,高宗大怒。道:“这将导致诸王相互构陷。”就把王勃逐出了王府。

   王勃被废去官职之后,客居剑南。曾经登上葛愦山远眺,激昂地追思诸葛亮的功业,并赋诗抒发自己的情怀。听说虢州多产药草,请求补职虢州参军。王勃恃才怠慢他人,遭到同僚们的嫉恨。官奴曹达犯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把他杀了。事情暴露应问死罪,正好赶上大赦免除了他的职名。父亲王福畸,因受王勃牵连从雍州司功参军降职至交肚县令。王勃前往交肚探望父亲,渡海时溺水,惊悸而死,享年二十九岁。

   当年,王勃路过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头天晚上命他的女婿写好诗序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无人敢于接受,请到王勃,竞淡淡地接过笔来,毫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等候王勃每写下文句就立即汇报。一报再报,文句越来越奇妙,于是(都督)惊奇地说:

 “这真是天才啊!”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再大量饮酒,拉开被子蒙头而卧。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

   王勃认为为人子不可以不懂医术,当时长安曹元有秘术,王勃跟随他学习,完全学得其中要领。曾经读《易》,夜里梦见有人告诉他说:“《易》中有太极的奥妙,你应该努力思考。”醒后便作了几篇(用来阐释《易》)名为《易发挥》的文章,作到《晋卦》,赶上生病就停止了。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以文章齐名,天下人称“王、杨、卢、骆”,称作“四杰”。杨炯曾经说:“我对于自己排在卢照邻前感觉到羞愧,排在王勃后面感到羞耻。”议论的人部说确实是这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寒食日曲江                             寒食夜

                 薛 能                                韩 

   曲水池边青草岸,春风林下落花杯。      清江碧草两悠悠,各自风流一种愁。

   都门此日是寒食,人去看多身独来。      正是落花寒食夜,夜深无伴倚南楼。

8.这两首诗异曲同工,写出了诗人相同的处境,表达了相同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5分)

8.这两首诗诗人分别借“人去看多身独来”“夜深无伴倚南楼”,写出了在春光大好的寒食节里,自己却孑然一身羁旅他乡的处境,抒发了孤独思亲的落寞哀伤之情。

9.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的异同。(6分)

9.同:这两首诗都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异:薛诗从“曲江草青,林下花落”写起,以“身独来”和“人去看多”对比,语言含蓄;韩诗从“清江碧草”写起,以“各自风流一种愁”“夜深无伴”直抒胸臆,语言直白、明快。

赏析:                      寒食夜  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 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 楼阁朦胧烟雨中。

  这首诗描画的是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乍看,通篇只写景物,而景中见意,篇内有人。如果细加玩绎,它的字里行间不仅浮现着留连怅惘之情,还似隐藏着温馨缠绵之事。四句诗中,特别值得拈出的是第三句──“夜深斜搭秋千索”。这是一个点破诗题、透露全诗消息的关键句。施补华《岘傭说诗》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这首诗正是如此。

  诗的题目是《寒食夜》,这第三句中的“夜深”明点夜,“秋千”则暗点寒食。《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后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太平御览》、《事物纪原》、《荆楚岁时记》等书也有相似的引载。又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述,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这句诗就以秋千这一应景之物点出寒食这个节日。

  当然,诗人之写到秋千,决不仅仅是为了点题,主要因为在周围景物中对他最有吸引力而且最能寓托他的情意的正是秋千。但此时已“夜深”,又在“烟雨中”,不会有人在“为秋千戏”,如句中所说,只有秋千索空悬在那里罢了。而诗人为什么对空悬在那里的秋千索有特殊的感情并选定它作为描写的对象呢?这里,不禁令人联想到吴文英《风入松》词中“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两句。看来,诗人在深夜、烟雨中还把视线投向秋千索,也正因为它曾为“纤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间打秋千的场面和打秋千的人。

  韩偓《香奁集》共收一百首诗,其中写到寒食、秋千的诗竟多达十首。如《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又如《想得》:“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再如:《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往年曾在弯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它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从以上这几首诗,依稀可见诗人与一位佳人在寒食佳节、秋千架边结下的一段恋情。联系这些诗,再回过来看这首《寒食夜》的第三句,可以断定它确是一个见景思人、托物记事的句子,尽管写得尽曲折含蓄之能事,而个中消息是仍然可以参破的。

  如果从整首诗来看,这第三句又是与上、下各句互相依托、融合为一的。全诗四句,组成为一个整体,诗的前两句可以说是为第三句布景设色的。首句“恻恻轻寒翦翦风”,先使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小梅飘雪杏花红”,更为诗篇涂抹一层秾艳的色彩。有了这两层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见的空虚之感和“纤手香凝”的绮丽之思。至于诗的结句“楼阁朦胧烟雨中”,更直接从第三句生发,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诗人的密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处所在以及诗人的心目所注,从而加深意境,宕出远神,使人读后感到情意隐约,余味无穷。没有这样一个结句,当然也托不出第三句。就通篇而言,应当说,这首诗既以第三句为中心,而又靠上、下烘托,才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孔子非常善于向他人学习,常常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论语》中,能够体现孔子这种学习方法的句子是“   ▲   ,   ▲    ”。

(2)杜甫在《登高》中用“   ▲   ,   ▲   ”两句抒发自己漂泊无定且年老多病的无限愁绪。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苏轼用“     ▲   ,   ▲  ”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

(1)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2)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烟   

张炜

   从月亮的位置来看,天是到了午夜了。露水真盛,烟叶上湿淋淋的,像刚落过了一阵小雨。水珠挂在叶子的边缘上,在月色里闪着亮。田野上到处都是“嚓嚓”的声音,那不知有多少割烟刀正从烟秸上划过。

   年喜割着烟,老打哈欠。有一次烟刀削下去,差点儿削了手指,他心里一惊,睡意立刻没了。

   邻地升起一堆火,颜色很红。他立刻觉得身上冷起来,摸摸身上的棉衣,棉衣已经湿漉漉的了……他迎着那火走了过去。

   跛子老四就坐在火边上割烟。他原来先将烟棵齐根斩断,再坐下来割烟叶。他的面前就放着一块被烟汁染绿的木垫板、几柄形状不同的烟刀。

   年喜在看他割烟:一个又高又大的烟棵放到垫板上,接着被一只大手按住,另一只手伸下刀来,“哧哧”地割起来。

   仿佛只用了刀尖,左一拨右一拨,每片烟叶就带着属于它的那截烟骨掉下来了,而且顶叶、中叶和底叶各自分开,所带的烟骨形状也有所不同。

   真好刀法。这简直不是割烟,是熟练的医生解剖一个什么生物。年喜对跛子老四佩服极了。

   “四叔,该歇歇了。”年喜两手抄在袖筒里,说。

   跛子老四当啷一声摔了刀子,说:“歇歇!”他从火堆里面掏出一个大泥蛋,砸开,露出喷香啧香的肉来。他叉找出了一个瓷酒瓶儿,对在嘴上喝一口。他一手将酒瓶递给年喜,一手撕下一条肉来放进嘴里。

   喝过几口酒,两个人的脸都红了。跛子老四的话开始多起来。他问年喜烟割了一半没有,年喜说没有。他失望地摇摇头,嘴里发出“唉唉”的声音。他说:“你割烟怎么不在地里生 堆火呢?割了手怎么办!”年喜说:“我看好多人也不生火……”

   “他们!”跛子老四抬头往远处瞥了一眼,生气地说:“你能跟他们学吗?跟他们学能成个好务烟把式吗?一夜一夜坐在地里,没有火,寒气都攻到身上去了;再说这火苗一跳一跳,也是你在烟地里的一个伴儿;想吃什么了,放火里烧烧就是……怎么能不点一堆火?!”年喜笑了。

   跛子老四连吸了五六锅烟,就将小烟斗递过来。

年喜连忙摆手:“不会,我不会吸烟,吸了咳嗽……”

跛子老四大失所望地收起烟斗说:“年喜你啊,唉唉!……你完了。”

“我怎么就完了?”

“种烟人不会吸烟,还不是完了!”年喜红着脸说,“好多人就不会吸的……”

跛子老四生气地蹲起来:“我说过一遍了——你能跟他们学吗?跟他们学能成个好务烟把式吗?你不会吸烟,能知道你种的烟叶什么味道么?烟叶到了集市上,你得轮番尝一遍,什么味儿要什么价钱!唉唉!……”

   “味儿能差多少!”

   “什么?!”跛子老四气愤地站起来,“种烟人不就求个‘味儿’吗?差多少?差一丝也别想瞒过我……”

   年喜就让他转过身去,然后分别将一片顶叶、中叶和底叶放在火上烘干,揉碎了分开让他尝。他每种只吸两口,就分毫不差地指出:这是顶叶,这是中叶,那是底叶!

   年喜惊讶地看着他。

   “别说这个,你就是使了什么肥,也别想瞒我……”

   这倒有点玄。年喜跑到自己地里取来几片不同的烟叶,烘干了让他吸。

   他这回眯着眼睛,再三品尝,最后说:“这份烟味儿厚,使了豆饼!那份辣乎,使过大粪!

那份平和,大半使了草木灰……对不对?”

   年喜拍打着手掌,连连说:“绝了!绝了!”跛子老四摇着头:“到底是个‘学生’……这有什么绝的?种烟人就得这样。”他说完叉喝了一口酒,擦着嘴巴说:“好酒啊……”

   年喜长时间没吱一声。他在想着什么。

   跛子老四放下酒瓶,惬意地往火堆跟前凑一凑。跛子老四烘着手,又转过去烘着后背,并伸手按响身旁的录音机。

   “录音机也是好东西。”

   “好东西!一个人孤孤独独地坐在烟地里,就好听它说唱了。听它唱唱也有好处。又不是今天做了明天不做,不是;这一辈子都得在这烟地里做活了,就是这样!你多想想这是一辈子的事,你就不会马虎了。你就会想想办法,把日子过得有意思些。”

   “一辈子”三个字使年喜心里沉重起来。他不由得要去想今后那漫长无边的种烟的日子、那数不清的劳苦和欣喜……他仰望着闪烁的北斗,心头升起一股肃穆的、冷峻的感觉。

   (节选自《烟叶》,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午夜时分,田野里虽露水深重,却到处都响起“嚓嚓”的割烟秸的声音,这暗示了烟草种得多,收成也很好。

B.跛子老四刀法娴熟,烟刀在他手里被使用得出神入化,年喜在旁边看得呆若木鸡,对跛子老四佩服得五体投地。

C.跛子老四生活得很惬意,晚上割烟时,酒、肉齐全,年喜在分享酒肉时和四叔展开交谈,深受教育,很是惭愧。

D.跛子老四两次对年喜说“你能跟他们学吗”,是因为他认为他们都不是合格的种烟人,他希望年喜能做个好烟农。

E.年喜将施用了不同肥料的烟叶的顶叶、中叶、底叶烘干揉碎,让四叔区分,结果他分辨得丝毫不差,年喜大开眼界。

11.(1)选D给3分,选A给2分,选C给1分;选B、E不给分。(C年喜并没有惭愧。B年喜没有呆若木鸡。E年喜是分两次将烟叶烘干的)

 (2) 小说中跛子老四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2) ①是一个朴实敦厚的好务烟把式,经验丰富,不仅能准确地区分顶、中、底烟叶的味道,还能分辨出烟叶施用了什么样的肥料。②刀法精纯,技艺娴熟。割炯就像熟练的医生在解剖生物一样。③ 热爱生活,富有情趣,总是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有意思些。(每点2分)

 (3)文章结尾说“他仰望着闪烁的北斗,心头升起一股肃穆的、冷峻的感觉”,说说年喜为什么会升起这样的感觉。(6分)

 (3) ①种烟将是他一辈子的生活,四叔对种烟的态度让他敬重,劳动本身的神圣让他肃穆。②一辈子都将是漫长无边的种烟日子,让年喜感到沉重、恐慌,内心冷峻。(每点3分)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写作意图?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  (8分)

 (4)主题:文章描绘了农人晚上收割烟叶的怡然自得的诗意生活。文巾第l段便营构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存状态,可以体悟出作者对乡土生活的无限热爱和作者的生命理想。(4分)

写作意图:把跛子老四的生活方式视为理想的生存状态。文中两次出现同一句话:“跟他们学能成个好务烟把式吗?”明确地指出了跛子老四的和谐生存状态是我们学习的方向,追求的目标;同时也否定了“他们”不和谐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体现了作者对和谐乡土家园生活的追求。(4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

金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发。”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

“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得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严歌苓发现了很多她想象不到的东西:“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

   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要给读者提供最好的表达方式、最好的故事,否则文学将走向死亡。有很多好的民间故事,作家不能把这些全撇开,还要去当乔伊斯、博尔赫斯,认为小说就应该高高在上。虽然那也是一种追求,但我希望文学不死,希望文学越来越多地获得它生命的土壤,就是大众。”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做到写作上的厚积薄发,严歌苓广泛阅读各种相关的书籍,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和素材,积极地探究写作的技巧。

B.严歌苓十分敏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她认为作家应用最好的表达方式把故事讲好。对于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她从不苛责。

C.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被改编成电影后,救赎的主题依然得到了保留,这能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某种经验和借鉴。

D.严歌苓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从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哪怕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或者发生在小村庄的故事。

E.严歌苓热衷于写作,常为写作睡不着觉,甚至为此患上了狂躁症、忧郁症。写作带给她巨大的压力,使她一度产生厌世思想。

12.(1)选A给3分,选C给2分,选B给1分;选D、E不给分。(B项,“十分敏感”不够恰当,文巾说的是“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D项,“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与“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构不成因果关系。E项,文巾没有说严歌苓是因为写作患上那些病症,严歌苓也没有因为写作的压力而厌世)

 (2)严歌苓是如何“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的?(6分)

 (2)①严歌苓喜欢追问历史,且不依不饶,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的共同点,她喜欢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②用疯狂的想象去丰富题材,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写作的蜡烛。(每点3分)

 (3)严歌苓认为文学不能高高在上,请分析她这么说的原因。(6分)

 (3)①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作家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②民间有很多好故事,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③大众是文学生命的土壤,文学脱离大众,必然走向死亡。(每点2分)

 (4)文学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想象。请结合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的创作对此加以探究。(8分)

 (4)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和最终目的。(2分)严歌苓创作《陆犯焉识》即以其祖父为生活原型,同时义通过陆焉识的故事表达了她对祖父生活时代的深刻思考和追问。(2分)②想象是文学创作的手段和艺术特征。(2分)为了将陆焉识的形象塑造得丰满而逼真,严歌苓除了搜集有关祖父的资料外,还通过疯狂的想象将有限的几篇素材黏合起来。而想象本身又可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2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李总率两名工作人员到我家,就我家窗户出现的问题赔礼道歉,他们诚恳的态度令我的不满——。

 ②多年以前的熟悉,多年以后的今天,一切的一切早已——,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一样的陌生人。

 ③两年之后,塔楼计划的反对者们可以欢呼庆祝了:宣布已部分实施的塔楼计划无效,塔楼计划最终——。

   A.涣然冰释  烟消云散  化为泡影

   B.烟消云散  涣然冰释  化为泡影

   C.化为泡影  烟消云散  涣然冰释

   D.烟消云散  化为泡影  涣然冰释

13.A(“涣然冰释”指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烟消云散:像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化为泡影:变成像水泡和影子那样,很快就消失,形容希望落空。三个成语都表示“消失”,但它们适用的对象不同,依次为“嫌隙或误会”“事情或情绪”“希望与打算以及诺言”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两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长之所以反弹的原因,是因为政策层面6月末出现了转变,棚户区改造、铁路等领域的促进政策相继出台。

B.家庭化迁移使得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更容易产生归属感,有利于提升其幸福感,制定流动人口相关的政策,要适应家庭化流动趋势。

C.“十一”期间,北京市将按传统在天安门广场布置花卉,但今年的广场花卉布置将“瘦身”,既营造节日氛围,也避免铺张浪费。

D.日本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公然侵犯,中国多方连续出招,海军舰艇、飞机多次进入钓鱼岛附近及其周边巡航,对日本形成强大威慑。

14.C(A句式杂糅。或说“增长之所以反弹,是政策层面……”,或说“增长反弹的原因,是政策层面……”,或说“增长反弹,是因为……”。B搭配不当。“提升”意为提高职位、等级等,与“幸福感”不搭配,应改为“增强”。 D成分残缺。应存第一个“日本”前面加上“面对”)

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间社会是一个生产面具的巨大工厂,不戴面具的人,于今社会生活里,鲜而又鲜矣。于是,人生的一道大难题,就是识别别人的真面目。   。   。   。   。   。   

  ①再就风格言之,正经的、荒诞的、滑稽的、幽默的、庄重的、诙谐的等等,流派甚多

  ②人生舞台上的人间戏剧,真戏有,假戏更不少

  ③人间世界的大舞台就只一个,而在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的人间戏剧,种类可就不胜杂多了

  ④喜剧、悲剧、丑剧、闹剧、正剧、杂剧等等,应有尽有

  ⑤“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喻世醒言

  ⑥真戏假做,假戏真做,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虽是好看,却难看透

 A.③②⑥⑤④①   B.③⑤①④⑥②   C.⑤②⑥③④①   D.⑤③④①②⑥

15.D(通读判断⑤为首句,引出话题,③过渡到“人间戏剧”,①①响应人间戏剧的各类“不胜杂多”,②⑥讲人间戏剧的真真假假)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一次持续性的雾霾天气过程往往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  ①显著,这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迅速增大的相对湿度,是导致 ②  的重要因素;第三阶段,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 ③ 。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16.①PM2.5浓度增加②能见度下降③大雾天气结束(根据最后一句话的提示,可以判断出横线处应填的内容应和PM2.5浓度、能见度有关。第二阶段对应的是相对湿度,那第一阶段对应的则是PM2.5浓度,第三阶段对应了温度风速,填入的也应和第二阶段对应,即能见度。能见度高了,雾霾结束。(写出1句给2分,2句3分,3句5分)

17.下面这幅图是河南省某市就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在留守时出现的各种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请你根据图表写出该市市委采取的办法。(6分)


17.市委针对留守儿童的培养,采取了强化4+1的教育模式。(2分)即存坚持传统的德智体美劳的常规教育下,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品质、心理情感、政治思想和行为养成的教育,同时给予他们生活上的营养健康保证。 (2分)把他们培养成体格健全、品质优良、心理稳定、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新一代。(2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次,马未都到一位酷爱收藏的朋友家中做客。闲聊中,这位朋友拿出一块坎田黄玉石给马未都鉴赏,并很遗憾地说道:“这块玉石,要不是一端有裂纹,另一端有些杂质,就是上乘之物了。”

   马未都仔细端详了一番,然后回答说:“这块玉石的中间段非常完美啊,可是你却不在意,偏偏在意两端的那些瑕疵,怎么能不遗憾呢?其实,只要你把玉石的两端截去,只留中间这一段,不就是一块上好的玉石了吗?朋友听了,顿时恍然大悟。后来,他便照着马未都所说的,将玉石的两端截去,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石马上便呈现在眼前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8.[写作提示]

(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日常交际中,我们不能总盯着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忽视了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要包容、理解别人的不足,欣赏、学习别人的长处。

(2) 扬长避短,取长去短。(有其他立意,符合材料含意亦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辉明:三残桥的故事(2)偶遇火灾|中篇小说
理墒打塘机械化 科学高效促生产
【唐】王勃诗全集 卷一
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吟最美的诗,作最美的画
[黄石诗坛]90后汪婷婷的诗《跛子和牛》
锦绣万花谷:阿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