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8日,70岁的顾鸿炎和他心爱的人力三轮车“316”正式告了别。他把“316”交到镇里,拿到了700元回购款。“尽管多年未骑,但对这辆车还是有感情的。20多年了,我和老伴给‘316’换了无数次胎、擦了无数次灰、换了无数条链子,如今要说再见了,心里真的有点舍不得。”

  顾鸿炎是崇明城桥镇人,在未退休前蹬过一段时间人力营运三轮车,“316”是崇明城桥人力三轮车协会给老顾的三轮车的编号。很长一段时间里,绿色的三轮车是崇明城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随着时代发展,这道风景线正在完成新陈代谢、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被其他风景所替代。自本月起,崇明城桥镇人力三轮车正式退出营运市场,“蹬三轮车”这一行当浮沉的背后,折射了崇明城区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和变迁。

  三轮车是谋生工具,也是人情纽带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崇明人力三轮车就已成为城市风景线,便捷廉价的交通出行方式顺应了当时的市民需求。城桥地区是崇明最繁华的地方,有很多弯弯曲曲的小巷子,比如管弄、酱园弄等,三轮车是和这些小巷匹配度很高的交通工具,也是很多崇明人谋生的工具。

  “蹬三轮车”这个行当的诞生,一度解决了崇明当地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企业工人陆续下岗,顾鸿炎夫妻俩也在此列。“因为待岗没工作了,我和妻子商量以后,决定干一个成本低廉的行当——蹬人力三轮车。”当时,“蹬三轮车”作为扶持下岗工人再就业、解决百姓出行难的一项鼓励政策刚刚开始推行,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还不多,卖三轮车的点也很少,老顾“千里迢迢”去崇明堡镇花700元买了辆车,为了省一笔运输费,直接骑着这辆新买的三轮车走了30多公里从堡镇回到城桥镇。

  彼时的三轮车在崇明还是新鲜事物,无论骑者还是乘客,都属于“吃螃蟹”的一类人:有些骑车人还拉不下脸,接受不了“从厂里职工到三轮车夫”的身份转变,甚至有些人上路载客只顾低头骑车不说话,用搭在肩上的毛巾遮住半边脸;乘客也很少,因为当时的人们觉得“坐三轮”这件事“洋气”得让人有点不好意思。

  顾鸿炎回忆,在“车少、车夫少、乘客少”的上世纪90年代,只要肯“放下身段”吃苦耐劳,蹬三轮车是能赚到钱的。“一次生意收费1、2元,横跨崇明城桥地区只收3元钱,一天可以有20多元收入。相比在厂里上班一个月300到400元的收入,蹬三轮反而更赚钱。”

  对很多三轮车主而言,“蹬三轮车”并不仅仅是个吃饭糊口的行当,淳朴热情的崇明三轮车主们还把三轮车当成了助人的好帮手。“三轮车的乘客群体中很多是老年人,很多三轮车主和老年乘客有长期联系,定时定点接送,比如有车主送老人去了医院还帮忙配药,看完病送回家还帮忙扶着老人上楼。这些事,很少有出租车司机会帮忙做。”城桥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些年,顾鸿炎的女儿立业成家了,他自己年纪也大了,骑三轮已不为赚钱,单为生活更充实。“小区里居民有急事给我打电话,哪怕深更半夜要送人去车站、码头、医院,我都乐意;邻居有几个小孩上学委托我接送,我把他们当自家孩子,不管刮风下雨都会准时准点接送。帮助别人的同时,我自己也收获了愉悦。”为此,老顾还被大家誉为“最美三轮车夫”,拿到过崇明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发的荣誉证书。

  曾是崇明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

  很快,越来越多人看中了“蹬三轮车”这一片“蓝海”,争先恐后地进入这一行当。为了做好管理服务,崇明还在2007年8月成立了民办非企业“人力三轮车协会”。到2013年,城桥镇登记三轮车总人数已超过千人,其中本镇人数和外乡镇人数比例约为7:4,男女车主数量比约为9:1,40周岁以上和以下登记人数比约为3:1,即大部分是中老年男性车主,很多车主情况和顾鸿炎类似,下岗后才开始蹬三轮。到2014年,城桥镇三轮车辆数已达1200辆左右,这还不包括那些不完税上牌的“黑车”。

  这些车辆早晨主要分布在各大菜场周边待客,白天在城区内,晚上在各休闲娱乐场所和餐馆附近等生意。“现在,崇明中心医院门口排队等客的都是出租车,以前都是三轮车,几十辆排在一起,像一条绿龙,很壮观。”顾鸿炎说。

  缓解就业难题的同时,服务规范且“有温度”的三轮车行业,一度是崇明城桥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崇明对人力三轮车统一装上了绿色的顶棚,移动的三轮车就像城桥镇街头绿色的流动风景。低碳绿色的人力三轮车成了崇明文化的一部分。去年,为迎接崇明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文明城区测评,打造文明城市形象,加强人力三轮车营运管理,城桥镇为全镇人力三轮车“换新装”,把人力三轮车的绿色顶棚都统一换成了醒目的大红色,车身也统一喷上了蓝色的油漆,车上有“创文明城市、建美好家园”以及“生态崇明、美丽崇明、幸福崇明”等宣传标语。人力三轮车,俨然一度成了城桥镇的“旅游观光车”。

  虽是一道“风景”,但显然蹬三轮车并不是个省力活。车夫们越是刮风、下雨、大热天就越要出去,因为恶劣天气中人们对三轮车的需求更大,生意更好。“碰到大风大雨天,车上乘客又比较多时,骑得真的很累,又不能停下来,只能用毛巾抹一把脸上的雨水和汗水,咬牙继续蹬踏板。有的时候,还偶尔会遭遇乘车不给钱、无缘无故被醉汉追打这些小概率事件,有苦也说不出。”顾鸿炎说。

  多种原因让“三轮车不上路营运”成为大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辉煌一时的“蹬三轮车”这一行当逐渐开始显得“力不从心”了。

  这些年,崇明生态岛建设如火如荼,老百姓“钱袋子”鼓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里有自行车、电瓶车已经不稀奇,不少人家中都有了小汽车,对人力三轮车的需求越来越小。加之原先那些车夫年龄越来越大、逐渐退出营运市场,城桥镇人力三轮车的市场保有量也逐渐减少。根据统计,2015年至今年,城桥镇三轮车辆数分别为903辆、842辆、836辆、416辆,呈逐年减少趋势。

  去年1月,摩拜单车入驻崇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市民游客“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网约车的兴起也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面对这些由移动互联网技术、资本市场共同催生的新业态,传统的人力三轮车很难与之竞争。

  留在“蹬三轮车”这一行当中的人们开始想尽办法让生意继续做下去,但有些尝试显然是在加速这个行当的消亡。城桥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年,人力三轮车私自加装电瓶、无视交通规则逆行、拒载等现象常有发生,这有损城桥镇乃至崇明的形象。

  车资收费也逐渐高企,有些三轮车夫甚至会漫天要价。部分三轮车主们从出租车行业里获得了灵感,发明了“起步费”,最近几年的三轮车“起步费”是5元,如果乘客要横跨崇明城桥地区,收费要达8到10元——这已非常接近出租车车资。

  城桥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2017年3月25日起施行的《上海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七十六条第二款规定,驾驶非机动车从事客运活动的,按照有关规定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2014年7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20号公布《上海市查处车辆非法客运办法》第三条规定,摩托车、三轮车、电力助动车等车辆不得从事经营性客运活动。“考虑到城桥地区人力三轮车的现状,为了社会稳定和人力三轮车主利益,故逐步进行减量。从今年6月起,人力三轮车按照相关规定一律不能再验车。”

  6月1日起,由公安交警、派出所、城桥镇城管、市政市容、人力自行车协会、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等部门单位多次召开会议制定整治方案,在城桥地区进行巡查,开展取缔三轮车营运整治行动。下一步,城桥镇将针对三轮车取缔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增加公交线路方便百姓出行

  人力三轮车不再上路营运了,老百姓的出行需求怎么解决?

  记者了解到,目前城桥镇已和区交通委沟通了该问题,准备加密原先城桥1路、城桥2路和城桥3路的班次,同时区交通委拟在原来城桥1、2、3环城线路的基础上再增设城桥4、5路老城区环城公交车,方便城区老百姓出行。目前,城桥4路、5路两条线路已定于7月1日正式开通,其中城桥4路全长5.7公里,城桥5路全长5.3公里。

  城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做好人力三轮车退出营运市场的相关解释、沟通工作,最大程度保障三轮车主们的合法权益,也希望相关工作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人力三轮车不能开展营运活动,并不等于人们不能再骑人力三轮车。事实上,随着生活条件转好,早有不少三轮车主把营运当成了副业,平时就是骑出去散散心、兜兜风、锻炼身体,原先谋生赚钱的活动,如今成了锻炼身体的好方式。“从前些年开始,我每天都会骑三轮车出去兜一圈,活动活动筋骨,透透气。夏天高兴时就在树荫下坐会儿乘乘凉,和其他人聊聊天;冬天出来转一圈,只觉暖和不觉冷,一圈回来,觉得手脚灵活精神爽。不为赚钱,只为近近人气、接接地气、长长精神气。”顾鸿炎说。

  即便如此,要和相伴20多年的老朋友“316”告别,顾鸿炎依然满心惆怅。不久前,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篇自己写的文章,其中写道:“……人力三轮车这道风景线将不再存在,只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或许,这个行业的兴起、繁盛、衰落、消失,将在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一笔。如今,我只能不舍地说声:别了,我的3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