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吴作人

  

   吴作人(1908—1997),安徽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从师徐悲鸿先生,并参加南国革新运动。早年攻素描、油画,功力深厚;间作国画富于生活情趣,不落传统窠臼。晚年后专攻国画,境界开阔,寓意深远,以凝练而准确的形象融会着中西艺术的深厚造诣。在素描、油画、艺术教育方面都造诣甚深,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更是别创一格,自成一家。吴作人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



艺术观点

    吴作人早在一九四六年,他明确地阐明了艺术发展的观点:

"艺术运动是横的,而不是纵的,所以潮流的力量无疑地要摧毁传统。德国的Cornelius之徒未尝不曾努力追求Dürer--德国过去的光荣传统,可是外来的法国作风的影响竟造成了伟大的被纳粹驱逐的Lieberman--德国现代的光荣。"(《中国画在明日》)























   在吴先生看来,无论中国艺术史的"高潮",西方艺术史上的"光荣的传统",都不是终点,而是我们今天艺术时代的起点。对待"高潮""上坡路"尚且如此,更何况它们的"低谷""下坡路"和末流呢?

深厚的常识、敏锐的鉴赏力,使吴作人不但清醒地认识中西艺术发展途中的规律,而且机敏地看到中西艺术虽然体系不同,但作为艺术,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看到了互补交融综合发展的可能性、趋向性。他说:"东西方艺术的面目虽然不同,但气质相通。况且有时连面目都近似,只要能欣赏FraAngelico'就不怕不懂阎立本;一幅Dürer的水彩风景画,会使人疑为唐人所作;假如我们看过高昌壁画或者敦煌莫高窟的北朝作风,我们就不会觉得西方表现派或野兽派的恐怖。这类似的例子多的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界限究竟在哪里?"(《中国画在明日》)





















   这样,对于东西文化的关系问题,对于在发展中国现代文化的过程中,如何认识与解决中国与西方在社会发展上的时间差,和地处东方文化环境的空间差的问题,吴作人先生有了自己明确的答案:"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斩钉截铁地把中国过去的艺术作风和今日的中国艺术倾向切成两段,而否认艺术上传统的必然存在;可是我们得承认艺术作风的演变是跟着时代思潮的影响,工具与材料的支配,以及作家在某个时代精神生活的不同,不断地在时期与时期,个人与个人间,转替蜕变,而其结果是件不可预期的事。"(《中国画在明日》)

   四十年代,吴先生在考察敦煌艺术后,曾深有感触地写道:"中国美术的前途是否会再有那样一个光荣的时代,一个新的面貌,就看我们是否能接受和消化各方面的营养来换新自己的血液。"(《战时后方美术界动态》)

















    漫长的岁月,吴先生以深厚的学养,开阔的心胸,通达的思想,积极地"接受和消化各方面的营养"。

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艺术传统,他选择了文人画的切入点,然后溯流而上,上溯盛唐雄浑之度,接魏晋风骨,追秦汉古风,直取本土古文化之核心精神,寻找到了祖国文化的根,得到了最丰富的艺术营养源。

对于西方广阔的艺术传统,他选定写实主义艺术为突破口,接古典主义之精粹,再顺流而下,取印象主义色彩之神韵,借后印象派强调主观创造表现之精华,获得了西方艺术发展五百多年的合理内核。

   正是这东西方两大艺术体系的精粹,营养蕴育了吴作人的艺术之花。正是这勇于变革,勇于开创的精神境界,赋予吴先生艺术以无限的生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绘画的精妙处,在于细节!
吴作人先生及其画作欣赏(图)
1408苏州吴作人艺术馆里的大师作品
与徐悲鸿齐名,除了画驴,居然还会这个...
【绘画欣赏】艺术大师吴作人先生(1)
新时代山水画的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