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死亡教育的意义,是要生者好好活着

一,老布什的葬礼

老布什的国葬是非常风光的,是美国历史上第32位在圆形大厅被公众展览遗容的杰出人物。

老布什的葬礼

在老布什的葬礼追悼会上,小布什总统代表家庭致悼词。

与东方传统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基督教的葬礼有些不一样的气氛。首先,气氛轻松。小布什在讲到'我曾经听说,人最好趁年轻的时候就去世,当然,要越晚越好。',有个传播的视频,听到这里前总统克林顿大笑,其他观众也会意发出笑声。

其次,小布什不仅对老布什歌功颂德,也拿老爸开涮。比如主动暴露老布什的一些笑料。'对我们来说,他并不完美,但已经接近完美。他不擅长于打短时比赛。在舞池里也比弗雷德·阿斯泰尔差远了。他不爱吃蔬菜,尤其讨厌西兰花。 顺便说一句,他把这些缺陷也遗传给了我们。'

第三,西方的死亡意味着与现世家庭成员的分别,是与已经逝去家族成员的天堂重聚。“在悲痛中,我们笑着永别。亲爱的爸爸,您总算可以拥抱罗宾,再次牵着妈妈的手了!”

二,电影非诚勿扰二死亡告别

在前些年的贺岁片《非诚勿扰②》中,孙红雷的饰演的秦奋的朋友李香山罹患不治之症黑色素瘤,他希望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秦奋于是召集李香山所有的朋友,在李香山还清醒和还能自理的时候,为他举行了李香山人生告别会。在人生告别会上,李香山谈论自己对生死的感悟:小时候仿佛还在眼前,今天就死到临头了,---我不怕死,我怕生不如死---

李香山的女儿朗诵了扎西拉姆多多的《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这是影片最经典的片段,看完之后让人深深反思人生活着的意义。梁笑笑就是在李香山的人生告别会后,受到死亡教育的震撼,才最终答应与秦奋过凡世人间二人世界的生活。

这也许是李香山对朋友的答谢:好好活着!

三,国内传统的丧葬仪式和上坟扫墓

1,参加过不少国内的葬礼和追悼会,一般也是参加一次受到一次震撼教育和心灵洗礼,每次都提醒自己要好好珍惜当下活着的每一天。

国内的葬礼一般分吊唁和葬礼,有些农村的去世者的告别仪式就是亲友来家中吊唁,然后出殡骨灰下葬。城市里,有工作单位的人去世,一般由单位来负责主持追悼会,由单位的人来致悼词。

与国外的典型区别就是,国内的葬礼和追悼会一般气氛庄严肃穆,不允许有调侃的味道。追悼会结束后,还有的农村出殡要亲属中的闺女必须大哭,否则就要被笑话。

在电影《手机》里,严守一老家那里还有专门哭丧的营生,哭声越大,给钱越多。

2,上坟扫墓

清明、鬼节和忌日,是亲属上坟扫墓的日子。

农村现在还时兴上坟扫墓烧纸、供奉吃喝。烧纸说是为了送钱,供奉吃喝等仪式,说明我们还存留着在生活短缺时代的痕迹,生怕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会经济短缺。

现在城市里不允许烧纸。不知道这些风俗会如何演变,如何让人们寄托哀思?

现在为亲属上坟扫墓的日子,也成了家庭聚会的一个时间节点。

古人为什么把寒食节、清明上坟和踏青两个日子如此连在一起?我不知道历史上是怎么演变而来,但我想:缅怀死者的精神遗产,记得死者的好,是为了让生者活得更好!

四,西方的死亡教育

1,一本儿童死亡教育的书《鼻带熊的分别礼物》

鼻袋熊的礼物

这是一个经常用来进行心理学上对濒临死亡病人进行临终关怀的(palliative care)的儿童读物。

故事讲述的一只老鼻带熊知道自己不久将要死了,担心它的一些好朋友鼹鼠、青蛙、狐狸和兔子,如何度过它刚刚死去的一段悲哀时光。

在本书的后续部分,鼻带熊的朋友们通过一些感人和创造性的方法,让鼻带熊的朋友们通过怀念鼻带熊的遗产,从鼻带熊离去的悲哀中走出来,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这类在西方死亡教育的书籍,可以帮助孩子们从亲人离世的悲哀中走出来。它给孩子们提供了榜样如何去怀有珍惜对死者的感情,比如青蛙记得鼻带熊如何教它滑旱冰和建立自信,狐狸记得鼻带熊如何教它正确结领带,等等。

鼻带熊的告别礼物,是为了让朋友们在它离去后,能够顺利度过开始悲哀的一段时光,然后开始适应并且过好没有自己的日子。

2,日本的死亡教育课

前段时间网上有篇文章,写日本如何对小孩、小学生进行死亡教育。

讲述的是一个小学,要求孩子们每人养一只鸡,观察从鸡仔一天天长大。等到长大后,再让小孩子杀掉吃肉。

这样的死亡教育,真的不敢苟同。体现的是弱肉强食,体现的是暴力和杀戮。不知道这样的死亡教育,小孩子在把沾满血的小手洗干净、吃着鸡肉的时候,是种什么心情?

五,我们需要死亡教育

我们的文化传统缺乏死亡教育。

我们传统中有很多忌讳,比如不能给老年人送表,因为谐音为:送钟=送终。老年人73和84岁不能说年龄,因为这两个年份是老年人难过的坎。为什么?原因不明。有一次,听到一个说法,是孔子73岁而终,孟子84岁去世。有联系吗?

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徒弟问死亡的事情孔子怎么看?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避而不答。

我不知道这种回避,有没有惧怕死亡的成分。人人怕死,但是死亡又是每个人的命中注定,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的单行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应该回避死亡教育,也不应该把死亡弄得神神鬼鬼的。

如何在面临死亡的时候,能够做到临终关怀,让死者去得安然,让亲属有一种人生告别的庄重仪式感,是死亡教育的应有之意。死亡教育对于死者和守护的亲属,都应该是一种心灵慰藉。

至于移风易俗,现在生活富裕了,如何改变一味烧钱、送吃送喝的习俗,也许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会有所改变。

死亡教育的意义是要缅怀死者的好,然后让生者好好活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非诚勿扰2》,看如何去死?
葬礼
参加葬礼的细节
小布什在父亲老布什葬礼上悼念演讲真挚感人
现代火葬葬礼流程全解
如何写好悼文和祭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