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个时代太热爱名人了

最近“流浪大师”沈巍走红网络,网络主播纷纷跑去合影,现场甚至出现求婚者,牌子上写着“沈巍我要嫁给你”和自己的社交账号。自媒体语境里,名气意味着吸睛的人设,“流浪大师”无疑是这场由网友制造的“人设”游戏里最关键的角色。

在资源有限的今天,从固定的阶层中走出来,走进公众视野,变得十分困难。尤其是在娱乐和消费成为常态,但人需要被阐释和叙述的今天,年轻的文学写作者越来越需要,却也越来越难被大众看到。

坚持阅读,也许是抵抗被消费、被娱乐的最简单的一种方式。而写作,和阅读一起能共同成就一个人文学生命的支点。

从“匿名写作计划”到《鲤·写作课》,张悦然为代表的一代年轻写作者正在试图打破一种沉闷且孤独的文学创作环境。这种氛围主要体现在读者和写作者、写作者和写作者各自在自己的岛屿上呼喊,没有人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只剩下无法被描述的苦闷在当代人的内心矿井里反复回声。

《鲤·写作课》

这种对当代写作的关注,和张悦然本身是作家、文学刊物主编、大学老师的身份颇有关系。2012年,张悦然开始在人民大学教书,开设的课也和小说鉴赏及写作有关。用她的话来说,“上小说鉴赏的课,通常比较有底气,即便是一家之言,还是相信对学生有益。上写作课却还是有点心虚,总归要面对那个不断升起的怀疑:写作到底是不是可以教的。”

今天我们从张悦然的写作谈起,到预告最新一刊《鲤·写作课》的上架,想要和大家分享当今世界各地的作家正处在怎样的写作状态中,而这篇文章,就是献给那些对写作和写作者的经验感兴趣的朋友。

“匿名作家计划”发起人:张悦然

1. 

“匿名作家计划”是一次文学实验

2001年,张悦然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那年她19岁。两年后她出版了第一本小说《葵花走失在1890》。此后三年,她又接连出版了五本作品,和韩寒、郭敬明并称为“青春文学三驾马车”,被贴上了80后作家的标签。

获奖几年后,26岁的张悦然萌生了一个想法:编杂志。起因之一,是想念在网络论坛上热烈谈论文学的日子,想给文学一个相对纯粹的交流空间。2008年,《鲤》出现,张悦然任主编。十年后的2018年,《鲤》发起“匿名作家计划”,一场文学界的“蒙面唱将决斗”正式拉开序幕。

十年间,关心文学的读者会发现张悦然的长篇小说《茧》在《收获》连载,这是一部以80后一代人的视角直面祖辈、父辈恩怨纠葛的转折之作,也是80后作家的长篇小说中“第一次接触真实的历史题材,比如'文革’”

张悦然写作题材不断突破的同时,民间对她身上“80后作家”标签的评论也愈来愈少。这是她不断打破自身局限,去探索可能性带来的结果,包括她对《鲤》的认知,也显示出她的写作实践正从自身生命经验延伸开来,更主动去拥抱时代和社会: 

“在一次采访中,我被问及现在的年轻写作者和我当年开始写作的时候,面临的情况有哪些不同。当时我回答,现在有各种创作的平台,有很多新媒体,年轻写作者应该更容易发声和被看到。但是后来我反思,真的是这样吗?这个时代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热爱名人,更势利。年轻写作者想获得平等的机会是很难的。

同时,《鲤》已经来到了它的第十个年头,任何一个杂志慢慢都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自己的风格。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编者,我们的审美局限性很大。当年我们的初衷是搭建一个宽广的平台,发现更多新作者。然而现在我们却倾向于用那些熟悉的作者名字来换取读者的信任,这是一种偷懒。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跳出惰性和习惯,做点不一样的事情,找回最初的那种锐气。

从研究者和批评者的角度,肯定要放在一个坐标系里去看,就像我们说“80后”,这个标签可能就起着直接的作用。但是在匿名的情况下,所有的标签都失效了。有的评论者也许会因为失去了“抓手”而失语。但我们做“匿名作家计划”,不是只为了反对标签和偏见。更重要的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相信作者并过于相信作者。在我们这个时代里面留给文学的耐心特别少,我们总是选择那些熟悉的作家去阅读,留给年轻写作者的机会变得特别少。”


《鲤·写作课》

2.

从“匿名作家计划”到《写作课》

与“匿名作家计划”摘掉标签,回归作品相对的,是自媒体语境中网红为博出位各出奇招、蹭热点的行为。张悦然曾在相关访谈里提到那些沉心于写作的人的声音比起以往更难被听到:

“我们发现很多人设都是不真实的,比如说网上的网红,我们知道他们的生活和他经营的人设没有关系。很多公众号掌握的经营者,他在公众号上展示的人生跟他真实人生没有关系。我们很多年轻作者很老实,目前没有编出来特别好的故事去打动我们新时代的读者,而没有故事就很难跳脱出这个命运。

投稿渠道现在也还有,比如在一个严肃的文学期刊上发表,走传统的路径,这个没有改变。但现在没有退稿信了,也没有那么多的编辑愿意在新人上花时间去沟通。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那些没有惊世骇俗又编不出惊世骇俗的人设故事的作者来说,这个时代还是有一些困难的。我们看到还有一个现象,即已经成名的人再失去这个名声不太可能。如果我们相信所有的资源是恒定的,已经成名的人掌握的资源很难再变得完全不为人所知,无论降到什么地方,都可能比一个新人容易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新人还是会面临着机会比较少的局面。”

“匿名作家计划最大的意义其实是制造了一次公共阅读的契机,罕见地让这么多人同时读文学作品并讨论其品质和质地,讨论何为好的故事和小说审美。”作家但汉松说。这次计划还吸引了像春夏这样年轻的“影后级”读者:“抹去名字才能真的知道自己是谁”。

文化学者止庵说:“当我们把作者的背景去掉了,我们不会考虑到这人原来的风格如何,他的成就如何,以及他是不是有什么变化,这是最理想的阅读方式。其实我们读书本来就应该把所有的作者都当成无流作者,把所有的书都当成新书。”

“匿名作家计划”给读者带来最大惊喜的无疑是大批年轻作家的涌现。共有31位当代文学圈的活跃小说家参加了这场比赛,其中甚至包括阎连科这样的文学前辈,也有年轻的作家如路内、马伯庸、双雪涛、班宇、郑执、王占黑,以及很多大众从未听说过的名字。所有的参赛作品已被收录到三册《鲤·匿名作家》《鲤·时间胶囊》《鲤·写作课》中,读者可以从中看到那些年轻作家的姓名和对应篇目,印证自己之前到猜想,也在这样的翻阅当中,迅速感受到当下中文小说写作的一个重要横切面。

《鲤·写作课》《鲤·时间胶囊》《鲤·匿名作家》

3.

辛苦画重点、做笔记都是徒劳的

张悦然对同时代写作者实践的关注,在最新这一辑《鲤·写作课》当中延伸到实践的机理层面,《鲤》团队请来一些他们所信赖的当代文学的探索者,分享创作时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的事。这一期内容的策划,最初缘起大概可以追溯到2012年秋天,那时张悦然刚刚又多了一个身份,即开始在在人民大学教书,她开设的课大多与小说鉴赏及写作有关。关于这段经历,她在《鲤·写作课》的卷首语中如此写道:

“上小说鉴赏的课,通常比较有底气,即便是一家之言,还是相信对学生有益。上写作课却还是有点心虚,总归要面对那个不断升起的怀疑:写作到底是不是可以教的。

我至今仍旧觉得,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教的。即便是在那些不乏真知灼见的写作技巧类书籍里读到醍醐灌顶的话,了解了某种可以操作的方法,它们也像一件租来的衣服,并不真的属于你。到了创作中,你很快会发现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合身。而且穿着它让你变得古怪,束手束脚,限制了行动。说到底,读写作技巧类书的最大获益,应该是阅读它们时的愉悦,是那些感觉自己有所顿悟,对写作充满信心的片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倒是个甄别此类书籍的方法,如果它连阅读的快乐和热忱的鼓励都不能给予,后续的效用就更加不必期待了。”

既是作家又是老师的张悦然,认为对于热爱文学的年轻人来说,“写作课”这件事无论成立与否,最重要其实是那些可以催生信念的顿悟时刻,因为没有那些盲目的激情,写作也很难以为续:

“写作最需要的是自我的学习。任何形式的写作课,如果它是有益的,那么一定在鼓励和推动这种学习。它督促你去阅读和思考更多的东西,把你引入陌生之地。至于你在这片陌生土壤上的耕耘和收成,又或是你决定跋涉到更远的地方,已经和那些写作课无关了。”

《鲤·写作课》

在这本书中所邀请到的这些分享经验的写作者,都属于《鲤》团队所认为的当下文学实践中那些最辛勤劳作、最自我苛责的探索者的序列,他们不断去尝试着挑战中文的阅读与写作边界,也因此,从他们的不同角度,我们可以获得最前沿和最渗透着实践反思的观点。

我们选了书中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分享如下:

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少有的职业读书人”的唐诺目前正在写作新书《年纪 阅读 书写》,试图梳理年纪渐长之后,对于写作和阅读所产生的新的认识。他给这一期《鲤》分享了之前还未刊出过的最新手稿:

“三十年前我们都还年轻时,我聪明早慧的老朋友詹宏志曾说,他只写他已弄得一清二楚的东西 ;宏志还补了这一句,我有个牛脾气,我非弄懂不可。当时宏志的文章的确明朗到像一道光──年轻时我们都有大致如此的豪气,既严格要求自己又无比自信。但多年之后,我们逐渐发现能完全弄得一清二楚的东西并不多。”

诗人、批评家张定浩分享了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一些感人至深的基础性观点:

“写作就意味着不懈的阅读,阅读就意味着无尽的自我教育,而这种自我教育为了不至于走向偏执和迷狂,实则又需要写作这项实践行为的冷静检验。 ”

“要毫不留情地做减法。做减法不是为了藏拙,不是为了遮掩缺陷,而是为了更彻底地暴露缺陷,像脆弱的鸟窝暴露在冬日光秃秃的枝梢,等待着从这被严厉认清的缺陷中缓缓生长出一个独特而未知的自我,像是挺过寒冬的雏鸟随着春天的新绿振翅而起。 ”

“在阅读经典作家之外,仍需要阅读同时代的作家 ;而在留心现代思想资源的同时,还要辨识这些现代思想资源背后的古典脉络。但无论阅读什么,都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认出自己的位置。 ”

“不要害怕失败,要害怕成功。”

小说家双雪涛近期受《人物》杂志邀请,开设音频讲座《没有经过传统训练的人如何成为小说家》,本期收录了他的讲座手稿的开篇。他不仅谈论了自己是如何阅读他所喜爱的小说《水浒传》和海明威等作家,还谈论他是如何从这些阅读当中获得身为小说家的自我训练的。他认为:

“对于想要从事写作的人,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阅读。如果你是一个想要写作的人,不阅读的话,那你就从这个领域里被开除了。但现在的书太多了,种类繁杂,浩如烟海,还是要读一些真正能够让你变得不一样的书。”

双雪涛

陈卫是对于21世纪初的先锋和青年人写作影响颇大的“黑蓝网”创始人,也是“70后”“80后”这个词语的最先提出者。现在21世纪走过了20年,在陈卫看来:

“今天,十几年过去了,我必须承认时代有了极大的变化。写作、写作者的处境和他们在这处境中的日常意识,都出现了很大的不同。应该不止我一个人感到 :今天“生存”比当年更沉重地压在每个写作者或者说每个活着的人身上。”

作家钱佳楠目前任教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她曾翻译过一篇令许多读者深有启发的弗兰纳里·奥康纳的针对创意写作的演讲《小说的本质和目的》,这一期《鲤》则收录了她最新翻译的爱荷华作家工作坊主任弗兰克 · 康罗伊(Frank Conroy)的文章,让读者得以一窥爱荷华作家工作坊——这个美国当代文学的传奇摇篮——的内部教学方式,当我们阅读之后会发现,在传奇背后,需要的往往是非常基础的训练:

“只有当下层的东西被搭建好,才有可能操作上层的东西。有才华的年轻作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他们总想着自上而下地写作,而非自下而上。一个好的作家工作坊一旦有可能纠正这个错误,那么就帮这些作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年轻写作者中,颜歌或许是深入西方文学场景最前线的作家之一,2012年她作为驻节作家参加了荷兰穿越边界文学界,现在在英国诺里奇(UEA)攻读全欧洲最具盛名的创意写作项目,也是2019年都柏林国际文学奖(世界上奖金最高的单一文学奖之一,赫塔·米勒、奥尔罕·帕慕克都曾获得过这个奖项)的评委之一,她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在英语写作中找到新的声音的:

“我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出书,写了十二三本的中文书,也算是个'老作家’ 了——但是这些在这里都不重要。现在我来到这里,是希望找到在这一种新的 语言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有什么样的声音,要对什么样的隐指读者(the implied reader)讲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的答案我都不知道,因为所有事情才刚开始。当然了,我也想过,我可能到最后都找不到答案,这桩堂吉诃德式 的(quixotic)冒险可能没什么好结果——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现 在是个新的作家。可以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开始第二种不同的人生,成为另一个 不一样的作家——单单从这一点来说,我真的很幸福。”

颜歌

经常为《伦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英文刊物的撰稿的作家盛韵,则慷慨地分享了如何更好地为外媒撰写非虚构作品,她在这篇文章中最惊人的观点是: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给英语刊物写文章,首先要英语好。其实不尽然。

“我是学中文出身,从来没有留过学,英语基础基本上来自书面阅读和看大量英美剧,词汇量有限,只会用常见字,俚语和冷僻字一概不会,还经常犯各种各样的语法错误,不会表达复杂时态,不会写复杂从句,不会用插入语。这些编辑都可以帮助你润色,甚至全文改写。英语刊物如果找英语非母语的作者写稿,英语水平倒可能是较少考虑的,他们也不会约你写西方的事情,一定是写你熟悉的文化,最好能跟他们的刻板印象有点不一样,说点他们不知道的事情”

还有将华语推理写作重新推上巅峰的香港作家陈浩基、国内著名科幻作家飞氘,分享了各自在类型写作领域的经验。访谈部分中,此前来华的麦克尤恩接受了自己在中国的译者和编辑黄昱宁的采访,细数自己的创作历程,为写作者如何从短篇小说写作过度到长篇提供了建议。聊到最后,麦克尤恩说,“无论如何,如果要我对自己讲一讲麦克尤恩的故事,我就会这么讲。”

而在张悦然看来,当在汉语写作中已经卓有成就的作家颜歌在诺里奇的创意写作班第一节课心怀忐忑地介绍自己,当在翻译界享誉盛名的译者黄昱宁小心翼翼地询问麦克尤恩如何从写短篇过渡到写长篇,就是在以一份赤子之心趋近着自己的远方。 

在最新一期《鲤·写作课》上市之际,张悦然的小说鉴赏课也要在蜻蜓FM和读者见面了。这套音频课和《鲤·写作课》恰好形成了一套很好的补充。张悦然在这套音频课中分析她所观察到的这五位同代世界文学巨匠的写作诀窍。接下来的十堂课里,她会向大家介绍五位作家及他们的作品。包括波拉尼奥、麦克尤恩、村上春树等等。“称他们为文学巨匠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也为时过早,不过我们必须承认,他们用自己的作品拓展了文学的可能性,让我们获得了全新的小说体验。我们的时代因为拥有他们而闪耀光芒。”

“我一直认为,我们既需要读经典,也需要读'与我们同时代的书’ 。这些书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展示着我们抬头所能看见的这片苍穹的星云变幻。它们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认识时代和社会,认识我们身处之地在时空中的坐标,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 ”

【新书上架

1.

鲤·写作课

张悦然 主编

《鲤·写作课》是给文学青年的信念之书。我们心怀敬意地邀请来一些当代文学的探索者,在本书中谈论创作时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的事物。

在本书中,“匿名作家计划”最终辑隆重亮相,在《鲤·匿名作家》《鲤·时间胶囊》中保密了两辑的参赛人员名单也在此一并公布,为这场旨在“回归写作的原点,只看作品,不看作家”的文学竞赛画上完满句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悦然专访:所有离开文学的人,依然会得到文学的祝福
匿名作家竞赛的启示:作者的名字对文学作品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80后作家”:游走在消费时代
这是你的《幻城》,不是我的青春 | 早安吻
坚持个性化写
自媒体写作私藏书单:自学写作赚钱,月入1万,这10本书就够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