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觉的秩序”与市场机制

1.

“生物学没有任何方法能够恰当地处理人心对刺激做出的反应这种现象”,“因为人的这种反应是由观念所决定的,而描述观念这种现象超出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所能及的范围。”(米塞斯《一元论的认识论根源》,载米塞斯《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

米塞斯的科学知识背景几乎与一百多年前的康德一致,完全没有预感到脑科学(在人而言是神经心理学)正在孕育之中。晚生十几年的哈耶克则以“理论心理学”之名,指向将要问世的脑科学,在1920年代初就提出了“心理模式”(后来改称“神经网络”)的猜想。

在“意识流”遍及学术界各个领域的时代,哈耶克的“心理模式”设想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意识流”暗示了意识如同河流,具有连续性。“心理模式”则暗示意识是众多个体(神经元概念迟至1960年代才得以确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离散性。直到哈耶克出版了《感觉的秩序》(1952),心理学界仍然在为意识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而纠结(这个纠结迄今犹存)。这个纠结在物理学界也发生过,光是波还是粒子?物理学界的这个纠结早在1930年代就消解了——光具有波粒二相性。

2.

米塞斯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虽然建立在宏观由微观形成的观念基础上,却受限于时间对称且可逆的知识背景(十八世纪决定论),把微观形成宏观的过程当作线性代数方程看待,等式两边是对称且可逆的。在米塞斯看来,计划经济是由于缺少价格这个工具(其作用是传导供需变动信息)而不可行,而不是因为微观形成宏观的过程不可逆而不可行。哈耶克晚年所写的《致命的自负》,是在《感觉的秩序》确立的哲学基础上,指出从宏观到微观的计划经济是“理性的虚妄”和“知识的僭越”,从而是“致命的自负”。

如果一组个体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了某种共有现象,那么,这些个体便是“微观的”,共有现象便是“宏观的”。例如,价格便是由无数交易个体在相互作用中所形成的一种共有现象。微观形成宏观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我们既无法支配价格形成的过程,更不能由价格逆推出个体的交易行为。

米塞斯强调的是终极性/终极处的“无知”,即终极性的东西(“数据”)只能信仰而不可论证。哈耶克强调的是地方性/当下性的“无知”,即每个人都是有所知有所不知的,人际交往/交流/交易的作用就是,个人的所知是他人无知之处的路标,他人的所知是个人无知之处的路标。

“〔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所探究的东西超出人心之逻辑结构使得人能够从自然科学的成就中做出推断的界限。”(同前引)这是米塞斯对“哲学”的误解,哲学的终极性依据不是那些神秘的“数据”,而是人的大脑中神经元活动方式。也就是说,物理世界的终极性与人类世界的终极性并不是一元论者所信仰的同源关系,人类个体是宇宙间“思维的花朵”,有着自身的终极依据和极限,其生存和发展不以宇宙所有的物质为充分条件,占有再多的物质条件也不能避免衰老和死亡。

3.

哈耶克从人的大脑活动机制出发去解释市场机制,不仅是前无古人的,而且后继者也了了,因为这个做法的哲学基础是把人的大脑理解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终极性根源,而这样的哲学观念迄今少有人识。人死的标准不再是心脏停止跳动,而是脑活动停止,这个已经成为常识。“人活着的标志是有记忆,芯片保存了一个人的记忆,这个人就没有死”,这个观念还不能被人们接受。

哈耶克在《感觉的秩序》中,把“自我”设想为能够统一表达全部意识事件的时空框架(6章1618节),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分布的图谱/地图(6章21节),意识就是被“自我”注意到的神经活动事件(6章23节)。意识就是被注意,这是一个同语反复的说法,并且暗示需要有一个中央控制系统。

《感觉的秩序——对理论心理学基础的探究》首次出版于1952年,是哈耶克学生时期就开始构思的,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关注着心理学研究的进展。由于他的“神经网络”设想过于超前了,专业心理学研究所得到的东西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幸运的是,生怕出现低级错误而惴惴不安的哈耶克,在该书出版之后,心理学界的发展越来越趋近他预设的目标:神经元概念在1960年代确立;记忆由一组神经元形成的联接模式所承载,也由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克里克于1990年代首先提出;意识是一个联接模式被其他联接模式所响应,这是笔者在2010年前后做出的猜想。

一个联接模式承载的含义是什么,是这个联接模式自己不知道/无意识的,只有当这个联接模式激发了其他联接模式,该联接模式承载的含义才能被意识到。与之对应,一个生产者的产品在市场上能够成交的价格是多少,是这个生产者不知道的,只有当他的产品与其他生产者提供的同类相似产品或可替代产品形成了竞争关系,才能确定他的产品价格是多少。

相似性是相关性之一种。当我们看一张陌生人的照片时,会无意识/非自控地想起某个熟人的相貌,这个联想依据的便是相似性。但是,当我们听到一串脚步声,记忆中所有的与之相关的联接模式都进入待激发状态,并且进行快速搜索,首先搜索的是与之相同的联接模式,而后才是相似的联接模式,这种快速搜索功能是人类上百万年生存活动进化出来的,这种功能不强的个体都被自然淘汰而没有后代。

听到一串脚步声,各个相关的联接模式涌现出来并且形成竞争,其中一个胜出后,其他联接模式就会退隐/坍缩。如果听到的脚步声确认为亲人发出的,就会激发与喜悦情绪相关的联接模式,以及做出迎接行为的联接模式。如果脚步声确认为陌生人的,就会激发与警觉相关的联接模式,以及做出防御行为的联接模式。这样的激发过程是在不同联接模式之间建立起因果性关联,并且由因及果进行控制,这就是人类个体理性的脑生物功能来源。

哈耶克在《感觉的秩序》第三章27节处说,相似性不具有传递性,A与B相似,B与C相似,推不出A与C相似。对此不可做过度解读,以为一个联接模式可以承载A与B相似和B与C相似两个含义,而后做出选择,以决定向外/向上系统发送其中的一个,甚至对A与C是否相似做出判断。因为,神经元个体不知道自己接收发送的电脉冲有什么含义,神经元联接模式也同样不知道自己承载的含义是什么。每个联接模式的含义都是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中得到确定的。

神经元有联接模式,人有交往模式,在效用品(物质的和精神的)交易上形成了市场模式。有一个人的经济,没有一个人的市场,譬如孤岛上的鲁滨逊,有经济行为(在编织渔网与打鱼之间做出时间配置,三天打鱼的所得必须保障两天织网的食物所需)而无市场行为。有两个人的交易,没有两个人的市场,例如一个渔夫与一个猎人,有交易行为却不形成市场。只有当两种以上的交易品各有两个以上的供给者,形成了竞争而后才会形成市场。最简市场由两个渔夫与两个猎人组成,正如最简人工神经网络由四个单元子组成。

也就是说,四体运动可以形成有序化的系统,三体运动则不能形成有序化的系统。这是因为,四体运动可以形成对称性结构的竞争,三体运动则无法形成对称性结构的竞争。两个渔夫a、b与两个猎人c、d进行交易,a以c为固定客户,b以d为固定客户,当a想要把d拉为客户时,出价会比b给d的价格低,b也会这么做,由此产生竞争,价格就会趋于均衡水平,从而形成有序化的市场。如果是两个渔夫与一个猎人或者两个猎人与一个渔夫进行交易,则会出现垄断或恶性竞争,定价权由一个猎人或一个渔夫控制,两个渔夫或两个猎人就会相互压价。至于a、b、c三个交易者各自提供一种交易品,那就成了物理学中的三体运动了,既无竞争,也无秩序,更无市场。

4.

所谓“意识”,就是一个联接模式激发了其他联接模式,后者对前者的响应——“看到你了”。每个联接模式都无法“看到”自己,只能被其他联接模式“看到”,而且“看到”并不一定“意识到”,因为被激发的联接模式对作为激发源的那个联接模式的响应有强有弱,只有强响应才能产生“意识”。例如,看到一辆汽车,相关的视觉信号输入视觉功能区,形成了一个联接模式,这个联接模式本身并不会做出“它是什么”的判断,而是由被激发的其他联接模式来识别其含义。如果是一辆从未见过的房车,存储的联接模式只能给出“它是一辆汽车”的判断,无法识别“它是一辆什么车”。

所以,对每一个联接模式而言,它承载的含义是什么总是被意识到的,而不是自己意识自己。对此,哈耶克有着异乎寻常的直觉内省能力,他在《感觉的秩序》中写道:“精神活动自己解释自己的观念,是逻辑上自相矛盾的”(第八章哲学推论第五节解释的限度)。哈耶克这里所说的“精神活动”还只是宏观层面的,就已经令大多数人难以理解了——“我不能解释自己,难道要由别人来解释我自己?”一旦深入到神经元个体的微观层面,那就更是被世人无法理解了。哈耶克对“心理模式”的设想在哲学观念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间性的,神经元之间是模式间性的;个人是怎样的,由个人与外界的关系所塑造。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之所以引发计划经济的观念再一次死灰复燃,根源就是,这个观念的信奉者坚信,宏观到微观的控制过程之所以做不到,只是由于没有找到或发明出有效的工具,所以计划经济是工具不能而不是事理不能。对此,米塞斯的反驳是不彻底的,哈耶克的反驳才能使这个观念的死灰复燃不再可能。所以,我们现在迫切需要深入理解哈耶克的思想,补上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这一课。

原因由一组条件所组成。每个人的天赋(如语言、数学、音乐、绘画等等)都是各人成为怎样的人的先天条件,每个人与外界发生的关系,是个人成为怎样的人的后天条件,只有当先天条件与后天条件发生耦合,才形成了个人成为怎样的人的原因。所谓机会,就是个人的先天条件与后天条件发生了耦合,使得个人的能力得到了发挥,从而成为个人取得成功的原因。由于这种耦合是可遇不可求的,稍纵即逝且不可再现,所以又有“时机”的说法,此即人生的不确定性。

结语

如果谁相信新古典经济学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他就会接受计划经济的观念。因为,这个理论体系的逻辑严密性体现在线性代数方程式的对称和可逆,只要所需的条件得到满足,如偏好、资源和技术都是给定的,并且信息和竞争也是充分的,那么,由微观到宏观的过程便是可预测的,反过来,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便是可控制的。正因此,在1930年代的大论战中,兰格论证市场与计划是等效的,从而被主流经济学所认同,而米塞斯力图论证市场与计划不等效,计划经济缺失价格工具而不可行,则不受主流经济学的待见。以《感觉的秩序》为分界,此前的哈耶克以计划经济导致的后果来反驳计划经济,此后的哈耶克才能在哲学基础上批驳计划经济之谬。

市场机制是人脑神经元活动机制的外化,市场与大脑具有拓扑同构性,即二者的结构对应关系具有延展不变性,就是说,不论人类历史发展到哪一个阶段,神经元活动机制不变则市场机制亦不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哈耶克的心智不可知论(中)
哈耶克的自发秩序
哈耶克的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
混沌邊緣 (评论: 漫说哈耶克)
[音频]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第八章 扩展秩序和人口增长(下)
思想史万有引力-第116集|哈耶克:自发秩序的捍卫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