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 张凯解读

关于作者

丹尼尔·平克,是著名的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他被称为21世纪商业思潮的拓荒者。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说的书是《全新思维》,这本书非常重要,是一本可能会改变你奋斗方向的书。副标题是“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标题党?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这本书的作者叫丹尼尔·平克,是著名的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他被称为21世纪商业思潮的拓荒者。你看这个词用的,拓荒者,在思想上探索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个评价可是极高的。

我们都知道,左脑负责的是逻辑推理能力,过去我们一直觉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吧?我们整个教育制度就是为了打造左脑而设计的。而作者认为,在未来的环境下,如果只注重左脑思维,可能会让你毫无竞争力。以前走的那条看上去光荣、伟大、正确的路,要是一直走下去,那你的处境可能只能沦为一个社会的中下层。

作者预言,我们已经从左脑时代转向了右脑时代,为啥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工具就是我们人类肢体的延伸,随着我们工具越来越多样化,肢体的功能就被逐步地外包出去了。比如说汽车是我们腿的延伸,手机是我们感官的延伸。我们以前觉得大脑功能应该不会被延伸吧?工具又没有办法代替我们思考。

这么想呢,大体上是没有错的,但是大脑又分左右脑,现在人工智能就是逐步在代替我们的左脑,计算机比我们有更强的计算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而这些能力,人工智能可就比人类强太多了。那我们还剩下什么呢?就只剩下那个善于想象、善于创造、善于图象化思维的右脑了,于是右脑的开发过程就变成了未来一个人真正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推动我们转向右脑思维的三大推动力和在未来我们必须掌握的六大能力。

第一部分

为啥右脑思维突然变得如此重要呢?这其实除了人工智能的影响,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作者给我们列出了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物质财富的极大充裕,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基本上已经走过了物质匮乏的时代,我们平常去超市都能感觉到物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洗发水多少种,牙刷有多少种,只要有钱就不怕买不到东西。我们开始进入了一个选择困难期,以前我们买东西追求的那是实用性,马桶盖就是用来坐的,手表就是用来看时间的。现在呢?马桶盖也不是马桶盖了,不但要好用,还得好看,还得进口,人们已经从追求实用性转到了追求美观、追求品质、追求款式,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东西。

越来越多的东西它是不追求实用性的。比如说蜡烛,按理说现在谁还用蜡烛?它就是一个装饰作用,但是蜡烛企业每年的销售额依然非常高。换句话说,人们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如果你只能提供具有基础功能性的东西,没有办法用你的右脑给这个东西赋予更多的价值感,那可能你的商品就会举步维艰。

第二个原因是亚洲的崛起。这个作者是美国人,从他的角度来看,随着亚洲的崛起,我们这儿的年轻人会逐渐抢了他们那里年轻人的工作。就好像以前我们中国人肯干活、不怕苦、不怕累,就把他们那里需要动手的活给抢过来了,我们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干他们那些不愿意干的活,使劲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也是一样,对欧洲和北美的知识工作者来说,他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周边的人,而是亚洲的这些年轻人。

现在的通讯成本几乎为零,这就产生了大量的知识外包型业务。比方说美国的一个电脑程序员的年薪通常会达到七万美元以上,但同样的一个活,印度一个年轻人就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价格呢,还只有这个美国程序员的1/25,你给他300美元,他就能把活给干了。那这些美国的企业当然是愿意把这个工作外包出去了。

通用电气印度分公司的 CEO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任何英语国家的工作都可以在印度完成,唯一的限制就是你的想象力。不仅仅是印度,全世界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大量的知识型业务都在被外包,比如摩托罗拉、英特尔都在俄罗斯设立软件公司,匈牙利建筑师正在为加尼福尼亚设计公司画设计图,菲律宾的会计正在为欧洲的咨询公司做审计,我们中国大量的设计师正在给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做设计。同样的工作其他国家只要1/10的价格,这样的事情当然会被外包出去。所以说,如果你还在注重做左脑的工作,那你的竞争对手可不是邻居家的小明,而是另外一个国家的比你更勤奋、要价更低的那个小明。

第三个原因,当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你发现没有?任何的需要记忆的逻辑性工作,电脑都比我们做得更好。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软件就是头脑的铲车,它会把大多数需要左脑的工作全给铲掉。比如我们以前认为,程序员、医生、律师,这都是高端职业吧,但是这些职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量使用逻辑能力。医生在诊断的时候都需要遵循一系列决策式的判断,你是有没有流鼻涕,有没有感冒,有了要怎么办,没有要怎么办,你的各个指标是高还是低,然后再对结果进行推理,这些其实都是电脑擅长的,所以现在大量的医疗软件开始出现了,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人们用软件就能给自己诊断病情。

简单来说,有三种力量让左脑思维变得是越来越不重要了。一个是物质的充裕,一个是全球化的知识外包,还有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三种正在发生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把我们从信息时代推向了概念时代,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右脑思考。

那要在这样一个概念时代想找到自己的谋生手段,就必须要清楚地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你做的工作是不是外包人员比你的成本会更低,这个外包人员可能不是你周边的人,可能是另外一个国家的竞争者。第二个,在未来你的工作电脑是不是会比你做得更好更快,你是不是在和电脑抢工作。第三个,在这么一个不追求实用性的时代,你提供的服务是不是超越了实用需求,能够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用户在享受你的服务的时候,能不能激起一个场景想象。如果你做事同时满足了上面的条件,那么恭喜你,你的发展一定是越来越好,就好像坐上了一个向上的电梯一样,你稍微地再努点力就会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就好像坐了一个下行电梯一样,即使你非常努力,也依然会上升得很慢,这就是趋势的力量。

第二部分

未来需要的六大能力:三感三力。为了更好地迎接这种趋势,作者给我们列出了未来人才最需要的六大能力,也就是这本书的精华部分,叫做三感三力。三种感觉,三种力量。三感,指的是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三力,指的是故事力、交想力和共情力。下面,我们来分别看一看具体都是什么意思。

第一种,设计感。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资深的设计师,他平时喜欢给孩子们作公益演讲。在演讲之前,他经常会问一个问题,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是艺术家?请举一下手。这个时候他就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是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大家都会举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艺术家。如果是三年级的学生,举手的只有一半。到了六年级,基本上没有一个孩子会举手。这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正在扼杀一个人天生的设计感。

以前你可能觉得设计师都是比较专业的职业,以后又不做设计师,我干吗学设计呢?这里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做设计师,设计其实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要求你有很高的审美标准,去不断地追求新颖和美感。你可以放眼望去,目力所及的范围之内,所有的东西都是被设计过的,毫不夸张地说,人们不会为了物品买单,只会为设计买单。比如说吧,手机,每一代新手机出来你都想换个新的吧,即使你的苹果6还好好的,但是7出来的时候呢,你还是想迫不及待地想换个新的。你是为它新加的功能买单吗?肯定不是,苹果手机所有的功能,平时我们用到的连1/20都不到,其实就是为了好看、为了新颖、为了漂亮。更确切点说,一个商品能提升的价值空间就是设计感。

伦敦商学院的研究就表明,每增加1%的设计投入,公司的销量和利润就会平均增加4%。比如说汽车行业,宝马的设计总监就说,我们生产的根本不是汽车,是一件艺术品。福特公司也宣称,现在福特汽车马力早已让位给了风格,用户就是在为设计买单。就连美国政府部门也在追求设计,2004年的时候,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了使用多年的12号等宽字体,换了一种14号新罗马字体。为啥?因为新字体看起来更显得工整美观。

所以审美是一种重要能力,所谓审美就是靠直觉提取优化信息的能力,人的这种能力是机器取代不了的,在未来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一定不是更便宜、更好用的,一定是更美的,只有对美有所感悟,才能脱离价格战在更高的领域里奔跑。

那说到这儿,怎么去锻炼这种设计感呢?作者觉得唯一的提升方法就是多看,用相机把你平时生活中碰到的觉得丑的东西都拍下来,想想到底哪儿丑,哪儿不方便,要是让你做,你会设计成什么样。然后把你觉得美的东西也拍下来,想一想哪个点打动了你,哪个元素吸引到你,如果让你设计,怎么设计还可以更完美一点?还有就是多去参观一些创意博物馆,多看一些设计杂志,多观察生活,慢慢地你的设计感就会被培养出来。美,是需要不断地接近和陶冶的。

第二种,叫娱乐感。这里我们说的娱乐感,并不是说你会讲一个笑话段子你就会娱乐了,而是说把娱乐像基因一样侵入到你的血液中,侵入一个公司的文化中,产生娱乐感。娱乐精神搁到以前基本上都是和不务正业画等号的,是正经工作之外的消遣。亨利·福特就说过,工作就要好好工作,玩耍就要痛快地玩耍。你看,工业时代都是要把娱乐和工作分开的。福特的工厂以前有一个规定,就是不准员工笑,你笑一下可能就会影响整个流程的发展。1940年福特公司的一位叫做约翰·盖洛的高管被解雇的原因就是他和同事笑了一下,结果把生产线延误了大概半分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以前一定要严肃工作,但是现在呢,情况不一样了。你如果不懂幽默,那你的人际关系可能就不是特别好,如果你的服务里没有娱乐感,那你的用户可能就不会买账,好玩基本上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了。

那可能你会说了,我就是天生比较严肃该怎么办呢?我也不会讲笑话,其实你严肃只是因为你习惯了用左脑思维,左脑会控制你的逻辑,让你遇到任何事都直线性的思考,但是幽默呢,恰恰把这种直线性的思考突然打断,突然拐了一个弯,这就需要用右脑去思考。

如果你以为一定要有这么一个事你才会笑,那就错了,笑其实也可以没有理由。你看小孩每天笑好多次,他要理由吗?他不需要,他就是莫名其妙地就笑了,只要他笑,旁边的人也会被逗得很开心。这里就说到印度有一个组织,里面的成员每天早上练习大笑,就是没有任何理由,先笑一会儿再说。看起来是不是很怪?但笑完之后,他说一整天都心情很好,而且精力充沛。所以这个笑的作用和瑜珈、冥想有一样的效果,就是把脑袋放空,让大脑减轻压力。说这些只是希望能把娱乐感重视起来,别再把它当作工作之外的消遣,而是要把它融入生活,把它当作让工作做得更好的必需品。

第三种是意义感。这个意义感概念很虚,其实就是对应的“马斯洛需求定理”的最高层,自我实现。在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一个人是不会去关注意义这个东西的,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赚钱就是最大的意义,哪还有空去想意义这个事?但是如果达到了一定层次以后,意义这个东西就变得很重要了。就是你做的事被不被别人需要,有没有价值,你能不能把你做的事和一个伟大的东西联系到一块?在未来,意义感会变得更为重要,所有有才能的人都会追求自我实现,要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意义是你自己定义出来的,你要说有,那它就有,你做什么都有意义;你要说没有呢,也没有,我们地球都迟早要爆炸的,什么事都没有意义。

那怎么才能找到意义感呢?就是学会把自己做的事嫁接到一个很伟大的目标上。比如说我做的工作,说书嘛。这个工作古往今来都有人在做,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我会想,这个事呢,可能为你带去知识,可以帮你快速地学习,节省你的时间,有可能是改变传统学习习惯的一个事业。这么一想,我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了。所以,意义是你给自己找的,需要你自己赋予。

上面我们说了三感,设计感、娱乐感和意义感。下面我们来说三力,第一是故事力,你会不会讲故事,什么是故事呢?故事就是把信息置于一个场景中,让信息具有一种情感冲击力。比如我说王后死了,国王也去世了,这个就不是一个故事。但如果我说,王后死了,国王也心碎地死了。这就是一个故事,它里面就加了一个简单的心碎,心碎呢,是一种情绪状态,而故事呢,就是加入很多的这种情绪状态才可以吸引人。这一点在商业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假如你面前有两种酒,这两种酒的价格、口味、包装差不多,其中第一瓶用了很多形容词来推销这个酒,好喝、味道甜、质量好、送出去有面子,说了一大堆形容词。

第二种就讲了一个故事,说酿造这个酒的是一对偏远农村的两姐妹,她们家祖祖辈辈都是酿酒的,有一天呢,她们的酒厂着了大火,她们的父亲拼死冲进火海拿出来一个秘方,不幸的是她们的父亲也被烧成了重伤,最后临终前父亲把这个秘方托付给了她们,希望她们把祖传的事业继承下去。为了纪念父亲,她们打算每卖出一瓶酒,就从里面抽出一笔钱,以父亲的名义捐给希望小学,目前已经累积捐钱一百多万,帮助了三千多名失学儿童,如果你买了这瓶酒,就会有更多的孩子得到帮助。

这个故事明显是瞎编的,但是它就是具有故事力,能够调动人的情绪。现在同样两瓶酒放在你面前让你选,你很有可能就会选后面讲了故事的那个。这就是故事在商业上的运用。

好莱坞有一个著名的编剧叫罗伯特·麦基,他写过一本畅销书就叫《故事》,他平时还经常办一些线下的讲座,在作讲座的时候他发现,来参加讲座的人大多都不是编剧,而是商人,他才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编剧老师,而是企业培训师。

相信大家都了解讲故事的重要性,那怎么练成讲故事的本领呢?作者给出的方法就是写迷你小说,经常练习写一个100字左右的超短小说。比如老李家有五个孩子,他排行老三,16岁的时候,老李离开家周游全国,最后在北京定居下来,娶了一个贤惠的妻子。但是生活并不顺利,他们总是入不敷出,孩子也总是让他们操碎了心。有时候老李真想不顾一切地离开,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他的妻子只有一年的时间了。就是这样的小故事,短短100个字,有人物、有关系、有铺垫、有转折,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编故事。

比如在地铁上遇到两个陌生人,你就可以顺便编一段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看到手机上的图片,你也可以根据内容随便编一个小故事,这样不仅会增加你的即兴创作能力,而且还会很有意思。

第二点,是交想力。其实就是指系统的思维,能把看似无法匹配的因素组合起来的能力,它也是右脑的思考特点,注重大局,而不纠缠细节,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成为一个跨领域打劫的人才。

其实你发现没有,真正的创新全都是跨领域出现的,一个互联网公司成了最大的汽车服务公司;一个做电池的,成了汽车公司;一个做游戏的,成了电影公司。各种各样的跨界打劫正在发生,所以如果还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去开拓视野,那可能就危险了。

那怎么练习这种跨界思维呢?作者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练习比喻。以前我们总是把比喻当作理解事物的一种修饰,现在可要把它提升到一个高度了。人类的思维过程基本上都是比喻式的,如果你要了解一个新事物,第一个想法一定是做比喻,把它转化成一个你熟悉的东西。练习比喻,也可以用一个比喻记事本,把你想到的、听到的比喻都记下来,当然你也可以随手记在手机里。

第三点,是共情力,和别人产生共鸣。以前我们都是提倡要理性思考,你表现的智商高,就得客观的不带情绪地分析问题,所有的书都在教我们要理性思考。而现在你发现没有,如果你只会分析,那机器比你强太多了,而我们人的情感是机器永远没有办法替代的,比如你女朋友不开心了,开始跟你抱怨她遇到的什么什么样的麻烦。大多数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出解决的方法,一二三四列出来。其实女孩这个时候哪是向你寻求帮助,她就是想表达情绪,让你知道她的感觉,所以你根本不需要说任何对策,那就是左脑思维。右脑思维就是体会她的情绪,然后引导。比如说她不高兴了,你也要表现得不高兴,和她一个状态,注意听她说,然后等她说完了,她知道你也感受到她的情绪了,然后你再说一点开心的事,把话题引到好玩的事情上,这样对方才觉得你比较懂她。

前面说的艺术家不就是这样的吗?艺术家就是用作品来帮助我们表达情绪,我们很悲伤,有人就写了一首悲伤的曲子,我们听完了之后就觉得,哎呀,这个唱歌的和我真有默契。好的演员就是共情能力超强的人,他们能够迅速地体会剧本当中角色的情绪,然后把自己带进去,这个就是演技。演的啥呢?演的就是情绪。所以,歌手和演员最受大家的欢迎,粉丝就能通过一首歌、一部电影爱上这个创作者,就是因为他们之间产生了共鸣。所以,去体会别人的情绪,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去感知别人,和对方达到一个情绪和思想频率,这个是未来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它可能比理智思考还要重要。

总结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本书强调了在未来我们需要从左脑思维转向右脑思维,有三个原因促成我们必须得这样做。一个是物质的充裕,一个是知识型外包服务的便捷,还有就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为了应对这种趋势,我们需要重视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简称三感三力。三感,指的是设计感、娱乐感和意义感。三力,指的是故事力、交想力和共情力。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能力培养起来,就是活在趋势中了。

其实我们天生就会这些东西,只不过是外部的环境因素把这些天性给压制了。像我们祖先早就会在洞穴里讲故事、早就会自己设计工具、早就会发明创造。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运用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情感的东西,把失去的东西拿回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可能不知道的——未来人才最需要的6大能力
右脑时代来临 六种能力决胜未来
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
这6种能力,是你决胜未来的利器
右脑思维,这6大能力,务必掌握!
马云:我可以保证30年后你找不到工作,不怕,你只需掌握6种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