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三)

让我们简单总结一下,竞争是进化里相对显性的部分,但也相对次要,更主要的进化其实是合作(包括个体间的合作和个体内各部分的紧密协作),合作使得物种发展的大趋势多数是更加复杂(虽然有少数的例子确实是变得更简单,就是我们常说的退化),复杂程度超过了阈值,就会涌现出新的特征,这种新的特征是无法通过分析相对较低层次的生命活动推导出来的。正是这种新的特征使得新物种有了更大的适应性,因此也常常被视为是有方向的,被称为进化。

所以你看,即使是竞争,自然界最常见的现象其实也不是同级竞争,更不是什么“降维打击”,而是升维打击,是在复杂性上的超越,是涌现出来的新能力。而每一个新能力的出现,都是更大的适应性。

当然,一直到人类以前,适应的本质,其实不过是为了提升三个方面的能力:寻找食物、躲避天敌和留下后代(当然有极少数的例外,比如群居的倭黑猩猩已经知道实施性贿赂了,也就是用交配的办法达成一致,避免冲突,这时候交配的目的就和产生后代无关了。据说在7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差点灭绝,幸存者的数量只有两三千,所以我们今天的基因高度相似,比大猩猩或黑猩猩等灵长类的同种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小得多。我确实有点儿相信,如果当时人类真的灭绝了,最有可能代替人的位置成为智能生物的就是倭黑猩猩)。当然,留下后代的压力有时候甚至会超越躲避天敌,所以才会有头顶着巨大犄角的各种食草动物的出现。真的是色字头上一把刀啊。难怪达尔文也在自然选择里专门重点讲了性选择,他的《物种起源》之后的第二本伟大的著作就叫做《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得瑟一下,我当年在大学图书馆处理旧书的时候成功地以几元钱的价格买到了1873年出版的《人类的由来》英文版第二版,成了我迄今为止最老的藏书)脊椎动物有了大脑,对环境的反应能力大大升级,但更重要的适应性提升发生在哺乳动物身上,哺乳动物有情绪反应,就意味着对环境的反应可以习得,而不只是本能反应。比如宠物猫宠物狗,你对它好,他就会和你更亲(所以实在搞不懂为什么有人拿没有情绪反应的爬行动物当宠物)。

到了人这个层面,事情突然变得复杂得多了。其实不光是因为人类有了智力。智力这事还真不光是人类有,很多动物都有。我们之前介绍的蚂蚁的觅食行为,直到今天计算机算法还要效仿,那不就是智能嘛。至于说动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表现的高超水平,例子就更是随处可见了。动物怎么有智能的呢?很简单,进化造成的嘛,也就是说,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帮助动物行为找到了最优解。用进化帮助寻找最优解这件事现在计算机界也在广泛使用了,就叫进化算法。

当然,人类的智力和动物的智力还是不同的,主要的差异点在于动物的智能都是直觉,等同于人类的隐形智能,这一方面来自遗传,另一方面来自后天的刻意练习(哺乳动物小时候都会在玩耍过程中练习捕猎技能)。因为有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万小时理论广为流行,而且经过不断分析,大家都觉得找到了关键点,就是刻意练习。其实呢,你再怎么刻意练习,训练的都只是和动物相媲美的隐形智能部分,也就是说,主要适用于像运动员和手工业者这种熟能生巧的体力活(我生性不喜运动,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借口:自知在运动能力上比不过动物,即使比过了也没啥成就感,哈哈。如果你正好是运动员,别急着骂我,一定要注意超越刻意训练,在社会凝聚力、榜样力量等运动员的其他价值上多下下功夫,价值才能最大化)。但是,人类和动物的真正区别恰恰在于显性智能,也就是无法刻意练习、但是可交流可传授可探讨的部分。这部分当然也需要后天习得,但是无法保证通过一万小时训练成为专家。要不为什么同样做科学研究,有人年纪轻轻就出成绩,有人一辈子什么成绩都没有;同样做企业,有人年纪轻轻就事业有成,有人到老了还会破产呢。

当然,除了隐形智能,还有隐性知识,就是藏在每人大脑里、无法言表的那部分知识。万维钢老师在他的《精英日课》里专门讲过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可那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掌握了很多显性知识,而且掌握了很多自己难以表述的隐性知识,我的搭档贺志刚老师称之为见识。其实一个人真正厉害的地方在见识,而不是知识(这里指显性知识)。

但在人类社会这个层面上,显性知识无疑重要得多,因为只有显性知识才可以积累、可以迭代、可以纠错,也就是说,人类基于我们的显性知识的积累才得以不断进步。

知识积累的源头之一来自于人类的模式识别能力,这个我在第一部分里介绍过了,另一个来源(也是被低估的来源)我认为是自我意识。有了自我意识,我们才能总结出自己如何受益的经验,并传给自己的后代、亲属乃至部落里的其他人,知识的积累才会开始。

当然,由于我们超强的模式识别能力,我们很容易看到不存在的模式,进而形成迷信,迷信一旦形成,还很难消除(可以上网搜一搜著名的“迷信的鸽子”的心理学实验),这一点我们在第一部分里也做了介绍,这里就不展开了。

不过自我意识则是人类社会涌现出来的关键能力,这方面的误解也格外多。但在自我意识之前,要先说说自由意志。

很多心理咨询师一说心理辅导,就是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自我,但从现代认知科学的角度,自我其实是不存在的。人的行为其实是先天和后天综合作用的结果,先天给定行为模式,后天可以加强或减弱,却难以根本改变。甚至很多认知科学家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的行为模式是固定的,非常难以改变。也就是说,面对特定情况,我们一定会做出特定反应,哪里谈得上自由意志呢。当然,没有自由意志不代表结果必然相同,因为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在改变不了行为模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改变环境已获得自己期待的结果,所以“孟母三迁”还是满科学的。但是问题紧跟着又来了,人是有理性的,但决定我们行为的却不是理性。乔纳森海特的《象与骑象人》这个比喻不够贴切,但勉强可用:人其实是大象和骑象人的合体,大象是人的感性部分,骑象人则是人的理性部分,但最终的决策者却是大象,也就是感性部分。所以我们肯定都有类似的经历,当我们过度用理性逼迫感性的时候,会激起感性对自己的反抗。得过18枚奥运金牌的游泳选手菲尔普斯就是很好的例子,他长年训练,甚至连节假日都不休息,但最后却会去吸毒。因为他的理性部分知道只有坚持苦练才能出成绩,但感性部分却想要放松了。所以《士兵突击》特别容易打动人,因为人人都觉得自己比那个呆头呆脑的许三多要强,就连他都能出成绩,更别提自己了,但其实呢,能像许三多那样长年累月做一件枯燥事情的人不说没有也是极其罕见的,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感性部分早就罢工了,别忘了,我们的感性是受情绪驱动的。所以说到底,你会做什么,还是被规定好了的,即使你偶有反抗,也会以失败告终。

这时一定会有人说,那有人就是能做到长期坚持不懈、凭自己的奋斗成果累累呢?他们不是战胜了自己的命运、具有了自由意志的吗?很不幸,他们也不是。他们之所以能够更坚持,只不过要么是他们本身习惯了坚持,甚至坚持就是他们的行为模式,你让他朝三暮四他反倒做不到;要么就是他们达成目标的欲望大过了坚持的痛苦。这两种我们都分别说说:

首先如果坚持只是一种行为模式,当然谈不上自由意志,这不过这样的人更幸运,他们的行为模式对他们的发展有利而已。当然,坚持这种行为模式相对罕见,所以经常受到赞美。但其实,如果都是固定程序,你可以想象成两台机器之间的赞美,老式的机器对运算速度更快的新机器说,你很了不起。其实了不起的不是机器,而应该是造机器的人。虽然科学发展了这么多年,但对多数行为模式的形成过程我们都还并不清楚呢。所以,你摊上了某个“好”的行为模式,只能说你命好一点儿,其实和你自己并没什么关系。我自己就有这样的觉察:我的行为模式里有避免冲突的模式,所以一般和周围的朋友能够和睦相处,我一直归功于自己善良,直到有一天看懂那只不过是固定的模式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米塞斯论人的行为
不是只有人类才会贪生怕死,动物也和我们一样有强烈的求生意志
构建自己的“知识仓库”
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自由
感性理性
叔本华意志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