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国监狱》| 徐学勤解读

关于作者

肖恩·鲍尔(Shane Bauer),美国记者。生于明尼苏达州,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因为给《琼斯夫人》杂志做卧底报道而闻名。他曾在伊拉克、叙利亚、苏丹、黎巴嫩、也门等地担任驻外记者,并因误闯伊朗边境被关押26个月。他在出狱三年后,以狱警身份卧底进入美国的一家私营监狱,并发出系列报道,曾获得美国国家杂志奖、哈佛大学金·史密斯调查报道奖等至少20个奖项。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一部非虚构作品,采取历史和现实双线叙事,系统梳理了美国两百余年的监禁史,揭露了美国虐待犯人、利用犯人牟利的残酷历史,以及美国监狱系统中的种族歧视问题,并将作者在卧底私人监狱期间的见闻记录了下来。这部著作荣获了《纽约时报》《旧金山纪事报》《波士顿环球报》《科克斯书评》2018年年度好书,以及2019年RFK图书奖和新闻奖,海伦·伯恩斯坦图书奖和新闻奖,罗伯特·F.肯尼迪图书奖。

核心内容

早在美国建国之前,虐待犯人、利用犯人牟利的现象,就已经在北美土地上广泛存在。从美国独立到南北战争,这种现象一直没有改变,犯人被监狱租赁给私人承包商,强迫他们在种植园、矿场、铁道、监狱农场劳动,商人们大获其利。作者结合大量历史文献,梳理出美国监狱“利用犯人,尤其是利用黑人牟利”的罪恶传统,这种传统遗祸至今。

作者身为资深战地记者,他为探究美国私营监狱运营状况,历时四个多月,以狱警身份深入美国最大的私营监狱运营商旗下的一家私营监狱,并发出了一系列报道。他在报道中披露了私营监狱内部的虐囚、暴力、性侵、以犯人管理犯人等诸多乱象,文章发表后,引发美国司法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美国政府很快宣布,不再同私营监狱签订合同。这些报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司法系统改革,以及犯人生存条件的改善。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徐学勤,本期要为你解读的书是《美国监狱》。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监狱产业的发展史,没错,我说的是“监狱产业”。你可能会问,监狱难道不是国家的司法部门吗?怎么也能形成产业?这就是美国监狱的奇特之处。

美国监狱从诞生开始,政府、监狱和商人就形成了共谋,大肆利用犯人牟利,先后出现过犯人租赁、监狱租赁和私营监狱。监狱的环境和管理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是,利用犯人牟利的情况,却一直存在。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门独特的产业。

截至2018年,美国私营监狱关押犯人的比例,占到全美犯人总数的8%,总共有十多万人。光是三大私营监狱巨头,就拥有两百多座监狱,超过15万个床位,每年总利润接近50亿美元。其中最大的私营监狱运营商——美国惩教公司甚至在纽交所上市。

当然,针对这种利用犯人牟利,把监狱做成一门产业的情况,在美国国内曾经引发过几次剧烈的争论,监狱产业也经过多次改革。很多改革,还颇具传奇色彩。就比如最近的一次,是发生在2014年,有一位《琼斯夫人》杂志记者,冒着生命危险,以狱警身份,卧底进入了一家私营监狱,历时四个多月,用录音笔和微型摄像头,记录下监狱里的暴力、腐败、性侵、以犯人管理犯人等各种乱象。

他在离开监狱后,发出了一系列报道,引发了美国司法界的地震。美国司法部总检察长为这件事发布了一篇谴责报告,向公众说明私营监狱的安全和监督问题。随后,联邦政府宣布,停止与私营监狱签约。

这位了不起的记者,因为这组报道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美国国家杂志最佳报道奖和哈佛大学史密斯调查报道奖。听到这儿,你可能已经猜出来了,这个记者就是我今天要为你解读的《美国监狱》这本书的作者肖恩·鲍尔。

鲍尔把在私营监狱中的卧底观察和对美国两百多年监狱史的系统梳理,都融汇在这部沉甸甸的著作里。2018年,《美国监狱》的英文版出版后,迅速被《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旧金山纪事报》评为年度好书。有媒体评价说,“鲍尔揭露了美国监狱系统中极其非人道的现象和各种虐待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狱警和犯人。这是对美国当前最黑暗和最深远的困境的可怕一瞥。”

那么,美国监狱是如何一步步沦为一部分人的牟利工具?又是如何走向私有化,最后变成一门产业的呢?本期音频,我们就分三部分来复盘一下这部美国监禁简史。

第一部分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得知道,监狱到底是什么?你可能会说,不就是关押犯人的地方吗?但是,假如用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你会发现,监狱,其实是人类社会各种暴力犯罪和矛盾冲突的“集纳地”,也是各种社会问题和边缘群体的“回收站”。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矛盾,就会有什么样的监狱。

某种程度上,从监狱关押犯人的情况,以及监狱的管理方式,我们就能大体判断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和运行逻辑。反过来,一个地方监狱的特点,会深受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美国监狱的演化过程,自然也逃不出这套逻辑,它是由各种合力共同塑造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把这些合力拆解开,一桩桩摆出来。

首先,是犯人太多。早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虐待犯人、利用犯人牟利的现象,就已经在北美土地上广泛存在。你可能觉得奇怪,美国还没建国,哪来那么多犯人呢?美国是没有,但是经不住别的国家往这儿送啊。

当时的犯人主要来自英国。书中谈到,英国的重刑犯是继非洲奴隶以来,被迫遣送到北美的最大移民群体。从1718年到1775年,超过2/3的重刑犯从英国运往美国,总共约5万人。18世纪从英国到美国的移民中,有大约1/4是囚犯。

那么,英国人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把犯人运到北美呢?这是因为,当时的北美殖民地缺乏劳动力,于是英国在1718年通过了一项“运输法案”,规定被判抢劫、盗窃、作伪证和伪造文书罪的人,可以由法院裁决免于死刑,但是需要“运往美国服刑至少七年”。在立法者看来,“这些劳动力能够促进殖民地种植经济发展,更好地为殖民者服务。”

于是,这些囚犯,就被贩卖奴隶的商人锁在轮船甲板底下,漂洋过海来到北美。英国政府为每名犯人支付5英镑的运输费用,但是,授予商人们在放逐期间“使用重刑犯获取利益的权利”。一旦这些承包商控制了犯人,英国政府就放弃了对犯人的责任。囚犯一运到北美,就被卖给了私人农场主,通常他们会被安排到烟草种植园劳动。农场主也更倾向于雇佣囚犯和奴隶,因为他们价格低廉,而且,可以使用暴力手段强迫他们长时间劳动。

那么,在美国建国后,这种局面是否做出了改变呢?事实上,关于如何处置囚犯,在美国建国之初确实有过一场争论。美国早期的一些改革者,普遍认同强制劳动改造。比如,美国“国父”之一托马斯·杰斐逊就提出,除了叛国罪和谋杀罪之外,对其他罪行都应该废除死刑,改成刑罚和奴役。但也有人认为,在公共劳动中,比如修铁路、挖矿时使用犯人,会使这些劳动变得不体面,好像这些是犯人才做的事儿,影响自由工人的积极性,从而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威胁。

争论的结果,是建立一种全新的机构——监狱——来关押犯人。法官不再像从前那样,判处犯人绞死、烙印、鞭打或佩戴枷锁,而是根据罪行轻重来判处不同年限的囚禁。相对于残酷的肉刑,监狱显然是一种更文明的惩罚手段。

1795年,美国的第一家监狱——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核桃街监狱,才终于诞生了。不过,无论是建设监狱,还是管理犯人,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那时美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在管理犯人这件事情上投入太多。因而,最早的地方监狱创办者就要设法减少开支,他们与当地商人签订合同,商人按照犯人生产的产品支付固定的报酬。监狱管理人只需购买原材料,并监督犯人织布、缝纫、伐木、编织或造鞋。这种做法被各州纷纷效仿。

1825年,亚拉巴马州的奥本市进一步做出尝试,将囚犯租赁给私人公司,由承租商在监狱内安装机器设备,生产衣服和鞋子等商品。但囚犯经常在车间发生暴动、破坏工具,甚至放火烧毁监狱。为了防止犯人采取集体行动,监狱实施严格的静默纪律,禁止囚犯之间交流,犯人变成了“沉默的工作机器”。采取这种模式,奥本监狱很快就实现了盈利。

奥本监狱模式的创立,是美国监狱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至少有14个州效仿了这种模式——先由政府贷款修建监狱,监狱再通过出租犯人来偿还贷款,它们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监狱生产私有化,促成了美国监狱的第一次繁荣发展,大部分监狱成为颇具规模的大型纺织工厂。

《论美国的民主》作者托克维尔,在看到美国监狱的运行模式之后,也支持强迫犯人劳动。他认为,迫使犯人为私人承包商工作,既可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又可以将犯人改造为有生产能力的公民。

但他同时发出警告,不能将监狱完全交给私人公司。因为“承包商把犯人当作劳动机器,一心想着利益最大化”,“在犯人身上的花费都要精打细算……如果生产能力低于预估,他们就会平衡损失,减少在犯人身上的花费”。然而,托克维尔的警告并未得到重视,此后的情况愈演愈烈。

这本书的作者鲍尔发现,有的监狱承租人甚至还不如奴隶主,他们为了攫取更高的利益,不惜将犯人往死里用。比如,有的承租人会派遣犯人修建密西西比河的大坝,许多犯人因为过度劳累而死,但承租人不会因为犯人致死或致残而受到法律追责。

承租人对稍有懈怠的犯人,他们轻则拳打脚踢,重则使用铁棒、鞭子殴打,或用猎犬撕咬,甚至会在伤口上撒上盐和酒。为了防止犯人叫唤,有时还会往他们的嘴里塞上东西,或者用毯子蒙住头部,就是为了“杀一儆百”。

为了逃避严酷的劳动和惩罚,有的犯人甚至不惜砍掉自己的脚和手指,或者在伤口上涂上碱液,或者把煤油注入皮下,让身体化脓,类似的自残事件极为普遍。

尽管当时美国监狱里犯人的劳动效率要比自由工人高出很多,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承租人的胃口。他们常常抱怨法院和立法机构,把犯人都关进了拘留所,而不是送到监狱,“致使劳动力减少”。换句话说,监狱承租人始终把利润放在首位,很少关注犯人的教化问题,托克维尔的警告不幸成为现实。

进入20世纪,随着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美国媒体和政治改革家呼吁,废除惨无人道的犯人租赁制度。到1920年代,犯人租赁终于在全美被废除,但监狱农场依然存在。甚至直到20世纪中叶,得克萨斯州仍然有强制犯人从事无偿种植劳动的现象。到1967年,也就是在美国的奴隶制废除一百年后,阿肯色州还在对犯人使用鞭刑,原因很简单:酷刑之下,犯人干活更卖力。

好,刚才我们讲到美国监狱的诞生过程,以及为何会衍化出犯人租赁的奇特模式。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私营监狱又是怎么一回事。

私营监狱这个美国特色,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的产物。但它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美国犯人人数的暴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毒品泛滥,枪战和谋杀层出不穷。美国政府忍无可忍,严厉打击犯罪,抓了很多毒贩和黑帮人物,一时间监狱人满为患。政府必须投入巨大的财力和人力,用来修建监狱、管理犯人。据统计,当时美国各州每年要花费10亿美元用于修建监狱,但是仍然不够用。

政府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美国人的答案是,交给市场。当时,正值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里根总统执政,他主张削减政府预算,反对财政赤字,并于1983年发布了一份报告,建议政府职能全面向私营公司转移。

于是,一些有监狱管理经验的人和资本家发现了商机,开始游说政府由私营公司接管一部分监狱系统。私营公司投资修建新监狱或者改善现有监狱,州政府或联邦政府按照犯人数量,拨款给合作的私营监狱。私营监狱除了管制犯人外,还需要为犯人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基础教育、生活技巧和就业培训、烟酒毒瘾戒除,以及心理保健等等。

由这些私营监狱分担部分政府职能,既可以帮助政府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可以管理犯人,企业还能实现盈利,貌似一举三得。但私营监狱究竟运行得如何呢?这里先卖个关子,我会在后面为你详细分解。

第二部分

好,刚才我们回顾了美国监狱的简要历史,讲到从犯人租赁到私营监狱的几次重大变革。客观地说,强制犯人劳动,普遍存在于人类漫长的历史之中,并非美国所特有,只是劳动强度和残酷程度不同罢了,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不必说欧洲中世纪或者中国古代对待犯人的各种酷刑和苦役,单说近在20世纪的纳粹集中营,那些臭名昭著的惩罚和屠杀,就让人不寒而栗。他们还会虚伪地打上“劳动使人自由”的幌子,给犯人以虚假的希望。

不过,美国的监狱史仍然有其特殊之处,因为北美曾有过近四百年的蓄奴史。黑奴问题,不仅是套在美国建国者身上的魔咒,更是此后的历代执政者都必须正面应对的棘手难题,而监狱,或者说司法系统,正是应对这个难题的关键部门。

所以,谈论美国监狱史,肯定无法绕开监狱系统与黑人的恩怨纠葛。那么,这部分我们就来看一下,美国官方和民间对待黑人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到监狱改革的,以及监狱对黑人的偏见,为何至今难以根除。

我们知道,北美土地上对黑人的歧视,是从16世纪初的非洲奴隶贸易开始的。在美国建国数十年后,这个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不过,在监狱兴起后,美国东北地区开始逐步淘汰奴隶制。就有人担心,监狱强迫犯人劳动会变成一种新的奴隶制,因而抵制监狱制度。

而监狱系统最后得以保留下来,是因为白人担心废奴后,会出现大量黑人罪犯。而要对这些罪犯进行管理,监狱可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而且监狱劳工还能为各州带来利益。

以纽约州为例,在废除奴隶制15年之后,纽约州1/5的囚犯是黑人,监狱中黑人的人数,几乎是自由黑人的十倍。黑人犯人的大量涌现,主要是因为黑人奴隶在获得自由后,没有足够的社会适应能力,被迫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很多人可能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去盗窃或者抢劫。

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以前,美国监狱针对黑人的特殊对待,毫不掩饰。比如,在1848年,路易斯安那州通过一项法律,判定那些终身服刑的美国黑人在监狱生出的孩子,是属于州政府的财产。那些黑人妇女可以将孩子抚养到10岁,然后,这些孩子就会在法庭上被拍卖,所得款项用于资助白人学校。

黑奴和犯人曾在美国历史上长期并存,他们是劳动力市场上的“难兄难弟”。奴隶制的存废,一度关系到监狱制度的发展方向。

比如,作为南方蓄奴州的代表,路易斯安那州在1861年宣布脱离美国联邦。在南北战争期间,路易斯安那州把监狱用来生产军工产品,包括手推车、军靴、独轮车、帐篷、制服、铁皮和子弹,产量比正常水平高出两倍,监狱的利润也因此暴涨。北方联邦军在取得胜利后,为了防止联盟军再次利用监狱进行生产,便将生产设备摧毁,并强迫囚犯加入了联邦军。

内战结束后,黑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解放,南方各州的经济也随之陷入混乱,农场遭遇人力短缺的困境。不过,废除奴隶制的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中有一个法律漏洞,这条修正案规定,“美国不存在奴隶制或者非自愿奴役,除非是因为犯罪而导致的惩罚。”这也就意味着,只要黑人被判有罪,就可以将这些犯人租给那些种植棉花和甘蔗的农场主,以及那些经营伐木场、煤矿和修铁路的公司。

因而,在废除奴隶制后,像得克萨斯州,仍然实行租借犯人的制度长达50年。有的租赁商人后来发现,光靠转包犯人就可以大赚一笔,于是将犯人再转包给其他公司。这些犯人劳工的费用,只有正常工人工资的1/20。犯人劳工价格低廉,还不会罢工,自由劳工根本无法忍受他们的劳动强度。

监狱不择手段地从犯人身上榨取利润,为州财政带来巨大贡献,在他们看来,最好的监狱就是对州财政贡献最大的监狱。到1886年,美国劳工局的报告指出,实施犯人租赁以来的平均收益,是监狱运营成本的4倍。随着犯人盈利能力的提升,市场上对监狱犯人的需求量增大,州政府也对承租商提高了价码。

一些州甚至通过严苛的法律,以确保有更多的人被送入监狱,很多刚被解放的黑奴纷纷“中招”。比如,1876年,密西西比州通过了“偷猪法令”,规定偷盗任何超过10美元的东西,如牛或猪,就可以被判处严重盗窃,最高刑期为5年。这条法令实施3年后,犯罪人数增长了3倍,而且,几乎所有新增的犯人都是黑人。

美国黑人寻求种族平等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辛酸和血泪的历史。司法过程中的种族歧视,虽然已经大幅减少,但依然广泛存在,这至今仍然是美国社会最敏感的话题之一。2020年5月,美国黑人男子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事件,引发了全美近一百座城市的抗议浪潮,就是因为触动了这个敏感点。

这种歧视并非来自某些人的主观臆断,而是有扎实的数据作为支撑。根据统计,2000年,黑人男性与白人男性被关押的比例为9:1;到2016年,下降至6:1。要知道,美国黑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过13%,而白人占总人口的2/3。这种“肉眼可见”的差距,是无法被掩盖的。

当然,黑人犯罪率高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包括受教育问题、经济问题、文化传统问题,等等,并不都是因为执法过程中的种族歧视。但确实有数据表明,美国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面对黑人罪犯时更容易开枪射击。《华盛顿邮报》曾就此做过报道,说:“自2015年以来,被枪杀的黑人和不持有武装的人,在总体数量上有所下降。但是,无论是否携带私人武器,黑人被枪杀的比率,都比白人高得多。”

可见,美国黑人在司法过程中被特殊对待,不仅是血腥的历史,更是残酷的现实。

第三部分

好,讲完美国监禁史,以及监狱与黑人的特殊关系,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本书的作者鲍尔在那家私营监狱卧底期间的见闻,这绝对是你在任何档案馆或者公司资料中,都看不到的内容。它是作者冒着巨大危险获取的一手资料。

你可能会有疑问,作者为何要到监狱卧底,去遭那份罪呢?这里,有必要对鲍尔的经历做一下介绍。

作为一名记者,鲍尔有过丰富的战地报道经验,他曾在伊拉克、苏丹、叙利亚、也门等国担任过驻外记者。而更特殊的是,他曾因误闯伊朗边境,被伊朗关押过26个月,其中长达4个月被单独禁闭。

这段经历成为他记忆中难以抚平的创伤,他出狱后,曾长期不能适应外界的生活,经常处于崩溃的边缘,有时会突然远离人群,有时又不能忍受独处时的压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做噩梦,梦到自己又回到了监狱。

当他后来从这些创伤后遗症中慢慢恢复,他开始关注美国那些被长期禁闭的犯人,以及美国特殊的监狱史。他了解到,美国监狱关押的犯人数量全世界最多,达到220万,差不多占到全球总关押人数的20%。他想了解造成大规模关押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也想探究一下私营监狱的盈利来源和管理状况。

于是,在从伊朗出狱三年后,他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以狱警身份卧底进入了美国的一家私营监狱。

监狱,本来应该是一个极为封闭、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所,但作为一个有“案底”的“记者”,鲍尔竟然顺利通过美国最大的私营监狱运营公司的面试,成为狱警,这本身就反映了私营监狱管理的松散,以及人手的紧缺。

狱方并没有对他做严格的背景调查,他每天带着录音、录像设备进入监狱,也从未被任何人发现。在卧底期间,他看到私营监狱管理的混乱和松懈,配置的狱警、医生和心理咨询师都严重不足。监狱为了营利,不止费尽心思榨取犯人,一再降低犯人的医疗、饮食、娱乐和教育标准,甚至克扣员工工资,削减员工数量。

他还看到监狱内暴力频发,无论是在狱警与犯人之间,还是在犯人内部,都习惯性地用武力解决问题。他在监狱的前六周,就有7个犯人被捅伤,有一个犯人甚至被捅了三十多刀。到第7周,安全事态已经失控。在其他监狱,犯人如果捅伤了人,就会面临新的指控,或者被转运到安全级别更高的监狱。但在这座私人监狱,大多数时候只会把行凶者关在隔离区。有狱警总结到,就是因为不舍得花钱。

鲍尔还看到,在这座私营监狱里,各种刀具和毒品在犯人中屡禁不止,犯人自杀事件也时有发生,对此狱方并未予以足够重视。尽管曾有创伤后遗症,但身为一名狱警,鲍尔必须在犯人面前表现得强硬,与犯人斗智斗勇,不能在犯人面前示弱,这与他的性格和内心的道德准则不符,但监狱的极端环境在不断侵蚀着他的道义感。

这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句经典台词:“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不过幸运的是,鲍尔这次是以狱警而非犯人的身份进入监狱,他有来去的自由,他最终坚守住了自己的人性底线,在四个月后顺利地辞职,并写出了震撼人心的报道。这些报道让美国联邦政府宣布停止与私营监狱合作。不过,该法令仅适用于联邦监狱,而非州监狱。所以,至今仍有部分私营监狱继续存在。

在鲍尔看来,私营监狱本身并不是造成大规模关押的原因,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利润才是。

结语

说到这儿,关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已经介绍完了。我们再小结一下,这是一部关于美国监狱产业历史和现状的著作,我们分三个部分对书进行了解读:

第一部分,我们回顾了美国监狱两百多年的演变史;

第二部分,我们讲述了美国监狱与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我们讲到鲍尔卧底私营监狱期间的见闻。

最后,我还想谈一下那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如果说肖恩·鲍尔的这部著作,是对美国监狱制度的批判和反思的话;那么,斯坦福大学菲利浦·津巴多教授所做的那场监狱实验,则将问题推向了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境况,它让我们对监狱和人性之恶,有了更清晰深入的认识。

在那场实验中,津巴多教授和同事们搭建了一个模拟监狱,并让24名心智正常的志愿者分别扮演狱警和犯人。那些扮演狱警的志愿者,平时都是温文尔雅的绅士,但在极端的环境和身份要求下,他们迅速改变了性格,变成了嗜血的狂魔,用残暴的方式折磨虐待“犯人”,而“犯人”也与他们展开了疯狂的对抗。

如果鲍尔继续待在那座私营监狱里,是否也会融入体制,变得像他的狱警同事一样暴虐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得而知。但阅读这部监狱史,足以让我们对人性之恶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洞察,这种恶既存在于犯人身上,也存在于那些利用犯人牟利的官员、商人和狱警身上。

还是那句话,永远不要试图检验人性,因为人性经不起检验。

撰稿、讲述:徐学勤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承租人对稍有懈怠的犯人,他们轻则拳打脚踢,重则使用铁棒、鞭子殴打,或用猎犬撕咬,甚至会在伤口上撒上盐和酒。 2.监狱承租人始终把利润放在首位,很少关注犯人的教化问题,托克维尔的警告不幸成为现实。 3.黑奴和犯人曾在美国历史上长期并存,他们是劳动力市场上的“难兄难弟”。 4.监狱不择手段地从犯人身上榨取利润,为州财政带来巨大贡献,在他们看来,最好的监狱就是对州财政贡献最大的监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4年,战地记者肖恩.鲍尔卧底美国私营监狱整整4个月,想深入
私营监狱成为美国社会去不掉的“病灶”
一年挣18亿美元,创始人是共和党大佬!美国最大私营监狱一窥
美国监狱堪比天堂?记者卧底私营监狱,揭露其肮脏的监禁史
1992年拳王泰森入狱: 与中年女狱警发生性关系, 趁天黑秘密约会
美国黑老大泡13名狱警生5个孩子,月入1.6万美元,比外面还潇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