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常人》| 李迪迪解读

关于作者

萨莉·鲁尼在攻读美国文学硕士学位期间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聊天记录》引起英国出版界广泛关注,获得2017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奖,被美国《巴黎评论》评为年度最佳小说。她2018年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正常人》入围布克奖、都柏林国际文学奖、英国女性文学奖、迪伦·托马斯奖,被水石书店评为“年度图书”,获得科斯塔年度最佳小说奖、爱尔兰年度图书奖、英国图书奖年度最佳图书,并被BBC改编为电视剧。

关于本书

《正常人》表面上讲的是富家女和穷小子谈恋爱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心理治疗、自我成长的故事,它探讨的是爱的本质和其背后的社会、心理问题。作者的左翼知识分子视角让这个爱情故事充满了尖锐的自我剖析和对人性的敏锐洞察。

核心内容

《正常人》讲的是两个互为镜像的年轻人的故事:男女主人公是一对灵魂伴侣,他们始终爱着彼此,却从未以男女朋友相称,他们的关系始终介于真爱与友谊之间。虽然没能拥有一段所谓正常的恋爱关系,但两人的相遇却是他们年轻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他们改变了彼此,让彼此成长为更好的人。在这本书中,作家展示着主人公之间爱的困境,并一步步揭示着困境背后的原因,拓宽了爱和亲密关系的定义,也质疑了“正常”的边界。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为你解读的是一本新书,《正常人》。

你可能听说过,2020年BBC有部特别火的剧叫Normal People,中文名被翻译成《普通人》,讲的是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我们今天讲的这本书就是它的原著小说,中译本被翻译为《正常人》。

这本书的作者叫萨莉·鲁尼,是个爱尔兰女作家,生于1991年,是当今最受好评的90后明星作家。她的处女作《聊天记录》就是一本风靡全球的畅销书,《正常人》是她的第二本书,依然畅销全球。不仅如此,它还斩获了相当多的文学奖,甚至还入围了布克奖等各大文学奖。在《卫报》“21世纪100部最佳图书”的评选中,它位列第25。如今,全球各大出版商都在四处寻找:谁是下一个萨莉·鲁尼?

我们今天讲的这本小说是一个完全反套路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是一对灵魂伴侣,他们始终爱着彼此,但却从未以男女朋友相称,相反,他们一直在跟其他人谈恋爱。他们的关系始终介于真爱与友谊之间。虽然没能拥有一段所谓正常的恋爱关系,但两人的相遇却是他们年轻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他们改变了彼此,让彼此成长为更好的人。

萨莉·鲁尼是一个专门写年轻人的亲密关系的作家。其实,年轻人谈恋爱这件事,是严肃的文学作者不愿去写的,《正常人》这本书,也因为这个主题受到过想当然的轻视。不过,真正读过这本书的人往往会对这位年轻的作家刮目相看。就像一位美国作家在评价这本书时说的:在今天,“年轻人的爱情是一个备受嘲讽的主题,但鲁尼明白,我们的青春对我们自己后来所成为的人会产生怎样的灾难性影响。她不仅还原了爱的尊严,也还原了爱的意义。”

接下来,我就来为你解读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吧。我会选择几个典型的戏剧性场景来为你讲述故事,同时展示作家是如何一步步揭示爱的困境,并拓宽爱和亲密关系的定义的。首先我要说的是造成主人公爱的困境的第一个原因:同侪(chái)压力,然后是第二个原因:心理问题。最后,我们再来聊聊究竟什么是正常,以及萨莉·鲁尼畅销的原因。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说爱的困境。这部分我们把视点聚焦在男主角身上,分析一下让他爱得如此困难的原因:同侪(chái)压力。

我们来讲故事。我们的男主角叫康奈尔,女主角叫玛丽安,故事开始的时候,他们在爱尔兰西部一个小镇读高三,是同班同学,后来,他们都去了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读书。小说讲的就是两人从高三到大四这四年多的时间。故事采用双主线叙述,隔章切换视角。

玛丽安和康奈尔原本是没有交集的。玛丽安是个怪人,她是全校最聪明的人,没有朋友,总是一个人埋头读小说,课堂上呛老师,课下呛同学。她独来独往,不说话,一说话就语出惊人。所有人都讨厌她。大家都说她长得难看,穿得也难看,她不化妆,也不刮腿毛,据说她父亲在她13岁时就过世了,相传她还有精神病。

如果说玛丽安是学校里最招人恨的反派,那康奈尔就是校园明星。他高大英俊,是校足球队的灵魂人物,学习好,经常考第一名。更重要的是,他有很多朋友,男孩们拥簇着他,女孩们渴望着他。不过,这样一个太阳神阿波罗般的人物,也有他的阴影,那就是,他连自己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他的母亲洛兰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生下了他,到处给人做家政为生,其中一个雇主就是玛丽安家。

相信你听出来了,玛丽安和康奈尔的社会地位和社交地位都很悬殊,但他们又有相似之处:都很聪明。他们就像镜子内外的一对镜像,形象相似,方向相反。有一天,玛丽安打破了这面镜子。她对康奈尔说,我喜欢你。

康奈尔觉得自己被玛丽安诱惑了。他羞涩地跟玛丽安说话,谈论他们看的书,谈论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看来离经叛道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这是康奈尔和他那些所谓的朋友绝对不会谈的。你知道,十几岁的少年的友谊通常是很肤浅的,康奈尔和他那些朋友的友谊就建立在一起谈论女孩儿,开开玩笑的基础上,学校里所有同学也都是这样,这就是他们所认为的“正常人”的关系。

唯独玛丽安给康奈尔的友谊是不同寻常的。他们的谈话充满默契,这让他们在精神上形成了一个旁人无法介入的私密空间,这种亲密让康奈尔意识到自己不同于“正常人”的独特性,这让他有些恐慌,但玛丽安就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他,让他无法抗拒。另外,康奈尔也感受到两人在身体上的吸引。有一天,他亲吻了玛丽安,后来他们还发生了关系。

但是康奈尔不敢面对这件事。他跟玛丽安说:不要跟学校的人讲这件事。其实,玛丽安也不可能跟任何人说这件事,因为她没有朋友,康奈尔就是她唯一的朋友。

在学校,康奈尔装作不认识玛丽安,玛丽安也很“懂事”,装作跟康奈尔没有任何交集。但是私下里,康奈尔却一再地与玛丽安发生关系。你可能会说,这也太伤人了吧。

没错。康奈尔这么做,是因为他太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迫使他这样做的,并不是他的真实自我,而是他想象中的他人的眼光所带来的压力。这就是同侪(chái)压力,peer pressure,也叫朋辈压力。指的是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由于害怕被自己所属的圈子排挤,而做出“随大流”的选择。很多青少年都是在同侪压力的驱使下,成了校园暴力的施害者。

这一点,康奈尔和玛丽安完全相反。玛丽安我行我素,从不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也不为任何人改变自己,她有一个坚固的自我。而康奈尔呢,他的自我还很虚弱,他的行为被同侪压力左右,他的自我由他人的眼光定义。这是一种自卑和缺乏主体性的表现。

玛丽安的出现改变着康奈尔,撼动着他的自我。私底下,两人的联结越来越深刻了。有多深刻呢?连康奈尔人生的方向,都交给玛丽安了。

在选择高考志愿时,玛丽安对康奈尔说,你应该报考圣三一大学的英文系。于是,康奈尔就报了圣三一大学的英文系。其实,康奈尔本打算学法律的。虽然他并不喜欢法律,但他觉得学法律好找工作,能赚钱,而英文系就相当于咱们的中文系,似乎是没有经济压力的孩子才会去学的。更重要的是,去首都读大学也是康奈尔没想过的,他原本的想法就是跟大家一样,在附近的城市读大学,拿个好学位,找个好女朋友,然后继续和原来的圈子生活在一起。他觉得这就是正常人的生活。对于未来,康奈尔懵懵懂懂,远不像玛丽安,从小就知道自己将来要干吗,有远大的理想。他觉得,和玛丽安在一起“就像打开了一扇离开正常生活的门,把它在身后关上。”

但是这扇门没有真的关上。康奈尔被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撕扯着,他哪个都不想放弃。私底下,他与玛丽安灵肉合一,社交生活中,他维持着自己校园明星的地位。他以为这样就能两全其美,不负如来不负卿。

但是,矛盾的种子埋下了,总有一天要爆发。这一天就是毕业舞会。你知道,毕业舞会是一个重要的社交仪式,每个人都要邀请一位异性同学做舞伴,这个舞伴越受欢迎,你就越风光。这一天,康奈尔决定邀请蕾切尔。

蕾切尔是一个很受欢迎的金发美人。她喜欢康奈尔,还欺负过玛丽安。即使如此,康奈尔还是不假思索地选了她做舞伴。为什么会这样做,康奈尔自己也不明白。他也不想明白。

我们做任何事都面临选择。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康奈尔也不例外。他选择了蕾切尔,就意味着摧毁了与玛丽安的联结。那份灵肉合一的亲密无间,在康奈尔世俗的考量面前不堪一击。

就这样,玛丽安成了康奈尔的同侪压力的牺牲品。玛丽安这个姑娘,尽管看上去强大独特,内心却是个极度敏感易碎的少女。康奈尔的背叛让她的精神遭到了重大打击。她不再去上学了。她不接康奈尔的电话,拒绝见任何人,不吃不喝,在床上睡得昏天黑地。

这时候,康奈尔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开始感到痛苦。而最令他痛苦的是,他的好友罗布告诉他,其实同学们都知道他和玛丽安在一起了!他们根本不在乎!康奈尔这才明白,像巨石一样压在自己心上的同侪压力,其实不过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他人的眼光并没有那么沉重,但他伤害玛丽安这件事,才是压在他心上的一块真正的巨石,一块道德的巨石。

康奈尔失去了玛丽安,也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愚蠢。他痛苦地度过了高中最后的时光。后来,他收到了圣三一大学的录取通知。玛丽安也收到了,她如愿考上了政治系。两人再次成为校友。几个月后,他们在一次派对中重逢了。

但他们的爱依然困难,这是他们各自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第二部分

这就是我们第二部分的内容了,这部分我们把视点聚焦在女主角身上,讲讲心理问题是如何影响亲密关系的。

我们接着说故事。两人在派对上重逢,是充满了戏剧张力的一幕:他们在社交生活中的地位完全翻转过来了。

这个派对的组织者是个社交明星,他带康奈尔去见自己的女朋友,这个女孩就是玛丽安。这时的玛丽安看上去美丽又时髦,她还是那么特立独行,谈吐不凡,这让她备受欢迎。她的朋友都是法官或政府部长的孩子,他们的中学学费都贵得吓人,而玛丽安在这样的圈子中毫不逊色,她是会发光的社交名媛。而康奈尔却成了边缘人,他腼腆害羞,缺乏自信,他穿着寒酸,笨嘴拙舌,是个黯淡无光的土老帽。

诶,从故事开始到现在也就不到一年时间,为什么俩人的形象和地位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呢?

其实,人没变,是环境变了。在小镇,大家讨厌玛丽安,说她丑说她疯,是因为她太优秀,太特别,因为她不属于那个圈子,他们都得不到她。在圣三一,玛丽安如鱼得水,是因为她天生是个属于大城市的酷女孩。同样,康奈尔在大学不受欢迎,是因为他无法融入这些酷男孩酷女孩的圈子。

但玛丽安一点也不嫌弃这样的康奈尔,相反,她一如既往地喜欢他。不仅如此,她还原谅了康奈尔。因为这份原谅,康奈尔更加觉得,与玛丽安的相遇让他学到很多,他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这里我想插一句,看到康奈尔伤害玛丽安的时候,我特别气愤,觉得这无论如何是不可原谅的。所以当我看到玛丽安轻轻松松就原谅了康奈尔时,我觉得很难接受,相信很多读者也和我一样。后来我才明白,这太过容易的原谅,就是作者对玛丽安这个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铺垫。

我们前面说了,两个主人公都有自己尚待解决的问题。玛丽安的问题就是:她有情感障碍,她不相信自己值得被人爱。

重逢后,玛丽安与她的社交明星男友分了手,和康奈尔又睡在了一起。他们的联结更亲密,更深刻了,但他们始终以好朋友相称,谁也没向谁表白。就在这时候,又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

我们前面说了,康奈尔家境贫寒,在圣三一,他和一个男同学租住在一间小小的公寓里,要靠打工支付房租。这一天,他打工的餐厅老板说要减少他的工时。这就意味着,他要付不起房租了。这时候,康奈尔已经连续三个月每晚去玛丽安那里睡了。你可能会说,他直接搬去玛丽安家不就得了?康奈尔有这种想法,但他自尊心很强,而且他觉得,因为没钱而提出同居,实在开不了口。但他又很想和玛丽安在一起。就这样,他鼓足勇气对玛丽安说了,但他的话只说了一半。这就是我要说的戏剧性的一幕了,作者写得非常克制,只有简短的对白和人物微妙的表情动作,我来帮她解释一下。

康奈尔说:我要从住的地方搬出来了。玛丽安听了这话表情就僵了,末了她说了句:哦,那你要搬回家了。

玛丽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那时候马上要放暑假了。她以为康奈尔是不想继续跟自己睡在一起了,就找了暑假要回家这个借口。

康奈尔万万没想到玛丽安会这样回复自己,他只好顺着说:是。其实他应该想到的:玛丽安是个没有金钱概念的富家女,她怎么可能想到一个人会穷到因为付不起房租要离开自己,而且这个穷人还这么有自尊呢?富有限制了玛丽安对贫穷的想象力。对玛丽安来说,钱就像空气一样自然而然就在那里。但康奈尔呢,贫穷是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里我想提醒你的是,这两人在一起从来不谈钱的事儿,但事实上,阶级差异是横亘在他们中间的一个重要事实,而如果玛丽安不了解康奈尔的贫穷,就不能说她真的了解康奈尔。

就这样,两人的误会加深了。玛丽安说:好吧。康奈尔说:我猜你想和别人约会?玛丽安用一种冷酷的声音说:当然了。

这时,康奈尔已经要站不稳了。他离开了玛丽安的公寓,哭了。他想,他们的关系结束了。他觉得自己可悲,居然企图和玛丽安同居。

你看,这个场景多么戏剧化啊,原本是要提议同居,让关系确定下来,几句对话下来,转眼就变成了分手。契诃夫在《樱桃园》里有一个类似的经典场景,萨莉·鲁尼很好地化用了这个场景,把它变成了自己的。

这个场景写得简洁克制,有很多留白,坦白说,我一开始也有点懵。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揣测到这几句对白背后隐藏的信息。第一个隐藏信息就是刚才我们说的社会阶层差异,第二个信息是,玛丽安不相信康奈尔爱着自己。她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不相信事情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她的人格中有强烈的自毁倾向。

玛丽安也伤心极了,她觉得自己又一次被康奈尔抛弃了,这时候,她答应了一个朋友的求爱,这个人就是杰米。杰米是权贵子弟,他父亲是制造金融危机的人,一个真正的大人物。他有施虐倾向。和杰米在一起后,玛丽安的受虐倾向被激发出来了。在和杰米发生性关系时,杰米会打她。我们前面说了,玛丽安很容易就原谅了曾经伤害自己的康奈尔,这一次,她干脆任由杰米伤害自己。她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玛丽安的家庭是残缺的。她的父亲生前一直在家暴她母亲,有时也打她。她还有个哥哥,一直在模仿父亲对玛丽安施加暴力。而他们的母亲坐视不管,似乎男人打女人是天经地义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玛丽安的人格是不健全的,她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因为她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被爱过,因此她也不爱自己。潜意识中,她不相信事情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她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施虐者,重复原生家庭带给她的痛苦。

玛丽安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黑洞,内核是巨大的虚无。这是她隐藏最深的秘密,甚至连康奈尔也不知道。这说明他们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亲密。

第三部分

有句话说,只有两个健全的个体,才能拥有好的亲密关系。在我们的故事里,男女主角离健全还差得很远:康奈尔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玛丽安过于不爱自己。他们都很极端,都不正常。但是,到底什么是正常呢?这就是我们第三部分内容了。

跟玛丽安分开后,康奈尔终于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他交了个女朋友。女朋友叫海伦,很漂亮,是个受欢迎的正常人。跟海伦在一起后,康奈尔感觉,“仿佛一只重得难以想象的盖子从他的感情生活上方揭走了,他突然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了。”他可以轻轻松松地发“我爱你!”这样的短信了。他可以陪海伦去参加朋友的派对,跟海伦的父母共进晚餐,作为她的男友为人所知,总之,作为一个正常人存在于这个社会上,被人尊重,被人看见。

但是,这种正常是真的吗?

有一个细节很值得玩味:有段时间,康奈尔四处旅行,每到一个城市,他都要找一个网吧,雷打不动地做三件事:跟海伦视频聊天,给老妈发一条短信,然后给玛丽安写一封邮件。你觉得,他跟谁关系最亲密呢?

要我说,当然是玛丽安了,这是灵魂深处的亲密啊。但康奈尔没意识到这一点。直到有一天,又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他才猛然清醒了。

这一天,康奈尔收到一个消息,他高中时的好友罗布自杀了。康奈尔非常痛苦和内疚,因为罗布生前发给他的最后一条短信他没有回。其实,两人的友谊早就终结了,有次回家同学聚会,罗布像往常一样给兄弟们看自己女朋友的裸照,希望大家也拿出自己女朋友的裸照一起分享,但康奈尔拒绝了。那时候,他意识到少年时的友谊再也回不去了。

康奈尔一直被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撕扯着。罗布就是“正常人”世界的代表。罗布的死,向康奈尔宣告着“正常”人生的终结。之前,康奈尔一直相信,倘若没有玛丽安,自己就会留在家乡过着跟罗布一样的正常生活。现在他终于明白,罗布这样的正常人,内心也有一个足以吞噬生命的可怕的黑洞。自己臆想中的正常人生,根本就不正常。

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把康奈尔与“正常人”的最后一点联结撕裂了:海伦离他而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天,康奈尔和海伦一起回到家乡参加罗布的葬礼。在教堂做弥撒时他突然看到了玛丽安,她从遥远的地方回来了。那一刻,康奈尔忘记了众人的目光,他紧紧抱住了玛丽安,久久不放。大家都站在那儿看着他们,直到他们知道,不能再这样抱下去了。

在众人的目光下,康奈尔的拥抱是一个重大的选择:选择玛丽安,而不是正常人,不是海伦,不是身边那些昔日的同学朋友,那些用同侪压力迫使他做出愚蠢决定的人们。

就是这一幕,让海伦明白了自己在康奈尔心中的地位。海伦告诉康奈尔,那一天,他的目光就没有离开过玛丽安。他甚至没有向朋友们介绍海伦。就这样,海伦离开了康奈尔,康奈尔也终于明白,自己本来就不属于“正常人”的世界,只有在玛丽安面前,他才更是他自己。他站在玛丽安一边,他一直就是和玛丽安一样的人,一个怪人。

就这样,那扇通往正常世界的门,才真正地在他背后关上了。

接下来,康奈尔为玛丽安做了一件好事。玛丽安回家后,她哥哥又来找茬,那天,他把玛丽安打得满脸是血。康奈尔这才知道玛丽安隐藏最深的秘密:她有一个那么不正常的家庭。康奈尔狠狠教训了玛丽安的哥哥,把玛丽安带回了自己家过圣诞节。这是玛丽安过的第一个充满了正常家庭氛围的圣诞节,没有暴力,没有冷漠,只有欢声笑语,亲朋满座。就这样,玛丽安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决裂了,她终于开始变得正常,她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了,和大部分的女孩子一样,甚至走在街上都没有人会看她。作者是这么写的:“人们对玛丽安既不爱慕也不谩骂了。他们已将她遗忘。她现在是个正常人了。”

后来,康奈尔和玛丽安都获得了最高奖学金,康奈尔再也不用为贫穷发愁了。他开始写小说,而且写得挺棒,总之,他的人生开始起飞了。小说的结尾,又是一个戏剧性场景。这一天,他接到通知,他被纽约某大学创意写作硕士录取了。他想为了玛丽安留下来,他哭着对玛丽安说他爱她,这是他第一次用语言对她表白。但玛丽安希望他走。玛丽安对康奈尔说:你去吧,我会一直在这儿。你知道。

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两位主人公的命运兜兜转转,“如同一盆土中的两株植物,环绕彼此生长”。因为玛丽安,康奈尔终于明白自己本来就不是“正常人”的一员,他走向了另一种人生,成为了自己。而玛丽安呢,因为康奈尔这样一个温柔的存在的守护,她战胜了自己的心理黑洞,终于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变得“正常”了。总之,原本处于两个极端的人,最终都向彼此走近了一步,成了更好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彼此的拯救者也不为过。

你应该注意到了,我一直在两种维度上使用“正常”这个词。给康奈尔带来压力的那种正常,是朋辈压力和社会压力带来的假正常,而玛丽安所欠缺的那种正常,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正常,倘若没有这种正常,人是难以建立起正常的亲密关系的。然而,也就因为玛丽安的这种不正常,她才成长为一个如此独特的人,并深深地吸引着康奈尔这样一个懵懂的存在,尽管这成长过程是那么苦涩和沉重,但好在有康奈尔陪伴她一起承受。他们的这份联结,重新定义了亲密关系,也拓宽着爱的定义,同时也质疑着何谓正常,模糊着正常与不正常的边界。

萨莉·鲁尼的热门是有原因的。她专写年轻人的亲密关系,对这个主题有异常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尽管如此年轻,她的师承却是19世纪的古典作家:这本书的结构、叙事和故事都在向艾略特的《丹尼尔·德龙达》致敬,而一些场景和对话会让人想到契诃夫。值得一提的是,萨莉·鲁尼对经典作家的学习远远超过了模仿阶段,而是灵活地吸收和化用,她的写作功底是很扎实的。读她的书,你会觉得这些人物是真实的,也为他们的命运捏一把汗,这是因为这些人物符合心理学的逻辑,也符合社会学的逻辑,符合情感的逻辑,也符合人性的逻辑。正是这些,让她既受市场欢迎,也经得起专业读者的考验,赢得了严肃文学界的尊重。

总结

好,这本书的内容就说为你解读到这里了。这本书表面上讲的是富家女和穷小子恋爱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心理治疗、共同成长和主体性的生成的故事。它探讨的是爱本身和爱背后的东西:同侪压力、社会压力、阶级差异,心理问题。它扩宽了我们对爱和亲密的定义,拷问着正常的边界。

最后,我想跟你说说自己的感受。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者的目光,也就是我们所属的圈子,是怎样拉扯着我们啊。我们人生路上的大小抉择,有多少是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替我们做出的呢?为了这些“正常人”,我们甚至可以毫不犹豫地去伤害我们真正爱的,和真正爱我们的人。

在人生最重要的年华,康奈尔遇到了玛丽安。年轻的爱总是后知后觉,跌跌撞撞。他们从未以正常的方式在一起,这也许是遗憾的,但他们也是幸运的,他们总是互相原谅,消除误解,向彼此敞开自己,从而拥有了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彻底改变了彼此,拯救了彼此。一份有意义的、深刻的联结是罕见的。我想,这种联结,也许才是我们人生中能拥有的最可贵的东西。

撰稿:李迪迪
转述:徐溟旭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1.两位主人公的联结,重新定义了亲密关系,也拓宽着爱的定义,同时也质疑着何谓正常,模糊着正常与不正常的边界。 2.萨莉·鲁尼对经典作家的学习远远超过了模仿阶段,而是灵活地吸收和化用。 3.一份有意义的、深刻的联结是罕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常人》,可能是一部未来经典
《正常人》|绿色乌托邦里,每个人都想成为悬崖边上的爱尔兰小情侣
周小舟评《正常人》︱被萨莉·鲁尼虐到内伤
不完美的,才是“正常人”
《正常人》:看得人都不正常了
8.8分,又一部畅销小说改编,尺度很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