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因蓝图》| 陈朝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普罗明是美国遗传学家和心理学家,目前担任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行为遗传学教授,是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他从事遗传学和心理学研究超过四十五年,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就关注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关于本书

《基因蓝图》是一本解读遗传与环境影响的书,书中介绍了双生子研究、领养家庭研究等方法,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分析了遗传因素如何深刻影响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本书介绍了全基因组测序等最新的科学方法,讲解科学家寻找关键基因方面的进展。基于科学结论,对育儿、教育、社会公平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核心内容

本书通过双生子、领养家庭等研究获得的数据,认为一个人的各种特征有平均50%来自遗传,相比之下每一个单独的环境因素影响都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未来,科学家有可能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等方法,找到影响遗传的关键DNA。遗传是影响一个人的核心力量,人们需要接受这个看法,以此思考教育和社会平等等问题。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基因蓝图》,这本书要回答的是一个大问题,就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各占几成?

遗传和后天对人的影响各占多少,一直都是心理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后天学习来的,这样的心理学家曾经夸下海口:“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我养育,我能让他们长大从事任意职业,可以是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是乞丐和小偷”。这样的自信,已被证明是不靠谱的。也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都已经写入了基因,遗传决定了人的一生,后天环境根本没有影响。这种观点同样受到了科学界的质疑。人们更关心的是遗传和后天各自影响了一个人多少。

《基因蓝图》这本书认为,遗传因素决定了一个人各种特征的一半,这个观点乍一看平庸得很。但是本书提出,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这个说法可就争议很大了。别急,本书作者罗伯特·普罗明提出了一系列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说法。

普罗明是什么人呢?他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目前任教于伦敦国王学院。早在七十年代,他就开始研究双胞胎的遗传数据,后来,他又利用最新的基因技术,研究遗传因素和人类特征之间的关系。《基因蓝图》这本书,是他回顾自己四十多年的科学研究,提出的观点和总结。不过,这本书一出版就引来了争议,著名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书评,直接用“我反对”作为结束语。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科学内容,又为什么引发了这样的争议呢?我今天就和你聊一聊,普罗明是怎么看待遗传和环境的。

我会分三部分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咱们分析一下普罗明的研究和他的结论,尤其看一下他用什么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结论。第二部分,咱们聊聊普罗明研究的细节,如果环境因素真的无关紧要,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第三部分,咱们重点讨论一下围绕《基因蓝图》这本书的争议,思考基因技术对人类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部分

你一定听说过,人的许多属性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但是影响的水平却不一样。比如,眼睛的颜色几乎完全受基因控制,但是体型就不同了,虽然遗传大致决定了一个人的身高体重,但是营养、体育锻炼还是会起作用。许多疾病也受到基因的影响,比如,科学家发现,癌症就和基因有关,有些人确实更容易得上特定的癌症,必须非常注意才行。

基因影响了一个人的很多方面,在今天已经是一种常识了。不过,在大部分人看来,一个人身上的属性,一定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本书的作者普罗明却不这么看,他认为,遗传决定了一个人大部分特征,环境因素其实没什么影响。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极端,但是作者说他有证据。下面,咱们就一起看看,普罗明是怎么证明这一点的。

要弄明白作者怎么得出的结论,我们先来聊聊他怎么做的研究。普罗明的研究方法很厉害,他研究的是几种特殊的人群。第一类人是领养家庭。在西方,一些无力抚养孩子的家长可以选择将孩子送给社工机构,一些有余力的家庭会选择领养这些孩子。为了保证孩子的福利,社工机构不会泄漏孩子的隐私,但是一定要对领养家庭做详细的调查。孩子到了领养家庭,社工也要定期家访。普罗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和社工机构建立了合作,在保护隐私的条件下,长期跟踪调查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也了解了他们原生家庭和领养家庭的信息。这些孩子的基因来自原生家庭,但是成长环境却来自领养家庭。他们身体和心理状况,还有成长历程,哪些和原生家庭近似,哪些和领养家庭近似,正好可以计算基因和环境起了多少作用。

普罗明关注的第二个群体是双胞胎。双胞胎其实并不罕见,大约每九十次自然生育中就会有一对双胞胎。这些双胞胎中,有的来自一个受精卵,叫做同卵双胞胎,他们有着完全一样的DNA。另一些来自两个受精卵,他们的DNA大约有50%是一样的。双胞胎就像是大自然做的一次遗传实验。普罗明的团队在几个国家建立了双胞胎的数据库,帮助家长测量孩子的成长,并长期跟踪他们成人以后的情况。

这些双胞胎的数据正好用来研究遗传和环境的关系。有人甚至找到了一些被不同的家庭领养的双胞胎,用来统计相同的DNA、在不同的领养环境下所受到的影响。通过统计这些人的数据,科学家用遗传率来计算不同属性受到遗传的影响有多大。如果一项属性的遗传率有100%,这个属性就完全是遗传决定的,后天环境无论如何变化也不会影响它。如果是0%呢,这个属性就和遗传无关。

几十年来,科学家跟踪了大量不同人群,了解到了不同属性的遗传率。眼睛颜色的遗传率高达95%,身高则是80%,体重70%。疾病也有遗传率,例如,胃溃疡的遗传率高到70%,而精神分裂症则是50%。大家最关心的可能是一些心理属性和能力,科学家估计学业成就的遗传率高达60%,一般智力是50%,性格则是40%。平均来看,一个人所有特征遗传率是50%。

听到这里,你恐怕要大呼上当。不是说遗传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吗?怎么所有特征的总遗传率也只有50%,也就是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各占一半。这个结论有什么意义呢?别急,意义可大了。作者指出,一个人的状态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其中大部分的因素影响都很小,能超过10%就是比较大的影响因素了。而遗传一项就独占了50%。也就是相当于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对他们影响微乎其微。

说到这里,你就明白作者的观点为什么引发争议了。他不是认为遗传决定一切,而是指出,遗传决定了太多东西,相比之下,各种环境因素每一项都只决定了一点点,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是本书第一部分的内容。一个人的所有特征的遗传率高达50%,而每一项环境因素都非常小。下面,咱们就进入本书的第二部分,聊一聊这个发现的意义。

第二部分

首先,双生子研究让作者发现,很多后天的特点其实是先天特点的延伸。作者发现,同卵双胞胎遇到同样的生活事件的得分是异卵双胞胎的两倍,他们有着完全相同的DNA,更容易有近似的财务状况、人际关系、婚姻情况。你会觉得离婚是一个偶然事件吧?但科学家发现,离婚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预测的,通过计算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婚姻状况,就能预测一个人的离婚概率。普罗明认为,遗传对于离婚的影响高达40%。过去,人们认为一个人生活中经历了什么,这是字面意义上的环境,和遗传无关,现在看来,许多生活事件都和一个人的性情、能力和选择有关,最终也和遗传有关。

作者举了个例子来说明人们对先天和后天的误解,比如,人们总是以为,最优质的学校可以帮助孩子成功,家长经常为此非常焦虑。但如果学校的选拔考试是公平的,优质的学校应该能筛选出优质的学生,这些学生本来就具备一些能力,让他们在学业上和未来的社会中取得成功。因此,不是好学校让人成功,而是容易成功的好学生去读了好学校。咱们平时见到的好学校都会拼命抢夺优质生源,恐怕也是了解好学生才是好成绩的保证。

第二,作者发现,遗传的影响在一生中还会变化,在童年时代,遗传的影响不会完全显现,但是随着年龄增大,遗传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相反,环境的影响就渐渐变小了。人们曾经以为,遗传对儿童的影响大,随着年龄增长,人接受的教育变多了,经验增长了,遗传的作用就减小了。但是作者却不这么看,他发现,智力的遗传率在婴儿期只有20%,到了儿童期就达到40%,成年后甚至能达到60%,平均下来为50%。

也就是说,随着成长,环境在我们身上起到的作用并没有越来越大,相反,一个人反而更多展现了遗传带来的特质。作者认为,人的成长,其实是按自己的基因成长。

这本书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是,同一个家庭的孩子其实可能很不一样。科学家认为,遗传让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似度有50%,可也有50%的差异。一个家庭的孩子共享同样的父母教养方式,很可能还共享近似的教育,但是,实际情况是同一个家庭的孩子差异非常大。科学家还发现,那些被两个家庭分别领养的双胞胎,哪怕一出生就分开了,还是会非常相似。他们生活的领养家庭中也有兄弟姐妹,这些孩子和他们共享相同的环境,却没有相同的基因,结果,领养孩子和其他兄弟姐妹的差异就十分明显。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人们可能高估了环境的影响。

听到这里,你应该已经发现,这几点,还是“遗传大于环境”这个结论的延伸。这些观点如果成立,对普通人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呢?在作者看来,人们也许应该放下育儿焦虑。既然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主要是遗传决定的,家长一味在教育上增加压力也无法提升孩子的成绩。

作者指出,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长远来看,只要支持足够,是遗传决定了孩子能取得多少成就。甚至,可能对高等教育的兴趣也是遗传决定的,大学并不适合所有人。按作者的说法,不妨把亲子关系当成生活中一段漫长的陪伴,孩子会按自己的方式,成为他自己。咱们在本书的第三部分还会继续讨论这个观点。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没能解决,就是遗传是怎么影响每一个人的呢?究竟是哪些基因决定了我们的智力、性格和各种特征呢?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找到了少数和特征有关的基因。比如,科学家已经定位了一些和疾病有关的基因,也找到了一些控制身高的基因。但是,还有很多特征找不到对应的基因。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究竟是哪些基因决定了人的特征,科学家决定借助的方法,就是全基因组测序。2004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第一次基因组测序,把人类基因组的六十亿个碱基都测了一遍。

当年,这个测序耗时十年,花费了二十亿英镑。今天,完成一次基因组测序只要一天时间,价格低于一千英镑,相当于人民币八千多块。凭借这一技术,科学家有可能逐渐定位控制各个特征的DNA。此外,一次全基因组测序能够告诉人们很多信息,例如,作者检测了自己的基因,就发现了自己在不同疾病上的风险。今天,精准医疗是一个热门的医学概念,人们希望,未来可以借助基因检测,给不同的人定制健康建议和治疗方案。

但是,基因检测也会带来其他问题,例如,如果一个人的智力和学业成绩主要是遗传决定的,难道要先做一个基因检测再来“因材施教”?如果生活中的许多机会也按基因来分配,会引发什么社会问题?在第三部分,咱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三部分

你可能已经感觉到了,作者的很多看法一定会引起争议。没错,《基因蓝图》这本书一出版,英国《卫报》和著名的《自然》杂志立刻刊登了长篇书评发起讨论。尤其是《自然》杂志对本书的书评,标题是《基因决定论沉渣泛起》。第三部分,咱们就来聊聊这些争论,思考一下谁说的有道理。

咱们就从《自然》这篇书评说起吧。《自然》杂志的第一个批评,是认为普罗明过于关注DNA,把赌注都押在了全基因组测序的技术上,不参考生物学其他领域的研究结果,所谓的终极答案很可能只是空中楼阁。他忽略了细胞生物学、RNA、表观遗传学、发展生物学这些领域的发现。因为每一次生物学的新技术取得进展,都会引出一批错误的研究和结论,以为新技术找到了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比如,刚刚发现基因的时候,人们就以为很快会发现决定一切的基因,但随后这类期望都落空了。

对于本书的第二个批评,针对的是基因决定论。普罗明在这个问题上很谨慎,他一直强调,遗传平均决定了一个人特征的50%。但是,《自然》杂志还是指出,普罗明的许多推论都很危险。例如,普罗明认为是好学生更容易考到好学校,而不是好学校培养了好学生。可是,一系列研究发现,好学校可不仅仅是老师教得好,学校还提供了安全卫生的环境、有营养的食物、优质的课本。这些因素都能提升学生的成绩,如果没有学校的支持,贫穷的家庭很难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怎么能把孩子的学业完全归因给遗传因素呢?

《自然》杂志更担忧的是,基因决定一切的论调背后还有一个更危险的思想,那就是种族主义。如果一个人的一切都主要是基因决定的,是不是测一测基因就可以决定他是谁,该享受什么待遇呢?如果一个民族或者群体普遍有某些基因,是不是可以由此给他们打个标签,不公平地对待他们呢?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针对种族的暴行,许多科学家痛定思痛,担心遗传学成为一部分人发泄仇恨、打击异己的工具,才旗帜鲜明地反对基因决定论。

正因为如此,《自然》杂志在文章末尾只用了一句话,那就是:“我反对!”当然,也有人为普罗明辩护,有的科学家就认为,把《基因蓝图》解读成基因决定论,是一种误读。咱们先放下科学界的争论,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看待普罗明的观点呢?

也许《卫报》的批评更中肯,这篇文章提到,普罗明确实是一个心理学和遗传学的专家,但是他对社会科学的知识却十分匮乏。就拿学校的问题来说吧,教育不仅是如何塑造人的问题,还意味着不同的社会机会。例如,在今天,有没有读过大学可以显著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收入。毕竟,社会公平不是精准医疗,哪怕全基因组测序真的可以预测一个人的学业成就,用它来分配机会也非常危险。

咱们在第二部分讲过,全基因组测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人们还没弄清楚许多特征和DNA是什么关系。不过,普罗明指出,这个研究已经走出了神灯,想把它再关回去是不可能了。不仅是全基因组测序,今天,基因编辑、基因早期筛查等等技术都在逐渐成熟,科学界甚至出现了基因编辑婴儿这种恶性犯罪。对基因技术潜在的风险,人们不能视而不见。

先听了普罗明的观点,又看了这些争论,你可能有点糊涂了,该听谁的呢?第一,双胞胎、领养家庭这些研究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被很多人的不同研究证明。咱们可以确定,人的很多特征都有遗传的影响,想要无视体内的基因蓝图,完全用后天环境来人定胜天,恐怕是不可能的了。这一点,普罗明的观点最有参考价值,尤其值得焦虑的家长多想一想。

第二,后天环境真的毫无用处吗?你可以假想一个完全公平、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按自己的方式发展的世界,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表现都是遗传决定的。然而,任何人都知道咱们的世界不是这样,环境的差异和不公随处可见。改善环境可以大大增加社会的福利,也能提升许多人的生活质量和个人成就。普罗明对环境的观点有学术上的意义,却不能作为现实生活的参考。

最后,普罗明的看法基于严肃的科学研究,如果过分推广,就会成为科学谬误了。比如,你可以说智力有50%的遗传率,这是一个科学判断。但是如果反过来说,某人学习不好是因为基因不行,这就远离科学了。尤其要警惕有些人用基因的名义对某个族群进行判断。种族主义是人类的公害,不要被他们伪科学的外衣欺骗。

以上就是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咱们跳出了原书,借助两篇书评,讨论了书中的观点。希望能引发你的思考。

总结

好,本书的内容我就解读完了,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从医疗角度来说,这本《基因蓝图》启发我们,或许随着基因技术普及,未来人人都会进行一次基因测序,了解自己的各种状态。如果把基因测序的信息用在健康上,可以为每个人打造精准医疗方案。人们的健康观念完全可能被这种技术改写。

再来说说教育,必须承认的是,人的许多特征都和遗传有关。一些过度焦虑的家长确实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效果究竟如何,有没有必要把教育变成一种痛苦。人人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多优势,为此,我们不惜成本,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而承认遗传的作用,就是承认每个人都有特殊的禀赋,也有特定的缺陷。正因为人人都有缺陷,人们更不应该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争取更公正的社会环境。

未来,基因技术会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社会。人们讨论《基因蓝图》这本书,就是看到了遗传和环境这个问题背后的信息。我们都不得不关注和思考基因问题,思考它隐含的社会问题。这可能是本书带给人们最大的启发。

撰稿:陈朝
讲述:徐昆鹏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正因为人人都有缺陷,人们更不应该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争取更公正的社会环境。 2.承认遗传的作用,就是承认每个人都有特殊的禀赋,也有特定的缺陷。 3.正因为人人都有缺陷,人们更不应该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争取更公正的社会环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基因解读到疾病预测,基因诊断可信几分?
个人基因组面对的现实
人体免疫主要取决于环境,而非遗传
没人能决定你的命运,基因也不能。
你和克隆的你是同一个你?| 云课堂笔记
宏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