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轻人,如何玩转中国最古老的“二次元”+被2元一支的画笔毁了的80、90后童年,大师给你捡回来了
userphoto

2022.03.28

关注


▲鲁南皮影戏非遗传承人来在微山湖深处的渭水河畔表演皮影戏。

小小木杆

挑出世界上最早的动画

“一口说唱千古事,双手摆弄百万兵”,皮影戏可以说是中国最“斜杠”的民间艺术。

小时候趴在爷爷肩头,在庙会庆典上看一场《三打白骨精》,好奇跑到幕后,却惊奇发现,无非是一个人,一双手,几根木杆,一连串来回跑动的各式剪影,便能在幕布上投出一方小小世界。


▲西安皮影戏之三打白骨精,白骨精毁灭全过程。 摄影/刘艳晖

后来才知道,这些皮影艺人,就是皮影戏的灵魂。一个皮影艺人,远不止以十指操控皮影道具,他们往往还自带BGM,是手艺大师,是“指法”高手,能扮演慷慨激昂的武将,也能做唱腔悠扬的文士,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是舞台上的千军万马,也穿越了上下五千年的风华。

“世界上最早的动画”,有多酷?

相传,皮影戏源自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方士用缥缈不定的“弄影术”,为汉武帝追索故去的李夫人,让这一艺术蒙上唯美的面纱,直至宋时,按《东京梦华录》记载,皮影已普遍流行,一直绵延至今。

简单来说,皮影戏就是把皮制人物形象,借光投射在半透明幕布上,配上伴奏与唱腔进行表演,多种艺术融合,让它有了“最早的动画”“电影的先驱”的声名。2011年,这项民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走向世界。


▲皮影制作。 图/雅迪冠能非遗掌潮之旅·《逐影之旅》皮影戏篇

匠人们口口相传的皮影故事往往也藏着一个中国民俗、文化的万花筒:要么是孔子门徒子夏,以皮影戏招徕众人,宣讲儒家;要么是《封神演义》里的黄龙真人,以纸糊城门,做空城计,成为“影戏之祖”。皮影,早已成为民间风土的一部分。


▲皮影小剧场。图/雅迪冠能非遗掌潮之旅·《逐影之旅》皮影戏篇

如今的华夏大地,依然“影影绰绰”:各地皮影从台上表演,幕后唱腔,到皮影制作的风格,各有特色:山西孝义皮影唱腔豪迈,造型粗犷夸张;河北唐山皮影则阴阳调谐,既有男声唱腔的高亢粗犷,又不乏女腔的清脆婉转;湖南皮影唱腔细腻,又多了几分剪纸艺术的隽永,就连位于彩云之南的腾冲也有一块“民族风情”皮影戏的飞地。


▲皮影戏表演现场。图/雅迪冠能非遗掌潮之旅·《逐影之旅》皮影戏篇

骑着雅迪电动车做皮影

年轻人如何“追光逐影”?

在生活大有古趣的陕西西安,一个个皮影世家成为江湖传说,便如临潼区零口孙家皮影,已传承百年。

如今,年轻的孙子接过爷爷的班,曾经爷爷蹬着大街小巷到处跑的自行车,也变成了动力强劲的雅迪冠能电动车,一车就能带走皮影戏的各式道具,走街串巷,传承艺术。

年轻人心思活泛,皮影戏在他的手里,不只有那些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时下流行的动画形象,乃至日常出行的电动车,都能成为戏中角色。雅迪冠能系列TTFAR低风阻车身,线条光顺的外表设计,也成为皮影灵动造型的灵感,更可以延长续航,帮助年轻人骑行更远,古老技艺与现代工业,奔驰在皮影戏的故事里。


▲现代版的唐僧骑电动车。 图/雅迪冠能非遗掌潮之旅·《逐影之旅》皮影戏篇

皮影的制作程序极其复杂,更需要精湛的技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熨平、缀结八道工序。

为年轻人传承非遗技艺,提供强劲动力。雅迪以自身的匠心坚持,与非遗IP融合,通过年轻人喜欢的“国潮”文化元素,和年轻用户对话,让他/她们在追梦路上,与雅迪“形影不离”。


▲雅迪电动车,与非遗技艺融合。

《逐影之旅》皮影戏篇是雅迪冠能非遗掌潮之旅的首支纪录片,后续还将有“《跃然之旅》剪纸篇、《惊奇之旅》说书篇、《焕能之旅》宫灯篇、《炫舞之旅》舞狮篇”四支纪录片。这五支纪录片,不仅仅是为了弘扬技艺,提升年味,也有雅迪自身的匠心坚持,通过国潮的方式和用户沟通交流,让用户更了解雅迪的品牌理念。


▲国潮舞狮,与年轻人连接。

本次《雅迪冠能非遗掌潮之旅》纪录片的主角,都是年轻人。如今国潮正当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表达自我情怀。雅迪此次借势非遗IP,正是要拉近年轻用户距离,以精湛技术,呼应国潮魅力,连接雅迪品牌与用户内心。


▲冠能当潮,飙出后劲。

来源原创 风物菌 地道风物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被2元一支的画笔毁了的80、90后童年,大师给你捡回来了

我问你要去向何方?你指着童年的方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风物君语

近日,一组“毁童年”的漫画在各大社交媒体刷屏,漫画家杜可笔下拔罐的葫芦娃、取经路上用金箍棒当自拍杆的取经师徒4人、海绵宝宝的兄弟冻豆腐、被置换了的《黑猫警长》与《猫和老鼠》等,不禁让人捧腹大笑,网友直呼毁童年啊。

风物君看不下去了,这几天卖卖力给你把童年捡回来了,毕竟对80、90后的小(老)鲜(腊)肉、小姐(阿)姐(姨)们来说,那些曾被黑得一塌糊涂的国产动画片,占据了童年最欢乐的记忆。

80、90后的小时候,总会为追一部动画片而茶不思饭不想,连重播也从不放过。每天与爸妈斗智斗勇争取看电视剧的机会,好像是最累心的事。

但是你一定不知道,我们当年看过的动画片,都是大师的手笔!

先来摧毁一下童年的世界观,也开心得很。(杜可作品)

看我火娃的厉害!

来来来,茄子。

咋地了兄弟,让人给煮了?

《猫和老鼠》中老鼠厉害猫被欺负,《黑猫警长》中猫更厉害,老鼠被欺负,所以在这个唯美的黄昏之夜,他们决定交换人质。

因为《小蝌蚪找妈妈》才把齐白石记了一辈子

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被业内认为是“最具中华民族艺术气质”的动画作品,取材于齐白石的水墨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画是齐白石91岁时为老舍画的。老舍在向他索画的信中批注:“蝌蚪四五,随着摇曳;无蛙声而蛙声可想矣”,他想考考齐白石,要他用笔墨去表现听觉。


《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用焦墨画了两壁山涧,中间是湍湍急流,远方用石青点了几个山头,水中画了六个顺水而下的蝌蚪。青蛙妈妈在山的那头呢,人们见到摇头摆尾的蝌蚪游荡在溪水的源头,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

这幅集视觉与听觉双重享受的画作成为两位艺术家的交往的一段佳话。几年后,这幅名扬海内外的作品被拍成了至今无法被超越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萌得不亦乐乎。

我们带着一种朴素的忧伤,一种怀旧的情愫,再回味这部老片。


误把鸭妈妈当成自己的妈妈。


又把金鱼错认成妈妈。


大乌龟也不是自己的妈妈。

终于找到了妈妈,可是自己为什么跟妈妈不一样呢?

短短14分钟里的每一个镜头都质感鲜明、深浅明暗相宜。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赞扬说:“中国水墨画,画得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

妈咪妈咪,终于找到你喽。

1962年,茅盾看了这部影片,写下诗一首:“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柳叶乱飘雨,芙蕖发幽香。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 ”

将传统中国水墨画引入动画制作中,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不同于其他动画片。它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每一个个场景都是一幅美妙的水墨画。

拥有齐白石的一幅虾画,即便不能天天吃虾,也可以大饱眼福了。

阿凡提,是见过的最好看的木偶

西域风格的情景,夸张的人物造型,幽默的对白,阿凡提倒骑毛驴的滑稽而又充满正义的形象,曾虏获了多少小朋友滴心。

阿凡堤说过:其实我不丑,只是美得不显眼。

《阿凡提的故事》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1980年发行的一部木偶动画电影,这个仅有13集的片子,用了8年时间才拍成。

被称为“阿凡提之父”的曲建方为塑造阿凡提形象,曾两次深入新疆当地生活,他说“那时候,没有飞机,我们是坐汽车,从乌鲁木齐到喀什,走了整整5天。”片中的大线条、粗犷笔致,生动的漫画式手法,使塑造出的人物尤其有趣。

“你可以一眼望穿乌鲁木齐的五脏六腑,但你永远无法看透喀什那双迷蒙的眼睛。”作家周涛笔下的喀什。

木偶动画是以立体木偶而非平面素描或绘画来拍摄的动画影片,属于定格动画的一种。动画中的角色以木材为主,同时也以石膏、橡胶、塑料、钢铁、海绵和金属丝等其他材料制作。拍摄时将一个动作依次分解成若干个环节,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星恒最终的动画片。

阿凡提和剧中人物的木偶像,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喜剧效果。

中国很早就有木偶了,古代叫傀儡、魁儡子、窟儡子,用它来表演的戏剧叫木偶戏,或傀儡戏。木偶是如何产生的?迄无定论。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奴隶陶俑,春秋战国时有了木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工艺、种类和造型水准较前朝又有很大进步。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由祭仪而成了喜庆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而后又影响了中国动画艺术,所以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木偶形象“神笔马良”“小八路”“阿凡提”等,便永远滴留存在了记忆里。

汉代说唱俑,四川博物馆藏。

不管翻拍多少次《葫芦兄弟》

还是觉得1986年的手工剪纸版最好看

在物质与精神都相对匮乏的年代,1986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葫芦兄弟》好比一支兴奋剂,丰富了祖国花朵们的精神生活,至今仍是国内最经典的原创动画之一;葫芦娃的故事,也变得家喻户晓,屡屡被人们在生活中调侃、搞笑。

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个瓜……

可爱的葫芦娃形象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衍生品哦。

中国剪纸动画的人物形象是融合各地戏剧精华的,比如《葫芦兄弟》的眉毛就是模仿京剧武生脸谱,老爷爷的白胡子像极了京剧老生的长须飘飘范儿。《葫芦兄弟》的主角为什么是葫芦娃,不是南瓜娃、甜瓜娃?就和童鞋(同学)、喜欢(稀饭)、河蟹(和谐)一样,古代的葫芦始终与福禄二字呼应,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1986年的葫芦娃。

新版《葫芦兄弟》使用的电脑制作程序简化了剪纸动画的流程,但相比80年代手工制作的剪纸技巧,电脑制作降低了原版的艺术性和质朴感。

剪纸动画是在借鉴皮影戏和民间剪纸等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术电影样式。把剪纸人物的关节处剪开,并配上关节轴,就可以移动剪纸人物,做出各种动作,与“皮影戏”很相似。如果说皮影戏是在竖平面上的话剧,那么剪纸动画就是在水平平面上的电影。

你最俏皮。

中国最早的剪纸动画是1958年万古蟾导演的《猪八戒吃西瓜》,后来出现了《济公斗蟋蟀》《老鼠嫁女》《渔童》《葫芦兄弟》《南郭先生》等作品。


《渔童》

当一种艺术渐渐离我们远去时,人们总是急于去追寻,新版《葫芦兄弟》的开播就是带着这种追寻的心态。新片的反响没有预想得那么好,导演张立衍说:“剪纸片已经衰落,做剪纸动画的人想找也找不到了。”

剪纸动画脱胎于中国工艺美术,具有典型的装饰美,比较新老《葫芦兄弟》的人物形象就可以发现这一点。虽然新葫芦娃利用电脑制作,人物显得更立体、更圆滑。但却缺失了老葫芦娃的那份刚毅勇敢的气势,这种气势就隐藏在古朴简陋的剪纸人物形象中。

不管翻拍多少次《葫芦兄弟》,还是觉得1986年那部最好看。

文 / 婷哥

杜可作品经作者本人授权

源自公众号:胡茬叔叔的小板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2元一支的画笔毁了的80、90后童年,大师给你捡回来了
唐山皮影《五峰会》28 皮影戏 动画
动漫的故事(三):大闹天宫
有一种动画叫中国美术片
告别“葫芦娃之父”,致敬开创中国剪纸动画先河的胡进庆导演
100部迪士尼都拍不出来的国产动画,4K典藏资源分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