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戏声腔密码钥匙:『约韵』真相
南戏声腔密码钥匙:『约韵』真相
(一)、误会周德清『约韵』而致学术失误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引『前辈余论』曰:『沈约之韵,乃闽浙之音而制中原之韵者。……南宋都杭,吴兴与切邻,故其戏文如《乐昌分镜》等类,唱念呼吸,皆如约韵。』(『四库全书』本)

于是首先吴梅于其《曲学通论》的〈自叙〉曰:『迨温州、海盐、昆山诸调继起,南音靡靡,几至充栋』里,称其初起的南戏为『温州』的『调』,但『调』只是指曲调,尚不为非。而1930年成书的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曰:『南戏的起源,据明人之说,相传其起于北宋末或南渡后浙江省温州地方。然则此与南北宋间盛行之杂剧,系统相异,而为别自温州土戏中发达而成者,似与杂剧毫无沿革之关系』,于是臆测永嘉戏曲是『自温州土戏中发达而成』。1932年出版的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于《传奇的繁兴》章说:『永嘉腔与海盐腔在昆山腔未出之前是大占着剧场上的势力的』,则明文赋予声腔之名,而称之为『永嘉腔』。接着提出『温州腔』之名的是叶德均,他在〈明代南戏五大腔调及其支流〉一文中说:『他(祝允明)所说温州戏文之调却证实了有温州腔的存在』,而列于『明代南戏五大腔调』第一位。并指出,『宋代产生的南戏最初只是流行于温州的地方戏,它最初是用温州地方的腔调来演唱的,……到了嘉靖间各种腔调盛行以后,温州腔就湮没无闻,连温州当地也唱海盐腔了』,于是把清木正儿的『温州土戏』更进而说是『用温州地方的腔调来演唱的』。后来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则指出:『起源于东南沿海一带的民间歌曲,具体地说,它最初只是温州的一种地方声腔』,就更加编织成形了温州腔的说法。流沙《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辨》(1999)也是抄了前人之说:『浙江的传统戏曲是以温州的宋元南戏最古老。……同时在温州地方留下的温州腔亦为宋元南戏在当地发展的结果。……所谓温浙戏文之调,实际上就是温州腔。』而近年来被戏曲学界一些人所青睐推崇的廖奔、刘彦君的《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第一册里,谓『南戏运用吴语方言道白』(页329)、『不同地区的不同乐曲风格,是根基于什么形成的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不同的方言基础』(页330),廖奔等虽于此着墨不多,但仍引用前人之论,包括钱南扬的误以南戏唱念使用约韵即为『吴音』在内,只是一笔带过而已,而所谓『不同的方言基础』,未考实《宋史?乐志》里所记载南宋初年民间俗乐,也含民间的南戏,皆都是『先制谱,后命词』,都是腔先写好,没有以『方言基础』去依字声行腔去成腔可言。而2013年有论著指出:『永嘉戏曲乃是宋度宗咸淳间南曲戏文由永嘉流传到江西南丰,南丰人对永嘉所产生戏曲的称呼,其腔调在原生地只称土腔,而南丰人则称为永嘉腔。……经由歌者运转的腔调谓之唱腔。……而腔调的基础既建立在方音方言的语言旋律上』[1],此系戏曲论著里最近的说法了,仍是袭前人方音方言成语言旋律的土腔,不符《宋史》记载民间一切俗乐都是『先制腔,后命词』的依腔填词,腔先词后,腔的生成与词的四声无关的史料记载。

(二)、『约韵』早已不存在

按,以上从钱南扬起望文生义,把周德清所说的元代南戏在吴兴一带唱念是『约韵』,连想成沈约为六朝的南朝的齐、梁间的吴兴人,那么所谓的沈约的韵,不就是吴音了,而未尽细心考证之责,遂留下后之研究者照抄而一误又再误如燎原而不可遏之弊。钱南扬在《戏文概论》里指出:『当时杭州唱戏,已不用温州语音,而改用吴音演唱了』,就显然是以心灵直观在论学。

按,所谓的『约韵』,实乃中国韵学史里早已失佚的东西。『约韵』指的是『沈约韵』,指系南北朝的南朝的齐、梁间的沈约的韵书《四声谱》的韵。按,清姚际恒于《古今伪书考》于韵书(诗韵)曰:『昔沈约撰四声,今亡此书。乃宋理宗朝平水刘渊作,其时奉诏颁行,名《礼部韵略》。今相仍用之,俗称沈约,伪也』。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论之甚详,其言曰:

『人皆言今之韵书多沈约吴音,真属奇冤。约《四声》一卷唐已不传,取士一以陆法言《切韵》五卷为准。今之韵书,其部之并,则平水刘渊本也。其字之省,则景佑《礼部韵略》本也。而酌古沿今,折衷于南北之音者,则陆法言所撰本也。人坐不读陆法言《序》耳,读之自晓。善乎,冯氏班有言,韵书定于陆法言,广于孙愐。法言《序》云,与仪同刘臻等夜集,论南北取韵不同。曰,我辈数人定则定矣。遂把笔记之,洛下为天下之中,南北音词于此取正。永嘉南渡,洛中君子多在金陵,故音词之正,天下惟有金陵、洛下也。然金陵杂吴语,其音轻;洛下染北音,其音浊。当法言定韵之夕,如薛道衡,北人也,颜之推,南人也,当时已自参合南北而后定之。故韵非南音也。今人但知沈休文是吴兴人耳,抑尚有未尽者。当开皇初,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商榷韵事。不独薛道衡北也,魏渊、卢思道、李若、辛德源皆北人;不独颜之推南也,刘臻、萧该皆南人。法言亦魏郡临漳人。《序》云,萧颜多所决定。盖萧该撰《汉书》及《文选》音,颜之推《家训》有音辞之篇,并深于小学者。魏著作渊谓,我辈数人定则定矣。盖此八人乃极天下文人之选,一席千载,各各自任。是以进书于朝,则抱赏归家。人皆称叹,流传于后。则唐以施场屋,号官韵。宋以例九经,令刊行,其重如此。岂若约独得胸襟,空矜入神,梁天子竟不遵用者哉。又人皆言约实创始,曾无先觉,亦缘过信其《谢灵运传论》,遂尔上掩周颙之美,下来陆厥之攻。英雄欺人,诚亦有之。沄舌蛮音,嘻,其甚矣。又按:韵兴于汉建安,及齐梁间韵之变凡有二。前此止论五音,后方有四声。何谓五音。魏左校令李登作《声类》,晋吕静放登之法作《韵集》五卷,使宫、商、角、征、羽各为一篇。后魏崔光依宫、商、角、征、羽本音为《五韵诗》,以赠李彪。隋潘徽所谓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者也。何谓四声。《南史?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沈约、谢朓、王融以气类相推毂,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周颙传》始着四声切韵行于时,《沈约传》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四声实始于此。不然,有韵而即有四声。自梁天监上溯建安,且三百有余载矣,何武帝尚问周舍以何谓四声哉。盖此事初起,不独人莫之信,如钟嵘言平、上、去、入,余病未能即已,亦未尝遵用,约论四声,妙有诠辩,而诸赋往往与声韵乖是也。』

其言沈约韵的己佚失,唐初已用隋陆法言『已自参合南北而后定之。故韵非南音也』,酌南北音而成《切韵》取士,后来唐玄宗时的孙愐着《唐韵》,以『洛下为天下之中,南北音词于此取正』,即用了汴洛音及『永嘉南渡,洛中君子多在金陵,故音词之正』,由南渡者自汴洛首都带来至金陵(南京)而盛行,即汴洛音为依归,因『音词之正,天下惟有金陵、洛下也』。

故可知,沈约韵早已不存在。宋则用平水韵,乃源自于南宋理宗年间,刘渊曾编写刊行过新的《礼部韵略》共一百零七韵。此书全书已佚,只有于它书所引用可见其部份内容,因或是他是山西平水人,后人言此韵为平水韵,而后人而去附会成沈约之韵。但刘渊其实又多袭自其前三十年由金朝王文郁作的《新刊韵略》。可以看出,若周德清真以为吴兴当地的口音即是『约韵』,实际上,根本就是往昔北人中原汴洛之韵,而且亦为华北金朝统治下的王文郁所作的韵书,自非以吴音为参可言。

又纪晓岚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韵学通指》里,对于清初毛先舒《韵学通指》竟把虚无莫有的沈约韵纳入其著作去谈,而批评之:『是编与柴绍炳古韵通。沈谦词韵,同时而出,三人本相友善,故兼举二家之说。其得失离合,亦略相等。如谓风字可以入侵韵;非东韵之字,全可入侵;舒字可以入支韵;非鱼韵之字,全可入支。谓古韵之差等有三,今韵之差等有四,所见皆视前人为确。惟所称沈约韵、孙愐韵、及唐人韵。入声表:孙愐二百六部、唐人一百七部之说,则多无依据,以意为之。夫沈约四声久佚,不必言矣』。而指出了,毛先舒对『沈约韵』是『多无依据,以意为之。夫沈约四声久佚。不必言矣』。

(三)、明代出现伪约韵的《韵经》五卷,和伪魏良辅《南词引正》异曲同工

后来,一如纪晓岚于《四库全书缌目提要》的《韵经》五卷提要里指出:『《梁书》、《南史》沈约传,并载约撰《四声谱》。《隋志》载其书一卷,而《唐志》已不著录。观陆法言《切韵序》,历述吕静、夏侯该、阳休之、周思言、李季节、杜台卿六家之韵,独不及约书,是隋开皇时其书已不显。唐李涪作《刊误》,但诟陆韵而不及沈书,则僖宗时已佚矣。正域何由于数百年后得其故本』。这是指于明代,突然出现了一本沈约的韵书《韵经》五卷,提作『梁吴兴沈约撰类,宋会稽夏竦集古,明宏农杨慎转注,江夏郭正域校。』被纪晓岚一眼看出是郭正域伪造的,与上世纪五十年代1957~1960间某学者伪造,托名吴昆麓的魏良辅《南词引正》者,喜欢用『校正』一个模子打造的,此为作伪者共同心理。明代的郭正域伪造《韵经》五卷,偏偏说他自己是『校』,托给『明宏农杨慎转注』,再托给『宋会稽夏竦集古』。一如笔者于《昆曲史枓与声腔格律考略》书中所举证所谓的魏良辅《南词引正》是伪书。那位伪造魏良辅《南词引正》的作伪者,说自己是『校正』的吴昆麓,托给『嘉靖丁末夏五月金坛曹含斋叙』,再托给『长洲文征明书于玉磬山房』手抄。再加上摆入伪手抄的张丑《真迹日录》里,假造经由张丑见证写下的『真迹』二字,证明以上皆真。比对看看郭正域的『梁吴兴沈约撰类,宋会稽夏竦集古,明宏农杨慎转注,江夏郭正域校』,两者又何其异曲同工之妙,而伪造魏良辅《南词引正》的学者又后来居上,其伪技又精于郭正域了。

(四)、沈约韵的真相

纪晓岚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接下去又论其沈约韵的真相应是:

『且沈韵虽不可见,而其集犹存。今以所用之韵一一排比钩稽之,惟《东》、《冬》、《钟》三韵同用,《鱼》、《虞》、《模》三韵同用,《庚》、《耕》、《清》、《青》四韵同用,而《蒸》、《登》两韵各独用,与《广韵》异。余则四声并同,又安得如正域所云九咍之类。其为赝托,殆不足辨。至夏竦《古文四声》五卷,本采钟鼎奇字分韵编次,以便检寻,乃字书,非韵书,乃古文,非今文。正域乃称夏竦集古,尤为乖迕。观其首列徐蒇所作吴棫《韵补序》、杨慎《转注古音略自序》,而不及竦《序》,知并未见其书,而但以名剿说也。王宏撰《山志》乃指此为沈约真本,讥屠隆未见《韵经》,误指《平水韵》为约书,不亦傎乎。又朱彝尊《重刊广韵序》曰:近有岭外妄男子,伪撰沈约之书,信而不疑者有焉。考王士祯《居易录》,记康熙庚午,广东香山县监生杨锡震,自言得沈约《四声谱》古本于庐山僧今帾。因合吴棫《韵补》而详考音义,博征载籍,为《古今诗韵注》凡二百六十一卷,赴通政司疏上之。奉旨付内阁,与毛奇龄所进《古今通韵》订其同异。彝尊所指,当即其人。今内府书目但有奇龄之书,而锡震之书不录,未知其门目何如。疑其所据,即正域此本也。』

其实,如果详细读一下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引『前辈余论』中说:『沈约之韵,乃闽浙之音而制中原之韵者。……南宋都杭,吴兴与切邻,故其戏文如《乐昌分镜》等类,唱念呼吸,皆如约韵。』(『四库全书』本)实也可以看出,其实南戏的『唱念呼吸』,即南戏的唱腔及说白使用的语言,一如后世不少各省地方戏都是采用了官话,但有些不纯,所谓的『土官话』,所以元朝人的周德清的所谓南戏的唱念,实指是使用了南宋的土官话,即有心唱南宋官话,但是因为当地口音的关系,于是唱念的发音就不纯正。只是从钱南扬起粗枝大叶,没有去好好细嚼文义,而仓促下结论。

(五)、约韵牵动南戏是使用何种语言

南戏于南宋初出现时,到底使用的是什么语言,一如吾人前所引述一些学者的说法,大致都是主张是用温州方言的,其立论和钱南扬的认为周德清所说的南戏于元代他那个时候使用了『约韵』,于是以直觉判定是吴音有关。但如依吾人详考所谓的『约韵』,实非沈约之韵,而是北宋官定的韵,即,实乃往昔北人中原汴洛之韵,亦即北宋及南宋官方沿袭北宋的韵的北宋官话语系。到南宋灭亡,元人统治的中原自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的通语为汉人间的普通话。但南方吴越仍沿袭南宋时的官话,被周德清认为是『约韵』,而此『约韵』实即南宋的官话。而南戏于起于南宋,至南宋亡于元,而南戏仍沿用南宋时的官话而不绝,于此脉络遂一清二楚,如果研究南戏,根本不去考证『约韵』的究竟,而只文抄钱南扬之随口说,再加上想象力,于是不少著作,就认为使用吴音或温州方言。

一如,吾人对于周德清所指出的『闽浙之音袭中原之韵』,于前面已考实周德清实指其实为南宋沿用于北宋的汴洛官话。只是像是钱南扬论学粗枝大叶,未能明析周德清的论说,而以吴音的臆说打发了,而后世论学也袭钱南扬老路走到今天,于是南戏研究走到了歧路,以讹传讹,今日于此釜底抽薪,做一澄清。也因而,对于南戏使用的腔调,也提供了一条只凭臆想之外,而由史料论证其声腔的康庄通衢,一如次篇内所考实的。(刘有恒:《宋元明戏曲史考略》,台北:城邦印书馆,2015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曾永义:〈论说戏曲文献资料的解读〉,《戏曲与偶戏》(台北:国家出版社,2013年)。虽然该作者在此文里只是指出重复他以往著作里的见解,但到了2013年仍未修改前说,应视为作者直到2013年为止都仍在坚守的主张。对于各作者的评论应以其最近的著作来讨论,因为学者在教学相长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修正往说,故挑其陈年旧说来作学术评论,是对开放的学术讨论环境下,每一学者的学说应受公评之下,对于其学说主张被评论的学者的不公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章 什么是永明体
曲律(明)王骥德-论韵第七
17对联溯源(一)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
【林丫头讲诗史】第六辑·六朝诗(下)
沈约——格律诗音韵平仄的奠基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