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双孢菇高产栽培

 双孢菇高产栽培

 

一、栽培季节

双孢蘑菇属中温偏低型。菌丝体的适宜温度为6℃~32℃,最佳温度为20℃~28℃。子实体的适宜温度为8℃~22℃,最佳温度为14℃~18℃。由于子实体发育期较长,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一般安排在秋季栽培。适宜播种时期一般是均温22-25℃时,在播后一个月气温下降到20℃左右,有利于子实体形成。一般可选择9月中下旬播种,提前一个月备料建堆发酵。栽培季节过早,前期温度高,容易发生死菌死菇;栽培季节过迟,则播种后发菌慢,出菇迟,影响产量。
  
  
     
二、菌种选择

选择优质菌种是搞好双孢茹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双孢茹的产量,必须认真搞好菌种的选择与培育工作,我国目前栽培使用面积较大的品种有2796U33003152102-1102-2176浙农1号等。

 

三、菇房的设置与消毒

1、室内菇房:

常见的有专制砖瓦房、土墙制的栽培房,以及可利用的旧房屋、仓库、地下室等,要求能保温保湿,利于通风换气。菇房内排设几列栽培床架,床面宽1米左右,每个栽培架设5-6层菇床,层距60-70厘米,最下层距地面20厘米左右,最顶层距房顶1.3-1.6米,栽培架之间留60-70厘米人行道。菇房内还要设置可对流窗口。在蘑菇培养料进房前要将菇房清扫干净,加固栽培床架,用硫磺(按10g/m3剂量)、福尔马林(每立方米用10ml7g高锰酸钾混合)或气雾消毒剂(4g/m3剂量)熏蒸菇房,密闭12-24小时进行消毒。
       2、塑料菇棚
       塑料菇棚能利用太阳辐射,应选择水源方便,地势较高,周围有开阔的堆料场所,林荫或竹林下建棚,棚向坐北朝南,其大小和建造方式参照室内菇房。建棚后清除地面杂物,开好环沟。棚顶呈弧形,设若干拔风管,棚内搭床架与室内菇房床架相同,棚顶和四周用塑料薄膜覆盖,再用草帘披覆遮荫避光和保温。棚内消毒方法同室内菇房消毒方法。

利用塑料薄膜棚栽培蘑菇,四周覆一层厚0.65mm以上的多功能无滴长寿膜并用土压实,搭建简单,拆洗消毒方便,保温保湿性能好,产量高,品质好。
    3
菇棚消毒处理

    菇棚环境的消毒处理强化“环境”观念,严格消毒杀菌。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蘑菇生产环境每况愈下,诸如污染菌袋、带病菇体以及栽培废料的随意乱弃,使其成为新的“病源基地”,造成病害频发,并伴发交叉感染,使持续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该现象自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就开始显现,至今得不到有效治理。对于基地型生产,我们一直强调这个“环境”的改善问题,在无法做到大面积治理的条件下,在基地内可强化消毒杀菌措施,对栽培棚外包括操作场地周边,清理卫生,对厩厕、垃圾等需严格清理,尤其要彻底清理污染菌袋以及菌糠废料等,并喷洒高浓度多菌灵、辛硫磷混合液等进行杀菌杀虫,环境差者应连续用药两次。

  新菇棚的消毒处理棚内可使用百病去无踪、辛硫磷等药物,一般用量为1袋百病去无踪配50克辛硫磷,喷30平方米左右,用药目标为地面、墙体以及立柱等,要求地毯式喷洒,然后密封菇棚,卷起草苫晒棚,密封2天后即可进袋发菌或出菇;发菌和出菇期间的预防用药,可每5天左右喷洒一次蘑菇杀病灵或百病去无踪,但注意不要直喷子实体。

  旧菇棚的消毒处理连续使用多年的菇棚,棚内不可避免地存有相当数量的杂菌和病原菌孢子以及害虫,因此,彻底进行消毒处理非常必要。一般可按1袋百病去无踪配40克辛硫磷药物,地毯式喷洒20平方米左右,然后密封菇棚,卷起草苫晒棚,密封2天后,再次用药并继续密闭晒棚,27天后,方可进袋发菌。

4、菇房消毒

栽培结束后要及时将栽培废料清除干净,然后用石灰浆水冲刷床架、棚柱,再通风干燥。培养料进房前进行两次消毒,第一次用0.5%敌敌畏溶液喷床架和毛竹柱子,每1万平方尺菇房用量500斤,然后紧密门窗24小时。第二次用甲醛20斤甲醛拌于木屑或谷壳中,紧密门窗进行熏蒸,闷2天,然后打开门窗,等待培养料进房。

 

四、培养料配方(以100平方米计算) 
  (1)干稻麦草
2000kg,干牛粪1300kg,饼粉80kg、尿素30kg、碳酸铵30kg、过磷酸钙30kg、石膏粉50kg、石灰粉50kg

2)干稻麦草2000kg、菜籽饼100kg、干禽畜粪500kg、石灰粉30kg、过磷酸钙35kg、石膏粉75kg、尿素20kg

3)干稻麦草2500kg,尿素40kg、过磷酸钙35kg、饼粉150kg、石膏粉50kg、石灰粉25kg

4)麦秸1500公斤、干牛粪1000公斤、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32.5公斤、石膏粉30公斤、碳酸钙20公斤、石灰15公斤。

5稻麦草250kg、尿素15kg干粪肥1000kg、磷肥25kg、饼肥100 kg、石膏15kg、石灰30 kg、碳酸钙15kg

6稻麦草250kg、尿素15kg、干粪肥1000kg、有机肥75kg、饼肥100kg、石膏15kg、石灰25kg、碳酸钙15kg

7平茹旧料1000kg、尿素10kg、干粪肥1000kg、有面肥75kg、石膏15kg、石灰15kg、碳酸钙15kg

8稻草2250公斤、尿素25.6公斤,复合肥25.6公斤、石膏粉64公斤、石灰64公斤。

9稻草2000公斤、生物有机复合肥400公斤、尿素13公斤、石膏粉64公斤、石灰64公斤。

10)稻草15002000千克,干牛粪20002500千克,尿素1015千克,过磷酸钙4050千克,食用菌专用生石膏4050千克,石灰3040千克,水适量。

11)稻草15002000千克,食用菌专用生物有机肥250千克,尿素7.510千克,过磷酸钙4050千克,食用菌专用生石膏4050千克,石灰3040千克。水适量。

12)稻草20002500千克,尿素2025千克,硫酸铵4050千克,过磷酸钙5060千克,食用菌专用生石膏4050千克,石灰适量,水适量。

13干牛粪1500公斤,稻草750公斤,麦秸1250公斤,菜籽饼(或棉仁饼、豆饼、花生饼)250公斤,人粪尿1500公斤,猪尿2500公斤,过磷酸钙35公斤,尿素20公斤,石灰粉30公斤,石膏粉30公斤,水适量。

14大麦秸900公斤,稻草600公斤,干牛粪3000公斤,鸡粪500公斤,饼肥20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尿素20公斤,石灰50公斤,石膏70公斤,水适量。

15稻草1000公斤,大麦草1500公斤,干牛马粪750公斤,饼肥250公斤,硫酸铵25公斤,石灰30公斤,石膏40公斤,过磷酸钙35公斤,水适量。

16稻草2000公斤,马粪2000公斤,饼肥100120公斤,尿素1012公斤,硫酸铵1012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石膏5070公斤,石灰35公斤,水适量。

17稻草3000公斤,豆饼粉180公斤,尿素9公斤,硫酸铵30公斤,过磷酸钙54公斤,石膏50公斤,石灰25公斤,水适量。碳氮比为32.6

18稻草3000公斤,豆饼粉90公斤,米糠或麦麸300公斤,尿素9公斤,硫酸铵30公斤,过磷酸钙45公斤,石膏40公斤,石灰2025公斤,水适量。碳氮比为32.1

19 每亩大棚用麦(稻)草5000千克,干牛粪2500千克,饼肥400千克,尿素75千克、碳铵75千克,磷肥75千克,石膏100千克,石灰125千克,甲醛6千克,敌敌畏1.5千克。

培养料的所有原料要求新鲜、干燥、未受潮、不发霉,生料的碳氮比为30331,发酵后熟料的碳氮比为17128311,总氮量在1.6%~1.7

五、堆料发酵

栽培基本工艺:培养料堆制发酵→后发酵→播种→发菌→覆土→调水出菇及出菇期管理→越冬→春菇管理。

为提高产量,培养料堆制一般采用室内、室外二次发酵法。室外堆制时间一般为16天左右,预堆1-2天,程式一般为5-4-3-2;室内发酵(亦称后发酵)时间一般为7天左右,其中升温至60-65℃巴氏灭菌10小时左右,50-55℃培养有益微生物5天左右。根据天气条件及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堆料时间,一般是9月上中旬。      
    1
、预堆
(原料预湿)

播种前1个月左右于晴天进行堆料,堆料前23天将稻麦草用水浸湿或浇水预湿,水分调节至70%73%,以吸足水又不流出为限。粪肥敲碎过筛加水预湿,干牛粪预堆710天,湿牛粪预堆20天左右,每35天翻堆1次。

2、室外发酵(前发酵)
    
1)建堆:先铺一层2.5米宽,0.3米厚的稻麦草,再铺一层厚为2厘米左右的粪,这样一层稻草一层粪,各10层左右,并均匀加入尿素、食用菌专用生石膏、过磷酸钙、硫酸铵等辅料。
堆宽16-2米,堆高约1.5,堆长依场所而定料堆四周垂直,顶呈龟背形,并充分浇水。      

建堆后、堆内要有少量水渗出,不够第二天应再补水。建堆先后晴天要用草被覆盖,雨天要用薄膜覆盖,防雨水淋入,雨后及时掀膜通气。料堆南北走向,可使日照均匀,有利发酵;为减轻劳动强度,粪肥、饼肥放在第1次翻堆时加入。
    
2)翻堆:前发酵要求根据天气、堆温变化情况翻堆4次,间隔时间一般为4天、3天、3天、2天。第1次翻堆要浇足水分;第2次翻堆时料堆缩至宽2米,高1米,并改善通气条件;第3次翻堆时加入石灰,调节水分和料的生熟度,注意改善通气条件;最后一次翻堆时需在底部和中间做通风道。料堆后期忌雨淋。前发酵的优质培养料标准:料呈深咖啡色,生熟度适中,草柔软而有弹性、长度在12厘米左右,且有韧性不易拉断,料含水量适中(粪草料62%左右,合成料67%左右)。

堆料后5-6天堆内温度达70℃左右时,进行翻堆,以后相隔4432天分别翻堆。建堆时一般添加饼肥、尿素等,第一次翻堆时添加过磷酸钙、碳酸铵及石灰、石膏总量的1/2,第二次翻堆时再添加石灰、石膏总量的1/2,第三、四次翻堆时喷敌敌畏或乐果等防虫防螨,每次翻堆都要调节含水量至65%左右。堆制发酵好的培养料呈棕褐色,松软有弹性,不粘、不臭、无粪块、含水量65-70%

为使粪草发酵均匀,每隔几天要进行翻堆,翻堆时需在堆内温度先达到最高(65~75℃)而后开始下降时进行。整个堆制过程翻堆三次:按 5-4-3的天数进行:第一次翻堆时,同时加入总量剩余50%的尿素,复合肥和过磷酸钙,并加入所用的全部石膏;第二次翻堆在第一次翻堆后4天进行,同时加入总量45%的石灰;第三次翻堆在第二次翻堆后3天进行。堆翻料时湿度控制在80%左右,Ph 7.5~8,水分调节采用一湿二调三看的原则,即第1次建堆时水分要加足,第2次翻料是调补水分,第3次翻料时要看料的本身干湿度决定是否加水。  

采用一次发酵法时,每次翻堆间隔时间依次为7天、7天、6天、5天、3天,整个堆料时间约26天,稻草各缩短一天为23天。翻堆要求上翻下,下翻上,外翻内、内翻外,粪草充分抖松,并且补足水分。第一次翻堆须在建堆7天后进行,方法形状同建堆一样,且在前1天将牛粪、饼肥、水分,层层加入,下少,上多,以手紧握培养料能下滴6-7滴水为宜。第二次翻堆离第一次翻堆7天后进行,堆形缩小,高度不变,翻堆时碳铵磷肥混合,加入草层,水分4-5滴即可,不够还须补水。第三次翻堆离第二次翻堆6天后进行,粪草混合拌匀,加入石膏、石灰粉,堆温不够或缺少粪肥、饼肥,可适当加入麦麸,水分2-3滴。第四次翻堆离第三次翻堆5天后进行,每层均匀喷雾0.2%的敌敌畏和1%的甲醛混合液。调节含水量为65%左右,即用手紧挤培养料能下滴1-2滴水为宜,pH7.5-8,料堆放宽,以减少边料,第四次翻堆后2-3天即可进棚,进棚前一天料堆四周需用敌敌畏与甲醛混合液喷湿,然后覆盖薄膜,密闭一昼夜。    
    3
、棚内发酵(后发酵)

室外前发酵要求进行3次翻堆,第3次翻堆2 d后,当培养料呈咖啡色,生熟度适中,含水分65%~70(用手握料指缝间有57滴水),选晴天将培养料运进大棚进行后发酵。培养料的后发酵,能有效地改善培养料的理化性质,减少蘑菇的病虫害,从而使蘑菇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

培养料的后发酵就是将堆制好的培养料趁热搬进菇房,菇床最上层和最下层不放料,其它各层将料堆在菇床中间,然后关闭门窗用碳炉或蒸气加热升温。当料温逐渐上升到62-65℃时,保持6-8小时,然后适当通风降温,使菇床料温降到50-52℃保持48-72小时再降到45-50℃,经2-3天的继续发酵,当料温自然降到45℃以下后就打开门  窗通风换气,使料温迅速下降。

培养料后发酵的保温阶段,要注意适当给菇棚内通气,每隔34小时通风一次,促进有益的放线菌生长。后发酵结束,培养料呈深咖啡色或黑褐色,表层和内部可观察到白色有益的真菌和放线菌的菌丝,无酸气,无氨臭味,有甜面包香味,培养料柔软而有弹性,有韧性而不黏手,含水量不超过60%(62-65%左右(用手紧握培养料手心有湿印),氨含量0.04%以下,pH7.5左右。

 

六、播种发菌阶段的管理

1、铺料

待培养料温度降到35℃以下时,将蘑菇料均匀地铺在各层床架上,边翻料边平整,做到厚薄均匀、松紧一致,厚度一般为1520cm

在翻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温度,待料温降至28℃及时翻格,料厚1822厘米,上层可稍薄些,整平床面。培养料的厚度,以17cm较适合。过厚,透气性差,易生杂菌,且发菌慢,出菇迟;过薄,虽发菌快,因养分不足,薄菇多,质量差,产量也低。

双孢蘑菇栽培料的厚薄影响到产量的高低。一般说来,铺料厚度在2535厘米,料厚度大,营养充足,出菇早、转潮快、产量高;料偏薄时,菇的潮次少,转潮期拉长,菇易早衰,菇体细小,产量低下。但是铺料的厚度应与发菌期的温度和出菇时间同时考虑,例如在温度较高的8月初播种和发菌,为了防止菌床上菌丝生长时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出造成烧菌,所以培养料应铺薄些,以2530厘米为宜,如菇棚温度偏低或发菌和出菇期自然温度都较低,料就应铺厚些,以铺3035厘米为宜。如西部冷凉地区的半地下菇棚,整个发菌和出菇期温度都较低,料还可以再厚一些。实践经验表明,料温过低影响产量。

总的说来,比较热的地区栽培时铺料应薄些,以免料厚散热不良而烧菌,较冷凉的地区铺料适于厚些,以利菇床升温保温,增加产菇后劲。不同的铺料厚度要选择不同的配料量。

2、播种

选耐低温能力强、品质优良的菌种如2796等,待料温降至28±1℃时方可播种。

播种前应将所用的工具及操作人员的手等进行消毒。播种方式有穴播、撒播两种。
       ①穴播:将菌种及瓶内取出,按穴行距10-14cm见方在料床面上挖穴,随即放入菌种。播种结束后用木板轻轻拍平料面。
       ②撒播:多适于麦粒菌种。在铺料整床后先不压实,将菌种总量的75%均匀地撒在培养料上,然后用手将培养料轻轻提起并抖动,使麦粒滚入培养料内,再将剩下的25%菌种撒在菌床料面上并覆盖一层薄薄的培养料,整理菇床使其平坦用木板稍加压实,让菌种与料充分接触,两边靠门口的地方盖上湿报纸,要想掌握好大棚蘑菇栽培技术,那么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每平方米1-1.2瓶左右。

3、发菌管理

这个阶段也就是播种后覆土前的管理。在正常情况下,发菌管理的时间为20天左右(从播种到料发满需15-22)。这期间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控温、保温  

促使菌种尽快定植,播种后3-5天内应关闭门窗,温度控制在28摄氏度以下。菇房空气相对湿度应达70%3天后菌丝萌发,并向料内生长。播种后7天左右,菌丝基本封面,揭去报纸,此时,菇房内要进行通风换气,促使菌丝向料内生长。播种后3天以保湿为主,使促菌丝萌发定植。播种后1-3天菇房紧闭门窗,只开房顶气窗,应尽量少通风,保持相对湿度减少水分蒸发,促进菌种萌发和菌丝吃料。菌丝已经萌发并向培养料表面生长,应逐渐加大通风促进菌丝迅速生长,早上7点前、晚上7点后开背风门窗30分钟。如湿度在70%左右,属于偏低,可用纸盖在料面上,再用1%的石灰水喷在纸上,至纸湿而不积水为止。播后7-8天菌丝蔓延整个料面,及时把纸拿掉,可加大通风,促菌丝向料深层生长,并注意降温保湿。

发菌阶段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0-28℃之间,一般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为80%左右。播种后棚内温度超过30℃,中午需往棚外顶喷水降温,白天开背风通气门窗,晚上10点后整夜通气温度降低后喷石灰清水。棚两端薄膜随气温高低而上下移动通风降温。无特殊情况,下种后至复土之前,不能在料面喷水。

2)撬料通气  

播种后10-15天,当菌丝吃料已达1/2深度时,应将料层撬动一次。方法是用三齿钩斜插入料深3/4处,向后倒退裂耙菌丝块,或从料底向上顶松料床,把已经开始结块的料撬松,然后将料面铺平,加强通风,促使菌丝向下生长。

3)防治病虫害  

经常检查有无杂菌、虫害发生。如发现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同时要经常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发现菌种不萌发、不吃料及菌丝生长过慢、菌丝少时,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最好每隔7天菇房内喷一次杀虫剂。

 

七、覆土阶段管理

1、覆土前准备   

播后16-18天,检查培养料内是否有害虫,用绿色或红色塑料薄膜检查是否有害螨,如有用敌敌畏熏闷2天待菌丝恢复正常生长再覆土。检查含水量,整平料面,使覆土厚度均匀。

2、覆土材料及处理  

覆土要求为团粒结构,孔隙多,土质湿而不粘,干而不散,疏松柔软,吸水性强,持水力高,含有适量的腐殖质,不带病菌和害虫,pH7.5左右的壤土或泥炭土。多采用稻田壤土,冲积壤土,菜园土,山坡壤土等。

1)覆土制备时先将表层30cm左右的表土铲去不用,挖用30cm以下的泥土。运回菇场后,晒至半干,敲碎过筛分出粗、细土。粗土一般直径1.5-2cm为宜,细土一般要求直径0.5-1cm为宜,粗细土比为21,一般每110平方米的菇床需用土粒4立方米左右。

覆土材料在使用前选用福尔马林、高效杀菌剂等按其有效剂量的溶液喷施于覆土材料上,然后用薄膜将覆土材料盖紧堆闷24小时后打开通风,让药液气味挥发后即可上床覆盖。

2)取表层以下田土,用旋耕机打碎,每万平方尺覆土需混合砻糠10001500斤、石灰400500斤、甲醛50斤。先将甲醛稀释液与砻糠搅均匀,堆闷半天,在取土范围内撒匀石灰、砻糠,再用旋耕机将其与土混拌均匀后用薄膜密闭覆盖1-3天,待甲醛气味全部散尽后(5-6天)才能使用。要求:土粒大小2.5-3厘米,含水量以手捏成团,掉地能散为宜,PH77.5

3)土粒可就地取材,利用走道挖土,按每百千克土加石灰0.6千克标准,拌匀土粒,调节含水量,标准是手捏成团,掉地即散。

4)覆土材料有河泥砻糠和细土砻糠两种。河泥砻糠的制作,按每111平方米的栽培面积,选择无化工及病原菌污染、无杂物的河泥20002500千克,无虫害、不霉变、不腐烂的砻糠275300千克。将砻糠在2%左右的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捞起沥出水后,与河泥拌匀,摊撒在料表面,厚1.52厘米,通风至表层无水渍后,戳洞、适当减少通风管。细土砻糠的制作,取地表30厘米以下,无草根、杂物的菜园土,敲碎、过筛后消毒备用,111平方米栽培面积需细土3000千克左右、干砻糠125150千克。彻底灭虫杀菌后的细土和砻糠充分拌匀,调水至半干半湿,均匀摊撒在料表面,厚2厘米左右。

5)覆土主要取自病虫源少的河泥和水稻田耕作层以下土壤,使用前每平方米覆土用施保功30-50克、5%甲醛8公斤均匀喷洒,并覆膜薰蒸24小时左右,覆土前揭膜散尽余气使用。覆土前1小时对菇床用菇虫净、功夫等农药进行1次防虫处理,覆土厚度3-4厘米。

6覆土材料为砻糠混合土,覆土前10天,每111平方米准备35004000公斤泥,泥糠比例124,干砻糠100170公斤、石灰50公斤。按比例把砻糠、石灰撒在空地上,然后用中型拖拉机打碎,颗粒比大豆大一点,过筛,堆垄后用甲醛消毒。

7100m2计算需2.5m3土,在土中拌入50kg磷肥,1-2石灰粉,用水渗透,抓起成团,撒下散开为宜。

8所覆土中掺入麦糠,麦糠必须用百分之一石灰水提前泡3天。

9要夺取蘑菇优质高产,复土用的土质选择很重要,一般选用水稻田壤土、沙壤土为好,要求团粒结构好,毛孔细多,富含腐殖质,持水性好。如用泥炭土或人工改良土更好。复土时,先把料面喷湿润,并喷一次杀虫农药,然后复土。近年来为了省工,一般采用复混合土,即不分大小,不过筛,打粹后拌入1%石灰粉或浇入适量石灰水拌匀后直接复土,如果土质差,可拌入部分发酵腐熟的牛粪或经石灰水消毒的谷壳更好,以提高土层养分及增加透气性。也可谷壳混和牛粪发酵后使用更佳。

3、覆土方法  

正常情况下,播种后1520天,菌丝长到培养料的三分之二时就可复土。

菌丝发到床底或发到料层3/4,气温在20℃左右便可覆土,覆土前如料面太干,可喷PH77.5的石灰水调节,并通风12小时,采用两次覆土,先覆粗土,后覆细土,粗土厚2.53厘米,以看不到培养料为宜。

覆土时一般先覆粗土,厚为2-2.5cm,以盖住培养料,不使之外露为宜。覆后把粗土喷水保湿5-7天后菌丝从料面长到粗土底部和间隙中时再覆盖细土。细土厚度为1.5cm左右。覆土总厚度4-4.5cm,要求厚度均匀一致。

把土均匀地铺在料面上,复土厚度3.54厘米(2.5322.5cm)为宜。过薄出薄皮菇易开伞;过厚则出菇太迟,容易出大菇、地雷菇。土的湿度以手握土结成块,手上有水印为适。

4、覆土后至出菇前的管理

从覆土至出菇约需15-20天,其间不仅要促进菌丝在料和土中的生长,又要使菌丝在土层中不板结成块,为以后出菇打下基础,在这阶段要注意水分管理和菇房通风,要求菇房温度在23℃以下,保持相对湿度85-95%。

1)覆土后及时调水

复土后立即喷一次透土水,透土水一定要透,来回反复调喷至土层底部粗土无白心,面土捏得扁、搓得圆,但不粘手为宜,(未添加石灰或石灰水的,可用2%石灰清水调喷)。喷足透土水后大通风数小时或一个晚上,使土表水迹收掉,然后减少通风,控温保湿、培育土层菌丝(前期称吊菌丝),停水几天以后视土层水分、菇房保湿度及天气情况等,可适度轻喷,一般3—5天喷一次,以补充蒸发水分,土层发菌中期,保持土层稍湿润、不干的即可,菌丝未发好前不宜喷重水。

2)通风管理

复土调水后的通风同样由少到多。覆土后2天内以保湿为主,第38天后可适当通风。特殊情况,温度25℃以上注意通风。土层菌丝爬到一定高度后(土层的三分之二),加大通风,防止菌丝冒面,促使其横向健壮生长。

调水后6-7天,部分菌丝开始在覆土层表面露出,此时再覆一层黄豆大小的土粒,厚度1厘米。覆土时尽可能减少空气流动,只开一扇进出门,覆土在9时后-17时前进行,覆土后逐渐加大通气,每天半开背风窗1小时,时间9-17时,不能在早晚通气。若气温低于19℃则要尽可能减少通气防止菌丝过早扭结。

3)喷结菇水

覆土调水后15天左右,待土缝中刚见菌丝体时,拨开土层看到土层中菌丝由原来绒毛状变粗线状的菌素,室内温度低于22℃时喷结菇水(即喷12天稍重的水),喷水量为平时的2-3倍,以土层吸足水分不漏料为准。一般每平米喷水1-2斤左右,在2天内分3-4次喷水。切不可重喷,每次喷水以表面不积水为宜,喷水要先上层再下层,让水渗到土层的3/4,不能渗到料内,喷水时要打开门窗通风,不打闷菇水。

覆土后,用水过多,菌丝弱或萎缩,原基形成减少。子实体出现"红根菇""锈斑菇";喷水过多、过急时,水滴容易流入料内,造成通风不良,使菌丝萎缩死亡,料变黑;用水不足,子实体瘦小易开伞,或出现"平顶菇""凹顶菇",都会影响产量和质量。针对以上情况,在出菇前覆土后必须加强用水管理。覆土后15天左右,要及时喷一次重水,称为"结菇水",喷"结菇水"期间和喷水以后,菇房必须进行大通风,促进细土层的线状菌丝变粗而形成菇蕾。而后停水2-3天,再恢复正常的保持水,即蒸发多少喷多少。

 

八、出菇期管理

1、水分调节

正常情况下,复土调水后20天左右就可出菇。产菇前期(14潮菇),每潮菇菇蕾即将大量冒出土面时(当土缝中出现黄豆大小的扭结小白点—菇蕾),喷12次重水(出菇水),以土层吸足水分不漏料为准,坚持菇多多喷、菇少少喷、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高温阶段不喷、喷水与通风相结合的原则。喷重水后停水12天;每潮菇基本采完时,喷一次中等重水(转潮水),喷转潮水后停水1天。转潮水是供应下潮菇生长,第一次转潮水,在采菇高峰期前1天喷,第二次以后在采菇高峰后34天,三潮菇起喷水要谨慎,防止水渗入料内造成菌丝萎缩死亡。平时视床面菇的多少,土层水分及天气情况轻喷、适量喷。菇少时,保持面土捏得扁、搓得碎即可。产菇前期如果气温偏高(18℃以上)时,喷水应在早晚或夜间温度较低时进行。

产菇中后期(4潮菇后)由于出菇量逐渐减少,气温逐渐下降,水分蒸发量逐渐降低,因而需水量逐渐减少,故调水量和次数相对减少。在转潮期间床面无菇或菇少时适量喷些12%的石灰清水,再喷正丰生态液肥或四季丰,浓度应是每小包兑水1桶,气温较低时(10℃以下时)。秋菇前期喷水应在早晚喷,后期应在中午喷;春菇则相反。

2、通风换气   

产菇期间,每天均要适量通风,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人进入菇房要感到阴凉舒适,没有闷热的感觉。无风及阴、雨天要多开门窗,有风时开背风窗。 “通风换气要良好”,通风少了,氧气不足,菇小柄长,病虫杂菌易发生,菌丝易老化、死亡,未老先衰,后期无产量。每次调水须结合大通风,刮大风天气,应开背风窗通气。

3、控温保湿

出菇期间,菇房温度应控制在1020℃之间,过高过低均不利子实体生长,最适1316℃;床面菇多时,空气湿度要提高并保持在8590%。过低可在菇房空中喷雾。

气温偏高时,晚间多通风,利用昼夜温差调节菇房温度;气温较高时,应采取降温措施,加厚房顶草帘,亦可用遮阳网降温;气温低时,白天多通风;阴雨天,昼夜通风。由于蘑菇为恒温结实性,昼夜温差超过 8℃ 就会影响蘑菇的产量,故应调控好温度,防止急剧温差变化。

 

、病虫害综合防治

无公害双孢蘑菇集约化栽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生态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原则。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杜绝在采菇期间用药。

安全、无害、高效是无公害蘑菇生产防治病虫害的关键。首先做好栽培菇棚及周围的清洁消毒工作,对菇棚周围环境要长期进行保护性清理,对所有栽培投料前的菇棚进行杀灭病虫害处理,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及物理手段。其次搞好培养材料的处理工作,针对不同种类原材料,进行不同的处理方法,确保在播种前,培养料内元病虫害带入。第三要搞好发菌及出菇期的通风工作,加强对蘑菇通风发菌管理,能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要建立无公害蘑菇生产档案制度,认真记录好每阶段蘑菇生产管理情况,也是综合预防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出菇期间,床面有菇禁止使用任何农药。当菇房内温度高于17℃,很容易遭受病虫侵害,因此必须调控好温、湿、气等环境条件,防止高温高湿及闷热状态出现;门窗装纱网防止虫害侵入。当出现虫害时,用适当方式诱杀;当出现病害时,轻微者局部清除用药防治;普遍严重者,则应将子实体全部清除,针对病情用药防治。当气温低于17℃,病虫危害相应大大地减轻。

对有疣疱霉等病害发生历史的菇房,可用药预防。用药前1天停水,每平方米用12克 施保功药剂配成1000倍药液喷洒,或用菇丰1000倍液喷洒,每平方米用水量12公斤,喷药水后停水1天,在前1次用药相隔45天再喷1次药,则控制病害发生效果更好。
      

十、采收   
     
双孢菇要适时采收才能保证质量。柄粗盖厚的菇,一般长到菌盖4cm左右未成薄菇时采摘,柄细盖薄的菇一般菌盖3cm左右未成薄菇时采摘。温度在20℃以上时,每天采2次菇,温度在16℃时每天采1次菇,此时采小菇,不可养大菇。温度在14℃以下时,子实体生长慢,菇柄粗壮,菇可养大摘取。遇到菇形小而密的情况,要采的早采的小,养分不足时,也要采早。薄皮菇、畸形菇、开伞菇及病菇及时采收和清理。采摘蘑菇时要先向下稍压,再轻轻旋转采下,避免带动周围小菇。采后随即切去菇柄,不能带泥根杂质,防污染,采好的蘑菇分级包装出售或加工。采收后要及时清理床面上的菇脚死菇、老根,以防病虫害的蔓延,空穴处需及时补上,以防床面低洼积水损伤菌丝。 

蘑菇是连续地成批发生的,潮菇明显,一潮菇约4-5天,间歇几天后再出第二批。采菇要讲究方法,以求采收一批、不影响下批的出菇;采收要及时,不要留过大,以免影响质量及下一潮菇的发生。

每次采菇结束后,应将采菇留下的空穴用湿润的细土粒补平,保持畦面平整,捡出床面上剩余菇脚及死菇,停止喷水2-3养菌丝,让土层绒毛状菌丝恢复后,再加大喷水量,用0.5-0.75kg/m2水喷1-2天,促使下一潮菇生长。以后再继续原来的喷水方法。喷水力求均匀,雾点要小,喷水要提高些,以减少对小菇的冲击。喷水后要多开门窗通风每次30分钟以上。入冬后气温下降蘑菇生长减慢或停止,此时主要管理为补水追肥,通风保温。一般5-7天喷一次水,用水量0.5kg/m2左右,保持细土粒不发白,以保持菇床适当含水量,维持菌丝正常需水。在晴天中午时,可结合喷水,施用菇丰宝、喷菇宝等追肥。阴雨天和寒潮天停止喷水,每天中午开南窗通风2-3小时,刮风天或气温特别低时可暂停通风。

每潮菇采收后可进行一次追肥,可使用尿素0.5%溶液进行喷施。或采用菇根汤,即将鲜菇根脚冲洗后。加水煮沸10-15分钟,取其过滤液,再加清水10-20倍喷施,对小菇生长有促进作用。

蘑菇健壮剂是浙江大学园艺系配制成功的一种化学药剂。1号健壮剂能促进菌丝生长旺盛,色泽洁白,增强抗寒和耐热能力,并有复壮菌丝的作用;2号健壮剂有促进子实体形成和加速蘑菇粗壮肥大、出菇多的效果。一般增产1020%,有的增产36%。健壮剂是由植物生长调节剂、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速效磷钾等配成。蘑菇健壮剂的施用方法:每包健壮剂加水100kg,可供110m223次用。菌丝生长阶段,可喷1号健性剂,促进菌丝生长。到生育中期,菌丝从营养生长转入到子实体发育阶段,可喷2号健壮剂,促进子实体形成与肥大,可达到增产的效果。

 

十一、越冬管理

当菇房温度自然降到10℃以下,秋菇结束,即进入蘑菇越冬期。菇房温度5℃以下,菌丝进入休眠期。做好越冬期管理,可为春菇打下良好的基础。当进入越冬初期,应清理菇床,剔除死菇、老根和老菌皮,然后补上一层细土,起到保暖保水等作用。根据不同菇房的蘑菇菌丝生长情况,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1、管理办法
     1潮越冬管理

对于蘑菇菌丝较弱的菇房,采用潮越冬方式。按每平方尺调水50~ 10克 ,分2天调好。对无杂菌的菇房,可调营养水;对有杂菌污染的菇房,可用5%石灰水调水。以后越冬阶段少调水,保持细土略花白。在保温保湿的前题下,适当通风换气,保持菌丝活力,以不出菇为;万一细土发白,在气温较高(中午)时,少量喷雾补水。
     2燥越冬管理

对于料层和覆土层蘑菇菌丝生长较旺盛,菌丝洁白的菇房,采用燥越冬方式。越冬期间安排气温高的中午通风,降低土层和料层中水分,让菌丝进入休眠期,减少养分消耗,以提高春菇产量。做好保温通气工作,气温高时,中午多开窗,可开对流窗;气温低时,少开窗,或开背风窗,保持菇房空气新鲜。

2越冬期间的管理技术

1)打扦戳洞

菌床越冬时,首先应对菌床进行一次打扦措施,以改善菌床的透气性能,排云菌床内的不良气体和有害菌丝的代谢产物,及早使菌床、菌丝得到养息复壮的机会。打扦的要求与做法:用竹签或削尖的细木棍或尖头钢筋自菌床底面向上戳洞,洞距1215厘米,戳至土层松动为宜,打扦时床面要盖上薄膜,以防上层培养料落入下层菌床上。
   
2)喷水追肥

冬季气候干燥,菌床水分仍在缓慢蒸发,为了防止菌床过干而影响菌丝正常的代谢活动,菇房一般宜采取湿过冬方式。采用干过冬的菇房,越冬期间也应注意菌床含水量的检查,并注意保湿,必要时要适当喷水。冬季菇房喷水要配合追肥,不喷清水。若菌丝长势弱,可喷健壮素和1%葡萄糠水,或者0.25%尿素加0.5%磷酸二氢钾兑水喷洒。若菌丝长势正常,则以猪、牛、人尿稀释液为好,喷水应在晴天的中午为宜。室温0℃以下不宜追肥,防止菌丝遭受冻害。越冬期间还要喷122%石灰澄清液,调整好土层的酸碱度。
   
3)保温与通风

冬季气温低,菌丝生活力明显减弱,为维持菌丝缓慢生长,菇房必须加强保温工作。温度以34℃为宜,并要注意稍通风。
   
4)菌床整理

菌床整理包括松土、除老根、剔除废料、补土等多项工作。菌床整理前要停水,并加大通风,让细土水分收干,这样松土翻动时不易碰碎,逐床进行当日完成。整理后要结合喷水、追肥、补盖细土。另外,做好菇房卫生,地面保持清洁,地面撤换石灰粉,墙壁可用石灰浆粉刷1次。每隔20天喷1次杀虫药液,以减少病虫的越冬数量。等到来年春天,控好温,调好水,方能稳产高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双孢菇栽培技术 南京廖华
双孢菇栽培新方法,日光温室栽培法
福建省长汀县南山英海食用菌研究所
自己在家如何种蘑菇?
蘑菇的季节性栽培
蘑菇种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