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民间小吃背后的故事

“生煎馒头蟹壳黄,老虎脚爪铰链棒……”相信这首脍炙人口的童谣,会勾起不少人对于苏州小吃的记忆。但在现在的年轻人里,能说清楚蟹壳黄、老虎脚爪是个什么东西的,已是屈指可数。


其实,大海永远不会枯竭,苏州民间小吃的世界依然广阔深沉,充满活力,推陈出新的浪花翻腾,只是在于如何去发现。


本期苏瑞走进苏州的大街小巷,通过挖掘阿坤卤菜店、祥鑫小吃店和赵记粽子这三家典型代表,解密深藏苏州民间小吃王们背后的故事。



第1眼

门店里看小吃王


六点来排队,就为这口猪头肉


很多人用“酒香不怕巷子深”来描述苏州的民间小吃,这真的一点都不为过。山塘街上阿坤猪头肉的好吃不好买,算是种真实写照。


小编慕名前往,原本以为会颇费周折,可刚到广济路,随便一打听,便已清清楚楚。“你阿是要买阿坤猪头肉?沿着山塘街往北,荣洋楼对面,门口有人排队的就是。 ”站在路边晒太阳的阿婆热情地为小编指路。


果然,沿着山塘街一直往北,没走多久,就看见一家小店门口“围”了一圈人,屋檐下一块白底黑字的招牌:阿坤卤菜店。


店堂不大,只有约10多个平方米,但干净亮堂,看着就让人心里舒服。两位女服务员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和手套正在忙碌:切卤菜的,动作麻利娴熟;负责收钱的,收钱找钱一气呵成。



店里的卤菜品种很丰富,五香酱肉、酱蹄髈、叉烧、牛肉、酱鸭、虎皮凤爪、蜜汁叉烧……看得人眼花缭乱,唯独找不到猪头肉。“早卖光了! ”正好一位阿姨过来要买猪头肉,营业员笑眯眯地说。


营业员告诉记者,每天准备的20只猪头,在2个小时之内肯定能卖完。卤菜店每天早上7点45分开门,可6点钟就有人来排队了。“大部分都是苏州本地人来买,还有专门从木渎过来的。”据说有一个上海人隔三差五地要买“阿坤卤菜店”的猪头肉。碰到冬至、过年等节假日,凌晨四点多钟就有人来排队。


为了吃到“阿坤”家的猪头肉,在寒风中排队的顾客一致认为“排个队很正常”。“香、咸、鲜、糯俱全,而且还糯而不腻,吃了还想吃。 ”排队的顾客抛出了让小编流口水的描述。


每天卖光七八十斤鸡爪



如果说找阿坤猪头肉还能按图索骥,祥鑫这家小店可就不那么好找了。祥鑫的招牌菜是红烧鸡爪,名声已经传遍了江浙沪,很多吃客都知道,苏州锦帆路附近有家小店的鸡爪很好吃,可真要说出这店具体在哪,却没几人答得上来。


锦帆路附近,通关坊对面有一条小巷子,名叫皇废基,往里走二三十米,就能在巷子南侧找到这家小店。店面很朴素,不算宽大的玻璃门上挂了块“祥鑫小吃店”的招牌,没有任何点缀。小店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敞亮,分为两间房,外间有七八张桌子;里间是柜台,摆满了鸡爪、赤豆圆子、粽子、咖喱鸡肉卷等。


祥鑫的顾客总是络绎不绝,即使是在一天中生意最清淡的时候,也不会缺了食客,要是到中午、傍晚,更是会排起长队。点上几个鸡爪,一口咬下去,十分软糯却又不失筋道,浓稠的脂膏黏黏地糊满嘴唇,回味无穷。来的顾客至少会买上两个鸡爪,“少了不过瘾”,顾客这样说;“二三十个一买的也大有人在”,店员这样讲。光鸡爪,小店每天要进七八十斤,而且天天都能卖得一个不剩。



听万阿姨介绍,祥鑫是从1995年开始办起来的,“原来小店是在对面铁皮棚子里的,老顾客都叫它‘铁棚棚’,也就七八个平方米。地方小,客人多,桌椅不够用,客人们就在外面吃,有站着的,也有坐在自行车上的,甚至还有人专门砌了两排石凳子。 ”万阿姨很是怀念当初在“铁棚棚”里创业的经历。


说起店面“扩张”的起因,其中还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就在前几年,万阿姨还在“铁棚棚”里张罗生意,突然天下起雷阵雨,就听“轰”的一声,一个“火球”窜进了“铁棚棚”。还没等万阿姨反应过来,“火球”就一分为三,在“铁棚棚”里乱窜。一下子,电灯灭了,电冰箱也坏了,顾客一个劲地叫万阿姨别动,“真是太危险了,只要被那‘火球’碰一下,我肯定就没命了。 ”万阿姨下定决心要换个环境,于是有了现在的祥鑫小吃店。


苏州最好吃的本地粽子



赵记粽子,网上称它是“苏州最好吃的本地粽子”。这家小店和祥鑫一样,就是有了“图”,要索到“骥”也不是件容易事。说起“司前街126号”,估计不少人一头雾水;“文化市场对面”,很长一段时间,本地人是这样描述它的坐标的。


来到赵记粽子,正是下午三点,赶上店家正煮着的两大铁笼肉粽已经快熟透了,一股诱人的肉香味儿直往人鼻子里钻,隔着一条街都能闻到。循着这股香味,小编找到了藏在小巷子里的这家小店。


赵记粽子开在居民楼下的车库里,二十平方米左右的面积算不上宽敞,主人家却“螺蛳壳里做道场”:西面一半向下深挖,安置了一个大炉子,东面靠墙整整齐齐码放着三十多袋糯米。店主人端坐在朝南的门口,一边麻利地包粽子,一边招呼着络绎不绝的客人。


赵记粽子的店主人,是今年52岁的赵玉珍阿姨,包粽子的主力军就是赵阿姨和她的女儿。“现在是淡季,每天要包600到700个粽子,从开春到端午那是旺季,得翻个倍。 ”


买粽子的客人里,既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还有二十出头的小年轻。“吃了十多年,味道一直没变过”,老人的话里有不少怀旧的意味;“他们家的粽子半斤一个,肉也实实在在,买回去当早饭,合算”,中年妇女操持家计已经习惯了精打细算。“网上说这里是‘苏州最好吃的本地粽子’,尝尝鲜”,80后才是真真正正把粽子看成小吃的一群人。



下午四点半,当天煮好的肉粽出炉了。


热气腾腾的肉香味、粽叶清香随着白雾一般的蒸汽,争先恐后地往外扑。已经等了好一会的食客们深吸一口气,纷纷开始向店主人招呼着:“我要10只肉粽”、“我要5只”、“我要20只”……


从郭巷赶来的王小姐为了这新鲜出炉的肉粽,已经等了三刻钟,她一口气就买了30只:“家里来了上海客人,点名要吃苏州特色的小吃,我想来想去,还是她家的粽子,最苏州! ”


第2眼

作坊里看小吃王


把好4道关,才能烧出好吃猪头肉


顾阿坤已经74岁了,身量不高,但精神矍铄。只要一说到卤菜,顾阿坤的声音仍旧很响,中气仍旧很足。“我已经把手艺传给了我儿子顾中贤,现在卤菜店是我儿子在经营,传到他手上已经是三代传人了,有百年历史了。我父亲叫顾子红,早年在上海功德林学习卤菜手艺,后来回到苏州在阊门渡僧桥畔的杜三珍卤菜店烧卤菜,小有名气。 ”


杜三珍、陆稿荐、朱鸿兴是苏州响当当的三个卤菜老字号,“我是当时苏州卤菜老字号里最年轻的一批,现在这批人大都已经故去。 ”顾阿坤说,他十多岁就跟父亲在杜三珍学习烧卤菜,学得了一手烧卤菜的技巧,特别是猪头肉、酱鸭和酱肉。


1969年顾阿坤下乡到盐城,在盐城的一家叫“人民饭店”的店里负责做卤菜,饭店的生意出奇的好,阿坤在店里干了一年零七个月,饭店每天都是满座,他离开后饭店就因为生意不佳而关了门。


从盐城回到苏州后,阿坤还是做自己的老本行。刚开始,他只是在新桥头摆个摊,慢慢的,生意越来越好,猪头肉的销量也越来越大。 1980年后,顾阿坤在山塘街上开出了自己的卤菜店,直至今日。



苏州人的嘴巴,是出了名的刁,而小小的一块猪头肉,究竟为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顾阿坤把记者带到了他的“小作坊”实地参观。“烧制猪头肉,要把好4道关。一是原料关。生猪头的货源很重要,我这的猪头都是从上海黄家庄进的货,都是良种猪。二是工序关。猪头全部要洗净,上面的毛要用刀刮干净。猪头出骨也是一个技术活儿,如今苏州会开猪头的人已经不多了。三是作料关。去毛出骨的猪头要放在盐卤里浸泡一夜,在烧制过程中,放作料的多少也是个关键。四是火候关。每个猪头都是不一样的,有大有小、有嫩有老,因此烧制的时候没有固定的时间流程,要依照猪头的品质,不断调整火候。只有这样,才能烧制出质量上乘的猪头肉。 ”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个已经去毛出骨的猪头被浸泡在一个大缸中,有几个工人拿着刀在给刚进的货源刮毛。“小作坊”中,一道道工序清楚分明。


自己觉得不好吃,绝不拿出来卖


祥鑫小吃店卖的都是最普通的小吃,不论是鸡爪还是粽子,或是赤豆圆子,苏州类似的小吃比比皆是,为什么就祥鑫火了呢?万阿姨总结出两个字——用心。


首先要用心选料。鸡爪要到市场上买有品牌的鸡爪,而且专挑个头大、品相好的,不怕进价贵。


其次是用心烹调。鸡爪买回来个个都要用清水反复洗净,然后加入老卤慢慢地炖。“炖鸡爪是个耐心活。起锅早了,鸡爪就偏生,不糯,而且脂膏也不厚;晚了,就会太烂,没了嚼劲,甚至肉和骨头都会分开,卖相就不好了。 ”



祥鑫小吃店从开业到今天将近15个年头了,但味道始终不变,这就是“用心”的结果。万阿姨还讲了一个制作赤豆圆子时遇到的蹊跷事。一次,万阿姨和往常一样煮赤豆圆子,最后加完糖尝了一下,发现味道有点不对。前思后想,所有的工序和过去都是一样的,怎么会变味呢?最后发现问题出在白糖身上:店里用的白糖换了一个牌子,原来用的是甜菜为原料的,现在的白糖是以甘蔗为原料。万阿姨总是说:“如果自己都觉得不好吃,哪还敢拿出来卖呢? ”“我总有一个信念,不论做什么事,只要用心了都能做好”,万阿姨补充道,“其实这个鸡爪并没有什么奥妙,家家户户都会做,也都能做。我这里,味道永远还是那个味道。 ”


“两精一壮”煮出苏州滋味


“两精一壮”,是苏州巧妇都知道的一句诀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包肉粽,要用两块瘦肉搭配一块肥膘,这样才好吃。赵记粽子最出名的肉粽,沿用的就是这个诀窍。


赵阿姨的手艺算得上是家传的,“我的父母都擅长包粽子,那时候,我们家经常自己包粽子,我也就学会了”。同样在耳濡目染下学会了这门手艺的,还有赵阿姨的女儿,这个怎么也不肯说出自己名字的80后姑娘姓顾,记者称呼她“小顾老板”。小顾老板记得自己第一次帮妈妈包粽子,是在初中,“那时候还真没想到,以后就做这个了。 ”



说起粽子经,年纪轻轻的小顾老板已经很老到了。据小顾老板介绍,赵记粽子最看重的,就是实惠。“10月份,新糯米刚上市, 3元一斤,我们就开始用了;用的精肉也是选最好的猪后腿肉,壮肉用的全是扎扎实实的肥膘。 ”小顾老板也不讳言:“肉里拌的调料可是我们的秘方。 ”


实惠、正宗,也是赵记粽子有口皆碑的“秘方”


赵阿姨告诉记者,十多年前,她从金阊医院下岗了,“那时候是为了生计。一开始,一天只能卖几十只粽子,根本赚不了钱。但好歹有个工作,手上不闲了,心里才踏实。 ”赵阿姨爱琢磨,每次都会询问客人:“味道怎么样?咸不咸?”也就是靠着客人不断地提意见,赵阿姨找到了配搭调料的“黄金组合”,包出的肉粽人人交口称赞。


这个“秘方”在赵记粽子,已经沿用了近十年了。


第3眼

问题里看小吃王


开50家分店,就会出现50种味道


在阿坤卤菜店不大的店面里,一块亮闪闪的铜字招牌很是吸引人,“顾阿坤-注册商标”。据顾阿坤介绍,申请商标注册的这个想法,还是在2006年,那时候顾阿坤的猪头肉在老苏州中已基本是家喻户晓了,在一次老朋友的闲聊中,陆稿荐的朋友就对顾阿坤说,“现在你的猪头肉名气这么响,吃过的都说好,那你何不去注册个商标呢? ”


顾阿坤琢磨着,现在外面这么多商标抢注,都是吃了自我保护意识不够的亏,顾家三代人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可不能毁在自己手里。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这个注册商标“顾阿坤”。


看着苏州卤菜行业中的个别老字号都相继开出了分店,而阿坤卤菜店几十年来却一直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此,顾阿坤有着自己的理解与经营之道。



“以前它们都是前店后厂,和我一样,负责各道烧制工序的师傅都非常固定,所以制作出来的口味很统一,能够保持几十年来一贯的美味。可现在不一样了。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开分店、搞加盟,量是上去了,可质就很难保证。据我了解,现在很多老字号加盟店都是外地人在开,同一老字号开5家有5种味道,如果开出50家就会有50种味道,这样品质就很难保证。这是我不愿意开分店最主要的原因。 ”顾阿坤说,“现在在苏州各大超市里做卤菜的,有很多都是我店里的小工出身,他们一般呆个2-3年,在学到点烧卤菜技术后,就跳槽了,但真正做卤菜的精髓却不是短短几年内能够领悟的。 ”


卤菜店生意这么好,又是三代“老字号”,如何发扬和传承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可在顾阿坤心中,却有说不出的味道。“我们这一行是个苦行当,每天凌晨2点就要起床忙开了,凌晨7点之前,所有当天的卤菜就要准备就绪,7点45分卤菜店就开门了。 ”


好的手艺也不能失传,为此,顾阿坤不仅将烧卤菜的技术传给了儿子,还传给了三个女儿。“碰上逢年过节,三个女儿都会回来帮帮忙。 ”


“关于传代的问题,我还没有想过呢,只能做到哪过到哪。 ”顾阿坤摇着头告诉记者,“孙子还小,还在读书,以后长大了,他想干嘛就干嘛,我和他父亲一定不会强求他接受,因为这碗饭实在不好吃,自己苦了一辈子,不想让自己的后代继续苦下去。 ”


“能服务好这些顾客,已经很满足了”


说起当初的创业经历,万阿姨说这也是个偶然。自己做过工人,也插队下乡种过田,最后又赶上了下岗,为了生计还和老伴为节能灯焊过芯片。“真正做起现在这个行当其实是为了体校的那群孩子们,我把他们当子女看待”,万阿姨说,那时候体校的孩子们想吃什么,自己就给他们做什么。


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小店越变越漂亮,但食物的味道还是老样子,原来常来吃的孩子们也长大了,一开始是带着女朋友或男朋友过来吃,现在又带着自己的儿子、女儿来吃。“我一心只想把东西做好”,这是万阿姨常说的一句话。确实,祥鑫坚持了十多年的口味,自然也就有了追随十多年的忠实顾客。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后,祥鑫的名气就更响了,随便打开苏州某个美食网站,祥鑫总是排在民间小吃榜的前几位。来苏州的游客总会到祥鑫尝尝苏州的民间小吃,甚至北京、山东的游客都会慕名前来。



每每到中午、傍晚小店拥挤不堪时,总有人会向万阿姨“抱怨”怎么不开个分店,万阿姨则会用上海话回答:“勿高兴! ”坚持一个店面,坚守一个风味,这就是祥鑫经营之道。“我们是想守住祥鑫的味道。就目前来看,我们只有这点能力,再扩大规模自己就没有信心咯”,万阿姨坦言,万一开了分店,口味无法保证,不仅砸了自己的招牌,也对不起那些老顾客。万阿姨每天最开心的事不是坐在家里点票子,而是听到顾客夸她店里小吃味道好。


说到祥鑫的未来,万阿姨说,会把店传给自己的儿子,“现在小儿子每天都要和老伴去进货,大儿子也要来店里帮忙,儿媳也是‘员工’之一,等自己做不动了,这小店也就给他们了。 ”


绝不让孩子做这个苦活计


和赵阿姨一样,小顾老板操持起这个行当,也是为了生计。2000年,从职中毕业的小顾老板在汹涌的求职大军中铩羽而归,没能找到称心的工作。“一开始只是给妈妈帮帮忙、打打下手,但慢慢的,这活计就‘赖’上自己了。”小顾老板笑着这样说。于是这个80后的姑娘换上了围裙、运动裤和解放鞋,开始了起早贪黑的生活。“每天早上6点起床,花上两三个小时准备糯米、粽叶、馅料。一坐下来开始包,就要包到下午三四点。然后一边卖粽子,一边打扫卫生,准备第二天的糯米、粽叶、馅料,一直忙到晚上六七点钟。 ”小顾老板扳着手指给记者算她每天的作息时间表。


除了一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的辛苦,这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姑娘还放弃了漂亮的衣服、精美的首饰。为了卫生,身上要裹上厚厚的长围裙。为了方便做事,常年穿的是运动裤,脚上更是已经没有女孩子愿意穿的解放鞋。


对于这一点,小顾老板倒是很看得开:“晚上出去玩的时候,照样可以穿得很漂亮嘛。 ”让小顾老板忧心忡忡的,是“原料越来越贵了”。“水涨了、电涨了,六七元一斤的粽叶每天要用掉二三十斤。 ”小顾老板给记者算起了账,“还好这车库是自家的,不然加上动辄几万、十几万的房租,就没赚头了。 ”



赵记粽子一直奉行的实惠、正宗,也给小顾老板添了不少烦恼:“苏州已经没有粽叶了,得去安徽黄山收,愿意吃这个苦的人越来越少,粽叶也就越来越少、越来越贵了。扎粽子用的棉线,一公斤的一扎要三百多元,还用不了一个月,棉花少了,这棉线也得涨价。可粽子不能涨价,一涨价人家就不吃了。 ”


现在,赵记粽子有白水粽、赤豆粽、蜜枣粽、中肉粽、大肉粽和蛋黄肉粽6个品种,最贵的蛋黄肉粽4.5元一个,最便宜的白水粽只要1.2元。“每天卖四百个粽子才能保本,一天最多赚一百元,更别说开分店了”。


小顾老板已经有了可以谈婚论嫁的男朋友,说到自己的孩子,小顾老板态度很坚决:“绝对不让孩子做这个苦活计! ”虽然自己被妈妈“骗”进了这个行当,但小顾老板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读书,将来找个正经工作”。


让更多“小吃王”亮出来


阿坤猪头肉、祥鑫鸡脚、赵记粽子……相信,看完上面的故事,你一定会食指大动。遗憾的是,对这些民间小吃王,我们很多人却知之不详。


这几年,苏州年年举办美食节、小吃节,但这些节庆,竟被很多外来小吃抢唱了主角,满目皆是烤鱿鱼、烤羊肉串、烤鸡翅摊,“三考”苏州小吃:为什么在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像阿坤猪头肉、祥鑫鸡脚、赵记粽子这样的美味,在自己的城市里还传播不远。小编采访之余掩卷沉思,感触颇多。


主观方面,或许苏州民间小吃王的自我扩张愿望还不够强,自我推介意识还不够足,自我保护理念还不够准。他们往往停留在固守家庭小作坊,靠顾客口碑赢得市场赞誉,依靠口耳相授的家传秘诀作标准打品牌,而不是运用现代经营手段来提升发展。 “小吃王”不破这些槛,难以跨越小作坊。


客观方面,小编感到,苏州小吃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全社会具备更多发现他们的慧眼。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拉动餐饮集聚和扩张,为传统小吃创造更多新的发展空间。文化传媒业要通过各种手段,把隐藏在角落的美味,挖掘出来推向前台。饮食行业内要相互提携,以板块经济抱团发展的理念,打响苏州小吃这块招牌。几方合力,才能让散落在苏州各处的小吃王发扬光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魔都端午粽子大盘点 哪家才是你的最爱
苏州乡下电厂卤菜
苏州排名第一的卤菜,招牌猪头肉一斤只要40元,软烂入味肥而不腻
嘉兴 48 小时:小吃是每座城市数不尽的日常
想要与“粽”不同? 还得来苏州!
藏在苏州的祖传美食你吃过几家?吃货表示第一家就懵逼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