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原对对村(3):后北屯、前北屯、南屯

根据相关资料摘编:

村名来历

据明万历三十五年修《阳曲县志》、清康熙二十一年重修《阳曲县志》、清道光二十三年新修《阳曲县志》、民国二十一年新印《阳曲县志》,另据1991年,太原市地方志办公室重印《太原府志》等《志书》之“兴图”篇,均有后北屯村记载。再据1987年,太原市北郊区地名志办公室编印《太原市北郊区地名志》和同年在全区自然村刻制的“村名”石匾载,明初洪武年间(1369年至1398年),在后北屯村驻军“屯田”。驻北者为“北屯”,又分为两处,稍北者为“后北屯”。建村七百余年。地处平川,位于和平北路东侧,滨河西路西侧,南与前北屯、瓦窑村接壤,西北接彭村,西干渠与西渠路从东通过,漪汾街从村北通过。

建制沿革

据清道光二十三年新修“阳曲县志”载,清朝年间行政管理体制,延用明朝“关都制”,分为“城关都”、“乡关都”,关都统村,后北屯村为太原府阳曲县“西关都”所辖十二村之列。1912年,民国成立后,废“都”设“区”,实行“区村制”,后北屯村为太原府阳曲县第三区所辖三十二村之列。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废“府”设“市”,市管区,区下设乡,实行“乡村制”,后北屯村为太原市万柏林区'流屯乡’所辖。1951年,农业合作化后,划归“三给乡”所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太原市设城区和郊区,变“乡村制”为“社队制”,后北屯村为太原市郊区小井峪人民公社所辖。1970年,太原市郊区分为“南郊区”和“北郊区”,后北屯村为太原市北郊区小井峪人民公社所辖。1982年,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社队制”改为“乡(镇)村制”,乡(镇)为基层人民政府,后北屯村为太原市北郊区小井峪乡人民政府所辖。1998年,随着省会城市发展建设,经国务院批准,太原市撤销三城区、二郊区、一(县级)市、三县区行政区划,改设为六区、一(县级)市、三县后,后北屯村为太原市万柏林区小井峪乡人民政府所辖。2006年9月15日,根据省城太原市“城中村”的发展,改“乡(镇)村制”为“乡(街)村制”,扩大了城区范围,将市属“城中村”划归城区,2007年,后北屯村全体村民转为太原市城市居民户籍。属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街道办事处所辖至今。太原市2014年城中村改造拉开了序幕,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搬迁,将告别这里“一线天”的生活。后北屯村改造分两期进行,将被打造成现代化、高标准的靓丽新社区。村总占地1558亩,有居民1600余户,6450余人。村中有隆盛寺。东有太原电视台、山西省博物院、太原市图书馆、北有滨河体育中心、省民政厅、安全厅、省商检中心、心血管医院、卫星发射中心机关、省妇联,西有省化纤研究所等单位。

隆盛寺

隆盛寺,原名诸葛庙,又名卧龙庙。据阳曲县志记载,始建于明正德三年(一五0八年,原址在现省博物院附近),延至清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汾水肆虐,庙宇倒坍,后西移里许重建(原址在现省心血管医院楼东南五十米处),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复遭水患,再次西移至现址。

二00七年村民捐资千万余元,重修古寺复现昔日宝刹壮观。

隆盛寺的传说

相传,过去汾河水经常泛滥成灾,两岸人民叫苦不迭。一天早上,一位农夫照例去岸边查看汾河水情,行至离汾河不远处,眼前的一幕让他大吃一惊,一条巨大的青龙盘卧在矮土丘的草丛中,让他措手不及,在惶恐的刹那间,青龙消失了,农夫揉了揉眼睛,带着惊疑的目光缓步向前,证实了眼前发生的一切,一条巨龙盘卧后的印痕清晰可见。农夫再也无心向前走路,掉头便匆匆赶回家,一天的畏怖与困顿,农夫很快就进入梦乡,梦中那条青龙又晃现于他的眼前,说它是天上派来管理汾河水域的龙王,制止那些恶性水族兴风作浪,扰害两岸百姓。醒来后,农夫将此奇事告知村名,淳朴的乡亲为了感恩这条龙,便在它出现的地方建庙供奉,以求两岸安宁,后来,人们就将这个庙命名为卧龙庙。说也奇怪,自从那以后,汾河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从没有泛滥成灾。

  星移斗转,时光迅速,转眼三百多年过去了,农夫美丽的梦再也不能依旧。到公元1821年,汾水再次肆虐,卧龙庙被冲毁,于是人们西迁重建,改名为诸葛庙。想让子孙后代都能像诸葛亮那样智慧无穷,能文能武,出人头地。

  庙内除塑有观音、诸葛、关公及周昌等像外,还保留了龙王像,毕竟他曾经对人们有过恩惠。由于诸葛庙临近汾河,地势低洼,遇到山洪暴雨,河水猛涨,水患不断,寺庙在连年的冲刷下,基虚壁软,几经磨难后,在1938年被洪水彻底摧毁。沉寂一段时间后,虔诚的信徒与村民仍旧难忘诸葛庙那曾经的记忆,于是再次西迁重建于现址。但好景不长,多难的诸葛庙又在文革十年的浩劫中遭到人为破坏,殿宇塑像几乎全部被毁。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2005年5月,信徒与村民捐资恢复重建,2007年9月竣工。占地总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00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由北至南依次有大雄宝殿、大悲殿、天王殿,皆属明清建筑风格。

  鉴于本寺规模相对宏大,所奉诸圣像以佛家居多,特请五台山碧山寺方丈妙江大和尚命名,和尚感于时弊,叹教内戒律松弛,三学衰微,道风日下,故想到了弘演毗尼,广竖戒幢的律学道场南京宝华山隆昌寺。希望在北方也能够有一个像隆昌寺那样,弘传戒律,播扬正法的道场,故与之呼应,更名隆盛寺。

地名来历

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载名前北屯村。据相传,明洪武(1368年-1398年)朱元璋在位年间,在此实行驻军屯田政策。军队分驻南北两地,称南北两屯,驻南者为南屯,驻北者为北屯,北屯分为两个自然村。按方位南为前,北为后,因村居后北屯之南,故名前北屯。前北屯地处平川,位于汾河西岸迎泽大桥西北,北起玉河路,南至虎峪河,东接滨河西路,西邻太原理工大学。村南紧邻黎氏阁家具市场(市半导体厂),再南过迎泽西大街有中国煤炭博物馆和省科技馆,村西隔前北屯路与太原工业大学相邻。

建制沿革

前北屯社区原名前北屯村,原隶属于太原市北郊区小井峪乡政府。1985年,村民改为城镇居民,前北屯村委会改为前北屯居委会。1998年,太原市行政区划,前北屯社区自此归属于万柏林区小井峪乡政府辖区。2006年9月15日,万柏林政府根据省城太原市“城中村”的发展,改“乡(镇)村制”为“乡(街)村制”,扩大了城区范围,将市属“城中村”划归城区,原小井峪乡政府的前北屯社区居委会变更为千峰街道前北屯社区居委会。建国以来,因城市建设需要,耕地大部分被征用。

奶奶庙

前北屯社区的奶奶庙是前北屯人祖祖辈辈祭祀的庙宇。奶奶庙位于前北屯村西北,坐北朝南,北面为正殿,东西两面为偏殿,正殿中供奉三尊神像,中为碧霞元君,左为佩霞元君,右为紫霞元君,俗称“三仙奶奶”。

1982年,太原工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前身)土木系启动建设,占用了奶奶庙的正殿。现存的理工大学土木系的主楼正是奶奶庙的遗址。奶奶庙被国家征用办学后,村民将三位奶奶的神像从正殿里请到当时大队部二楼。随后村民们自发捐款重建了一座小庙,安置了三位奶奶的神像。现存的小庙在社区一号工地后面,有村民田来宝守护。这些举措反映出前北屯人民爱护古迹、尊重历史文化、尊重信仰的美好道德。

奶奶庙的传说

奶奶庙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传说三仙奶奶是玉皇大帝的三个女儿,因触犯天条,遭受重罚,被贬下凡。落到凡间后身染重病,气息奄奄蜷缩在村西北的一间破房子里,甚是凄凉。村民得知后纷纷施以援助,悉心照料,并用偏方使仙女的身体得以康复。仙女甚是感激村民,问其所需。

众人说:“汾河西岸多有村庄,紧邻汾河而不能浇地,唯有开渠引汾方能惠泽于民。”仙女遂用银簪开渠,引汾河水西灌良田。使得河西地区连年丰收,富甲一方。

为感念仙女恩德,在仙女受困的村西头集资修建了奶奶庙,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河西十八个村都要联合举办庙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村里的老人讲奶奶庙周围曾出现过非常奇异的景观。奶奶庙东墙附近常年有一米多深的积水,令行人无法靠近,只能从西边通道进入。但每逢四月十八庙会前三四日,庙东的积水会神奇地退去,然后村民就可以搭台请戏班子唱戏。等到庙会结束后一两天内,即使不下雨,积水也不知从哪里又涌来了。不光是这水的神奇,还有一个故事就发生在近代。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中有一队士兵溃败,逃窜到奶奶庙,外面解放军包围了他们,他们企图以奶奶庙作为据点负隅顽抗。可是还没等到开火,这些国民党军队的士兵突然一个个口吐白沫不省人事。解放军不费一枪一弹俘虏了这些残兵败将,奶奶庙也免遭战火荼毒。这件事给奶奶庙平添了许多神秘之感。

洋灰桥的故事

前北屯村居汾河渡口,此处河段上,古代曾建有通往太原县的木桥,是太原城西三座“汾渡桥”之一。民国年间太白铁路从此处通过,河上建起了铁路桥。日本侵略军占领太原时,由于此建造了公路桥(俗名洋灰桥)。据《太原市北郊区志》记载,民国31年(1941年)10月太原汾河洋灰桥在前北屯村东奠基,次年8月5日举行竣工仪式。民国37年(1948年)4月,太原城陷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包围中。7月21日,先头部队到达汾河以西区域内洋灰桥附近前北屯、后北屯等村。1953年5月1日,太原市政府在洋灰桥建设的基础上开工修筑迎泽大桥。并于1954年1月1日正式通车。宽阔雄伟的迎泽大桥建成通车后,汾河两岸交通自此得到彻底改观。在迎泽大桥修建过程中,前北屯村民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1953年5月太原普降大雨,汾河水淹了正在建设的迎泽大桥,在这危急关头,前北屯村民自发组织起抢险救灾队伍,在救灾过程中,有的村民救出了很多人,自己却被淹死了。太原市政府为了表彰前北屯村民的壮举,特地颁发了表彰大旗。这面旗帜至今仍然存在,它成了前北屯人民不畏大自然、不畏灾害、舍己救人英雄精神的象征。

南屯村的早期历史已久远难考,原村名演变也已经失载,但从村中所遗存北齐龙华寺故址推断,其建村历史当在一千五百年以上。

今名南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初年(1368年——1398年)。其时明太祖朱元璋推行屯田政策。在腹里(今山西、河北一带)及边境设卫开屯。让卫所士兵屯田自给。据明正德《太原府志·武备·屯田》记载:“太原左卫屯田坐落阳曲、太原等县。”其中阳曲县的军屯称“北屯”,即今前北屯、后北屯;太原县的军屯称为“南屯”,南屯村名盖由此而来。现在村中还有地名称“营儿里”,即当年屯田士兵所驻扎的兵营旧址。

建制沿革

南屯村地处万柏林区南部,汾河西岸,村东与长风商务区毗连,村西与义井接界,新旧晋祠路夹村而过。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

南屯村的兴起与晋阳古城的发展及北方交通密切相关。历史上的南屯地处晋阳城北,秦代驰道从晋阳经此通向代北;唐代由长安经太原、雁门通向辽海的贡路也经由此地;北宋初,晋阳城被毁后,并州治所迁唐明街(即今太原城区),交通格局发生了变化,但是南屯仍是并州通往晋西南的重要交通节点。明代在此置“南屯铺”,为太原府与太原县之间的重镇。明嘉靖《太原县志·邮舍》记载:“南屯铺,此接阳曲县亲贤铺,属路北。”当年纵贯南屯村中心的“古官道”,店铺林立,商贸繁荣,文风鼎盛,甲于一方。现在,村中古官道的遗址犹存,被称为北方交通史上的“活化石”。全村占地面积2000余亩,25条街巷纵横交错,如棋盘式错落分布。有村民1100余户,4300余人。南屯村原属小井峪乡管辖,2007年3月划归长风西街道。南屯村快速发展带动了区域的经济繁荣,目前正在进行“城中村”改造,以长风西街为发展轴线,打造生态宜居和城市新的商业中心。

三月三真武大庙会

阳春三月,太原河西地区有一个传承已久、规模较大的庙会,那就是三月初三的南屯庙会。据说是为了祭祀真武大帝而设。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荡魔天尊,是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之神,在民间颇受尊崇,他的生日据传就是三月初三。南屯村龙华寺,曾是北齐晋阳著名寺院,前身为北齐晋阳十二院之一的慈氏院,是北朝弥勒佛信仰在太原地区传播的重要文化遗存。龙华寺历史上屡废屡兴,数度更名。西晋时期,以弥勒为信奉对象的宗教信仰传入中原,到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起,记忆中的南屯村,便没有真武庙。每年的三月初三及前后一日或两日,鼓乐喧闹,人声鼎沸的梆子大戏;村里村外,熙熙攘攘的赶会人流;牛马嘶鸣,猪羊欢叫的牲畜大市……已是只有会,没有庙,成了纯粹的民间节日和集市贸易,跟真武大帝一点也不沾边了。2013年8月24日新建的南屯村龙华寺举行了开光仪式。南屯村历史文化悠久。庙会规模逐年扩大,吸引了八方来客。每年农历的七月十八日,村里要给奶奶庙、关帝庙、真武庙、河神庙、龙王庙唱戏。此举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南屯八景

龙华胜景 创建于北齐时期的龙华寺历经一千五百年的历史风雨,屡废屡兴。2010年6月,在南屯村委会主持下重建,再现了北朝故都晋阳文化的历史光华。

明屯兵营 在南屯村西北部的“营儿里”,是明朝洪武初年太原左卫屯田士兵所驻扎的兵营。

真武庙会 真武庙在南屯村北,村民视真武大帝为一方保障。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七月十八在此举行传统的古庙会,届时集市繁荣,相延六百余年,长盛不衰。

官道街市 纵贯南屯村中心的长街,是秦、汉以来从晋阳经此通向代北的古驿道遗迹,村民称为“古官道”。明清在官道上置“南屯铺”。当时驿道两侧店铺林立,商贸繁荣,文风鼎盛,甲于一方。

东门迎旭 南屯村东的门楼为仿古过街楼市建筑,通体红墙黄瓦,飞阁雕甍,每当清晨,旭日初升,琉璃光照,美不胜收。

长风华灯 南屯村东与长风商务区相邻。每当夜幕降临,商务区华灯齐放,流光溢彩,与繁荣的村区建筑相映衬,光彩迷人。

双龙佐佑 南屯村地处新晋祠路和旧晋祠路之间,两条路如双龙护持,村居其中,一方风水,得天独厚。

龙华寺

龙华寺位于南屯村内,这里曾是北齐晋阳著名寺院,也是北朝弥勒佛信仰在太原地区传播的重要文化遗存。

南屯村龙华寺的前身为北齐晋阳十二院之一的慈氏院,历史上屡废屡兴,数度更名。西晋时期,以弥勒为信奉对象的宗教信仰传入中原,到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北齐高欢等历代帝王在营建晋阳别都的同时,大起楼观,建十二院,壮丽超过邺城。十二院即:开化、三学、慈氏、仙严、八正、上生、七佛、弥勒、甘泉、草堂、永宁、静土。这些寺院多信奉弥勒,并环布于晋阳城周边。其中的慈氏院即龙华寺的前身,据村民相传,南屯村故老称龙华寺为慈氏庙。到唐代以后,由于阿弥陀经流行,净土宗大兴,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者渐众,弥勒信仰在太原地区逐渐式微。

南屯村龙华寺的兴废历史已很难考证,只有部分文献中可找到其零星记载。《北齐书.幼主纪》:“又于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所爱不恒,数毁而又复。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永乐大典》:“龙华寺在县北南屯村古砖塔在焉,有宋碑文已剥落。”明嘉靖《太原县志.寺观》:“龙华寺在县北二十五里南屯有古砖塔碑”。

清道光《太原县志.寺观》:“龙华寺在县北二十五里”。从以上记载中,可以了解到龙华寺在明初还存在古砖塔及宋代碑文,距今已有1500年的悠久历史。

从“慈氏”到“龙华”的寺名演变贯穿了弥勒信仰的深刻文化内涵。

弥勒菩萨,梵名Maitreya,音译作为梅怛丽耶,意译作慈氏。佛经中说他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释迦弟子。入来后,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兜率天。释迦摩尼曾经预言主,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他将下生,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故亦称弥勒佛,弥勒如来。佛经认为,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后,将于翅头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正等觉,前后三次说法。信众将这三次说法称为“龙华三会”、“龙华会”、“龙华三庭”、“弥勒三会”等。未得道者,至此会皆可得道。旧日龙华寺要在每年四月初八日办素斋,以五香水浴佛,作龙华法会,盛况空前。

从2010年6月起,南屯村筹备、规划、设计、施工,历时近三年,使北齐弥勒道场华龙寺新颜再现汾河西岸,在长风商务区的映衬下,彰显出历史与现代、建筑与文化、功能与品位交相辉映的时代新章。

重兴的龙华寺为仿明清纯木构建筑,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院,占地4839.66平方米。寺庙中轴线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山门),左右钟鼓楼;前院正中为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客堂和茶室;后院正中为弥勒殿,东西垛殿分别为观音殿和地藏殿;东配殿为高禖神祠,西配殿为五圣祠。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寺院东大门为砖雕垂花门结构,匠心独具。寺中主殿大雄宝殿,面阔七间,富丽堂皇。东西配殿为四角硬悬山屋顶,饰以旋式大点金彩绘。弥勒殿重檐歇山顶,饰以“龙凤和玺”彩绘。

新建成的龙华寺明丽壮观,耸立在汾河西岸,在颇具现代建筑特色的长风商务区映衬下,越发闪烁出三晋古老文明的光华。它不仅向世人再现了北朝故都晋阳的历史景观,也为今后太原城市生活提供了新的游览、休憩、雅集、禅修的文化园地。

龙华寺和平钟铭文

南屯村大龙华寺乃三晋之名刹,十方之善地也。唐宋金元,历代修葺。明洪武初,太原左卫屯田将士依址再修,于兹已一千五百余年矣。今者改革开放,国运昌隆,和风所被,因缘殊胜,南屯村委会偕五千村民谨以至诚,发心重兴龙华寺,又秉佛祖之宏慈,铸和平之金钟。祈祷四海安和,干戈永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钟声所及,闻者悉获福庆,阖家福寿康宁。

铭曰:华龙道场,和平之钟。

祥音普被,百福齐臻。

人民安乐,天地清宁。

金瓯永固,十方光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之驴途1
连老太原人都不知道的地方,原来汾河上面竟然有这么多大桥!
驿道∣张玉虎:“虹霓府”与平晋城
太原放风筝地全攻略,这个地方你竟不知道?
太原市晋源区皇姑阁
太原古街、村、名称故事和来历(不断完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