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银花丝——中国银器美之大成

来源: 原创稿

银丝花熊猫系列作品。道安供图

银花丝作品。道安供图

银花丝一帆风顺大龙船摆件。道安供图

银花丝双耳花熏摆件。道安供图

银花丝母子熊猫盘。道安供图

银花丝柳燕花瓶摆件和银花丝孔雀盘摆件。道安供图

银花丝蝴蝶兰胸针。道安供图

银花丝珐琅鸟摆件。道安供图

银花丝珐琅蝴蝶胸针。道安供图

银花丝是一门传统手工艺,它与蜀绣、竹编、漆器号称成都的“四大名旦”,也是成都非遗的“五朵金花”之一。今天我们看到的成都银花丝工艺品,精致典雅,甚至颇具时尚感,但很难想象,这门手艺已经传承了1700多年。

纤细明亮的银丝、惟妙惟肖的图案、精湛优雅的工艺背后,是中国古代银器技艺的一脉相传,代表着一个个朝代的兴盛与繁华,也述说了一段段非同寻常的历史。

惊艳 从大唐遗宝到皇家御用

2004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文物在北京大学展览。展览的众多文物中,一件精美的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引起了成都非遗传承人的注意。

这种银香囊又称为银香薰球,玲珑剔透,造型精美,最神奇的是无论如何转动,内部的香灰都不会掉落。虽然这件文物是陕西出土的,但它的制作工艺,却是成都的银花丝制作工艺。

银花丝制作技艺分为南北两派,北京为北派,成都为南派。北派银花丝的特点为镶宝、鎏金,风格延续皇家的富丽堂皇,是宫廷技艺的继承和发展;而南派银花丝大多采取素银,使用“堆丝、填丝、垒丝、炭丝、錾刻”等技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平填花丝”技艺,其风格更加典雅,技艺更为细腻精致,尤其是南派银花丝工艺摆件技法,更是集历代银器技艺之大成。

“古代的达官显贵们喜欢镀金镶宝,富丽堂皇的北派风格成为了皇家的御用。”银花丝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道安说:“但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人们审美的改变,南派银花丝这种以素银为主,保持银的本色的风格,更受国内外藏家的青睐。”道安是如今唯一掌握成都银花丝全套工艺技术的传承人。40多年来,她呕心沥血,守护着千年银花丝最后的薪火。

辉煌 成都银花丝工艺厂名噪一时

上世纪50年代,人民银行在四川成立了“国营成都金店”,建立了成都银花丝工艺厂,挖掘和恢复了银花丝产品的生产。在全面恢复银花丝生产的基础上,国营工厂又招收了大批年轻人专门从事金银饰品的生产。

道安出生于1962年,从小便喜爱画画。初中起,她白天上文化课,晚上就在夜校学习绘画。1980年春节后,她收到银花丝工艺厂的招工通知。进厂之初,她被分配到新产品试制车间,后来因为出色的绘画和设计能力,开始从事银花丝的设计工作。

为了做出更好的银花丝产品,十余年间,道安一面做银花丝图案设计,一面向各位老师傅学习制作工艺。也正是这样的血汗折磨和时间沉淀,让她成为极少数掌握银花丝工艺全部30多道工序的名匠。

改革开放后,到成都参观游览的外国友人日益增多,成都银花丝工艺厂又是省市旅游涉外定点参观购物单位,银花丝工艺品的销售额大大提升,不仅打开了国内市场,同时也打开了海外市场。

银花丝工艺品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专门制作了两个直径100厘米的银花丝大挂盘,美国四海公司订了上千个银花丝花瓶,成都银花丝工艺厂由此名噪一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成都银花丝工艺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创汇能力均达到历史最高点。据道安回忆,鼎盛时期的成都银花丝工艺厂,曾有员工300至500人。然而,到了上世纪90 年代后期,国际市场发生变化,外贸订单逐渐减少,收藏市场紧缩,许多金银制品厂都面临倒闭,成都银花丝工艺厂也逐渐开始走下坡路。

1999年,成都银花丝工艺厂改制,道安“赋闲”回家。眼看研习多年的手艺就要荒废,37岁的道安决定自立门户,成立工作室。“我不能看着银花丝这么好的东西消失了。”怀揣着这份初心,道安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

传承 创业艰辛后继有人

创业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工坊开张的前两年并不顺利,经营不善,还遭遇过被坑被骗,直到三四年之后市场才逐渐打开,销售顺畅起来。

2008年6月7日,银花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道安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花丝制作技艺传承人。

银花丝和蜀绣、竹编、漆器、蜀锦并称为成都非遗的五朵金花,而银花丝工艺在五朵金花中工序最为繁多、技艺最为复杂。制作一件精美的银花丝产品,从白银材料投产到制作完成,需要经过熔炼、拔丝、备料、成型、焊接、打磨、表面处理等几十道复杂的加工过程。其中尚有许多细小的工艺,基本上全靠手工完成,对技术要求非常高。

据了解,一个学徒从刚刚入手到成为某道工序的合格工,期间要学习物理、化学、冶金等多门知识,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想要掌握全套工艺就更为困难了。

从1999年开始,道安的工作室共招收过20多名学徒。“收学徒最开始都是倒给他们钱,但依然留不下人,更别谈开班授课了。”很多年轻人因为工作辛苦、工资低,学了不到一个月就要走。即使道安愿意将自己的手艺倾囊相授,最后能坚持留下来的学徒仍是凤毛麟角。

唯一让道安感到欣慰的是,女儿王晓璐继承了她的手艺,为银花丝的传承带来了希望。

“80后”王晓璐大学期间学的是工艺美术,母亲对银花丝的坚守和热爱,也耳濡目染地影响了她,让她深深地爱上了这门传承了1700多年的技艺。在母亲的影响下,她尝试工艺创新,根据年轻人的喜好,将浮雕、镶宝、烧蓝等立体制作技艺运用在成都银花丝的设计制作上,让银花丝更具观赏性与装饰性。

“作为'非遗二代’,我想和妈妈一起将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王晓璐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川:行将消失的成都银花丝
银花丝丨一镊一剪一素手
濒临失传的民间银花丝制作技艺
1克纯银拉成2公里细丝,90后成都美女守护1700年花丝
蜀中瑰宝:银花丝技艺
鸳鸯莲瓣纹金碗:唐金银器中最华美的国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