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四次高峰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一个规模宏大的国家海洋博物馆,将矗立在天津的渤海之滨。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海洋国家博物馆,被称作海上的故宫。《博闻天下》邀请著名人文学者、天津历史学会理事裴钰作客直播间,并联线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孙立群,就国家博物馆的文化意义及中国海洋文化的话题进行了探讨。

        听到这样一个消息,第一个感觉是比较振奋。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漫长海岸线和悠久航海史的国家,竟然还没有一座国家级的海洋博物馆,真是一件有些尴尬的事情。但是仔细想想,中国文明从来就被认为主要是一种大陆性的农耕文明,或者说大河文明,辅之以少量游牧文明的因子,而所谓的海洋文明的成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还有人说,中国古代只有海洋文化,而无海洋文明,也有一定道理。

        按照孙立群教授的解释,所谓海洋文化是泛指一切人与海洋发生关系的行为。按照这样的理解,世界上一切与海洋有接触的国家和民族都有海洋文化。但是,在古代能发展到文明高度的并不多。人类的古代文明,首先发端于农业文明,因为农业算是过去的高技术产业,能够使人类获得剩余产品,用于交换,随之出现等级分化,产生贵族阶层从事精神文化的创造,因此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文明毫无例外全都靠农业起家。稍后在农业文明的周围,出现了一些以游牧和海洋为生的文明。他们与农业文明进行贸易交换、文化交流(主要是学习引进文明成果)或者发动对后者的入侵抢掠。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的海洋民族要么维持在水平极低的捕捞文化层次上,要么就是附属于农业文明之上,能够独立地依靠从事工商贸易运输等海洋事业并发展出高级文明的,只有地中海沿岸的极少数几个民族,比如腓尼基、迦太基还有希腊,这些早期的海洋文明尽管成就很高,但是规模都很小。在整个古代世界,规模较大的文明都需要依赖农业为主的生产力。事实上,世界上的几乎所有先进的大文明,几乎全都是混合型文明,古罗马如此、阿拉伯如此、中国、日本和后世的欧洲美国都是如此,所相异者不同文明成分的混合比例不同而已。比如古罗马是海洋文明+农业文明+游牧文明,阿拉伯是游牧文明+农业文明+海洋文明,日本是农业文明+海洋文明等等。应该说,中国文明相较其他各大文明,其海洋文明的成分是比较低的,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不发达,或者航海技术成就不高,只不过是说相对于农业文明的主体地位而言,其相对地位和重要性比较低而已。 

           中国古代的海洋文明发展也曾有过几个阶段性的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大约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4年的殷商时期,那是中国文明第一次触碰到海洋和拥抱海洋。从商人这样的名称可以看出,商是一个非常善于从事贸易的民族,传说夏代的时候,商族的首领王亥就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生意人。与此同时,商还是一个手工业相当发达的民族,这可以从当时的纺织品和高超的金属冶炼技术得到证明。还有人推测商代文明与山东半岛沿海一带的古代文化有一定渊源关系,而山东半岛的古人类中有很大的来自原始南岛语族(包括今天生活在台湾原住民和太平洋诸岛上的土著民族)的成分。商王妃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海贝壳,其中有的来自印度洋(当然不排除是从陆路而来)。不过在今天出土的甲骨文中出现了“帆”字,证明商人已经掌握了风帆技术。还有的历史学者曾推测周灭商之后,亡国的殷人逃亡海外,甚至有的推测说到达了墨西哥(王国维、郭沫若等学者都相信此说)。

        中国海洋文明的第二个高峰,是在三国的东吴时期。由于在陆上与魏蜀两国的对峙,吴国制定了“舟辑为舆马,巨海化夷庚”的向海洋发展的国家战略,力图经略海洋,发挥东吴的海洋优势,最终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东吴孙权(上图)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较明确的海洋战略的英主。他曾派舰队七次远征辽东,深入高句丽,赢得当地势力的归附。还派出卫温、诸葛直率上万人的舰队远征东南沿海,这次伟大的航行在历史上首次将台湾、海南岛纳入版图。东吴的航海家外交家朱应还远赴东南亚各国,所到各国皆“谴使奉贡”。东吴的开疆拓土还包括了今天越南的一部分,孙权还接见过来自罗马(大秦)的商人秦论,询问对方的风土人情,并派人送其归国。

                                           仿真宋代海船

       中国海洋文明的第三个高峰,是在宋元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有许多领先于世界,其中船舵、水密隔舱和龙骨装置这三大发明对世界造船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舵的国家,欧洲人直到十二、十三世纪才开始使用舵,舵的出现为十五世纪大航海时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意义不下于航海罗盘的发明。宋代的平衡舵技术,直至今天仍是船舶设计中降低转舵力矩的最有效的措施,欧洲人直到十八世纪末才开始使用这一技术。中国人发明的水密隔舱在宋元时期已相当成熟,1795年英国人本瑟姆将这一技术引进欧洲,用于为皇家海军设计的六艘新型军舰。龙骨结构是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又一项重大发明,宋代的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横断面为V形,尖底船下设置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身,使船只更坚固,同时吃水更深,抗御风浪能力强大。欧洲在十九世纪初才开始采用这种龙骨结构,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人们所熟知的明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是沟通东西方的人类大航海的先驱。郑和的庞大船队,无论数量、船只的吨位都几十倍于七十多年后的哥伦布船队。还有不少人推测,欧洲人的航海大发现,有可能参考了包括郑和在内的其他先驱者的航海资料。可惜的是,这一足以与达伽玛、哥伦布等人媲美的壮举,未能开启属于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却成为中国古代海洋文明最后的辉煌尾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文明分类
中国古代没有海洋文明历史吗?这肯定是个误解!
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
为什么西方哲学更偏重逻辑,而中国哲学更注重人文感性?
华夏海洋文化
浅谈自然地理环境 对古代中国文明与古代希腊文明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