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开国宴名菜佛跳墙的前世之谜(图)

佛跳墙是中国国宴规格最高的中餐首选菜肴,美国里根总统、英国伊利莎白女皇等世界政要名人,以及不久前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都品尝过这道中国脍炙人口的名菜。

    “佛跳墙”是中国传说最多的一款闽菜。

    其一,据传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钱庄一位官员设家宴请福建布政司周莲,他的绍兴籍夫人亲自下厨做了一道菜,名叫“福寿全”,内有鸡、鸭、肉和几种海产品,一并放在盛绍兴酒的酒坛内煨制而成。周莲吃后赞不绝口,遂命衙厨郑春发仿制,郑春发登门求教,并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鲜,少用肉类,使菜越发荤香可口。以后郑春发离开周莲衙府,集资经营聚春园菜馆,“福寿全”成了这家菜馆的主打菜,只因福州话“福寿全”与“佛跳墙”的发音相似,久而久之,“福寿全”就被“佛跳墙”取而代之名扬四海了。

  其二,福建风俗,新媳妇出嫁后的第三天,要亲自下厨露一手茶饭手艺,侍奉公婆,博取赏识。传说一位富家女,娇生惯养,不习厨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亲便把家里的山珍海味都拿出来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叶包好,告诉她如何烹煮。谁知这位小姐竟把烧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间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脑儿倒进一个绍酒坛子里,盖上荷叶,撂在灶头。第二天浓香飘出,合家连赞好菜,这就是“十八个菜一锅煮”的“佛跳墙”的来头了。

    其三,一群乞丐每天提着陶钵瓦罐四处讨饭,把讨来的各种残羹剩菜倒在一起烧煮,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和尚闻了,禁不住香味引诱,跳墙而出,大快朵颐。

    费孝通先生研究佛跳墙的创始也与乞丐一说比较接近,说发明此菜者乃一帮要饭的乞丐。“这些乞丐拎着破瓦罐,每天四出要饭,把饭铺里各种残羹剩饭全集在一起。据说有一天,有一位饭铺老板出门,偶然闻到街头有一缕奇香飘来,遁香而发现破瓦罐中剩酒与各种剩菜倒在一起,会有不同凡众的异香。这位老板因此而得启悟,回店以各种原料杂烩于一瓮,配之以酒,创造了佛跳墙。”但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毕竟是以传说为蓝本,而无史料佐证。

    在“佛跳墙”产生的传说中,还有出自文人对诗、官宦家宴等,莫衷一是。然而,这些都是人们对“佛跳墙”精湛炮制和至尊美味的赞誉。然而“佛跳墙”的前身,叫“十远羹”,最早可推断至唐代,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美食。

    中国八大菜系首推鲁菜是与秦始皇统一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败,百年烽烟,各诸侯国的吞并,民族的融合,在饮食文化上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风味。在北方,古齐鲁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其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术比较发达,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的雏形。而当时的福建(闽)文化与发达的中原文化比较相去甚远,闽菜的起源,直接与“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有渊源,它是与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一次大迁徙后产生的。当时的福建,很多地方还处在蛮荒时代,使用的餐具都是土陶罐,是大迁徙使先进的烹饪器具制造工艺和一流的烹饪技术流入福建,为日后闽菜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佛跳墙”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却是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所著《清异录·饌羞門》,其中介绍十远羮:“石耳、石发、石线、海紫菜、鹿角脂菜、天蕈、沙鱼、海鳔白、石决明、虾魁腊,右用鸡、羊、鹑汁及决明、虾、蕈浸渍、自然水澄清,与三汁相和,盐酎庄严,多汁为良。十品不足听阙,忌入别物,恐伦类杂,则风韵去矣。”为什么称为“十远羹”,因为这十款食材大多是海产品,产地都离当时的国都汴梁较远,所以很贴切地称之为“十远羹”。

    石耳为地衣植物门植物,因其形似耳,并生长在悬崖峭壁阴湿石缝中而得名,体扁平,呈不规则圆形,上面褐色,背面被黑色绒毛。石耳含有高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是营养价值较高的滋补食品,是一种稀有的名贵山珍。

    石发生于水边石上的苔藻,石线生于水中。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十·陟厘》:“石发有二,生水中者为陟釐,生陆地者为乌韭。”

    海紫菜就是我们现在的紫菜,它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食品,而且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及维生素。

    鹿角脂菜就是鹿角沙菜,有多生长在港湾内的碎珊瑚或石块以及贝壳上,一般多生于大干潮线附近及以下1~5m处;植物内含卡拉胶,是煲汤的好食材。

    天蕈又称天花蕈,它是中国古代天然食用菌中的绝世珍品,但已绝迹。天花草出自山西五台山,宋明之间的古籍多有著录。如南来陈仁玉《菌谱》记述 “五台天花,亦甲群汇”。明人播之但若《广菌措》,对此记述稍详:“天花章即天花菜,出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于斗,香气如市,白色,食之甚美。”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天花蕈状如松花,个头较大,而其气味香烈则类似今天的香菇。

    沙鱼的种类古今很多。海鳔白就是鱼肚,是鱼的沉浮器官,经剖制晒干而成。一般有鲨鱼肚、鲵子鱼肚等,属四大海味之一,近代被列入“八珍”之一。国人食用鱼肚可追溯至1600多年汉朝之前,《齐民要术》就有古人从鱼中剖摘鱼肚食用的记载。而“十远羹”所称的海鳔白很可能是黄鱼的鱼肚。

    石决明属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耳鲍、羊鲍等的贝壳,我们现在餐馆里的小鲍鱼也属于此类。

    虾魁腊本身就是可以食用海鲜腊制品。虾魁即虾姑。清代施鸿保唯一所著《闽杂记》中介绍:“虾姑……喜食虾,故又名虾鬼,或曰虾魁。”虾魁腊的制作与虾腊类同,虾魁与盐一同炒干,然后洗净,暴晒至干收储。


    时至今日,佛跳墙已没过去的用料这么繁杂,精明的厨师以突出食材主题为时尚风向标,加上现代科技电子温控煲类的运用,名菜佛跳墙已揭去过去制作的神秘面纱,成为当下酒店极为普通的制作菜肴,但价格不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98元的汤,老板却让我用它煮泡面
国宴第一菜佛跳墙
正宗的佛跳墙,到底有多奢侈?看完食材你就会明白,不愧是国宴菜
宗佛跳墙有多奢侈​,不愧是国宴名菜!
教你在家中做出“天下第一汤——佛跳墙”,体验国宴菜的味道
我国国宴顶级菜肴是怎么来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