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溪南古民居
    依山、傍水,人们就地结庐,世代繁衍,成了现在的西溪南村。

    走在青石板路上,一眼看尽古村深处,只有那片静幽。抚摸着斑驳灰墙,端详着逼仄村巷,像细细品味一本书,风云万里,烟尘渺渺,千年风流而一卷难掩。抬头看远处的阳光与树林,映照出村中古民居,依旧明丽而不染尘埃,心中就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沧桑之感。

    眼中的西溪南村,厚重古朴,坦然承载着历史的渊薮与岁月的风尘,是一幅安静的山水田园画,更是一首凝固的乡村音乐。它宛若一个蜷腿临水而寐的美丽村姑,在固守着一份远离尘嚣的安静。

    站在村前,我深吸了一口吻,似手捧一本厚重的书,筹备打开扉页。

    丰乐河之南有个村

    在徽山徽水间,西溪南村背倚凤形山,面临丰乐水,无疑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它,曾名丰南,只因坐落于丰乐河的南岸而得名。入村,首先得过一座桥。当步上桥头,朝对岸望去,全是绿树成荫,而村落,正掩映其中。右首,是丰乐河的上游,一眼望不到头。当地人介绍,西溪南村的先人们,在村的上游沿河边筑起了一道两里多长的石渠,将河里的水分级分段地引入内圩,用以灌溉农田和生活用水,受益面积近二千余亩,被誉为“江南的都江堰”。

    可现在,那些光辉早成云烟。现在,已是一片湿地面孔。

    过桥,踏进卵石与青石板砌的村巷,那条路被无数的足迹打磨得光洁润滑,那些饱览世事变迁与人情冷暖的石砖石块,透出清冷而淡定的光。巷边的民房,一扉扉被千年风雨剥蚀了的门楣与窗棂,依稀可见形象各异的精致雕刻,像一只只远古的耳目,沉着地探视着后来者的足音,默默观感着性命的络绎不绝的演化。

    穿越时空的古民居

    遥想当年,徽州子民的祖先踏破千里,移居到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不知阅历了几世几代,几劫几灾,其间该有多少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故事。村中多年的老屋,阅历了无数风雨,却依旧安然。也有新居,高大宽阔,明窗净几。

    来到徽州,不得不提古民居。马头墙、小黛瓦,房梁窗棂门楣上遍布精致玲珑、镂空优美的砖雕木刻,让每一个人物栩栩如生,每一处山水淡淡隐现。这是进入黄山的任何一个小村,都能见到的典范徽州古民居。西溪南村的也不例外。至今保存明代建筑十多处,清代民居100多幢,其中老屋阁和绿绕亭属安徽省重点文物维护单位。更令人称奇的是,村中私人园林众多。如明代文学家汪道昆旧居“钓雪园”、徽州大盐商吴天行的后花园“果园”遗迹。

    而我们此次前去的,是义义会馆。走进大门,我们眼前呈现了几幢白墙黛瓦的明清时代古民居。“看到这些古建筑损毁,感到很惋惜。当市里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维护应用工程后,我们就依据政策,将此地遗存的刘氏民居原址修缮进行维护,并从别处搬迁复原3幢古民居。”会馆负责人孙小波说。

    环顾四周,满屋尽是书画名家的墨宝丹青。本来,这并不只是个单纯的吃饭住宿的处所,还是一个中国书画艺术在皖南地域的交换创作基地。只要画家来这里写生,会馆就供给免费食宿。

    静立在会馆天井的中央,仰望那一方规规则矩的天空,屏声静气,方可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人”思想的精华。一方小池塘,水一如既往的透明、清澈。数尾欣赏鱼款款地摆动,轻松游弋。不远处,小姐的绣楼上,奢侈的脂粉气已随风飘散,只剩下这座房子的古老、拙朴、凝重、苍劲。

    与金瓶梅的瓜葛

    西溪南最先给人们留下印象的,是与金瓶梅的瓜葛。

    有人说,《金瓶梅》西门庆的原型就是明代盐商吴天行。他的宅第“果园”,是《金瓶梅》小说场景产生地。而《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明代徽州人汪道昆。

    从村人的口中得知,吴天内行世代经营盐业,拥有无数财富。吴天行的父亲吴无逸建有一座大型私家园林,名叫十二楼。园林建成之时,吴无逸请姻亲兵部左侍郎汪道昆亲自撰写了一篇《十二楼记》。吴无逸逝世后,“十二楼”就传到了吴天行的手上。吴天行又耗资对“十二楼”进行修葺,传说唐伯虎、祝枝山来此作客时,还为他的楼供给过设计看法。

    “十二楼”建有藏春坞、钓雪园等诸多景点,而且,爱好美女的吴天行先后纳了一百多个妾,都安顿在这里。据《吴氏宗谱》记录,尽管吴天行妻妾众多,但他并无子嗣。所以在吴天行晚年时,把它改称为“果园”。

    而汪道昆是何许人?他是嘉庆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也诞生在一个盐商巨富家庭。在文学创作上,他留下了一百多卷诗文及杂剧五种,在徽州一共生活了45年。

    其实,是不是《金瓶梅》的真实原型和产生地,我们无从得知。但西溪南村出的吴氏名人不在少数。有宋代学者吴自牧,元代诗人吴鼎新,明代学者吴海、诗人吴可封、有名徽商吴养春,清代学者吴元满、诗人吴崎,书法家吴又和、篆刻家吴凤等。

    从村中缓行步出,回想中,天边的晚霞迎风而来,村落的缄默,让浮华瞬间宁静下来。掩在历史的尘埃里,它仍然熠熠生辉。

    链接

    西溪南是徽州的一个古文化村子,早在明清时代,这里经济活泼,人文荟萃,留下大批的文物古迹,曾有十大名楼、二十名馆阁、二十四花样、十大寺庵、十大社屋、十大牌坊、十大名园等名胜。当然现在大都已不见踪影,唯有老屋阁、绿绕亭犹存。

    老屋阁

    老屋阁,宅居名。又名吴息之宅。位于歙县西溪南村。建于明代中期。为砖木构造的二层楼房,下层矮,上层高。占地面积342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五间二进,口字形四合院,通面阔17.7米,通进深19.4米。前进楼下明间为门厅,落后楼下明间为客厅。大门位于中轴线上,天井下中央有石板砌成的水池。住宅正面为程度形高墙,大门用铁皮包镶并建有水磨砖砌成的门罩,厚实稳重,不事雕琢。楼上厅堂宽阔,沿天井四周有一圈齐整的栏板,雕有优美的飞禽走兽和花朵,还设有带扶手的“飞来椅”。楼上房壁均以芦苇编篱,表面敷泥及石灰,紧密坚固。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绿绕亭

    绿绕亭,亭名。位于徽州区西溪南村老屋阁东南墙脚下池塘畔。建于1328年,1456年重修。亭平面近正方形,通面阔4米,进深4.36米,高5.9米。亭构造与雕饰作风类老屋阁,惟月梁上绘有累赘锦彩绘图案,典雅工丽,有元代彩绘遗韵。亭临池一侧置“飞来椅”。在亭中近可观繁茂场圃,远可眺绿茵田畴。明有名书画家祝允明曾作《东畴绿绕》一诗赞咏。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名人与西溪南八景

    西溪南村,从古代时就有八景:“古桐乔木”、“梅溪书屋”、“南山翠屏”、“轴畴绿绕”、“清溪涵月”、“西陇藏云”、“竹林凤呜”、“山源春涨”。1498年,江南才子祝枝山至西溪南舅公家,据八景之名和意境各赋诗一首,并由有名文士唐允甲题跋,留赠舅公。吴氏一族就将此八景诗刻成碑帖,立于家园,现仅存一碑,藏歙县“新安碑园”。清代画家石涛曾以祝枝山八景诗意作八景图,现藏上海博物馆。清代学者胡长庚游此,亦有丰溪八景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歷史文化古跡——安徽黄山老屋閣及綠繞亭【圖文】
【徽州老街】之:西溪南村
文章预览
明中期的徽州老屋与古老木亭 | 古徽州旧影,西溪南村的老屋阁与绿绕亭
【新安夜空】第070期|陈林:西溪南印象
古徽州十日游(十九) 西溪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