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建筑——民居综述

古建筑类-民居

 民居

民居是指除宫殿、官署和寺观以外的居住建筑,受气候、土质、地形、民族文化和生产力水平等诸多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可分为六类: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它以木构架房屋为单体,在南北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厢房,即“一正两厢”形式院落。正房的间数必须为奇数,而且明间宽于次间,门开在明间,以突出中轴线。正房无论在尺度、用料或在装修的精度上都大于、优于其它房屋。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符合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内外有矩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大部分人及其它少数民族中部分人广泛使用。但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同而有差别。

(一)四合院

四合院以北京民居为代表,分布在华北、东北地区。在布局上受宗教礼法支配和冬季寒冷气候的影响,房屋南向,在南北纵轴线两侧对称地布置房屋,一般为三进院落。又受“风水”说的影响,大门不开在轴线上,而开在“八封”的“巽”位或“乾”位,即东南角或西北角。门内建影壁,使外人看不到宅内的活动。自此进入前院。坐南朝北的正房称南方,作外客厅和杂用;自前院纵轴线上的二门(通常做成华丽的垂花门)进入面积较大、作为全宅核心的正院。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正房,是全宅中最高大、质量最好的房屋,供家长起居、会客和举行礼仪活动之用。从东耳房夹道进后院,有一排房称罩房,供老年妇女居住和存放东西之用。大型住宅在二门内,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四合院向纵深方向排列。更大的住宅在左右或后院建有花园。

北京四合院建筑,经长期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结构和造型。一般房屋在抬梁式木构架外围砌砖墙,屋顶式样以硬山居多。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重,并在室内设炕床取暖。在色调上,一般以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而在大门、二门、走廊与主要住房处施彩色,在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砖面上加若干雕饰,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四水归堂”式住宅,分布在江南,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用。因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所以称“四水归堂”。大门开在中轴线上,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单体建筑也是奇数开间,穿斗式木构架。墙壁底部为石板墙,上部为砖墙或竹抹灰墙,墙面多刷白色,并有各种各样防火山墙,屋顶铺小青瓦。青瓦、粉墙,使住宅显得素雅明净。

(三)“一颗印”式住宅

分布在云贵高原,原则上与“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住宅平面布局虽然单调,但多数楼居、正房与厢房大小、高低颇有变化,构成独具风彩的建筑形体。

(四)大土楼

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围成环形楼房,即大土楼。直径可达 70m、居50人家。楼由3~4层相套,木构架,内包庭院。外环房屋高4层,底层厨房、杂用,二层储粮,三层以上住人。其它两环房屋仅高一层,中央建堂,供族人议事、婚丧典礼用。外墙用厚达1m以上的夯土承重墙,大门牢固,上设防水火幕,防卫性强,外观坚实雄伟、像座堡垒。这是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生存而创造的独特建筑形式。
 

二、黄土窑洞

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黄土层厚、质地均一、壁立不倒的特性,沿水平方向挖出拱形窑洞。这种住宅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靠山窑

利用垂直的黄土壁面开洞,向纵深挖掘,进深可达20m。也可数孔并列,互相穿套;或者叠层开掘,形如楼阁。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防止泥土崩塌,或在洞外砌砖墙,保护崖面。

(二)平地窑

在平地上按所需大小和形状,垂直向下挖出深坑,成为院子,再在坑壁上挖靠山窑洞,布局原则同四合院。在入口处挖隧道式或开敞式阶梯通向地面。

(三)靠山窑院

在窑外建成房屋,使房屋与窑洞结合组成院落。

三、干阑式住宅

分布在我国南岭以南,为傣、景颇、壮族常见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房。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有利于隔潮、通风、防盗,防虫、蛇、野兽的侵扰。

四、雕房

藏族地区的一种住宅形式,分布在藏、青、甘、川地区。因本区域雨量稀少,石材丰富,故外部用石墙、内部用密梁构成楼层和屋顶,形似雕堡。雕房一般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在造型上,由于善于结合地形,房屋高低错落,朴实优美、富于变化。

雕房羌族传统民居

雕房羌族传统民居。又称雕楼。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平。不少地区倚山建造,以 石砌墙,墙面平直整齐。常常一排数十家,如古城堡,十分壮观。一般分三层,层与层 之间用木梯上下。平顶作晒场和休息之所,围绕四周的矮墙角上供有白石。上层堆放粮 食及杂物,中层住人,下层关牲畜。雕房与雕房之间的平顶上搭木板 ,便于各家来往。 羌族另有一种古雕楼,高10余丈,呈四角形、六角形、或八角形,下宽上窄,下层墙厚 1米左右,用乱石和黄胶泥砌成。旧时用来防御,同时也用来储藏粮食等 。在羌族地区, 至今还有这种雕楼。

七十二寨侗族雕房

  

七十二寨侗族雕房是指在榕江县城西北70公里处以乐里镇为中心的侗乡群。七十二寨保留着原滋原味的侗族风情、高保坎、侗家特有的雕房以及古老的吊角楼房屋建筑。雕房即在房屋的各个构件上都雕刻着图案,或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等动植物图案,工艺细腻精湛,形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富有较高的装饰性作用,其历史较为悠久。
现今仍保存完好的一座雕房约始建于1790年前后,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此雕房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超过300平方米,且分为上、中、下三个楼层,房顶用青瓦盖顶,形呈“人”字,瓦檐呈六角形形状,并在每个角端雕刻有龙形,龙体摇身而起,张嘴舞舌,其态极为生动形象。楼房三层各有适用,第一层为吊脚楼,通常主人家的牲畜都饲养在这一楼;第二层是人居住,如此既隔离了湿润的地面,又能更好地充裕屋内的光线;第三层为谷仓,存放的是玉米、稻谷等粮食作物。
侗乡雕房,积聚了侗族同胞的精神和智慧,是侗族文化发展的标志,对研究侗族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五、毡帐

毡帐是游牧民族的住房形式,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性帐蓬。

(一)蒙古包

蒙古族住的毡帐称蒙古包。平面呈圆形,用木枝条编成可开可合的木棚做壁体骨架,中间用细木椽组成木骨架,外铺羊皮或毛毡,顶部装圆形天窗,供通风采光之用。

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但这类住房形式不限于蒙古族,而是在中亚地区游牧民族中很常见。古代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的住房。辽国上京的宫城里的宫帐被称为斡耳朵,也是一种形式的蒙古包。汉语中的蒙古包一词始于清代。“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也称为穹庐、毡帐或毡包等。

基本介绍

  蒙古包,蒙古族特有民居。其建筑方法是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一固定圆形墙壁。圆顶陶敖直径为1.5m,上饰美丽花纹。

详细介绍

  蒙古

包(Mongolianyurts)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长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为圆柱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多数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到落脚点,再起帐篷。

  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多用在蒙古语中“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历史发展

  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

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

文化发展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型舞台,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蒙古包,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尔斡,“乌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户”等意。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作简单,便于遗弃。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养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胚胎。这就要求有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

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古代的翰儿朵。此系古代蒙古贵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窝裹陀",又称"宫帐"。这种蒙古包与普通蒙古包相比较有三个特点:

  其一,容积很大。普通蒙古包高约十三、四尺,宽五、六尺。古时的翰儿朵则高大得多。据鲁不鲁乞记叙:"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有一次,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当帐幕放在车上时,它在两边伸出车轮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有这样的情况,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这种用二十二条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其二,古代贵族用的翰儿朵富丽堂皇。《黑鞑事略》徐霍注云:"霆至草地时,立金帐,其制则是草地中大毡帐,上下用毡为衣,中间用柳编为窗眼透明,用千余条线曳住,阈与柱皆以金裹,故名。"《蒙古秘史》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帐。"撒帐即细毛布,此处为细毛布做成的金碧辉煌的钜帐。这种经过装饰以后的宫帐也叫"金殿"。

  其三,宫帐的造型与蒙古包略有区别。宫帐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乌尼并竖起哈那制成的。外形像人的脖子一样。鲁不鲁乞称蒙哥汗的宫殿为"有颈发屋"。据《水晶鉴》记载:"有天宫之帐曰宫帐"。宫帐上面呈葫芦形,葫芦象征福禄祯祥;下面呈桃儿形,桃儿形模仿天宫。现在成吉思汗陵寝地还保存有这种宫帐的造型。宫帐金顶辉煌,蒙古包用黄缎子覆盖,其上还缀有藏绿色流苏的顶盖,极为富丽,表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筑艺术。

制作方法

礼仪

  如果您看中了或喜欢上了某个蒙古包的样式,

或者您也想自己动手设计一款让自己心动的蒙古包,在内蒙古,有许多的这样的厂商可以为您提供个性化的蒙古包制作,比如内蒙古比较有名气的内蒙古心意达蒙古包厂,它们不但在为蒙古居民提供着家居式的蒙古包,还在为中央电视台提供演出用蒙古包,在一个追求个性化的今天,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那。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哈那

  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不说几尺几寸。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那)。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头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个不等。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给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作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为选蒙古包的地基犯愁,这样的房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由于哈那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的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一般都有专门的工具,头要向里弯,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便于用三道围绳箍住。

毡门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毡门要吊在外面。

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要顶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八---十个哈纳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绑的木头上。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花纹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王爷一般才能用龙纹。

裁制

  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顶毡

  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素来被看重。顶毡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子,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裁剪时,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乍一乍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

顶棚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剪领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露出来。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裁剪的时候,都分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里层苫毡子在哈那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会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顶棚裁好后,外面一层周边要镶边和压边。襟要镶四指宽、领要镶三指宽。两片相接的直线部分也要镶边。这样做,可以把毡边固定结实,同时看起来也比较美观。

围毡

  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围毡。里外三层,里层的围毡叫哈那布其,围毡呈长方形。

  裁缝围毡的时候,比哈纳要高出一乍。围毡的领部要留抽口,穿带子。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围毡外边露出来的部分要镶边和压条。东北围毡和东横木相接的地方用压条。有压条的围毡要压在没压条的围毡上面。围毡的襟没压条,也不镶边。

外罩

  外罩用蒙古语叫胡勒图日格,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等级的象征。

  裁缝胡勒图日格的时候 ,其领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胡勒图日格的腿有四个,和乌尼的腿平齐。外罩的襟多缀带子。它的领和襟都要镶边。有云纹、莲花、吉祥图案,刺绣的非常美丽。胡勒图日格的起源很早,从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后来才变成贵族喇嘛的专利。

  门,原指毡门,用三、四层毡子纳成。长宽用门框的外面来计量。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普通门多白色,蓝边,也有红边。上边吊在门头上。门头和顶棚之间的空隙要用一条毡子堵住,有三个舌(凸出的三个毡条),也要镶边和纳花纹。

带子

  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可以保证其中的人的安全性)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的关系。

围绳

  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用马鬃马尾制成。分内围绳和外围绳。把马鬃马尾搓成六细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绳子,再用二、四、六根并排起来缝成扁的。这种围绳的好处是能吃上劲,不伸缩。内围绳是蒙古包立架时,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围的一根毛绳。哈那的压力很大,内围绳的质量一定要特别结实。内围绳一旦断裂或没有捆紧,哈那就会向外撑出来,套瑙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险。外围绳捆在围毡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围绳的颜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来是花的。外围绳不仅能防止哈那鼓出来,还能防止围毡下滑。

压绳

  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立架木的时候,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的绳子叫压绳。内压绳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马鬃马尾搓成,较细。这些压绳和乌尼压绳一样粗细,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翘,是蒙古包顶保持原来的形状。

  外压绳分为普通八条压绳、网络带子和外罩带子三种。普通压绳比内压绳要粗,外压绳用在苫毡的外面。前面四根,后面四根。网络带子和普通压绳不同,套在顶棚上,从包四周流苏一样垂下来。尤其是顶棚襟边的制作更为精致,垂下来缝压在围毡上。外罩带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毡包不用其它外压绳,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顶压绳的作用。外罩与其说是苫毡,不如说成是压绳更准确。外罩脚上、领上钉的带子,将顶棚的襟捆压得更妥贴,大风吹不起来。

捆绳坠绳

  捆绳是把相邻两片哈纳的口绑在一起,使其变成一个整体的细绳,用骆驼膝盖上的毛和马鬃马尾搓成。坠绳是套瑙最高点拉下的绳子。蒙古人对这根带子分外看重,用公驼和公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风起时把坠绳拉紧,可以防止大风灌进来把毡房吹走。

哈雅布琪

  哈雅布琪,是围绕围毡转一圈将其底部压紧进行封闭的部分。春、夏、秋三季主要由芨芨草(枯枝)、小芦苇、木头,冬天用毡子做成的。暖季的哈雅布琪是卷成一个圆棒形的,无风天折起来放好,有风时围上。冬天用的哈雅布琪是用几层毡子摞起来做的,上面纳有花纹。

蒙古包后的木杆

  蒙古包后面总是立着一根光秃秃的木头杆子,人们十分敬重它,平常不准外人走近。 据说,汉朝的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王流放在北海边。他刚到不久,降将李陵便奉命来劝苏武投降。被苏武痛骂一顿,还要举节棒打他,吓得他慌忙逃走。从此,匈奴王不给苏武饭吃,苏武便自己开荒种粮食。不论是放羊打草、种地做活,还是行居坐卧,出使的节棒一时也不离苏武的身边,日久天长,节棒上的飘带和旄球都磨掉了,他还是带在身边。当地牧民见了,都非常敬佩他。苏武被汉朝迎接回国后,当地人民怀念他,便都在蒙古包后边,立了一根光溜溜的木杆,作为苏武当年时时留在身边的节棒的象征。

相关介绍

  蒙古人在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居室的时候,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终于造出了用木料、毛毡建造的造型独特的蒙古包。蒙古包不但能够经受大自然的考验,也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适合环境

  蒙古人用羊胃形容自己的毡包,因为十三世纪的蒙古包其形如此。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包顶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强(如桥梁之拱形)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大风来了,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上面的沙子流走了,下面的沙子在后面堆积起来。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

  蒙古包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这归功于它的形态构造。雨季蒙古包的架木要相对搭得“陡”一些,再把顶毡盖上,雨雪很难侵入。包顶又是圆的,雨水只能从顶毡上顺着流走。但是,雨天蒙古包的压力会增加,而且蒙古包承受二千---三千斤的压力,是很寻常的事。蒙古包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蒙古人很懂得力学知识,架木制造的十分科学,把压力都分担了。

  蒙古地方自古奇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蒙古包,没听说一个冻坏的。因为其一,包内有火,牛羊的粪就是最好的燃料。其二,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毡子一层,隔风性能较好。其三,还可以在包内盘暖炕,加上皮褥皮被怎么会冷呢?

  蒙古包冬暖夏凉。因为它系球体,通体发白,有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还可以开风窗,还可把围毡边撩起来。

适应游牧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从事游牧生产,蒙古包的应运而生,给千万里长距离的自由迁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搭盖迅速 : 搭盖蒙古包,什么季节,什么地方都行。只要地面平整一些,周围水草好就行。蒙古包因为是一种组合式的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一个女人都可以搭起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把它从车上或骆驼乘上卸下来,等人生着火熬好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

  2.拆卸容易 : 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几倍。围绳、带子都是活叩,很容易解开。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哈那、乌尼、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紧急情况下,一个人很快能卸完。

  3.装载方便 : 蒙古包的架木--哈那、乌尼、套瑙、门、都是分开的。外面覆盖的顶毡、围毡都是单个的,任何一件,一个女人都可以举起来放在车上。蒙古包用骆驼驮运,用车装载,都特别适合。千百年来已经形成固定程式,想也不想就装载完了。

  4.搬迁轻便 : 除了套瑙以外,架木全用轻木头做成,以便搬迁是轻便易行。蒙古包自古以来就是为游牧经济服务的,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没有多余的东西。如果是有钱人家,就把东西放在轿车里,去什么地方都很方便。一般的人家,有两三峰骆驼或两三辆勒勒车就行了。

  放牧也好,打仗也好,都是连家一起走的。所以蒙古语有一个习惯的说法,把"家园"称为---格日特日格(家车)。

修造方便

  蒙古民族一直自己制造蒙古包。蒙古高原有的是山林,木料不用发愁。剪下羊毛擀毡子,外面搭的东西就有了。剪下驼马鬃、尾,就可以搓成围绳和带子。所用的料全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蒙古包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拆卸。哪个部件坏了、旧了,就可以把它换掉。蒙古包可以扩大,可以缩小。但是习惯上,蒙古人不喜欢缩小。儿子成家的时候,都要盖一座小巧的新包。以备今后生儿育女,扩大毡包。扩大毡包的时候,把套瑙换掉,增加乌尼、哈那就行了。蒙古包这种制作容易,修理简便的特点,使蒙古人使用它到现在。

永恒日晷

  蒙古人通过对日出日落的长期观察,按着太阳照进蒙古包的日影来计算时间。蒙古人使用日晷大概很久。据学者考证,从匈奴时代开始,蒙古包就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搭盖。计算时刻最标准的蒙古包应是四个哈那(十四个头)。六十根乌尼(门头上有四根乌尼),门冲东南开,这是当初的规定。根据日光照进套瑙外圈、乌尼头儿、乌尼中间、哈那头儿、哈那中间、被桌、正座垫子、东面垫子、碗架腿子等划分时间。根据这种划分的时辰,可以有钟点,有秩序的安排一天的营生。总之,在家的人从蒙古包看日影,外面的人看太阳照在自己身上的影子,晚上看月亮和星星。

  蒙古包计算时辰从兔(卯)时开始(按现在六点),到鸡(酉)时结束(按现在十八点)。因此蒙古包本身就是日晷。生活在蒙古包里的人,至今还是靠看日影过日子的。

由内知外

  蒙古包是毡子搭的,外面有什么动静很容易知道。尤其是深夜,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牧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游牧部落从事牧业经济,尤其是羊群不入圈的季节,狼和鹰猖獗的时候,兵荒马乱的年代,蒙古包的这种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相对农业民族的房屋来说,蒙古包更适合从事牧业经济,有别的居室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明亮殿堂

  蒙古包给你一种宽敞明亮的感觉。蒙古包是一个半球体,蒙古包的套瑙开在当顶上,日出日落阳光都能照进来,因此始终敞亮。蒙古包的圆顶开在上方,烟尘很容易出去。套瑙和门口离得很近,空气容易交换。蒙古包里永远有明亮充足的阳光 ,始终洋溢着大自然健康清新的空气。

  其次,蒙古人经过几千年来的实践,把毡包的各个部件用精巧的工艺制作出来,使它有着独特的美感。从远处看,它像草原上一颗洁白的珍珠。走近一看,毡包上的花纹更加清晰美丽。蒙古人在制作毡包时,在顶毡、顶棚、围毡的边上,都要用驼毛和马鬃马尾搓成细绳缝上去。在雪白的毡上镶上一条黑边,黑白分明,看起来非常美观。在围毡上箍紧的三条宽大的围绳,与其交叉的六条绳索,把蒙古包捆出一种独特的形状来。在顶棚和围毡衔接的地方,为了防止风灌进去,用皮条做成吉祥图案,在包顶缠绕一周,是毡包显得更加好看。另外,蒙古包的底部,用纳有云头花纹的毡子或刻着花草的木头,做成墙脚围子。蒙古包的毡子也很讲究,周边纳有各种花纹,中间是吉祥图案和云文图案。蒙古包绣纳的毡门,也格外美丽。门头上的毡子或门框横木,也要绣刻各种花纹,增加美感,包顶的外罩更是占尽风光。外罩也叫"有腿的顶毡"。用外罩布苫上顶毡,把套瑙那么大的一片正好挖掉即可。有了外罩的蒙古包,从哪个方向看也是莲花瓣、云头花。外罩有红有兰,宛如红莲青莲。有了外罩的蒙古包,比一般的蒙古包更为鲜艳夺目。

  包内部也有自己独特的美。一则蒙古包的架木---哈那、乌尼、套瑙、门等做工讲究,架木和苫毡很般配。二则在地面铺满纳绣的毡子,用各种颜色毛线镶出边来,中间绣上云纹和吉祥图案,看起来非常美观。三则蒙古包里的家具,从佛龛开始,到被桌、箱子、竖柜、碗架,无不彩绘刀马人物、翎毛花卉、山狍野鹿之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坐在这样的蒙古包里,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忌讳毡门顶毡

  进蒙古包不能踩门槛,不能在门槛垂腿而坐,不能挡在门上,这是蒙古包的三忌,这种风俗自古就有。进别人家的时候,首先要撩毡门,跨过门槛进去。因为门槛是户家的象征。踩了可汗的门槛便有辱国格,踩了平民的门槛便败了时运。所以都特别忌讳,令行禁止。后来这种法令虽然成了形式,但不踩门槛一事,却因为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而流传下来。只有有意跟对方挑衅、侮辱对方的人,才故意踩着人家的门槛进家。

  尊重主人的客人,不但脚不踩门槛,连毡门也不能从正中而入,而要轻轻地撩起祥云帘子,从毡门的东面进去。把右手向上摊开,用手指头肚而触一下门头,才能进去。这样做的用意是祝福这家太平吉祥。

  平时为了尊重门户,不但脚不踩门槛,手不抓门头,连顶毡也不能随便触动。在苏尼特嘎林达尔台吉的传说中,就写着"不可触动顶毡、灶台、有顶的帽子"等字句。蒙古包的帽子就是顶毡,所以不许随便触动。早晨拉顶毡的时候,用右手拉住顶毡带子,从胸前转一圈(顺时针)转到西面拉开。晚上盖顶毡的时候,用右手在胸前转一圈,拉回到东面。顶毡晚上盖住,白天揭开。白天只有刮风下雨才盖上顶毡。平素晴天丽日,忌讳盖上顶毡。只有家里死了人,才把顶毡盖上,或者把顶毡的三角向天窗垂下来。

灶火忌讳

  蒙古人最尊重灶火,把它看得比什么都珍贵。来家作客的人,别说踩进灶火的木框里,就是木框本身也不能踩。前后出入的时候,要把袍襟撩起,生怕扫住灶火的木框(火撑外面的木圈)。支火撑、坐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倾斜。还忌讳向灶火洒水、吐痰、扔脏物,不能在灶火的木框上磕烟袋,火撑上更不能磕烟袋。更忌讳向灶火伸腿,把腿伸到火撑上烤火。不能把刀子等刃具朝着灶火放置。要把剪子、切刀装进毡口袋里,夹在蒙古包的衬毡缝里。忌讳用刀刃捅火、用刀刃翻火、用刀子从锅里扎肉吃、用刀子在锅里翻肉。

  尊敬灶火的起因,可以从几方面解释。考察灶火(香火---高勒木德)一词的古义,指祖先留传下来的家庭用火,高勒木德一词的含义,是指主要的木头、柱子、横梁等。与此相关,我们的祖先曾经供奉过火神与祖先的灵魂,这就是尊重火的历史原因。我们的祖先不仅很早就回用火,而且差不多同时就开始祭火。

  从祭火的祝赞词中可以看到,蒙古人祭火是成吉思汗留传下来的习俗。某一家的香火总是由那家的季子继承,尊敬那一家的香火实际上就是尊重那家的主人。

坠绳忌讳

  坠绳,就是栓在天窗正中用来固定蒙古包的拉绳。拉绳的带子夹在蒙古包东横木以北第四根哈那头上搭的乌尼里。坠绳先从套瑙和乌尼之间垂下弓形的一截儿,再将其端从乌尼旮旯里穿进去,在乌尼上打一个吉祥活扣掏出来。如果刮起大风,就可以把拉绳一下揪出来,固定在地上栓牢。春秋季节刮起大风或羊角风的时候,用力把拉绳揪住,或者把他固定在外面北墙根的桩子上,可以防止蒙古包被风刮走。在掖坠绳的时候,垂下来的部分长短要适当,一般以站起来不碰头、伸手能够着为好。蒙古人认为坠绳是保障蒙古包安宁、保存五畜福分的吉祥之物。没有坠绳的蒙古包不存在,没有坠绳就不能算蒙古包。出卖大畜的时候,要从鬃、尾、膝上拔一小撮毛拴在坠绳上,这就是要把牲畜的低福留在家里。出卖小畜的时候,女主人要用袍子的里襟擦它们的嘴,就是要把牲畜的低福留在里面的意思。男方到女方家娶亲的时候,要把一庹长的缎哈达作为五畜的礼物,搭在对方的坠绳上。坠绳是一种家户生存、五畜繁衍的吉祥物,所以非常珍贵,外来人不能用手去摸。

物品陈设

  蒙古包内陈设的根据,主要是继承了老祖宗敬奉香火、神佛的传说,同时也跟男女劳动的不同分工有关系。再则这种陈设形成的固定规矩所以能保持不变,还在于蒙古包的形状几千年来没有改变。

  蒙古包的空间分三个圆圈,东西的摆布分八个座次。不仅八方都有安放东西的地方,正中还有安排香火(灶火)的地方,因此也可以说有九个座次。但是南面有门,不能放东西,如果不算座次的话,还是八个座次。

香火

  有学者认为,香火(灶火)布局在座位正中,跟古代的火崇拜有关。架木覆被以后,最先安放灶火(支火撑)。决定蒙古包的核心香火位置在哪一点时,按坠绳垂下来正对的地方,就是支放火撑的中心点。火撑的四条腿,要使两两的连接线正与套瑙的纵木平行。火撑外框放置的时候,以火撑为中心,四周的距离要相等,而后安排出门口的地板。火撑古代是青铜的,有三条腿。后来变成生铁的,成四条腿。三条腿火撑出现以前,支三块石头生火。火撑和锅灶安放的时候,提倡放得端正,或可以向西偏斜,但决不向东南偏斜。这主要是怕福气冲门(东南)跑掉。锅盖的梁要对着套瑙横木,不能与它交叉。锅旁放茶壶和火盆。茶壶嘴冲着灶火,不能对着客人。

位置

  从正北开始,西北、西、西南方都放男人用的东西,相反的东北、东、东南半边都放女人用的东西。这种安排,与蒙古人男右女左的座次直接有关系,也与男女分工不同有关。不是封建主义重男轻女的反应。

  1.神位:西北面放佛桌,上面放佛像和佛龛。佛像有时装在专门装佛爷的小盒中。佛龛中主要安放佛像,有时也在里面或上面放经书或召福的香斗、箭等。佛龛前要放香烛、佛灯、供品、香炉。佛龛平时不开,佛爷也不取出来。供奉佛爷或正月的时候,要将佛爷请出来,在怀前举灯敬香,供奉食品。扯起一条或几条哈达,从乌尼上吊住,上面悬挂彩带流苏之物。本来,黄教的佛像应供奉在正北方。因为蒙古族一直以西北为尊,古代的神物一直供奉在西北。黄教进来以后,便在西北供奉起佛爷来。

  2. 男人用品摆放位:蒙古包的西半边,是男人用品摆放的位置。新包赞词中"打开西面箱子看到:猎物、纸笔、书帐、征战用品、摔跤服都有"就可以证明。套马杆上的套索也吊在同样的地方,凡是马鞍具,都怕人从上面跨越。套索凡人践踏过的地方都不能放,这也说明蒙古人对马的热爱。现在蒙古包内刀或枪都要挂在西哈那上,刀尖或枪口冲门,这也是古代习惯的延续。

  3. 马鞍具摆放位:蒙古包西南酸奶缸的前后,哈那的头上挂着狍角或丫形木头做的钩子。上面挂着马笼头、嚼子、马绊、鞭子、刷子等物。挂时嚼子、扯手等要盘好,对着香火,好像准备拿走似的。嚼子的口铁不能碰着门槛,挂在酸奶缸的北面或放在马鞍上。放马鞍的时候,要顺着墙根立起来,使前鞍鞒朝上,骑座朝着佛爷。如果嚼子、马绊、鞭子分不开,笼头、嚼子要挂在前鞍鞒上,顺着左首的韂鼻向着香火放好,鞭子也挂在前鞍鞒上,顺着右手的韂垂下去。马绊要挂在有首捎绳的活扣上。

  西南面正好门后面不放东西,在靠后可以放酸奶缸之类。本来捣奶子是妇女的活,怎么放在西边?原来在蒙古人的历史上,挤马奶和做酸奶(也算马奶酒)是男人们的事。鲁布鲁克的游记(十三世纪)里就清楚地记述了这一点。

  4.被桌摆放位:在佛桌和东北方放的箱子中间(北面),放着狮子八腿被桌。儿子要成家的时候一定要给做一张这种桌子。这种桌子,铺着专门制作的栽绒毯子,上绣三种样子的双滚边花纹,两头分别横放一个枕头,中间是新郎新娘的衣服被褥。新郎的枕头放在被桌的头部,新娘的枕头放在被桌的尾部。枕头向着香火,其面用四方的木头制作,用蟒缎蒙皮,库锦饰花(几层),四角用银子镶出来。新郎的枕头自家准备,新娘的枕头从娘家带来。

  被桌上放衣服的时候,袍子的领口一定要朝着佛爷。袍子的胸部放在上首,男人的衣服放在上层,女人的衣服放在下层。一向叠垛衣服的时候,如放在北面,领口朝西,如放在西面,领口朝北,不能朝门,因为死人的衣服才这样放。

  5. 女人用品摆放位:紧挨被桌的东北方,是放女人的箱子(脚箱)的地方,一共一对,是从娘家用骆驼运来的,里面有女子的四季衣服、首饰、化妆品等用具。

  6. 食物奶食摆放位:毡包的东墙是放碗架的地方。碗架分好几层,可以放许多东西,各有各的地方:碗盏、锅灶、勺子、茶、奶等。放置也有规矩:肉食、奶食、水等不能混放,尤其是奶食和肉食不能放在一起。因为奶里混进荤腥容易发霉,对做酸奶不利。此外,也跟蒙古人崇尚白色有关。奶、茶要放在上面,水桶放在地上或碗架的南头。

  盘碗中间最尊贵的是条盘(盛放羊背的),放在东边最尊贵的上首(靠北)。蒙古人家有三个福圈:家、院,野外共三个。家中的就是条盘。条盘放在东横木靠前,碗架上面或挂在哈那头上。除了主人外别人不能动它。一切口朝上的器皿一定要口朝上放置,不能倒扣。但是锅、筐、箩头三样东西,在外面可以扣过放置。家中最尊贵的是奶桶,不能乱扔乱放。这是因为先白后红的饮食习惯造成的。勺子、铲子、笊篱之类也不能倒扣,柄向着香火朝上放置。如果挂起来放置的话,面朝着香火。锥子、斧子放在碗架的下层。这两种东西是捣砖茶用的,时么时候也不能离开。另外茶是饮品之尊,所以捣茶的工具也不能乱放。

  7. 奶缸、水桶摆放位:毡包东南上放的东西,比起其他地方来说,能够随着季节作相应的变化。春天除放水、牛粪以外,把刚生的牛犊在这里拴一两个月。夏秋要增加酸奶缸,要盖泥灶支锅生火做奶皮子。冬天放水缸、牛粪、多出的火撑子。

  门槛的东边不远,什么时候都放着狗食桶。东南近火撑的地方,放着牛粪箱子。不能从箱子上跨越,不能垂腿坐在上面。牛粪是生火的。无论从崇拜火来考虑,还是从尊重祖宗的香火考虑,进出时都要把袍子撩起来,不要让袍边扫着牛粪箱子。火剪子之类的东西碰到脚下,也要拿开,不能从上面跨越。

  8.辛门:门口铺木板,不放东西,只供人们出入。

游牧迁徙

  蒙古人的游牧,有大小不同的两种。小游牧是在固定地盘上四季轮牧。大游牧是赶着牲畜离开家园,进行几千、几万里的大迁徙。蒙古人的大游牧的迁徙方式,一直延续到北宋末期。满清皇帝对蒙古各部实行分而治之政策以后,就剩下小游牧这一种游牧方式。它既是蒙古人社会生活的一种模式,也是一种牧业生产方式。这种迁徙方式,只有在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存在。蒙古人迁徙的主要载体是牛车,此外还有驼车、马车、驼驼、马帮等等。

  迁徙要选择晴天丽日进行。如去的地方不远,黎明时分就动手搬迁,日头朗照的时候已经到了新盘上。一家之主在搬迁之前,要跟邻近的长者商议,搬到那里合适,什么地方下盘。搬迁的头一天,要准备好车辆,把家具收拾停当。

拆卸方法

  蒙古包的拆卸顺序,与搭盖正好相反。把苫毡的带子、围绳的活扣解开,外面三层围绳去掉,一根一根盘好,放在牛粪筐里。拆卸蒙古包的时候,首先要把顶毡取下来,抖落上面的尘土,放在包北较远的地方。再从顶棚开始拆卸。先从上面的那层开始,然后先取后面外层的顶棚,后取前面外层的顶棚。打过土后,将带子放在里面,把顶棚左右两边对折起来,再将上面的部分折回来。取下顶棚外面的毡子以后,把围毡上面的围绳解开,把西北、东北的围毡取下,竖着折起来卷放好。苫毡全部取下来后,开始拆卸蒙古包的架木。最先取得是套瑙,先将压绳解开,把内围绳稍放松以后,套瑙才能取出来。然后把乌尼取下来。拆卸哈那时,先将拴在每一个哈那口子的绳子解开。哈那拆下缩小后,叠在一起,这样捆扎也很方便。哈那的拴绳解开以后,从西边开始卸哈那,最后把门框取下。

运载方法

  蒙古包迁移的时候,一般用牛车或骆驼驮运。搬迁的时候,佛像、顶毡、毡门、套瑙一定要走在前面。把箱柜、哈那、乌尼捆成长方形状,上面再放木门、毡门,在上面是套瑙,套瑙的上面是顶毡包裹的佛像。

  牧民搬家的时候,邻里都要来帮忙,将毡包等装捆到车上以后,把热茶、奶酪、饼子拿到蒙古包的原址上,为他们送行。最先走的是佛像和套瑙,驼驼行动以前,牵驼的女人开始穿衣。这家的尊长为她鞴马。女人牵上驼驼以后,绕着蒙古包的旧址,从东向南,顺时针转一圈,再上马离去。这家尊长在毡包的旧址上穿好新袍,骑马跟在骆驼的后面。主要是看看驮子是否倾斜、是否有东西掉下。小畜总是在最后,由老人和孩子赶着前进。

  蒙古包运走以后,要把原址打扫干净,牛练绳下面的粪便要清除,春秋季节一定要把火种扑灭。

(二)帐房

藏族住的毡帐称“帐房”。帐房内立几根木柱支顶,平面为方形,用黑牦牛毛织成帐蓬。

玛曲牧民以牛毛帐房为主要住房

以两根木椽为柱,一根木杆为梁,架起牛毛褐子连成的蓬幕,帐外四角用粗毛绳拽紧,系在远处木橛上。帐房内呈正方形,占地约20平方米,高约2米,顶部正中为开合式天窗。房内居中以石块或土块砌一狭长炉灶,将帐房分成左右两部分,男左女右分坐。左边辅以白毡地毯,是待客之地;右边兼作厨房。入口处内外各布立柱一根,内为上柱,除挂念珠、护神盒等敬神物品外,不得悬挂它物;外内下柱,用于悬挂主人的马鞭之类用品。 帐房外边往往有一根高杆,悬挂着灰白经幡;地上许多木桩横扯毛绳,系拴牛犊之用。除黑牛毛帐房外,牧区还有一种供远行或“浪山”用的白布帐

帐房室内布置

篷,有马脊式、平顶式、尖顶式,“人”字型,六角形等各种形状或小巧玲珑或规模庞大。 

藏族民居的形式和结构因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牧区传统的民居是以帐房为主,农区和城镇的住宅则是石木或土木结构的楼房。帐房以帐篷为屋,这是藏族牧民千百年来的居住形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决定了牧民的频繁迁徙和居无定所,帐篷这种易搭易拆、方便实用的居住形式便成为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惟一选择。 

藏北牧区的帐篷主要有 “黑帐”(牛毛帐篷)、“白帐”(羊毛帐篷)、“花帐”(厚布帐篷)和“布帐篷”等类别,其中“黑帐”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牛毛帐篷,系用牦牛的长毛织成的帐篷料即称为“日雅”的粗氆氇缝制的。粗氆氇每幅宽约30厘米,长短由帐篷的大小而定。将若干幅“日雅”拼接缝合成两大片,两片相接的缝隙有约60厘米宽,放在顶部当作天窗。连接的两边镶白色帐篷料,因为以白对白,黑对黑相接是人们所忌讳的。帐篷的大小是根据经济条件和家庭人口缝制的,一般缝制一顶帐篷需“日雅”二三十幅,也有的需要四五十幅。帐篷越大,需要的“日雅”数量越多。过去,三十九族的霍尔王府邸也设在一个巨大的帐篷中,称“赤堆冬雄”(意为“聚万容千”),后来帐名成为宗的名称,叫“巴青”(意为“大帐”)即今天的巴青县。由于牛毛帐篷呈黑色,故称“黑帐”。也有的人家为了美观,用羊毛“日雅”从帐篷门到篷顶,直延伸到后壁,形成一条白色的宽带。 

帐篷由篷顶、四壁、横杆、撑杆、橛子等部分构成。篷顶正中是天窗。天窗起通风、采光的作用。天窗上有一块盖布,白天打开,夜晚盖上,可防雨和冷风直吹帐篷内。篷顶与四壁交接处的四角和四边的中部各缝有一根长绳,通常为八根称为 “江塔”的绳,绳长七八米、十几米不等,一般是结实的牛毛绳或牛皮绳。帐篷四壁的底部还有若干小绳扣,用来牵钉橛子,一般隔三四十厘米一个。帐篷的“门”大多是左右帐“壁”重叠合拢充当(其中一端晚上用镢子固定,白天可撩起;另一端则始终固定);有时是一道可掀开的帘子,平时合上,进出掀开。 

搭建帐篷的选址很重要,一般要选水草充盈、易于放牧和生活的地方。牧民对选址的标准有形象的说明,要选“东如开放、南象堆积、西如屏障、北象垂帘”的地方,或者要选“靠山高低适中,正前或左右有一股清泉流淌”的地方。地址选好后,帐门朝东,这是遵循祖先传下来的习俗惯制。有谚云:“人合伦理,帐门朝东”。搭建时,将帐篷顶部四角的“江塔”绳拉向远处,系于钉好的木橛(也有用铁桩或较直的羊角作橛)上,然后在帐篷中架一根木杆作横梁顶住篷顶,用两根立柱支撑横梁两端,接着调整四周拉绳的松紧即可将帐篷固定。最后用橛子钉住帐篷四壁底部的小绳扣,使帐篷四壁绷紧固定。帐篷搭建好后,为挡寒风,有的人家在帐篷内用草皮砌一圈高约一尺的矮墙,有的在帐篷外用草皮或牛粪围一圈一米多高的矮墙挡风。牛毛帐篷防雨防雪,经久耐用,一顶好的帐篷可用几十年。牛毛帐篷还可自如地加大和变小。如家庭人口增多,可将“江塔”绳下移,在帐篷底边接上一截,帐篷内的使用面积便增加,反之将“江塔”绳往上移,帐篷又可变小。“黑帐”是藏北牧民移动的家,温馨的家。 

(三)仙人柱

是鄂伦春和鄂温克住的毡帐,称“仙人柱”,汉族称“撮落子”。它用30多根细树杆搭成圆锥形架子。外形与塔相似。夏秋覆上带黑边的白布,给人以朴素大方之感。冬天围上苇制围子和栗红色的“勒敦”(狍皮围子),给人以温暖、庄重、敦实之感。这种建筑坚实耐用,可防凶禽猛兽,又可抵御严寒风雪。

仙人柱 - 概述

仙人柱

“仙人柱”亦作“斜仁柱”、“歇人柱”,汉语称“撮罗子”,是定居前鄂温克猎民住的圆锥形帐篷。以若干根桦木杆搭成框架,夏、秋季外面覆以干草、芦苇或桦树皮,冬、春季围盖兽皮。大小因人口和季节而异,夏大而冬小。大则高7米,底径8米;小则高4米,底径6米许。柱中央为燃篝火处,用以做饭取暖。三面以芦苇、兽皮等席地为床,进门正面为“马路”(亦作马罗),为家中未婚男子、小孩及男客人之卧席,妇女不得卧坐;左右两侧为“奥路”,右为长者卧席,左为年轻夫妇卧席。门多东向或南向。数个仙人柱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许前后排列。解放后,许多鄂温克族人定居到砖瓦、土木结构的新房子中了。

仙人柱 - 简介

鄂伦春语和鄂温克语的音译,意即 “遮阳光的住所”。中国北方狩猎民族的一种游动性帐幕。汉名“撮罗子”。《北史》中早有“用桦皮盖屋”的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族的游猎者尚居此种帐幕。

在北美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和西伯利亚等地狩猎者中,也有类似住所。

仙人柱 - 搭建

仙人柱

它用木杆搭架,高约一丈,直径大小不等,呈伞形,夏天用白桦皮覆盖,冬天用兽皮围盖。骨架大小视家庭成员多少而定,支立木杆通常是20至40根。搭盖仙人柱的位置和内部布局,因民族而异。如鄂温克族的仙人柱,门朝南开,顶端留一出烟孔。屋内有两根横木,用以挂锅做饭。帐幕内,四周设有供家庭成员坐卧的铺位。入口左侧铺位归男女主人,右侧铺位归家庭其余成员。北面是供奉祖先的位置。建造仙人柱均就地取材,搭卸运输容易,适应游猎生活。一个仙人柱居住一个小家庭。一个“乌力楞”多则有十一、二个仙人柱,少则五、六个不等。

仙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透风出烟,又可采光。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人进出的门。仙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桦树皮了。

仙人柱 - 陈设

仙人柱

仙人柱的内部陈设也很简单,主要是住人的铺位。铺位有两种:一种是地铺,即直接在地上铺上木头、干草、桦树皮、狍皮等;另一种是床铺,即在地上立木桩,架起床。每个仙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门,当中有一堆火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铁锅,以便煮肉做饭。

仙人柱的结构简单,拆盖很容易,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1]
六、“阿以旺”

新疆低洼沙漠地区,夏季少雨炎热,冬季严寒大风。为适应这一气候条件,维吾尔族创造了“阿以旺”式住宅。土木结构,密梁式平顶,房屋建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通常不开窗。平面布局灵活、墙壁和棚顶厚重、冬暖夏凉。

阿以旺

  

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北,地域辽阔,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以维吾尔族为主,人口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新疆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再加有七个民族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是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最多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建筑必然会受到当地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维族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多为带有地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农家还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前院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院中引进渠水,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蔽日纳凉,又可为市场提供丰盛的鲜葡萄和葡萄干,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院内有用土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梯下可存物,空间很紧凑。
这就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的常见一种建筑民居形式。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

结构与布局形式

结构形式采用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中留井空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厘米,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其顶部在木梁上排木檩,厅内周边设土台,高40~50厘米,用于日常起居。室内壁龛甚多,用石膏花纹做装饰,龛内可放被褥或杂物。墙面喜用织物装饰,并以此质地和大小、多少来标识主任身份与财富。屋侧有庭院,夏日葡萄架下,了作息生活。
新疆民居的结构虽以土胚墙为主,但随着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在构造上还是有若干差别。例如,北疆的昌吉、伊犁地区,降雨量较多,民居土胚墙就多用砖石做基础和勒脚,天山南麓的焉耆地下水位高,人们就采用填高地面地基的做法,并在基础与墙身结合处铺一层苇箔做防潮层,以防土胚墙受到水的侵蚀。吐鲁番地区几乎终年无雨,墙体就全用土胚砌筑,用不着砖石基础和勒脚了.。
新疆民居的屋盖多用土胚拱券,以满足夏季隔热冬季防寒的要求。阿以旺式住宅则用密梁平顶,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多的回族民居,多喜用内陆木构架起脊的屋顶,平面布置也采取四合院、三合院形式,和汉族的住宅没有多大差别。

节日期间的阿以旺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喜好清洁,很重视沐浴,特别讲求水源的洁净。在没有渠水可引的地方,几乎每户都在庭院自打一口井,并严格保护水源,使其不受污染。
为了在节日举行宗教仪式活动和接待亲友,每户居民通常都有一间上房,一般在西面,最少是两开间,使用面积约30~40平方米。考虑到人群聚散和空气流通,常设内外两重门,房中有一个通长的大火坑,火坑对面的墙壁悬挂着古兰经字画或麦加圣地图画,便于老年人做礼拜。

装饰风格

在建筑装饰方面,多用虚实对比,重点点缀的手法,廊檐彩画、砖雕、木刻以及窗棂花饰,多为花草或几何图形;门窗口多为拱形;色彩则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调,表现出伊斯兰教的艺术风格。


我国幅员广阔,地理环境差异大,民族众多,因而民居住宅复杂多样。除上述类型外,还有许多特殊类型,也是我国特色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组图 蒙古包是怎样搭起来的
材料
新左旗旅游网
蒙古包——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民居
揭秘︱你不知道的 蒙古包中隐藏的建筑学知识
住蒙古包时,遇到过最尴尬最害羞的事情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