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官太尉河上的古桥遗韵

    官太尉河是苏州古城三横四直水系中第四直河的东南段,这条流淌了千年的小河,历经了岁月的洗练,见证了历代更替的沧桑风雨。河道两旁的民居古建在旧城改造中早已拆得面目全非,但两岸残存的古民居朴素依旧,新建的中式别墅、住宅区也并没有与两岸美景格格不入,河水依旧静缓、不止息地流淌着,阳光依然灿烂的照耀,两岸无限的苍翠依如矩形地延续。

    河畔枕河人家的生活方式早已改变,昔日的繁华之景也难以再现,但令人欣喜的是,仅数千米的河段上仍有数座的古桥横跨于此,它们虽历经风雨飘摇、面目全非,但它们那断壁颓垣的身躯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给人们讲述着一段段早已被人遗忘的姑苏掌故。

    兴市桥位于兴市桥巷北端,临近干将东路,跨第四直河,《平江图》中名“尽市桥”,谓商市至北而尽。清嘉庆十年(1805)重建。同治年间即改称今名。原系单孔石级步阶,后改为弹石斜坡。1994年干将东路改造时重建,为干将东路南侧路面。

    官太尉桥东连唐家巷,西出同名塘岸(今吴都会馆)。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建,光绪四年(1878)修,1982年改建水泥墙式桥栏,1991年改建卧条石桥栏。板梁侧面正中阴刻正楷大字桥名,其旁刻小字“光绪四年六月”。

    吴王桥东堍迳通钟楼新村,西堍迳连定慧寺巷,据宋《平江城坊考》记:“南朝王僧虔以书法名,五代吴仁壁以星历名。吴王两族尚矣;然未详所居何人”。后来考古分析认为,因吴、王两族居此,故名吴王桥,与吴王并无关联之处。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重建,1980年改建为钢筋水泥板梁单孔平桥。

    寿星桥东堍塘岸名望星桥北堍,西堍塘岸名叶家弄,宋淳熙五年(1178)建,《平江图》中名营桥。明《水得全书》插图称延寿桥,相传因浚河时于桥下得瓷寿星而改名。清代更今名。明、清两代皆曾修建。现存单孔拱桥用武康石砌筑,石色紫褐,失修颇有损缺。1965年将附近被拆除的百狮子桥之栏板3块移置此桥北侧,两面各有浮雕舞狮16头。此桥原残存桥栏3块集中置于南侧,两面各有浮雕花鹿16头,因年代久远,仅具物形,拱顶侧刻“重建寿星桥”字样。

    望星桥始建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沟通十梓街东段。桥东原称天赐庄(苏大本部西门附近),桥西原称严衙前(苏大附一医院附近),桥两堍南侧皆塘岸。历史上为城东水陆交通中心。旧时桥旁是外来客船集中之所,异乡旅人常在此盼望家信,故名望信桥。民国16年改今名为“忘星桥”,原为石级拱桥,民国24年改建钢筋水泥现浇板梁平桥,桥头柱分嵌青石碑,刻有桥名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六月吴县建设局重建”字样。

    忠信桥东出同名塘岸,西出盛家带。始建于清代,同治时称中信桥,民国初改今名。板梁侧面正中刻着“重建忠信桥”大楷,两侧各雕小龙一条。

    望门桥东堍出忠信桥(塘岸)对苏州大学边门,西堍北接盛家带,南连百步街。宋平江图即称之为望门桥,以葑门可望也。清同治时曾作望璊桥,璊音同门,玉之红色者。乾隆五十四年(1789)曾重建。原为石级单孔拱桥,1957年苏州大学在东堍辟边门,为车辆出入方便改建钢筋水泥板梁单孔平桥,桥宽5米,跨度5.9米,水泥杆桥栏,桥下设河闸。1985年由苏州大学、区市政、双塔街道三单位共建,桥上建钢管绿化棚架。

    苏州这座东方的威尼斯,自古以来就以桥梁之盛闻名。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就以诗句“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来赞叹苏州桥梁之多,迄于清末,苏州城内有桥300余座。但受历史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苏州古桥的数量剧减,且现状也不容乐观。有的湮没无闻,有的名存实亡,有的面目全非,有的残破不堪,保存下来最古为宋代的桥,其他大多数为明、清两代的。因此,古桥的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在保护古城的同时,也只有做到小桥流水依旧,苏州这座婉丽的水墨风景画,才算是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里山塘河古桥传奇知多少
吴地风光苏州美景9.官太尉河历史遗踪
苏州地区已毁之重要古桥此处选取苏州地区十...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9)——彬德桥、白马桥、济南桥
乌镇的古桥
余姚古桥| 我愿化身石桥五百年 只等你走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