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建民居之闽东民居

福州三坊七巷门楼,粉墙黛瓦。

福州民居最讲究牌堵装饰黛瓦

精美的脊檐

屋脊与山墙

福安廉村古道

 

闽东民居:飞腾的风火墙 (文/萧春雷 图/曲利明)

    闽东地区包括两个部分,闽江下游的福州地区和古代福宁府(府治在今霞浦)管辖的闽东各县。两地虽然都属于闽东方言区,但地理、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
    福州坐落在闽江下游临近出海口的冲积盆地,开阔平坦,土地肥沃,东有高山阻挡台风,却不防海潮直抵城下。江海交汇,上控下引,福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宋代名臣蔡襄形容说:“福建一路州军,建、剑、汀州、邵武军,连接两浙江南路,乘船下水三两日可至福州城下。其东界连接温州,并南接兴化军,泉州漳州各在海畔,四向舟船可至闽中。诸州皆以福州为根本。”福州先天具有成为福建政治中心的优势。
    然而福州城却无险可守。有句古谚形容福建上四府的形势:


    铜延平,铁邵武,豆腐建宁府,纸裱福州城。意思是说南平和邵武地形险要,固若金汤;建瓯像豆腐,早早投降算了;福州是纸糊的城市,不堪一击。

    最后这句还带点写实,福州到处是连片的木房,板壁缝隙往往用纸张裱糊,一把火就烧个干干净净。质诸古史,果然是这样,闽越国、闽国、明初陈友定割据,都不成气候,中央军一旦入闽,福州转眼就失守。
    福州迟迟不能确立自己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宋代,福建的文化和学术中心在闽北,福州进士虽多,却很少有学术建树,就连附近的莆仙也比它牛气。到了明中叶,闽北文化和莆仙文化相继衰落,没想到闽南突然间人文蔚起,声势之盛,一点不让闽东。这似乎是一场福建各区域接力与省会城市进行的文化竞赛。
    福州最后还是无争议地成为了福建的文化中心。清乾隆年间,厦门港衰落,导致闽南经济和文化衰退,而福州则欢天喜地迎来了一个科举盛世——也许是1707年省城创建的鳌峰书院有了出人意料的成果。清一代,闽县、侯官两县产生的进士,占全省总数的40%左右。科举盛况还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一大批高官显宦和名流才俊,在事功和学术上均有建树,例如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纾等,都曾经站在历史的潮头,深刻地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里提到的几个近代福州名人,都在三坊七巷住过。我在福州求学和工作数年,觉得这座城市有些杂乱,但是榕荫下古迹斑斑,有一种特别的人文美。最有人文意蕴的福州民居,当然是市中心的三坊七巷。这片古街区始建于五代,一千年了,不过今天的遗存多半来自明清,总共200多座建筑。我们欣赏古民居,见到一座两座精品,已是万幸,谁敢奢望整片古代街区完整展现在我们面前呢?更何况其中不少耳熟能详的名人故居!我不计较它已经破败,走在窄窄的石板巷道上,粉墙黛瓦,曲线山墙,坊门跨巷而立,仿佛旧日时光重现。

    三坊七巷的房屋门面都很朴实,不事张扬,与闽北大宅的雕花门楼无法相比。走进去,才知道其中另有天地,厅堂布局森严,高大开敞,不失官宦人家的气派。


    庭院的布置匠心独运,一个六角亭,一株荔枝树,一片假山石,都安置得停停当当,意趣盎然。其内部装饰的重点,似乎在于隔扇、窗棂、栏杆等细部,精雕细刻,毫不含糊。
    长期作为国都、州治和省城,福州人变得儒雅、规矩、精明。明万历年间的《福州府志》说:“其俗尚文词,贵节操,多故家世族,君子朴而守礼,小人谨而畏法。”大量福州人通过科举走上仕途,进入中华帝国的官僚体制,从而形成一种注重礼仪正统保守的文化传统。福州民居与闽南民居正好形成有趣的对比:前者注重经营建筑的内部,门面刻意低调,表现了福州官宦文化的谨慎;后者特别讲究建筑的门面,内部反而不大在乎,体现了闽南商业文化的张扬。一个图实惠,一个要面子。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去宁德,才知道闽东虽然临海,却是临海的山区,一点不亚于闽西北。记得从宁德到周宁的山道上,我就见到两起车祸,大卡车翻倒在惊心动魄的悬崖边。周宁一带的古民居多筑土墙围护,山墙中央向上弯成弧形,檐边略翘,像戴了柔软草帽的时髦女子。去年我去霞浦,看高速公路在海湾与隧道穿行,惊讶于闽东海岸的险峻。闽东的山,往往被海水洞穿心腹;闽东的海,则陷入了群山的重围。海岸线就在山与海的贴身肉搏中回肠九转,迂回往复。美则美矣,却成了交通的难题。福州与京城的联系,本来取道闽东到温州、台州最为便捷,结果因为畏惧险阻,改走闽北出境。闽东变成死角。
    706年,长溪县(县治在今霞浦)的薛令之就为福建夺得了第一个进士。薛令之的故乡廉村,诗书传家,历代在科名上都有所斩获,至今还保留下数十幢明清时代的宗祠和豪宅。然而,闽东地区开发虽早,发展却比较迟缓。由于缺乏经济腹地,沿海也无法形成重要商港,只能依靠渔业捕捞,山区依然是传统农业,自给自足。

    闽东民居,给人最强烈的视觉特征是弯曲的风火墙。前面说过,闽北民居的风火墙是阶梯状的,线条硬朗,气韵沉雄。闽东各地的风火墙是曲线的,优美生动,随着屋顶的高低而起伏,当地人称马鞍墙。

    我觉得它们更像两条腾飞的龙,勾勒出建筑的左右边界,翘首栖落在宅门两侧。前面说过,福州人对建筑的外表不太重视,低调从简,惟独对风火墙特别热衷,宅门两侧的山墙排堵,泥塑彩绘,颇费心思去装饰。看到过一张福州老照片,黑压压的一大片瓦房,无数条粉白的风火墙波浪般起伏,又仿佛万马奔腾,千龙竞渡。
    一张完全静态的民居画面,竟让人感觉风生水起,马嘶龙吟!我们说福州民居含英咀华韬光养晦,然而忍不住偶尔露峥嵘。飞翔的风火墙,也许就是福州人鸿鹄之志的象征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江文化(八)——多元文化融合的“闽文化”
中国八大菜系之闽菜:一汤十变
你好~这里是福建,我有10个秘密你不一定知道!
从三次外迁,到八姓入闽,再到固始人两次入闽,聊聊闽语的源流
开国将军叶飞在闽北的战斗足迹
福建话为什么是闽南话而不是福州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