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潮汕民居

一、潮汕民居的类型

    1、下山虎 

 

      下山虎也可以叫“跑狮”,是潮汕地区最常见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也是其它民居建筑的基础。它采用中轴线布局,

   只有一厅两房。进门是天井,天井直接进去是中厅,中厅的两侧各有一间大房,天井的两侧又有俗称“伸手”的小房和

   大房相接。整个结构的平面近似于北方民居中的三合院。下山虎的屋顶是硬山顶,也就是后高前低。这样的设计既通风

   又便于泻水,是为了适应潮汕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

    2、四点金

         四点金也是传统潮汕民居的基本建造单元之一。它采用“井”字形格局,中心对称,由相向的两个一厅二房构成

    的。四点金一进门就是一个厅,俗称“门厅”,门厅的两侧各有一间房,叫做“下房”。建筑的后半部分就和下山虎基

    本相同,只是天井两旁的小房改成廊屋,把上下厅和房联结起来。整个平面近似于北方的四合院,让人感到稳定、安静。

    3、四马拖车

        四马拖车是一种大型的民居宅院。它的整个格局可以看做是两座四点金的合并和扩充。中轴是一座三进的大厅堂:

    走进正门是门厅,厅的两侧各有一间下房,下房比较小,所以叫“库房”。门厅下面是天井,天井进去又是一个厅,叫

   “前厅”前厅的也两侧各有一间大房,这就是第二进了。天井两边的厢房将它们联起来。前厅一侧有门通到第三进,第

    三进的厅房结构和第二进的一样。前厅和后厅都是三开间的,所以宽敞明亮。马拖车的屋顶是穿斗式梁架的硬山顶

    结构,地平面前低后高,后厅高于前厅,前厅又高于门厅。这种三进的大厅堂也就是方志上面所说的“家庙。”

        一般来说,马拖车的正门前面会留一块地做为广场,广场的两边有大门,叫做“龙虎门,广场前面还挖有池塘。

    更大型的马拖车,家庙后边还建有成片的下山虎或四点金,不过这一般就已经算是一个颇具规模的聚落了。

        马拖车宅院多为豪富或显宦的人家所建造的。前厅用来接待客人,后厅用于供奉祖宗的牌位,是祭祖的场所。内

    眷一般住在后院,前院的房间是做为客房用的,排屋则作为族人、佣工的住所。后包比较幽静,一般做书斋用。门前的

    广场可供客人安顿车马。整座宅院的结构都很讲究,反映了潮汕地区一种严格区分尊卑上下、男女内外,又注重崇宗睦

    族的文化传统.

    二、潮汕民居的装饰

       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檩木要漆成红色,椽子则漆成

    蓝色,故称“红桁蓝桷”。单是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水、土、火五种不同的造型。造型优美的五星脊饰,连同山墙、

    屋檐都用瓷来镶嵌。嵌瓷是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用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屋顶一些主要部位贴出各种立体形象,有花草、鸟兽、

    虫鱼、还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三、潮汕民居的建筑特色

       潮汕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比如屋外侧顶部山墙塑脊饰甚为讲究,常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五行属性等作成金、木、水、

    火、土五星灰塑,其中火星仅限于寺观祠庵采用,这有传统的哲理思想,又受阴阳五行学说与约定俗或的影响。而建筑

    选址、朝向、格局、植被等就有更多的讲究了,比如门前要有水、天井要有适当的过白、厅房要恰当穿插、前种榕后种

    竹等等。并因此还留下了虱母仙、余半仙等选风水和营造建筑的许多传说。

  潮汕民居的风格特点

作 者: 黄挺


    潮汕民居重装饰,乾隆《潮州府志》已经提到。所谓“鸟革翚飞”,所谓“雕梁画栋”,赞叹的都是民居装饰的华美。潮汕民居的装饰,有两个特点。一是装饰的类型多,主要有金漆木雕、石雕、灰塑、嵌瓷和彩画。一是装饰的部位广,大凡石木部件、门窗户扇、墙头屋脊、外墙檐下……无不施以装饰。
民居的彩画装饰,起源很早。《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批评鲁国大夫臧文仲的一句话,说:“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蔡是一种用来占卜的神龟的名字。臧文仲珍惜它,让它住上十分讲究的房子。“山节藻棁”是说这房子的斗拱雕刻成高山的形状,梁上的短柱也画上了藻草的图案。可见,春秋时期,比较高档的住宅,已经使用彩画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彩画装饰,使用于木构件,包括门、窗、柱、梁等的油饰和粉彩绘画。除了美化屋居之外,还着眼于防蠹防腐的实用功能。潮汕民居继承了这一传统,又有所发扬。建筑物施用彩画装饰的部位更广。木构件仍用油饰粉彩,各式花纹图案中,间插着花果草虫、鱼鸟走兽、山水人物的图画,显然更加注重装饰美化的功用。大门的门肚、屋子外围的墙头檐下,也用粉彩和水墨绘装饰。绘画保留着传统内容,明代后期起,也开始采用通俗戏剧、小说故事,到清末民初,像轮船、火车、西洋仕女这类新鲜事物也上了潮汕民居墙头的装饰壁画。这些彩画就只有装饰美化的功用了。

    


    木雕用于住宅的装饰,起源也很早。上面引用孔子的那句话,就提到木雕。木雕装饰,纯粹是为了居室的美化。在不降低木构件承载强度的前提下,用浮雕、通雕、圆雕等技法去修饰它。现存古建筑木雕装饰,最早是宋代的,以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圆雕缠龙柱最有名。在明代建成的徽州民居,木雕装饰已经用得相当普遍。梁架、斗拱、雀替、檐条、栏板、门窗户扇,都刻上了花鸟虫鱼,车马人物一类内容。潮汕民居的木雕装饰,最古老的一处是潮州府城许驸马府斗拱上的卷云。那是很简单的浅浮雕装饰。大量使用木雕装饰的,是清代民居。潮汕民居的木雕,集中在通廊、拜亭和厅堂檐下,梁架斗拱、门窗户扇,最是木雕艺人大显身手的好地方。清代中期以后,潮州商业日见发达,民间多拥有巨资的富商大贾。为夸耀乡里,富商们在建宅时,不惜资费,惟求豪华。屋宅的木雕装饰,亦愈趋细腻繁复。梁头桁下,层层叠叠,堆满金漆木雕。潮汕民居石雕装饰的演进,大抵跟木雕相同。

    


    


    灰塑是用贝灰为材料的建筑装饰艺术,它的起源,不会早于宋代。最简单的灰塑是起线,再进化是各种线条状的花纹图案,比较复杂的,则有草木山水、鸟兽人物。后者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浮雕与圆雕两种。浮雕的制作:工艺过程是,先在还没有干透的墙上画好图像轮廓,钉上铁钉,抹上草筋灰,做好灰坯造型。在灰坯晒干之后,再用矿物颜料加上彩绘。圆雕灰坯制作难度大些,要先利用瓦筒、铁丝等材料做成鸟兽人物的骨架,再糊上筋灰,仔细塑造。然后将塑成的雕像用钉子安装到背景浮雕上去,候晒干后加彩绘。灰塑的装饰部位,主要有门额窗框、屋脊垂带、山墙厝角。门额窗框一般采用简单的花纹图饰,垫墙厝角则有固定的五行样式,屋脊垂带的位置显眼,多塑草木山水、鸟兽人物。大型民居的照壁,也多用灰塑浮雕。

    

    ■漫话潮汕嵌瓷艺术

    嵌瓷工艺是潮汕建筑艺人的创造。嵌瓷工艺的出现,一开始可能是建筑艺人偶然利用彩色碎瓷片平嵌小花卉来代替彩绘。潮州是产瓷区,这类废弃的碎瓷片很多,五色缤纷,晶莹光润,又不褪色,用来代替彩绘,有更加富丽的效果。于是,这种工艺很快风行起来,并与灰塑结合,增加了浮雕嵌和圆身嵌等种类。平嵌工艺,是在墙体未干时,打好画稿,然后选取彩色瓷片,剪裁成型,直接嵌贴。浮雕嵌和圆身嵌实际上是灰塑做好素坯之后,趁灰泥未干,嵌贴瓷片而成,只有人物的面部,仍保留灰塑粉彩的工艺。据说,潮州嵌瓷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但今天能看到的民居嵌瓷装饰,几乎都是清代乾隆以后的作品。民居采用嵌瓷装饰的部位,与灰塑基本相同。

    潮汕民居的装饰特别注重门面:花岗岩石门框,厚厚的漆门扇;门肚或石雕,或泥塑,或彩绘,山水花卉,真行篆隶,各具姿态;门楼顶部和屋脊饰以潮汕嵌瓷,花鸟虫鱼,人物故事,琳琅满目。华美艳丽的门面,暗示着潮汕人的文化取向。

    富贵大户,注重宅院的装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中、小人家,限于财力,只能稍事修饰而已。其审美的情趣,更多地投射在庭院的美化上。在天井靠墙处,常砌有花斗,栽着几竿翠竹,一树红花(潮汕人称石榴为红花)。草本的剪春萝、一丈红、菊花……则依着时令变换。潮汕的气候多暖湿,正适合花卉生长。最能显现潮汕庭院风格的,是那一棚忍冬一缸莲,家家户户,都可以见着它们的踪影。忍冬花开日,宜轻风。轻风徐徐拂过院落,香气满堂。莲叶发苞了,宜急雨。急雨密密打在叶上,清脆悦耳。

    

    这小小庭院,给主人带来了几多快乐,几多情趣。

    夏日,把大厅的大扇格门取去,使厅堂和院落连成一个空间。坐在厅里外望,日丽风和,绿荫满眼,家居和自然,竟然是那样和谐而融洽。厅前檐间,挂上一幅大竹帘遮日。帘外艳阳,照着花木,“隔帘花叶有辉光”,这种隔又不隔的境界,令人产生更加美妙的感受。秋夜,提几把矮竹椅坐花棚下,孩子们已把火炉煽红,一边悠悠滴着工夫茶,一边海阔天空讲古闲聊。月光洒落庭院如水,清风过处,花影涌动。这时,日间劳作应接的疲累烦忧都被遗忘。

    大户宅第,用地宽敞,庭院的美化之外,往往利用屋旁宅后空地,种上一两棵玉兰花,或者龙眼、番石榴之类乔木型果树。树冠团团,将房子掩映于绿荫中。树下,叠三两峰玲珑假山,挖一口小小莲池。山石间,花草蒙茸,莲池上,一一风荷举。尽量使住宅处在一个幽美的近于自然的环境之中,以获得宁静和谐的氛围。

    

    ■岭南园林一绝——西园

    这里举一个实例。位于广东潮阳市棉城镇的西园,是本地富商萧钦的私家宅园建筑。园林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宣统元年(1909)竣工。进门,是用卵石铺成的大院,对门一侧,有水池,池上筑重檐六角亭,丰富了大院空间。大院左侧一幢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西洋花式装饰的楼房,是居室。大院右侧是庭园式书斋。书斋占地不多,布局紧凑。南有按中国传统样式建造的水阁,棂格门窗,又采用彩色玻璃材料,堂皇而且明亮。北面假山依墙壁垒叠,岩高洞幽。缘洞上下,峰峦起伏。中间稍留片地,或设一琴台,或安一棋盘,可以流连。假山水阁间,是一潭池水。石山下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半地下室,与池水相隔一面,镶嵌着一块大玻璃,起名“水晶宫”。从水晶宫里,可以仰望潭中碧波游鱼。水晶宫的设计手法,已经不同于传统园林,却又别有一番情趣。

    民居的环境美化,体现了潮汕人的审美意趣,也反映出技术进步和文化演进的情态。
潮汕民居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

简介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

主要样式

  在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有多种多样,虽然现在的潮汕地区出现了许多的高楼大厦,但是在农村里,仍然保存着一些传统的老式民居,而且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动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

  四点金

  

  “四点金”是潮汕风俗的独特建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而得名。在旧时只有富达的家庭才能建造。“四点金”的建筑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点像。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大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去就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间房,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柴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面就是后厅,也称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各有一个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如果小辈住进去就是大不敬。所以潮汕话说“细仔弟住厝耳”。

  “四点金”一般对外不开窗,窗只开向内庭。这是因为“凡屋以天井为财禄,以面前屋为案山。天井阔狭得中,聚财”(《阳宅撮要》)。“财气”从大门或从上天降临积聚于天井后,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若对外开窗就是葫芦漏气,“财气”外泄。

  “四点金”的构式建筑还有许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厅会”;前后房都带“厝手房”和“八尺房”的,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在“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就叫做“四点金加厝包”。

  下山虎

   “下山虎”的建筑在潮汕地区农村较为普遍的,又称为“爬狮”。顾名思义,“下山虎”的开头真有点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狮。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比它少了两个前房,其余的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出入门路不同,因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门,而是两边开门,两边的门又称为“龙虎门”,也既有开正门而不开边门的。“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广州出土的汉代明器和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的传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中可见其前身,其格局与云南白族“一颗印”住宅也颇为相似。

  过去的民居,大多是一家一户住的。随着社会人口的发展和增加,一家一户住的形式渐渐被人们打破。现在,一个民居往往住着三、四户人家。这样的住宅,虽然住起来有些拥挤、杂乱,但是非常适合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铺就了天井,所有的房门之上亦绘有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不同于“门楼肚”上的花花草草,而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戏剧故事、神话传说,如“穆桂英挂帅”、“仙姬送子”、“郭子仪得宝”等等,正厅墙上则有一幅长壁画,多为“十仙贺寿图”,皆取吉祥之意。还有红色的檀木,蓝色的橼子(合称为“红桁蓝桷”),这些丰富多彩的绘画使得“下山虎”成为一座真正的画苑,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有无处不在的艺术可欣赏。 单独画并不能彰显华丽,还有更具潮汕文化艺术代表的瑰宝:巧夺天工的雕刻,金光闪闪的潮绣和栩栩如生的剪纸,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丽堂皇,美仑美奂。

  四马拖车

   “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四马拖车“四马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通廊是主人和来访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厅是平时接待客人用的,而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后库则是供办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主体建筑的大房由长辈居住,最高长辈一般住在三进的房子,其它房间由小辈居住。磨房、厨房、浴室、厕所等生活用房都集中在左边的火巷。家中遇上办喜事,则各进大厅的禅门洞开。办丧事时更为隆重,不单要卸下“反照”,还要卸下各进的禅门。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撑起帐篷。这样一来,一、二、三进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便于进行各种活动。总的来说,主体建筑前低后高,每进递增三级石阶,这样便于突出主要厅堂,更重要的是为了不让前进遮住后进,保证后进的采光。后包是为了保护主体建筑和防盗而设。当然,像这样大规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无缘问津的。现存较完整的“四马拖车”,可在澄海县隆都镇的“慈黉爷故居”看到。

建筑风格

  潮汕民居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豪华气派 类于皇宫

  

  潮州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州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整合。 民居建筑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豪华气派,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皇宫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说。潮阳等地方更把房子建成红梁金瓦的,有人以“老爷宫”(神庙)形容之。这种建筑风格本来只有皇宫和神庙才可以有,听说潮阳之所以可以建是当年的假国舅陈北科“申请”来的。

  规模庞大 宏伟壮丽

  潮汕民居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形成了大规模的村寨等建筑群体,再加上地方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所以建筑规模经常非常宏伟壮丽。次要建筑则围绕主体建筑,相连成片,为一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建筑群体,聚族而居。

  轻巧通透

  所谓“轻巧”,一是单体体量较小,普遍不及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宏敞高大 ;二是外表视觉效果不及中原地区之威严,也不及江南地区之俊逸。潮州建筑的色调偏灰浊,着重于屋脊、梁架、墙头、檐下等重点部位加强装饰,而这些装饰构件往往同建筑构件的实用功能有关。所谓“通透”,是指建筑从整体上注意透风,既有利于建筑材料上去潮防朽、延长寿命,更着眼在潮州长夏无冬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居住活动舒适凉快。民居建筑内部空间讲究聚气、通风和遮阳,梁柱架叠,层层推进,重线条分割而纤细秀丽。

  注重装饰

  潮州民居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为了达到效果甚至不惜代价。这使得潮汕的民居建筑外观十分富丽壮观,厅堂更是金碧辉煌。屋脊之装饰,屋顶之龙风及仙人走兽的嵌瓷,精美绝伦之木雕、石雕工艺等,都是潮汕民居之特色。

  工艺精致

  潮汕建筑可谓建不厌精,旧时建筑师傅总是建了一会儿后就停下来几个人端详讨论,提出批评意见,然后再修改,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要来回修改好几次。而“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父”的建筑掌故,应该是最能说明潮汕民居的“精”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大户人家的庐室中多设有花园,种上芳草嘉木,营造叠石理水,普通家庭的庭院中和屋前屋后常常中有各种花草树木,使民居处在一个幽美的近乎自然的环境之中,以获得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潮汕园林更与苏州园林等并称中国四大园林。这些都是追求与自然和谐、追求好的生活环境好的生活质量的体现。

  讲究风水

  潮汕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比如屋外侧顶部山墙塑脊饰甚为讲究,常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五行属性等作成金、木、水、火、土五星灰塑,其中火星仅限于寺观祠庵采用,这有传统的哲理思想,又受阴阳五行学说与约定俗或的影响。而建筑选址、朝向、格局、植被等就有更多的讲究了,比如门前要有水、天井要有适当的过白、厅房要恰当穿插、前种榕后种竹等等。并因此还留下了虱母仙、余半仙等选风水和营造建筑的许多传说。潮汕平原江河密布,村镇多临水,未近江河者多开渠引水至村前,挖一半圆形水塘蓄水,弧形朝向主体建筑,以纳气聚财,也有“过池风”凉爽的实惠,更有游泳、洗澡、洗衣物、养鱼的实用价值。

  独特的建筑方式和材料

  潮汕地区还保留古老的板筑的建筑方式(即“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版筑)。原料一般采用红土和砂砾搅拌后筑成墙体,而不用需要耗掉田里好泥土的砖块来筑墙,然后用泥沙和贝壳灰搅拌后涂墙面,也有部分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旧时海滨贫民所居就多为这种称为“涂(草)寮”的茅屋,石材则多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和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筑物的建造。而屋面与屋脊,有通花陶瓷压顶,既可以透风又能压顶防风,还有双层(或三层)青瓦上层为食七留三,底层食三留七,再压瓦筒,于两瓦之间隔热泄水。

传承变异

  作为汉民族诸多民系当中的一支,潮汕民系一直以来备受世人的关注。在漫长的岁月当中,潮汕人以其刻苦奋斗、勤劳与智慧名扬世界。伴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潮汕商帮的崛起,以工夫茶、潮剧、潮汕民居等为代表的潮汕文化逐渐被世人所关注。而潮汕民居作为潮汕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精美的艺术装饰。潮汕民居平面类型很多,主要以下山虎,四点金为主,四点金向横发展为五间过,七间过!向纵发展有三座落,三厅串。如向纵横同时发展则形成了四厅相向,八厅相向,三壁连,四马拖车等,还有少量大型潮汕民居和土楼方寨。

  古时潮州的民居多为涂(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后来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至迟在北宋已开始烧制贝壳灰,以贝灰为主体原料的三合土版筑大为盛行,而版筑这一形

  式本身就来自于中原汉文化。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潮人陈北科进京,看好了京城的四合院,在拜见皇帝时,忽闻雷雨而大惊失色,即装欲钻入桌下之状。帝惊问其故,陈答道潮州民居是草和泥所造,天下雨须躲于桌下避雨,方免淋湿衣衫。于是皇帝恩准陈绘图回潮,按北京城的四合院形式建民居,从此潮州才有类似四合院模式的民居式样。传说毕竞是传说,潮州的传统民居并不是嘉靖年间才得到发展的,它是从唐至清历代潮州先民在生产活动和区域交往中受到中原建筑文化的渗透,同时较多地受到八闽、江西建筑文化的浸润和江南、广府建筑文化的影响,加上自身地域的自然、经济、人文和工艺特征,使之成为既是中华建筑文化之一脉相承;又既有别于中原和北方民居建筑的凝重、鲜艳;又区别于江南民居的俊逸、清纯,逐渐形成自身的民居风格。

  在漫漫潮汕历史长河中,潮汕民居受到经济条件、政治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习俗乃至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而在历史上潮汕民居的变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首先,由于潮汕汉人大多是从中原经福建南迁而来的。 潮汕明清时期的建筑,多受苏杭园林的影响,常以庭院式建筑为主,如澄海樟林的西塘等。这与明清时期海运业的发达而潮汕对外贸易渠道主要是苏杭一带有关。

  其次,到了清末民初,随着海运的开禁,华侨华人的增多,以及汕头的开埠,一些开风气之先的富商巨贾,也逐渐把西洋的建筑技法和材料带到潮汕地区,形成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最典型的莫如澄海的陈慈黉故居了。

  最后是民国时期,即上世纪30年代,汕头埠的商业中心是以小公园为中心的四永一升平。小公园是汕头开埠后的商业发祥地,聚集了多数那个时代的潮汕特色建筑。

  在整个潮汕民居的发展过程中,潮汕民居形成汲取了各方面的营养,既有中国古代优秀的艺术结晶,也有西方现代建筑的精华。这一点也正体现了潮汕文化开放的一面,但同时潮汕民居发展至今所形成的固定模式对潮汕民居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大片建筑规模和风格都一样的“四点金”让追求个性的现代人感到厌倦。而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建设的水泥砖洋房,也由于缺乏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凸显了许多的不足。所以,聪明的潮汕人将潮汕民居的传统装饰风格与现代的洋房有机会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风格的现代化楼房。这也更好地促进了新时期的潮汕民居的发展。虽然这种中外结合的方式从诞生至今都具有极大的争议,但是无论如何这也是潮汕人民对传统民居眷恋所表达的一种方式。

  潮汕民居的传承与发展,为保护潮汕艺术精品寻找到更好的天地。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应用,潮汕民居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代的磁砖和大理石等在潮汕民居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潮汕民居的艺术风格,使得原来守旧落俗的潮汕民居又焕发了新的风采。

实例举证

  构筑得很有特色的潮汕民居太多,年代最久远的潮州府城许驸马府,建筑面积最大的澄海隆都陈慈黉旧居和保留着连续历史序列的澄海樟林民居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许驸马府的宋代风格

  许驸马府位于潮州市区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相传是许珏府第。许珏是宋代潮州名贤许申的曾孙子,北宋英宗时娶了皇族德安郡主,所以有驸马衔,他的宅第,也就被唤作许驸马府。

  许驸马府这座宋代宅第,在明清两代曾经重修。现在的许驸马府,整座建筑面阔42米,进深47米,面积约18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式庭院。住宅正座三进,左右有火巷排屋,后包是楼房,称“御书楼”。主体建筑采用五柱穿斗式梁架,夯土墙。屋顶为硬山顶,倾角小于20度,出檐平缓。这与明清时期潮汕民居屋顶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据说是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如果从营造方式方面去考虑,这种小倾角屋顶,大概是原来采用蝴蝶瓦砌盖方式。在铺盖瓦顶时,不使用胶结材料,第一层底瓦直接铺架在两桷之间,凹面朝上,第二层瓦将凹面朝下,覆盖住两行底瓦间的接缝。这种屋顶,就叫做蝴蝶瓦屋顶。蝴蝶瓦屋顶的透气性强,能防止梁木受潮腐朽,为南方民居所常用。到近代客家围屋的瓦顶还采用这种形式。采用这种营造方式,屋架不能太斜,否则瓦顶受大风雨或其他外力影响,容易发生溜泻危险。明清时期的潮汕民居屋顶的营造采用灰沙土做胶结物,瓦片粘连结实,倾角也就可以陡些。风格的差别也许能说明许驸马府的建造,确实在明代以前。

  许驸马府建筑装饰简朴。门簪为木制圆形,门槛较高。柱子多为圆木柱,门墙柱础均置于石基上。第二进厅前的拱斗有简单的卷云雕刻装饰。与明清时期潮汕大型民居的装饰风格,区别也很明显。

  该府建筑形式古朴大方,浑厚坚实,保留宋代住宅建筑的传统特点。1981年列入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慈黉旧居的改良形式

  陈慈黉旧居是潮汕大型的民居宅院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这座民居坐落在澄海隆都前美乡,包括“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座宅院和“三庐”书斋,兴建时间从清末延续到抗战前。这四座房子连成一片,占地2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有大小厅房506间,是潮汕地区最大的宅第之一。

  陈慈黉旧居陈慈黉旧居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每座宅院都用潮汕民间建筑的百凤朝阳的传统格局。整座宅院外面又建起一围二层洋式楼房,形成一完整的独立结构。楼房面朝庭院,后墙向外。自外远望,大面积的粉墙与黝黑的屋顶,对比鲜明。宅第的这种外观形式中,蕴含着一种坚实而严肃的内在精神,让人感觉到它的不可冒犯。在高墙后面,宅院成为一个同外界隔绝的空间,保持了静谧和安宁,而宅院格局秩序所蕴含的礼制秩序,同样显得稳定难以改变。

  这组建筑的装饰也是中西合璧。或饰以中式金漆木雕,名家书丹的石刻,典雅大方,或饰以西式图案瓷砖,彩色玻璃,金碧辉煌。这些不管是物质外观还是文化品格都存在极大差别的样式被并置在一处,使整个装饰变得十分不协调。但正是在这种不协调的形式中,呈示了一种兼收并蓄的精神力量。

  由于宅院平面布置中以洋式楼房代替了围墙,陈慈黉旧居的总体布局已经有了新变化,加上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这一建筑群在文化景观学上,应属于准传统型民居。陈慈黉旧居建筑形式的新变化,显示出社会经济因素对于民居文化的影响。它对研究潮汕民间建筑及其演进,对研究近代潮汕人文化观念变化,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樟林民居的历史序列

  樟林地处韩江三角洲北缘,古时滨海,是韩江北溪出海口—个小渔村,明代后期建寨。清代开始发展海上贸易,乾隆嘉庆间已是一个繁荣的商贸港口。自晚清起,沧海桑田,樟林变成内陆农村,但仍是一个著名侨乡。

  现存早期樟林寨民居,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平面布局多为方形,中间是一大庭院,有水井。房间绕庭院建成一围,门户朝着院子开。夯土墙壁,向外的后墙较厚,窗小而高。房顶的坡面,朝外一面,较陡而短,朝里一面,则平缓而长。整座民居只有一个大门与外相通,大门关闭,即与外界隔绝。从起居的舒适和方便考虑,这种民居建筑有相当多的缺陷,但它却有显而易见的防御功能。这同樟林建寨初期,海氛不靖,经常受到山贼海寇侵袭的历史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

  乾隆嘉庆年间,随着商贸经济的繁荣,樟林的民居面貌大变。社会稳定,商业经济发达,使得樟林人有资力可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一时期,樟林兴建了许多高大宽敞的下山虎和四点金民居。

  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樟林出现了一些以“街”为名的新聚落,聚落以街道为中心,两旁盖建店铺栈房,多数兼作居宅之用。由于地点的限制,这些建筑平面一般为狭长形,面窄而进深深,布局采用潮汕“竹竿厝”传统建筑形式,并改造成二层楼房,以利用更多的空间。临街下层门面多用作商店,后面是起居室和厨房,中间或留小天井,来解决通风透光的问题。上层做栈房屯积货物。在沿河而建的新兴街很多民居临河的后门,有用条石修砌起来的私家码头。当地人叫它做“踏步头”。厨房就设在后门,妇女们利用码头掏米、洗菜、洗衣服。店里货物,也通过码头进出。一个小小的私用码头,却给主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当时的樟林,南北商贾往来如云,不少商号构建了精巧雅致的庭园式住宅,以招待外地客人。其中,当推“西塘”为佼佼者。西塘始建于嘉庆四年(1799),光绪间富商洪植翁购得残址,仿苏州园林风格重建。宅第进门有一小院,中开月洞门与大院相通。大院左边是一堵花墙,右边是居室,前面为庭园。庭园以假山为主体,山峭洞幽。山下挖一曲池,小桥流水。亭台水阁,上下呼应,间以奇石异卉。庭园占地虽仅亩余,而各种造园手法,摩不具备。其厅堂居室,则保持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民国初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南洋经济萧条。樟林侨商多携资归梓,大兴土木,建造宅第。这些以“里”命名的民居聚落,大多数为传统的驷马拖车格局。在功能方面,它呈示出来的仍然是聚族而居的古老传统;在建筑形式方面,使用水泥构件、洋瓷砖、彩色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显示出这一时期民居建筑的进步。

  樟林民居完整的历史序列,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变化的影响。
硬朗刚性的硬山屋顶
蔡海松

  潮汕民居建筑屋顶,在明代可能受到闽南建筑的影响,也有采用悬山顶的,现存实物有潮安浮洋斗文村民居、井里“大夫第”、庵埠“杨氏家庙”等,总的来说采用悬山顶的不多,可能是由于天气原因,因为潮汕夏季多台风。清中期以后,一般都采用硬山顶。硬山顶屋面为“人”字形,屋顶两坡交界处常以片瓦或砖铺砌成屋脊,两侧山墙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为使山墙形象更为突出,再沿山墙设置垂脊。潮汕民居采用的“硬山顶”屋顶较之“悬山顶”屋顶抗风,防火性能更好,而且出椽不长,不易受雨淋腐烂。潮汕民居建筑有个明显的特点是屋顶少有举折,举折是确定屋面坡度曲线的方法,也就是说屋顶少有凹曲,多为直线“人”字坡,外表硬朗,有一种刚强美,容易与硬山顶山墙在造型上和构造上相呼应。形成这种直线“人”字坡屋面的原因,从构造上说,潮式屋顶是在椽条(俗称“桷片”)直接承瓦,单面坡度常用一根或二根,通常椽条跨几个步架铺定,由于一根椽条跨几个步架,屋面凹曲过大就会反弹而难以固定,且凹曲越大,椽条反弹力越大,固定就越不容易,屋面陡峻要消耗材料,而且不利于瓦的固定。此外,潮汕地处沿海地区,防台风也是房屋的基本要求之一。防风还要求房屋相对低矮,坡度平缓,但厝身低矮会影响正常使用和不利于通风散热,因而厝身降低受到限制,那么只能降低屋顶,如果屋顶降太低,屋面排水就成了问题,若屋面再有凹曲,则会导致因排水不畅而漏雨。在这些因素的相互制约下,潮式建筑屋面长期以来少有举折,多为直线“人”字坡,屋顶正脊基本也采用直线。潮汕建筑与闽南建筑,虽然同属闽海系建筑,平面布局很相似,建筑造型也接近,屋面外观却有明显的区别:潮汕建筑多采用硬山顶,闽南建筑多采用悬山顶,闽南建筑在正脊两端做一个三角形假屋的构造形式。屋栋两端形成一个三角形空间,使正脊如反弓舟体之状,屋面也采用举折的方式,使屋顶呈双曲线形式,这些与潮式建筑形成了明显的差别,一个表现硬朗刚性美,一个表现曲线柔性美。
   

  潮汕乡土建筑注重屋脊和墙头垂脊的处理,一般民居的屋脊中脊有高、中、低脊,主座大厅顶为高脊,前座前厅顶为中脊,花巷从厝为低脊。屋脊一般用砖和瓦鱼鳞相压砌筑而成,既坚固又美观,大户人家的大厝和装饰讲究的祠堂,其屋脊有通花陶瓷压顶,有的还用中脊通花嵌瓷、浮肚嵌瓷,也有用鳌鱼楚尾的,既可以透风,又能压顶防风。屋面,—般用青瓦,潮阳也有用幻:瓦的,瓦片抹灰成垅。普通人家的屋面为双层瓦片,上层为压七留三,底层为压三留七,讲究的人家在屋面也采用三层,瓦片压得更密,压八留二,最后再压瓦简于两瓦之间,以便排水隔热,增加屋面刚度和整体性。为了突出门面和大厅的屋面效果,在大门、大厅开间屋顶增添一对垂脊,有的还垫起歇山顶,形成门面,屋面脊饰常用传统嵌瓷灰塑,使其轮廓高低起伏,丰富多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潮汕小故宫,陈慈黉故居
潮汕文化考 之 潮汕建筑
凤凰卫视 | 潮汕厝,皇宫起!
潮汕的风水文化
潮汕的风水述评
【潮汕文化】唯独你不可替代,潮汕古建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