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家庄正定服饰演变
  新中国成立前,正定农村属产棉区,人们穿衣戴帽,大都靠自纺自织。姑娘们从八九岁开始,第一件女工,就是要学纺棉花。首先把从棉田里摘回来的棉花在房屋上晒干,掠去叶子和僵瓣,用手工轧车轧去棉籽(皮棉),再在弹床弹成棉絮。拿一光滑象指头粗细的小木棍(有用高梁穗头下面一尺长的疙瘩)撕一小块棉絮放在木板或砖上,搓成一尺来长内有空心的象腊烛一样的集结,一把一把扎在一起,准备纺线用。
 
     农村中一般都在村子中央或是空地上挖一个大地窖子,里面能放十几辆甚至二三十辆纺车。不分昼夜,姑娘、媳妇们,还有上年纪的大娘大婶们,坐在自己用稻草或是麦秸编拧的大蒲墩上,一面说,一面笑着各自纺着自己的棉花。那时候,农村没有电,由每个纺线者轮流出灯油(棉籽油)。一般的快手每夜能纺二两棉花,一般的只能纺个一两半两的。
 
    妇女们把纺的一头粗一头细,形似葫芦的棉穗,用竹签挑着慢慢拐在纺车上,拐成一拐一拐的棉线,经过一番打捞就可以织布了。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集市上都有线子市,纺线者也可以拿着自己的线子去卖。也有专门买线子织布的。买线者把秤杆插在脖领里,腾出手来去查看线子的均匀粗细,洁白程度,很现象在的农贸市场,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
 
     农村中一般人口多的户大都有织布机(手工操作),完全是用脚蹬手拽,利用梭子来回地穿动,一线一线织成布的。这种布面宽一般为一尺二或一尺三,长度为三丈六或四丈二,三丈六的谓小布,四丈二的谓大布。
   
    组成布后,就要由妇女裁衣,一般女子在出嫁前得学会做最简单的衣服。那时候没有缝纫机,全靠妇女一针一线的去缝制。
 
     男子一般都是穿粗白布对襟小褂,前襟左右下方各有一个上平下圆的明兜,纽扣是用缝好的布条挽成的,既美观又实用,衣服穿坏,了,往往纽扣还是好好的。农村姑娘到十二三岁要学挽扣,为的是长大做媳妇时不受弊。挽扣,是有讲究的,一般上衣必须是五个,象征“礼、廉、智、仁、信”,若是挽成四个或六个,被人耻笑为“四六不知“。有条件的财主、商人则穿平布(洋布),有穿青或蓝长衫,外套马褂,有钱人用麻、纺织品做小褂。
 
     农民穿的裤子是清一色的紫色布,有6至8寸的白布裤腰,又肥又大,这种肥大的紫花色裤子很适合农民在田间劳作。后来,农民也有种一种叫小棉花的,棉花就是浅赭石色,不用染色就是紫花色的。紫花裤的颜色和泥土的颜色基本相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性,是农村劳动人民在服饰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妇女们服装大都把白布送到染房染成蓝色或青色(黑),正定周汉河一带邵同、白店、东汉西汉等村庄的妇女在夏日城把整匹布铺在荷花池畔,让一些男孩子跳下池子去挖藕泥,挖好泥浆以后涂在布上曝晒。干了就洗掉,再敷再晒。特到五六遍以后白布便成了夹褐的灰紫色。村里的女子几乎都穿这种布。
 
     妇女们的裤子除去颜色外,形式基本相同。上衣则是大襟的,即扣在右腋下,纽扣也是五个,领口、肩头、腋下等处。一般也是用小布条挽成,有钱人家也有用铜疙瘩扣的。
 
到了冬季,有钱的富户穿大褂长棉袍(相当现在的大衣),还要套上一件马褂,以显示阔气,穷人则小棉袄,俗称蹶犊子小袄。颜色一般为蓝、青、灰三色。后来也有用平布作的。
 
一般人的小棉袄也是五个扣,左右两侧各留一个暗兜,准备天冷插手或放烟袋火石用。棉裤与单裤基本相同,只是多一层裤里和一些棉絮罢了。上了年纪的人还喜欢青布带了绑腿,走起路来显得轻快潇洒,干起活来也干净利落。直到现在农村中还有绑腿带子,花色品种繁多,青、蓝、灰、白都有。白带子是为披麻戴孝之人准备的。
 
少年儿童和少女们都穿用粗白布染成的红、绿、蓝三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花色品种日益增多,布料有:平纹布、斜纹布、卡叽、哔叽布、华达呢、条绒、的确良、尼龙,直至全毛、丝织品,颜色更是万紫千红。
 
     服饰的变化也很大,新中国成立后,男女衣着多去长就短。男子穿长衫的越来越少,中山服先在干部中流行,乡下农民把“四个兜“作为工作同志的标志。而女干部、女教师则以穿列宁服为时髦。在中苏友好往来,学习苏联时,曾穿过一个时期的苏联花布,男青年也穿的。十年浩劫中,都以穿军服为时髦,还带军帽。工厂里所发放的工作服也曾流行过一阵子。冬季喜穿双排扣带毛领(栽绒)短大衣,后来又流行军大衣。现在,衣服款式有学生服、青年服、军便服、中山服、猎装、布西服、夹克、风雪衣、登山服、连衣裙、羽绒衫、运动服、呢子大衣,名目繁多,举不胜举。 
 
农民穿的鞋袜也有很多特点。一般男子穿圆脸布鞋或尖口鞋。鞋底是用破旧布洗净后沾着面糊一层一怪地粘起来的。做鞋底时有用五层、七层的。首先备好鞋样,一片一片剪好,有的为美观还在每片鞋底边缘粘上一层白布条,然后把这几层连在一起,用纳底绳一针一针纳好,俗称纳底子。在人民公社时,人们随时可以看到,在干农活休息时,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们都从自已怀里拿出鞋底一针一针地纳起来。大部分鞋底都是靠在干活空隙或在饭前饭后纳好的。心灵手巧的妇女还能在鞋底上纳上各种各样的图案,看起来美观匀称。一般这种鞋底能穿三四个月。
 
鞋帮大都用青布做成,鞋里用白布,脚后跟多垫三两层。冬季穿棉鞋,形式与单鞋大同小异。也有从张北塞上买来的毡鞋。回来后上一个鞋底即可穿,这种鞋行走不便,适合买卖人站柜台脚不冷。
 
     鞋的形式很多,有豆包式、出底式、千层底、皮底。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五眼鞋、解放鞋、球鞋、力士鞋、塑料鞋、旅游鞋、老板鞋、拖鞋、室内鞋、皮鞋等。现在市场上只要卖的,农民就有钱买来穿在脚上,显示了改革开放后的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过去妇女纳鞋的场面已不多见。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穿的袜子大都是用粗白布自己缝制的。其形式很象舞台上武生们穿的薄底快靴,只是里外两层布罢了。后来有了手摇织袜机,手工可以织白色筒袜,当时农民就感到很知福了。现在农民们都穿着尼龙袜,姑娘们穿着丝袜,有长筒的、还有连裤袜,真是名目繁多。
 
     解放前,农村男子习惯在头上包扎一条白条毛巾。白色表示哀伤,相传包白头是纪念常山赵子龙的。正定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常山百姓缠白头,为的是纪念顺平候。”上了岁数的人兴戴帽壳(瓜皮帽),孩子们大都戴粗布圆帽或毡帽头。妇女们则在头上包一块蓝布或青布。新中国成立后,妇女都包上了围巾,有方形、长方形以至发展到现在的毛围巾、纱巾、马海毛巾、真丝巾等。还有年轻姑娘喜欢戴帽子的,圆形的、八角形的、有檐的、无檐的、头顶有绒球的,有上橛橛的。男青年有学生帽、工人帽、瓜皮帽、太阳帽、大檐帽、礼帽、栽绒帽、钻猴帽……品种多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朴-侗布织造文化的前世今生
还记得你穿过的虎头鞋吗?
崇明土布忆旧
做一双全世界最舒适的拖鞋
土家族男装
布依族的民间工艺——蜡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