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

    民居概述

    如果说哪一种建筑最多、分布最广,那自然要属老百姓的住房了。古民居建筑近年来不但引起有关专业人员的关注,也吸引了众多的旅游爱好者前往参观、访问。安徽徽州西递古村、水乡周庄、同里、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江西婺源农村民居等等,这些古意森森的民居在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幻之后,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图   四合院内景

 

    中国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就更加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来。但概括起来我个人认为不外乎有六种古民居形式:一是以北方为主体的四合院建筑;二是以江浙、安徽一带为主体的天井式建筑;三是以陕、甘一带为主体的窑洞式建筑;四是以广西、云南一带为主体的吊脚楼式建筑;五是以青海、西藏为主体的石头房建筑;六是以内蒙古为主体的蒙古包式建筑。这六种民居建筑基本代表了中国老百姓住宅的基本形式。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建筑正在减少和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水泥森林”。也正因如此,这些祖先们留下的建筑就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及特点

    顾名思义,四合院就是四周用若干间单体房屋围成一圈,中间留有一个院落的建筑群体,它是中国北方民居的集中体现。以北京四合院为例,由于北京四合院建筑兴起于元朝,兴旺于明代,完善于清代,其建筑布局深受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整个社会政治制度的缩影


图  常见的四合院如意门

    元朝在兴建元大都时就提出了城郭要建成方形,皇家宫殿要建在整个皇城中心位置的建城思想。四合院建设也受这一思想的影响,用房屋围成方形,以户主的居室作为整个建筑的中心。封建社会的人在社会上归皇帝管,在衙门里归上司管,回到家里归家长管,四合院的正房居住的是一户之长,一家之尊,地位当然要高,就连正房的房脊也高于其他建筑物的屋顶,这表明当时建设四合院时就反映了这种至尊至上的封建观念。


图  四合院的影壁墙


    典型的四合院民居为“三进四合院”。通常四合院宽五丈,长八丈,坐北朝南,四合院的大门大多都建在整座建筑群的东南角上。进入大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院儿,迎面是一座影壁墙,其东侧为家塾,西侧为屏门。影壁墙的作用主要是用于装饰,营造一种和谐、安逸、清净的环境氛围,使人不能将院中的一切一下尽收眼底,所以通常在影壁墙上刻些砖雕、木雕等,也在墙前植些花种草或安放假山。影壁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设法使院外吹来的气流不能直来直去。按中国风水学《水龙经》的说法,气流“直来直去损人丁”,设影壁墙可使气流在此产生一个折角,避免直来直去,起到避开邪气的作用。屏门的主要作用是与影壁一起构成一个阻隔院内视线的屏障。屏门一般由四扇或多扇门组成。进入屏门,南侧为倒座房,是客房和男仆居住用的地方。之所以叫倒座房,是相对于正房坐北朝南而言的,就是说该房坐南朝北,故称“倒座”。倒座房的北侧院墙正中开有一门,叫做二门,也叫垂花门。垂花门通常是一座华丽的砖木结构门楼,装饰精美,像一座小殿堂,有一定的进深。垂花门正面的门一般不打开,要进入内院需进入垂花门后左转或右转,进入院廊,也收作抄手廊。大概是因为家人可以在此抄手漫步而得名吧。垂花门至院内各房之间设有一圈抄手廊,冬可避风,夏可避雨。进入二门后正北是四合院中的主体建筑,是一家之主居住的地方,也叫正房。通常四合院的西厢房是供儿孙居住的,东厢房是餐厅,家里人口多的也用于住人。正房的东、西两侧各有耳房,在正房的后侧是后罩房,用于女仆居住、厨房和库房等。



图  垂花门


    那么四合院的院门为什么要开在东南角而不是开在整座院子的正中间呢?这也与中国的风水学说有关。《周易》认为“八卦中的巽位为通风之处,它就像房屋的窗口,可以通天地之元气。”在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中,地势大多是西北角高,东南角低,四合院由于房屋四周合围,下雨时院内势必积水,从东南角排水就成了很自然的事了,因此在此开门。而四合院的厕所多被安排在西南角上。按八卦理论,西南角为“煞位,有百虎星”,能带来凶祸,把侧所安排在此,用排出的污物秽气压住它,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天井式民居建筑的特点

    中国南方的民居模式当以天井式建筑为代表,尤以徽派建筑最有代表性,其特点是由四座房屋或三座房屋和一面墙合围成一个庭院。与北方四合院不同的是,由于南方人多地少,气侯炎热多雨,因此房子多为二层楼式建筑,中间只留有面积不大的小庭院,主要用于通风散热。房屋的屋顶坡面多向院内倾斜,以便下雨时雨水能向院内流淌,有“四水归堂,财不外流”之意。外面多采用高于屋顶的马头墙,有利于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蔓延。正面的楼房多为三间,正中间的称堂屋,相当于会客厅,两边分别居住主人和儿子,厢房为其他子女居住。





    窑洞式民居建筑的特点

    这种民居主要集中在中国的陕西、甘肃一带,因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的气候条件干燥、少雨,因此土质坚实。当地的黄土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保温性和适度的可塑性,而这些地方又缺少石料和木材,所以当地居民创造了这种民居形式。

    提起窑洞,人们可能会马上联想到电影中常见的延安窑洞,这种窑洞民居称为“崖壁式窑洞”,就是指在天然的土质崖壁上,先找一个理想的土坡或土塬,在向阳的边缘地区铲出一个立面,再向内挖一个深约为七、八米,高宽各约四米的洞,正面装上门窗即可用于居住。通常人们在同一等高线上挖出几层台梯式的窑洞,为避免上层窑洞的荷载影响下层窑洞,每层窑洞都是层层后退的,底层的窑顶就是上层窑洞的前庭。一般我们经常见的窑洞式民居多数是这类窑洞。


(图来自网络)
    还有一种窑洞式民居是不太常见的,叫作“天井式窑洞”。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有许多这种天井式窑洞,站在这样的“窑洞村”前,只见漫漫的黄土冈,根本看不到人家、人影,只有走近了才能看到。原来“人家居住在地下”。这是当地的老百姓在没有天然崖壁的地方,创造性地建造的另一种窑洞形式。这种窑洞的建筑方法是首先在平地挖出一个10米见方、深约8米的方形巨坑,然后再在坑壁上向四个方向挖出单孔窑洞,形成四方窑院。院内铺有砖道相通各窑,在窑院的东南角挖出一个45°倾斜坡、约2米宽的坡道,直达地面,作为出入窑院的通路。院中一侧打有水井,院中央种有树木。一般是一家居住在一个窑院,或父母与子女居住在同一个窑院中。


(图来自网络)
    干栏式民居建筑特点

    干栏式民居也就是俗称的“吊脚楼”,多见于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居住区。干栏式民居建筑是从过去的屋棚式建筑发展而来的,“层巢而居,依树积木,以居其上。”是西南山区少数民族早期的居住形式,也是现在干栏式建筑的最早雏形。过去当地居民住在大树上,其住所形如鸟巢,每天必须上下大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定居形式的出现,他们依照树上窝棚的模样造出了干栏式建筑。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建筑形式,是因这些地方常年多雨、潮湿、炎热,山多而地少,竹木材料多,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将民居建于山坡之上。干栏式民居通常分为两层,用木材做支撑,上层居人,下层养牲畜,既有利于通风散热,又能防止夜间野兽、毒蛇的袭击。


(图来自网络)
    石头式民居建筑的特点

    这种民居主要常见于青海、西藏等地区。这部分地区以山地居多,取石材十分便捷,故而产生了以石材为主的民居。

    石头民居一般为两、三层小楼,楼的一层养牲畜,二层当做卧室、厨房,三层设为佛堂。由于藏族地区的居民多崇信佛教,所以其居民中最好的房间一般都设成佛堂。房屋的外墙全部采用石头垒砌而成,外观粗犷豪放,很有特点。


(图来自网络)


    蒙古包民居的特点

    不言而喻,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的民居。它是一个用木条支撑框架,用羊毛毡围成的一个呈圆包形的房子。一个蒙古包高约2米,直径6米,包顶上开有天窗,以利于通风采光。现在蒙古包的框架多采用的是金属框架、螺栓连接,安装简便易行,适合蒙古人游牧式的生活。只是许多地方蒙古人已改变了游牧生活方式,在当地定居下来,因而蒙古包的数量在逐年减少。



    土楼式民居特点

    这种民居只见于福建省,是由于北方人因战乱南迁后与当地人发生冲突,为防卫自保而建筑的一种带有强烈自卫功能的民居。民居呈圆形,正中为族人议事厅等公共活动场所,外环共四层,一层作厨房,二层存粮食,三、四层居住人。外墙坚固难破,厚度达2.5米,外形如同一座堡垒,仅有几处大门与外界通达。楼顶建有射击洞,用于抵御外族入侵。一个建筑内可住许多户人家,有的竟有300多间房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四合院到紫禁城——为啥古建筑里厕所都在西南位?
梅兰芳故居:北京四合院的典范之作,浅析梅先生故居有多美?
古典建筑中的民居建筑之四合院
传统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住宅——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的历史文化形态】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性(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