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建筑中的思想文化

上古时期,人类以自然的洞穴、巢穴为居。通过劳动,打造简陋的石器,依捕猎为生。进入石器时期,可以加工比较精细的石器,砍制一些宜加工的树木,搭建简陋的茅蓬。在长期的捕猎、耕种,以及搭建居所的劳动实践中逐渐适应自然,掌握了加工树木的简单方法或夯筑技术(用小木棍排成排夯土,最早发现在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从深穴居逐渐向浅穴居过度,再又浅穴居逐渐向土台建筑发展。社会由群聚部落到氏族部落,及炎帝神农氏(开农耕文明)到尧帝禅让制社会。这个时期建筑所表现的形式;自然的洞穴、巢穴——地穴——半地穴——地面茅屋,及茅茨土阶。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各种哲学思想与思想学派众多。多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是太极之道的“道”的规律。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宇宙、自然、的天地万物之“道”的规律。“无”谓天地之始,与“有”谓万物之母。和常无,欲以观其妙(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它的微妙之处),与常有,欲以观其徼(可以看到事物的运行的规律)。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的统一规律。道家的思想核心,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之理。及道是天地人的运动规律。儒家的思想,是教育,是以修心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的天地人和谐思想。两汉时期,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创立。佛家的思想,也是教育,常以慈悲之心,众生平等,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等的观念,纳我、纳他、纳世界。以因果报应为辩证法,阐述世界,求得来世的福报。道教的思想,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结合古代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谶纬之学(用阴阳五行思想解经)、黄老思想形成的宗教思想。可分内丹和外丹派,共同追求人的长生不老方法。三国两晋时期,玄学思想的产生。主张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一致性,“儒道兼综”的观点。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经过千年的思想文化融合,至宋代以后,儒、释、道已经基本融为一体;形成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思想观念。数千年来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而《易经》既有天道规律,地道法则,也有人道准则。经数千年来的大圣先贤的精研阐述,易经文化今天已经成为内涵丰富,精思善辩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医学、植物学、养生学、有机建筑学、风水学、武术学等等)学派和学说。数千年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从官方到民间的思维方式,道德心理和风俗习惯。也是中国文化和历史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中国的儒、道、释等思想,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相互融合或互补形成的中国传统思想,与华夏民族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民族宗教观念传统的结合。又由于中国华夏民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从夏、商、周以来中国的宗教观念一开始就把上天的风调雨顺和下民的勤苦耕耘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尚书·洪范篇》称“谋及卿士,谋及庶民,谋及卜筮”,把天与神的意志和人的意志置于同等的地位上。周代以后,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政治天下,敬天而不信天。《论语·雍之》的“敬鬼神而远之”和“神道设教“的思想。以及儒家重视人的现实关系和利益的伦理观念,使汉民族形成了务实传统观念的特点。而且这种思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意识和信仰习惯。因此,有时信,有时不信。有事信,无事就不信。为求的庇护,不论是儒释道,不论是鬼神上帝,或是菩萨、圣母,都可信仰。这是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下,“敬畏鬼神,而不信鬼神”的实用而务实的传统思想观念。它以渗透到汉族的每个家庭之中,成为牢固的民俗习惯。

明清建筑在历代建筑发展的基础上又一次进入了建筑持续发展的巅峰。明代政治上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提倡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恢复汉唐的封建礼制。大力提倡佛、道教,其佛、道教建筑盛行。清代极力提倡喇嘛教、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给于一定的支持,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手工业生存力和技术逐步提高,商品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再加上农村土地兼并,赋税繁重,人口大量流入城镇,市场逐渐繁荣和扩大。独立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增加,庞大的市民阶层兴起,社会风习、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引起中国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增多,城镇和乡村中,增加很多的书院、会馆、宗祠、祠庙、戏院、旅店、餐馆等等的公共建筑。居住的建筑质量也不断提高,雕饰丰富的木、石、砖装饰较普遍地出现在大、中型住宅中。对物质资源或精神的需求增加,尤其是物质的需求。因为物质的增加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来补给。明清时期,山西的森林资源匮乏,森林覆盖率降至31%左右。而做为建筑资源的木材,砖、瓦、石材、土呸等材料用量,森林与土地资源逐渐锐减,因此,建筑结构趋于简化或简单,砖石大量用于建筑之上,满足了建筑需要。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全部用砖砌筑的拱券建筑——无梁殿。山西有五台山台怀镇的显通寺大、小无量殿(明万历三十四至四十年重建);二层重檐歇山顶,外观仿木结构的砖砌筑建筑。太原永咋寺的大雄宝殿;也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外观仿木结构的砖砌筑建筑、东西配殿全为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重建,两处的砖砌拱券建筑——无梁殿,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为什么中国的建筑采用木结构,而不是砖石结构,这也是与中国人早期的传统文化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定的关系。老子哲学认为,宇宙间有“四大”,即;道、天、地、人。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道家把建筑看成五行要素中的“木”;木出于土地,入于阳光,承天之雨露,向阳而生。承地之养育,入阴而生,为阴阳和合产物,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征。在易经八卦中;震为雷,方位为东,五行为木。木属阳,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长和统一的象征。古代哲学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为人所居,乃天地之气。中国古建筑多为土木结构,黄土、树木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是其有机物,及有生命的物体,含有生命的再生。有无放射物,建筑与人气交流而旺盛。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木材做主要建筑材料,是合理的选择,是理性主义哲学的必然结果。也是建筑文化现象中物的体现。符合易经“载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或易学的风水理念。

砖石结构未能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结构;一因砖石材料成本高,耗资多。砖得经过烧制,得消耗大量的木材或煤炭资源。石得开凿山体,耗工费时。成本高。所以,创造出各种新的物质产品,首先的享用者是皇家贵族阶层,仅用于皇家的重要建筑或皇家贵族的陵墓,以及军事防御性建筑。其次是富商和富豪地主阶层。用于宅第私家园林。待其材料廉价之后得以普及,才能用于百姓最低阶层。

二因文化观念,阴阳五行认为,砖石属性为土,土有阴阳之分。土能生金,及各类金属都藏在其内。金属有放射性元素,对人体产生危害。尤其是天然石材,属生土。砖是来源于土,是经过烧制,已成熟土。生土为阴,熟土为阳。石材多用于陵墓建筑,砖材料多用于地面建筑。石材建筑为无机物,及无生命力特征。砖材料建筑为有机物,有生命力特征。古人把有机物的生死看成是生命的转化。是一种新的生命的萌发。我们从古建筑中可以看到,凡是石材建筑仅用于陵墓和纪念性建筑。没有用于活人所住的建筑。到了明清时期,砖材料逐渐普及,纯砖材料建筑则用于寺庙的无梁殿或民居窑洞的居住性建筑。

三因砖石拱结构建筑的抗震性差,使用空间有限。传统的文化观念对其的认识有局限性等,所以,官家建筑一直未采用,也就没有得到普及或发展。

我们所看到的古建筑,无论是实物还是壁画和史料。从早期建筑的开间看,全部为单数。为何不是双数?这与传统文化易经中的“师法自然、法地则天”,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以及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是有一定的关系。人居住的房屋,下部有台基,四周有围护,上部有屋顶,形成一座封闭的内部空间。其内为阴,其外为阳。按易学的观念,纯阴纯阳不生不长。数字有单双,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屋顶之下为纯阴,不合阴阳平衡之道,故用单数阳补,已达到平衡。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以后的建筑。我们看到的每座古建筑正面皆为单数开间。双数开间的古建筑是很少见的。由于古建筑常以正面柱子纵向排列的两柱之间,称其为“间”。即古文字所象形地描述的是;柱与柱间形成的框架,表示柱与柱之间,可安置门、窗扇。其扇与扇之间“日、月”之光可穿行。表示其扇是可通透光亮。而不是四柱围合形成“方形或长方形”的空间。其空间,应称其为室。

古建筑的保护,要考虑其建筑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其当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转型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和利用古建筑与建筑文化。首先,依据地域、历史文化、古建筑的类型、建筑环境、生态环境等现有的客观条件,先做好建筑的修缮保护。其次,是建筑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的保护涉及范围较广,控制人流量、树木的搭配、建筑与绿化的比例、以及用水、耗能、道路的硬化、周边动植物的保护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恢复生态环境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说建筑所处在特定的自然和心理环境中,才能发挥其建筑的生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建筑,竟与阴阳五行有关!
古石、墙砖、瓦片---最靠近心灵深处的建材
17春季(4)中国古代建筑环境思想特征
你根本不知道,下雪后的嵩山古建筑有多美!
中国古建筑结构特征
中国古建筑与其哲学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