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引发的思考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引发的思考

作者:张春波


所谓“民居”也就是老百姓的“居处”,古代也有叫“宫室”至于它的名字来源如何,我们暂且不谈。有人说,建筑的历史源于民居,只是到后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级差别的出现,才产生了所谓的宫廷建筑、礼制建筑、佛教建筑、陵墓建筑等。在数量上,民居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城市的风貌。所以研究民居文化也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但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在南方与北方形成了迥异的建筑风格及结构形式,例如,南方的木结构干阑式建筑,北方的半地穴式建筑以及典型的北京四合院等。


究其建筑的生成原因,同时也结合了现代设计实践,查阅了相关书籍,以现代科技的视角,从文化、地理、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出发,去解读深奥的民居文化内涵,无论是抛砖引玉,还是有感而发,只是想与大家共飨。


大凡谈建筑的人都知道,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建筑业发展也反映了文化的发展,甚至有人说“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言下之意,也说明了建筑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正如著名的前辈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他的《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一开始便说:“历史上每个民族文化都曾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除去我们的邻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约略同时诞生的弟兄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在历史上,其他与中华文化约略同时,或先或后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及更晚的古罗马都成为历史陈迹,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地滋长发展,四千余年,一气呵成。”


的确,中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中国建筑就是在此成长起来的,正如英国建筑学家安德鲁·博尹德在《插图本世界建筑史》一文中曾指出:“中国文化成长于中国本土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之上,不受外来干扰而独立地发展,很早就达到十分成熟的地步,中国建筑就是如此方式的中国典型的组成部分,很早便发展成它自己独有的性格,这个程度不寻常的体系相继相承地绵延,到了20世纪还保持着一定的传统。”无可否认,中国建筑长期受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在建筑上尤其在民居上形成了“北屋为尊,西厢为次,倒座为宾,杂物为附”的平面矩形格局,传达一种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的意念,空间组合上注重围合、群体组织,这种建筑文化几千年保持不变并相继的发展,不言自明诠释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代表着伟大,丰富的成熟,经得起了历史的冲击。但是几千年也没有根本性突破同时也说明它受到了局限。


解读传统建筑文化还有更多的疑问需要回答。如:南方民居为什么大都选择了木结构体系?为什么平面布局大体上都呈矩形,为什么北方民居采用砖混结构?要想回答以上问题还得从文化上去分析,大家知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务实的民族。非常注重实用,很早时候也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倡导以人为本。比如上面提到的木结构选择问题,大概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①取材方便;②认为木材为可再生材料,有利于循环利用;③按“阴阳五行说”便于共生、富有亲和力和生命精神;④易于维修更换;⑤抗震性能好。其次矩形平面的选择以及重复组合构成的群落空间也许因为当时木结构形式受防火因素影响,向高空发展受限的缘故,古代传统建筑极其重视空间及空间变换,尤其在宫廷建筑,园林建筑体现更加明显,传统民居也非常重视院落空间的使用,中期采用矩形也可能有此缘故,再者便于灵活布置活动空间,另外结构形式、装饰构件式样及材料选择除了上面讲的文化因素影响之外,还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方多雨、气候潮湿、地质灾害频发,选择干阑式木结构也在情理之中了。北方气候干旱少雨,冬季寒冷选择半地穴式结构也最合适不过了,至于围合式布局这跟古代的防御观念有关,做为民居中国自古以来就怕别人窥探自己的行为,带有很强的私密意味,也近乎合情合理。以上种种情况说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总结以来大致有如下特点:①注重群落、庭院围合式布局;②强调空间的重要性;③注重实效,以人为本;④取材方便适应地理、气候变化;⑤强调家庭辈分观念的邻里乡情;⑥缺少公共空间等。


古代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也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发掘和借鉴。南方某小区规划设计就曾尝试应用传统居住理念,探索着更贴近、更符合传统生活居住环境,创作了一组院落式组合建筑受到了当地居民的好评。设计原则上遵循旧城的固有机理和演变规律,保持了传统城市空间的有机秩序及其历史延续性。力求传统与现代结合,寻觅古城区旧街坊改造的发展新路。如何处理好传统民居的风格与现代化建筑的关系。设计者着重探求了“公共空间”“庭院空间”和“私家空间”三方面的关系。通过道路四周建筑物的围合,在入口部位和中间部位留出“公共活动空间”并由步行林荫道相连组团。三两幢建筑按传统的形式围合错落,并加设院墙、院门围合出供邻里间交流的“庭院”空间。在适当的位置设置通透式小围墙为底层住宅围合出供其独享的“私家庭院空间”总体布局合理流畅,空间形态丰富,居住环境优良,市政设施完善。古建筑文化与现代生活气息融为一体。步入其中,出砖入石,红砖封壁坡屋翘檐,高低错落、古色古香、绿地鲜花、移步换景、曲经通幽,园林小品雕塑,彰显清新的自然生态环境。


设计中将车流与人流分开,车流沿外围走,人在内围走,安全舒适,低层高密度的建筑布局整合了丰富有序的空间层次。有力借鉴园林和居居“错落有致千姿百态”“小中见大精致无比”的风格。平面布局设置了传统的巷门围墙,巧妙地划分和界定了城市与组团的空间,表达了“出则市井车水马龙,入则民居高雅宁静”的效果。


延续传统院落式民居的处理手法:庭院的大门、私家花园的院门、围墙、门窗套、包括路面材料等都以地道的地方形式加以运用。沿街组团外围商店的柱基大多做“青草石”石面装饰、柱顶统一做400×400“青草石”浮雕装饰,图案采用连环画形式,内容带有浓郁的地方传说和戏曲。


底层院落式的居住遵照人的心理和审美需求,建立以家庭血缘关系为主体的邻里和朋友等社会人际关系,以多种人际交往的公共活动空间创造了满足人们社交,休闲和审美活动的精神家园,组团内以新的生态环境观念构建充满自然美的绿色环境。“以人为本”的建立具有新时代精神邻里社会的人际关系,增强住区大家园的精神认同感和凝聚力,精心设计了以回归自然艺术为主题的景观,营造富有象征、浪漫和文化品质的环境意趣;深化“规划”“景观”“建筑”相结合的环境整体设计,创造新时期居住文明;使住户一进入组团就产生家的感觉,另外使住户在有限的居住空间延伸至小区内绵延到景观空间中,以“公共空间”“庭院空间”“私家空间”的一系列空间变化更显组团的地域性,安全性。


可以说传统围合式民居是设计者多年来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结晶,它吸取传统民居的优点同时又满足了后小康住宅的六个主要特征:即“绿色”、“舒适”、“便捷”、“安全”、“多样”、“信息”。这个案例也算是发扬传统民居文化内涵的一个典型,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我们不但去研究形式,更重要是研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站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我们的创新才能更有生命力,才能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考验。一味地模仿形式(包括西方的建筑)我们只能是时代的奴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传统庭院中的中国美学
泰州住建局 泰州科学发展观展示馆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类建筑设计的启示
传统文化回归下的国内低密社区设计研究
贾平凹观展4贾平凹文化艺术展
这些「小众文化空间」,将成为你下一个旅行目的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