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理科普---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水利工程

       我国5000年文明,农业文明是主体,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传说古代尧帝让鲧去治水,鲧“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之后舜帝继续让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最后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于后世。
       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水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丰富。

       其主要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秦国修了都江堰和郑国渠。秦朝统一后,修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注重修建灌溉渠系;江淮、江汉间注重修治陂池;东南注重变湿淤地为良田;西北注重利用雪水、地下水。北魏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隋唐时期,开通大运河以利农田灌溉。元朝时期,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等。
       从古代至今,一直都在起作用的重要水利工程是大运河和都江堰,它们不仅影响了过去,也将造福于子孙后代,是我们现代水利工程参考、学习的典范。下面我们仔细介绍一下它们:
1、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 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全长约1797公里,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

       到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隋王朝决定贯通南北运河的动机已超越了服务军事行动的目的,因为此时天下已统一,隋开运河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统一全国后,格外重视这个地区,但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同时,长时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

       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畅通了数百年,这对促进大江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解决南粮北调等问题,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19世纪后,由于南北海运开辟,津浦铁路通车,加之黄河改道淤塞运河中段,因此部分河段被断航。解放后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

       而今,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其具体是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大运河从扬州到山东、河北段,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水道,将再次为我国的民族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2、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它也是全世界水文的鼻祖,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该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它们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鱼嘴分水堤:


       它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


       又称“泄洪道”,它具有泄洪徘沙的显著功能,故称为“飞沙堰”,可以说它确保了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它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宝瓶口:


       它起“节制闸”的作用,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如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通济堰等),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如黑龙滩、三岔湖、鲁班水库等)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已经存在2269年,仍灌溉着四川1003万亩农田,是我国、以至世界水利工程的丰碑。由于上游冰川的退却(日研究称亚洲冰川已减少30%),岷江来水在减少,同时岷江流域用水量大量增加,岷江有的江段已经出现冬季断流;加之灌区已从岷江流域,穿过沱江流域,而达到涪江西边,用水需求日益扩大;且沱江流域又是四川的工业区,上千家工厂聚集,该江干流和很多支流的水早已是5类污染,严重地影响了该流域人民的饮水和农田灌溉的安全,上述问题严重威胁着它的未来。
       为保持都江堰的持续发展,解决沱江流域的缺水和污染危机,四川只有尽早研究并执行引大渡河的水到都江堰从而灌溉岷江、沱江流域。近年四川已出现了四大“引大济岷”工程设想,而民间人士的第四设想在保持引水自流前提之下,取水点更低,积水量更大,且与南水北调西线调水设计争水的机会更小,无疑它可参考。都江堰的持续发展,也是四川“天府之国”的持续发展,我们祝愿它会从梦想变为现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叹为观止 古代高颜值水利工程大集合
中国古代10大举世闻名的工程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一分钟带你弄清都江堰——究竟伟大的水利工程是如何在工作
走近都江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