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心


原文:
 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译文:

追求“虚”达到了极点,坚守“静”达到了至诚。万物都在蓬勃地生长,我从中观察到了它们复归的规律。世间万物纷繁成长,各自又回归于它们原来的根底。回归根底就叫作清静,清静就叫作复原本性,复原本性就叫作常理,通晓常理叫作明白。不了解常理, 为所欲为必有凶险。通晓常理就会宽容,宽容才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才会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能归于正道,归于正道才能保持长久,至死都不会有危险。


读解心得:

老子认为:人的心灵本是空明宁静、清静圆满的,但因为纷繁复杂的物欲的侵袭、骚扰,使世人的心灵蒙尘,蔽塞不安。而要想使自己的行为复归于“道”,还原“赤子之心”,就需“致虚”“守静”。“道”的本质即是虚静的,天地万物由“道”而生,故而回归本原便是回归到虚静的状态。


“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致虚”“守静”并不是指与万物绝缘,而是一旦“入静”了,就表示对那些功名利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远地自偏”了,从而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护住一颗没有灰尘的澄明的本心。


老子的“虚静”思想有两层深意:一指人生修炼,通过排除心灵上的杂念,即内在的私欲和外界的干扰,达到人的本性的复归;一指人生态度,事物是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着的,需复归到人的本真无知和社会的原始状态中去。


老子认为: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是一切事物的起点。人“归根”之后,便可知晓自己的天性,明白自身能力的局限所在,就能抑制非分之想,戒除焦躁之念,就不会逞强循性,而归于虚静。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作静。”但是“归根”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活着,而是让生命迎合自然天性的发展。“命”即是“天命”,指万物运行变化的规律。万物回到自然规律,就能获得恒常。世间万物,各有其“常”,各循其常,共存共生。“知常”,就不会争强好胜,怨天尤人,理解了所有世间变故的因缘,就可以在内心里对一切抱以宽容、接纳之心。 而没有了固执和偏见,对事物的认识与了解自然就会更加公正和全面,就会没有任何偏私,因应永存的道法,依永存和宏大的道法行事,一生中都不会有危险和祸害。知此道理,就会知天命而行无为之为,凡事依大道而行,自然会逢凶化吉、遇难吉祥。

嫩芽新出,枝繁叶茂而成参天大树,最终还是落叶归根,重归于泥土,然后再破土而生,开始新的轮回。事物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着,这一切都是由“道”决定的。老子的“复归”“虚静”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清净自然的状态,也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悟道之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子的“道”和“德”
道德经隐藏的修炼境界和法术神通
老子:复归正道,万事方清,事事方顺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章之心得分享
老子告诉人们,不懂常理,看不清生命的本质,人就危险了
【原创连载】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之观复第十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