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博物│胡椒:昂贵的“希腊人的热情”




博物│胡椒:昂贵的“希腊人的热情”




撰文许晖


美国东方学家劳费尔在他的名著《中国伊朗编》一书中正确地辨析道:“许多由伊朗移植于中国的植物都在汉语名称的头上加着‘胡’字。‘胡’是中国对某些外国部落的通称,并不特别指某些种族……形容词‘胡’字决不能当作标志外国植物的可靠标准,名字上带有‘胡’字的植物即使是从外国来的,也不见得指亚洲西部的或伊朗的植物。”

胡椒之“胡”正是如此。《后汉书·西域传》中早就记载天竺国有“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等物产,晚唐著名的博物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更是将胡椒的产地缩小到“出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摩伽陀国是印度的古国之一,昧履支更毫无疑问是梵语的译音。

美国汉学家爱德华·谢弗在他的名著《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详细勾勒了胡椒的传播路线:“胡椒属植物最初生长在缅甸和阿萨姆,先是从这些地区传入了印度、印度支那以及印度尼西亚,然后,又由印度传入波斯,再由波斯与檀香木和药材等一起转运到中世纪的亚洲各地。”

由此可知,胡椒之“胡”,指的乃是印度,更具体地说,乃是产自印度马拉巴尔(Malabar)海岸的胡椒树的果实。杰克·特纳在《香料传奇》一书中描述道,十五世纪末,当达·伽马航行到达此地时,“正值马拉巴尔海岸处于全球香料贸易中心的时期……胡椒是马拉巴尔得以繁荣的基石,那时的胡椒对于马拉巴尔来说正像今天的石油之于波斯湾”。

此图出自1887年出版的德国植物宝典《科勒药用植物》。胡椒是胡椒科胡椒属多年生木本攀缘藤蔓植物的果实。从图中可以看出,胡椒的果实在熟透时会呈现黑红色,未成熟的时候晒干后变成黑色,这时就可以作为香料和调味料使用。胡椒之“香”来自其中含有的胡椒碱。西方学者认为“胡椒植物是被毒蛇所护卫的”。

杰克·特纳接着写道:“在基督纪元开始的时代,当伽马的故乡葡萄牙还是一片贫瘠的荒漠,卢西塔尼亚人部落向着没有帆船航行的大西洋上张望的时候,希腊水手已经大批涌向了马拉巴尔,这使胡椒有了一个别有韵味的梵文名称yavanesta,义为‘希腊人的热情’。”

胡椒传入中国的时间至迟不晚于晋代。据唐代大型类书《艺文类聚》引西晋张华《博物志》的记载:“胡椒酒方,以好酒五升,干姜一两,胡椒七十枚,末好石榴五枚,管收计著中下气。”这一记载的末句“管收计著中下气”有脱讹的文字,因此无法确知文意,但无论如何,这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第一次出现胡椒其名。

东晋葛洪所著医书《肘后备急方》中,胡椒作为药物凡两见:一是“孙真人治霍乱,以胡椒三四十粒,以饮吞之”;二是“治脾胃气冷”,“鲫鱼半斤,细切,起作鲙,沸豉汁热投之,著胡椒、干姜、莳萝、橘皮等末,空腹食之”。“鲙(kuài)”指细切的鱼肉。

综上所述,可见晋代时胡椒不仅已经传入中国,而且还被医家成熟地应用于医疗。

其实,“椒”在中国早已存在。在讲述胡椒传入中国后的传奇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梳理一下中国“椒”的前世今生。

《诗经·唐风》中有一首名为《椒聊》的诗篇,是先秦时期的晋地民歌,描写晋国的曲沃之君桓叔的实力比晋国还强,晋人视其繁衍之盛,无可奈何地发出叹息。这首诗最为形象地吟咏了中国椒的特点:“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台湾学者马持盈先生的白话译文为:“椒聊之实子,蕃衍至于满满的一升,犹之乎桓叔的力量发展得硕大无比。椒聊呀,你的枝叶真是长得太长了。椒聊的实子,蕃衍至于满满的一捧,犹之乎桓叔的力量发展得庞大而雄厚。椒聊呀,你的枝叶真是长得太长了。”

“聊”是无意义的语助词,椒聊就是“椒”。椒同重阳节登山佩带的茱萸一样,最显眼的特征都是结的果实“聚生成房”。其实,所有的中国椒都是花椒,现在我们日常食用的辣椒原产于中南美洲,明代末年才传入中国。

此图出自15世纪法国手抄本画家布西科大师为《马可·波罗游记》所作的一幅画稿,年代为1410—1412年,描绘了肤色黝黑的印度土著为葡萄牙殖民者采摘胡椒的景象。这幅画中,胡椒长在树上,实际上胡椒是藤生植物。17世纪时,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港口被荷兰人和英国人夺取。

一说起花椒,读者朋友们立刻就会明白“聚生成房”的含义:花椒的果实极小,一个个簇生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串,“房”形容的就是植物果实的“串”。因为果实又多又密,花椒因此就用来比喻繁衍众多,就像《椒聊》中吟咏的桓叔的后代“蕃衍盈升”、“蕃衍盈掬”一样。

针对《椒聊》一诗,西晋学者陆机有一大段注释,乃是古人对“椒”的总结性陈述:“椒树似茱萸,有针刺,叶坚而滑泽,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树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著饮食中。又用蒸鸡、豚,最佳香。东海诸岛亦有椒树,枝叶皆相似,子长而不圆,甚香,其味似橘皮。岛上獐、鹿食此椒叶,其肉自然作椒、橘香。”

由此可知,花椒早就被中国古人用来作茶或者作为食物中的调料。《艺文类聚》引范子《计然》曰:“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秦椒出天水陇西,细者善。”这是古时两种最著名的花椒,即蜀地出产的蜀椒和秦地出产的秦椒。

汉代皇后所居的宫殿称“椒房”或“椒房殿”,殿内四壁用花椒子和泥涂抹,取其温暖、芬芳之意,但更重要的是,取花椒多子之意,祝愿皇后生育更多的皇子。同样,作为花椒多子之意的延伸,古时农历的正月初一,子孙们要用椒酒和柏酒祭祖,同时敬献给父母,祝愿父母长寿。

除多子之意之外,花椒因其芳香,还成为男女间爱情的象征。《诗经·陈风》中有一首名为《东门之枌》的诗篇,描写陈国的小伙子和一位姑娘良辰之时聚会歌舞,最后两句是:“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荍(qiáo)即锦葵,从小伙子的眼中看出去,姑娘就像锦葵一样美丽;姑娘也看中了小伙子,于是赠给他一束花椒。当然,“贻我握椒”也可视为原始时期的自由交合习俗,并祈求婚配和子嗣。

蜀椒与崖椒。

“椒”在中国文化谱系中的象征意义是如此美好,以至于今人生造了一个词“椒乳”,用来歌颂年轻女子的美丽乳房。需要说明的是,古时并无“椒乳”一词,而在今天的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中却几乎泛滥成灾。

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第二章《玉壁月华明》,其中写道:“(段誉)斜眼偷看那裸女身子时,只见有一条绿色细线起自左肩,横至颈下,斜行而至右乳。他看到画中裸女椒乳坟起,心中大动,急忙闭眼。”

又如《鹿鼎记》第十一回《春辞小院离离影 夜受轻衫漠漠香》,其中写道:“韦小宝将钵中的蜜糊都敷上了她伤口,自己手指上也都是蜜糊,见她椒乳颤动,这小顽童恶作剧之念难以克制,顺手反手,便都抹在她乳房上。”

有网友认为:“‘椒乳’的本义是‘香乳’,‘椒’用来比拟乳房的味道,而不是用来比拟乳房的形状。”“椒”固然有芳香之意,即荀子在《礼论》篇中所说:“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芬是芬芳,苾(bì)是芳香。但按照常理,对女性乳房的第一感受必定诉诸于视觉形象,而且释义为“香乳”,乳房的香气只有最亲近的爱人才能够嗅到,不可能成为大众对乳房的第一印象。因此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同时,如果说“椒乳”乃比拟乳房的形状,那么花椒子极小,拿来作比实在不伦不类。

我怀疑“椒乳”这一生造词是出于有意的误写,原写作“菽乳”,是豆腐的别名。相传豆腐始于西汉淮南王刘安,元末明初学者孙作所著《沧螺集》中有“菽乳”一条:“豆腐本汉淮南王安所作,惜其名不雅,余为改今名。”孙作同时赋诗一首,其中吟咏道:“戎菽来南山,清漪浣浮埃。转身一旋磨,流膏入盆罍。大釜气浮浮,小眼汤洄洄。顷待晴浪翻,坐见雪花皚。青盐化液卤,绛蜡窜烟煤。霍霍磨昆吾,白玉大片裁。烹煎适吾口,不畏老齿摧。蒸豚亦何为,人乳圣所哀。万钱同一饱,斯言匪俳诙。”“罍(léi)”是盛酒或盛水的青铜或陶制的容器。

此图出自1572年德国出版的六卷本世界首部城市地图集《寰宇城市》,由来自科隆的传教士乔治·布劳恩和画匠弗朗茨·霍根伯格共同完成,描绘的是印度马拉巴尔海岸卡利卡特港的繁忙景象。卡利卡特港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出口的主要货物为胡椒和生姜,最初由阿拉伯人控制该地区的贸易,16世纪达·伽马率领葡萄牙人夺取了这一地区的控制权。这幅图描绘的就是葡萄牙人利用各种类型的船只运输胡椒和生姜的景象。

在古代,豆类总称为“菽”,戎菽指山戎种植的大豆。此诗吟咏豆腐的制作过程及其制成后的形态,比之于“白玉”,其美味又比之于婴儿所食的“人乳”。豆腐因此又有白璧、软玉、乳脂、豆乳、脂酥等等别称。而这一切美誉,都可比拟年轻女子的美丽乳房。孙作更名的“菽乳”一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豆腐的极致美称。同时,日常俗语中把占女人便宜称为“吃豆腐”或“吃女人的豆腐”,所有的辞典都没有给出这一俗语的语源,我很怀疑其语源就是由“菽乳”而来。

而“菽”和“椒”两个字又极其相似,一为草字头,一为木字旁,极易混淆。如今已无法考证哪位武侠小说家或言情小说家最先使用“椒乳”的称谓,但他要么一时眼花看错了字,要么就是蓄意而为,因为当“豆”字代替“菽”成为豆类总称之后,“菽”字便废弃不用了,这位小说家生怕读者不认识“菽”字,同时又因为“椒”在中国文化谱系中的意象实在太过于美好,于是将错就错,将“菽乳”改为“椒乳”,从而成就了一桩美丽的错误。这一错误也反证了“椒”(花椒)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这就是中国椒(花椒)的前世今生。而在晋代胡椒传入中国之后,因其异域情调,胡椒立刻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调料,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菜肴的烹制方法,比如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的记载:“(胡椒)形似汉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

唐代时,胡椒的价格非常昂贵,以至于胡椒拥有量的多少甚至成为衡量一个朝廷官员是否富有的标志。据《新唐书·元载传》记载,唐代宗的宰相元载骄横恣肆,贪得无厌,被唐代宗诏赐自尽后,“籍其家,钟乳五百两,诏分赐中书、门下台省官,胡椒至八百石”。钟乳即钟乳石,可供药用。据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贞观政要·纳谏》篇记载:“贞观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上疏陈得失,特赐钟乳一剂,谓曰:‘卿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堂堂太子的教养之官,也只能得到唐太宗御赐的一剂钟乳石,可见其珍贵,而元载家藏的钟乳石居然达到了五百两之多!家藏的胡椒更至八百石!石(dàn)是计量单位,按汉制,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八百石可谓天文数字。不过也可见即使在上流社会里,胡椒也是一种奢侈品,元载因而才像聚敛钱财一样聚敛胡椒。

和古代中国一样,在古代西方世界,胡椒也是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奢侈品。杰克·特纳在《香料传奇》一书中记载了一则考古发现:“人们能够叫出其名的第一个胡椒的消费者不是用香料来做佐餐的调料,那是一个早已失去了肉体享乐的人,事实上那是一具尸体,是拉美西斯二世(他也许是埃及最伟大的法老王)的皮和骨头,在他公元前1224年7月12日去世的时候,有几粒胡椒子被嵌入了他大而长的鼻梁中。”这个考古发现也揭示出胡椒从热带的印度南方传入埃及的时间惊人得早!

而且,香料的发源地对中世纪的西方人来说全都有着神秘的传奇色彩。杰克·特纳引述西班牙基督教神学家伊西多尔的话说:“胡椒植物是被毒蛇所护卫的,收获者在放火烧林中草丛时驱走了这些毒蛇,从而也使胡椒子带上了那种特有的黑皱皮。”这种看法并非伊西多尔一人独有,在本书后续章节中,我们也将屡屡发现,几乎所有的香料之树都被毒蛇所环绕,所守卫。

拉美西斯二世像。

有一种极为流行的通俗说法,正如威廉·涅匹亚所著《世界探险史:香料、珍宝的探寻》一书中所写的:“早在1400年代时的生活水准,却远非现代的我们所能想像。当时,冬天极难获得新鲜肉类,除少数特权阶级偶尔可自狩猎者手中购获野鹿之类的猎物外,大多数人只得食用风干或熏制的肉类,而这种肉质地坚硬,有腐烂味,如欲增加美味,只有赖香料来调味。但胡椒价格极高,与金价竟相提并论,且常需用黄金才能换得。”

但是,据杰克·特纳的研究,却并非如此简单。在《香料传奇》一书中,他认为除了调味之外,“香料还被用于广泛的目的,诸如召唤神灵、祛病驱邪、防止瘟疫等。它们还可以重燃衰微的欲火……作为药物它们有着无可匹敌的名声,它们被比做忠实的信徒,比作可以扇起火山般情欲的种子”,比如胡椒就普遍被认为具有催情的作用,杰克·特纳又写道:“17世纪时尼古拉斯·韦内特曾对其效用总结道:‘胡椒,通过耗散多余的体液……使自然倾向于冷和湿的生殖器保持温和与干燥,通过促成一种恒定的温度,增强了生殖能力,同时也给两性交合带来更多乐趣。’”

总之,在古代西方人的心目中,香料的特性极其复杂,“一种感官、情绪和情感的需要;起源于朦胧的味觉和信仰的领域”。

欧洲在胡椒传入之后,西餐的最后一道程序就变成了胡椒和盐一起撒在盘子里的食物上;而在西餐成为现代中国人的时尚之前,很少有人能够吃惯胡椒,这可真算得上是数典忘祖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识调料 懂料性(香辛料)
烹调中经常使用的植物香料
常见香辛料及其在酱卤制品中的应用
常用卤菜香料的作用及特性(详)
生活中常用的辛香料有哪些?
木乃伊用来塞鼻孔的胡椒,是如何风靡全球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