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戏台:戏曲与古建筑,演绎历史沧桑!

戏台,又叫戏楼,专供演戏使用的建筑。中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古戏台也随之发展。

大大小小的戏台,一部部经典的呈现,就如当地人民的生活缩影,台上台下的人不断变化,剧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古戏台却巍然屹立,经千年风雨、历百年沧桑。

中国古戏台的历史与发展

戏台是戏曲表演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产物,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

中国戏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鬼神和宗祖祭祀、《诗经》、《汉乐府》时的民间小调。秦汉时期,戏曲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比较重要的祭祀典礼上出现的一种元素。

最早的戏台是以广场、厅堂、露台的形式呈现,进而才有庙宇乐楼、瓦市勾栏、宅第舞台、酒楼茶楼、戏园及近代剧场和众多的流动戏台,从侧面展示出了我国戏曲的发展。

宋金时期,杂剧、院本、诸宫调出现后,演出形式由平地登上戏台,但戏曲真正趋于兴盛以至成熟,是在元杂剧和明清话本小说竞相登台之后。

元代,杂剧大为发展,戏台遍及晋南各地,保存至今的还有八座,大都有确切年代可考为研究中国戏曲史的发展和表演形式、戏台的建筑形制提供了重要佐证。这在全国各地还是极为少见的。

戏台创建的初期,沿袭着宋、金时代的献亭三面围观之形制,后期则发展成为一面观的乐楼。

元代戏台多为一间,基本是正方形,其结构粗犷质朴,严谨规整,无前后场地之分。元代后期至明代的戏台扩大为三间,戏台开始有了前后台之分,增大了表演区。

前后台之间有立柱隔板。檐板装饰讲究,多以雕刻花鸟、人物为主,式戏台。台口由方形变为长方形,山墙前设左右八字墙,为台口音量外泄创造了便利条件。

结构多为四角立柱,上施大额枋结成井架,枋上设斗拱称托屋檐,梁架多为角梁、平和藻井组成,既有承载能力,又有装饰作用,稳固而富丽。

清朝初期,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激增,文化活动的需要和戏曲的高度繁荣,戏台的建设堪称空前绝后,其数量和规格也是绝无仅有。

清代的戏台多为三间,左右邻建相连的耳房,也有五间的,还出现二连台、三连台、品字台、双层台、过道台等,还出现双幢叠加戏台。其最大的特点是精雕细刻,宏大华丽,有的戏台两侧还建有看楼。

戏台上的戏曲壁画、彩绘、木雕、石刻等,具体形象地描绘出剧目、人物、脚色、脸谱、服装、道具、舞台调度场面诸方面的状况。

台柱上的戏曲楹联,显示了人们对戏曲艺术各方面的审美意识、道德伦理、艺术情趣及社会功能的认识和理解。

戏台上的艺人题壁,留下了班社(名称及组织机构)、剧种、剧目、演员、脚色行当、脸谱、服饰、乐器、道具、纪年(演出时间)、戏诗等墨迹,提供了艺人演出生活和心理活动的情况。

戏台碑记记录了当地戏台的修建过程、规模和戏曲活动的一些常规和特性。同时,也记述了各种乡社组织活动等更加广泛的社会背景。

明清时,村村有戏台,戏台占据着村里的中心位置。就其分布来看,极为广泛,从城市到农村,大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几乎都设有或大或小、或今或古、或繁或简的戏台。

八面曲风戏台

戏台文化比一般古建筑的内涵更丰富,应深入挖掘。近年来,各地保存下来的古戏台,有的年久失修,有的则消失在人们的视野。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及习俗已被逐渐遗弃,古戏台面临“曲终人散”的尴尬。

如何保护、复原、重修这些古戏台,让古戏台重获得新生,从而更好地推动古戏台的创新应用和工艺传承,成为了当代木雕与建筑匠人不可推脱的使命。

八面曲风戏台原址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时任徽州知府为马步蟾,字渔山,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功臣馆提调、贵州道监察御史。

道光四年(1824)来任徽州府知府,渔山自幼素爱越剧,亦对徽剧喜爱非常,为振兴徽剧文化,举全县之力,聚集四方工匠,兴建八面曲风戏台。

戏台前后双面,相传是为了让两班戏班同时演出,孰面观众多孰面戏班获胜,以此决出魁首戏班。

戏台通面阔17.6m,通进深12.5m,建筑高度16余米,柱中占地面积220平方米,其雕花工艺十分精美,做工极致讲究,结构极为精巧,并设有多处藻井,堪称极品戏台

期待古戏台“活”起来、“唱”起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几尺方台,经久流传,唱念做打,演绎说不尽的故事......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未来建筑的产业链孵化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建筑产业链企业提供服务,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建筑+互联网+文化的产业生态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浔古戏台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祁县(任村关帝庙)
从古戏台看山西戏剧的发展(转载)
古戏台营造技艺
【魁阁学社】戏台、节律与村社:明清太行东麓原曲龙王庙剧场研究
王国华:山西古戏台的前世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