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山屯古建筑群

云山屯古建筑群,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类,编号398/Ⅲ-204,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明。地址:贵州省安顺市。

云山屯古建筑群位于安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代军屯村寨建筑,始建于明代初年。

云山屯古建筑群分云山屯和本寨两部分。云山屯地处峡谷,以两山为屏障,在山谷建东、南两屯门。东屯门上建歇山式门楼,连接拱门两侧以料石砌筑的屯墙,依山势蜿蜒而上,直抵悬崖。屯墙上有垛口,内设石阶上下,各险要角位分布十四个哨棚。云山屯是一个典型的易守难攻的古屯堡。民居为石木建筑,顺山谷缓坡地营造,分单体、三合院、或平行排列。

屯内街道为石板路面,两侧是石头柜台的商号,沿街的四合院、三合院均有石墙围护,屯内有四通八达的石巷连接各家各户,构成屯墙、院墙、民居为一体的自成封闭的屯堡防御体系。屯内还有高台戏楼、财神庙、祠堂、中药铺以及完整的民居建筑,每个单体建筑和院落置垂花门、雕花隔扇门窗等精湛的木雕、石雕工艺,都是江南建筑风格与当地建筑结合的产物。

云山屯本寨寨中民居靠青山坡依山而建,前以三岔河为屏,后靠青山坡为障,三合院、四合院相套,院角砌筑七座高层碉楼,布局严谨,结构坚固,主次有序,方便生活。

寻访时间:2014/11/20。

评定星级:★★。

云山屯古建筑群包括云山屯和本寨,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东南八公里。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军屯村寨。始建于明代初年。屯寨自建成以后,几经战乱烟火和自然侵蚀,逐年均有修葺和增建。屯寨内的屯墙、街巷、宅院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完整,犹如一部古代屯田文化的百科全书。

云山屯古建筑群,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类,编号398/Ⅲ-204,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明。地址:贵州省安顺市。

先上了云山屯。地势险要,已经决定了云山屯的作用。门楼和屯墙护卫着这座屯堡,而生活区的安谧,想来不会是今天的那种冷清。

云山屯似乎在为成为旅游热门景区而努力,埋设管线,大兴土木,与一个空壳化的屯堡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没有足够原住民的云山屯,又会怎样?

冷清的云山屯,或许影射出类似景区的本质性的问题,为旅游而开发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景区,空壳化,逐渐向人造景点过渡的设计,最终会损害其文化属性。

山下的本寨,也在进行着同样的施工。比较于云山屯,本寨的生活气息似乎要浓厚些。至少,这里有农妇在田地劳作,有老汉在街角闲聊,房子里有住户,商铺里有伙计。至少,这里还是人世间的组成部分。

历史

黔中安顺云山屯,酷似一部历史书。其“书”生动形象地记载一个“屯堡文化圈”数百年的建筑史、军事史、文化史、经济史、民族史……

顾名思义,“屯”是驻兵的地方。云山屯的种种建筑物,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它的城墙及城楼,从民间传说及风化程度,判为明代军事建筑当无什么问题。屯上古堡形“云鹫山寺”的建筑手法与平坝天台山“伍龙寺”如出一辙。亦文亦武、半军半教的天台山伍龙寺建于明万历年间,这有修建题记作证。由此推断,同为屯堡人修建的云鹫山寺建于明代应当可信。有人说,屯中民居及街道也都是明代建筑,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实访得知,现存民居建筑,是屯堡人的后裔陆续修建的。多数为清代建筑,民国年间及解放以后修建的民居也不算少。无论是何年代建筑,都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军事特色,即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盛产之石礅奠基、石块砌墙、石板盖顶,且隐蔽留有枪眼,有的还建造碉楼。然而,它们毕竟是民居,不可避免地保留着徽派建筑的遗风。在中国南方建筑史上占有支配地位的徽派建筑,对江苏、江西影响极大。来自“两江”地区的屯堡人将徽派建筑文化带上贵州高原,营造四合院,巧建垂花门,精雕石柱础,细刻木窗花……可惜因受经济及地理条件的限制,规模小了一些,有的也不那么规整,但其建筑形制及工艺,同徽派建筑别无二致。

这些来自“两江”地区的屯堡人,大半是明初“调北征南”、戍守滇黔驿道的屯兵。在此前后亦有来者。这从屯堡人后裔的家谱及口碑可以得到佐证。也就是说,屯堡人是出于军事方面的原因从“两江”地区迁到贵州的。他们的行动本身就是一部轰轰烈烈的“屯堡文化”军事史。

战时为兵,平时务农,闲时搞些从其故乡带来的文化娱乐活动。其主要活动项目便是春节期间演唱的面具戏。此戏因不搭台、平地演唱而称“地戏”。“地戏”又被人称“军傩”,剧目尽是武戏,强烈表现屯堡人的尚武性格。来自不同地方的屯兵,有的信佛,有的信道,故云鹫山寺既有“玉皇阁”又有“观音殿”,特别是还有“关帝庙”。在屯堡人到来之前,当地据说是没有这种宗教文化的。引人注目的是,屯堡人的妇女服饰,数百年来很少变化,依然长袍宽袖,右衽大襟,常被外人误为“少数民族”。说是明代服装,一点都不勉强。但在笔者看来,此种款式的明代服装可以上溯到元代。元为人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所建,蒙族服装盛极一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蒙族以游牧为主,无需下田干活,故其服装缝成长袍,白天当衣穿,晚上作被盖,骑马上下也方便。屯堡人的妇女服饰,堪称服饰文化史的珍贵资料。

实地考察发现,云山屯中的居民,有众多的经商者。街道两侧民居,皆建石板铺面,表明都做生意。据说,云山屯中的屯堡人善于纺纱、织布,不少人家竟以此道为业。其纺织技术无疑是从“两江”地区带来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由军转民后从事农业生产,但不知怎的,好像总是不如做生意在行。此风甚至一直延续至今。今云屯山中的许多石板房是长年锁着的,人道房主举家外出经商去了。此举亦颇具研究价值。

常住云山屯的居民,有相当一部份不是屯堡人的后裔,而是自称在云山屯地区住了二三十年的苗族人。一位熊姓苗族老翁称,其人黔始祖最早住在此山上。后来,“调北征南”,大军人驻,被屯兵迁下山,山上修起了营盘。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他们以贫雇农的身份,分得屯中地主的房子,又从山下搬了上来。解放前,他们与屯堡人的后裔不开亲,甚至与苗族内部的其他支系也不通婚。现在变了。他家现有苗族、汉族、仡佬族等几个民族成份。苗族中又有所谓的“大花苗”、“小花苗”、“红线苗”。因此,他说:“我家是真正的民族团结大家庭!”

屯堡集萃

王朝遗影秋阳暖暖地泡着古朴的本寨。庄稼已经收割,翻耕后的稻田弥散着泥土的清香。天空明彻,青山妩媚中透出安详。

村后一峰突兀,犹如古代少女高绾的发髻,当地人叫它“妹儿顶山”。这山与远处高峨峻峭的云鹫山相连,构成“云峰八寨”的天然屏障,有着雄关险隘的磅礴气势。大山阻隔了外界的喧嚣,有幸为我们保留了“屯堡”这份大明王朝“调北征南”的历史文化遗产。日暮西斜,云鹫山那一线黛色似乎执拗地显示着大明王朝的背影。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驻守云南的元朝降臣梁王把匝瓦密举兵叛乱,云贵边陲局势动荡不安。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率30万大军征讨云南,这就是史称“太祖平滇”的战争。叛乱平息后,为了巩固西南边防,朱元璋令这支江淮亲军屯守在云贵两地,尤以“滇之喉、黔之腹”称誉的安顺居多。据《安顺府志》载,安顺一带“有八十二屯、一百七十四堡”,还有众多的哨、所,可见当年屯军规模之宏大。600年来,这些屯军及其后裔在黔中大地上繁衍生息,固守着祖先遗留下来的江淮汉族传统文化,形成了贵州独特而罕见的“屯堡文化”。

本寨的村口立着一块石碑,上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山屯本寨古建筑群,2001年8月8日立”。本寨的知名度远不及离它数十里的天龙屯堡古镇,那里已成旅游景区,门票20元。而本寨目前还没有形成浓厚的商业化气息和满街拥堵的人流。

本寨的建筑有着十分显著的明代军事堡垒遗迹和悠久的江淮古风。走进寨门,石板小巷逼仄曲折,两侧是石片高筑的围墙,一层层铺叠着,十分坚固。如果不熟悉这里的路径,真像走进了八卦迷宫。几座高耸的碉楼,巍然立在石片屋顶上,俯视远近,互为犄角之势。明碉暗堡,石径幽巷,森严壁垒,处处潜藏杀机。这样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冷兵器时代几乎无懈可击。

村子里很难碰见人,石头古巷错综复杂,连洞开的院门都没有见到人影,偶尔钻出一条狗,向你摇着尾巴,眼光和善,毫无一点恶意。

屯堡四合院主体建筑一般称正房,居于纵轴线上,砌有一至三尺高的台基,左右两厢的台基稍降,倒座的台基更降,几乎与天井石院平齐。正房一般面阔三间,明间为堂屋,正壁设香案神龛供奉祖宗天地牌位。堂屋是一家人祭祀、聚餐和议事的重要场所。堂屋的边房由家中主要成员父母、祖父母居住,左右两厢则为子女、儿孙辈居住。因为要畜养耕牛———屯堡人往往在左右两厢与正屋交接的拐角处或朝门两侧辟一暗室作为牛槛。

屯堡民居建筑的构架为木结构穿斗式,悬山顶,内部间壁和前楹的门庭均用木板装修,后檐墙和山墙则以石块砌筑,屋顶用山间常见的薄石板铺盖,就地取材,既省工省钱,又能造成一种既厚重又轻灵的视觉效果,石板呈现菱形铺盖,有整齐而生动的韵律感,屋脊用小青瓦装饰,使白石板材的屋面轮廓清晰,不显得单调呆板。

本寨的这些古宅,不论地位高低抑或穷家大户,几乎家家都有雕饰精美的垂花门楼,图案多为琪花瑞草、吉兽祥鸟,那一派温柔的江淮情调,无不镌刻着怀乡的暖意和尚美的情趣。当年驻守在这里的明军和家属,面对着敌视的眼光和格格不入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他们的心灵是孤独的,天长日久,谁不怀念江淮故地。回不了家,于是,在石头城堡里盖起了一座座江淮风味的庭院,盛满故乡的春江花月、彰显文治武功的辉煌。在那些古老的四合院里,乡音乡俗一代一代地传袭着。

杨家大院是很典雅的四合院,古香古色,每一个细节都很讲究。正房门额雕花枋板上刻着“孝弟根本”“言行枢机”8个字,门斗上刻着“鼎”“新”二字,连天井正中的方块石板都雕刻着“太极图”,甚至角落的水漏也精细地雕刻着青龙的花饰,足以读出当年庭院主人的良苦用心,诠释着耕读传家的江淮遗风。二楼木栏上挂着金灿灿的玉米和红彤彤的辣椒串,在古老的天井中是最温暖、最祥和的色调,也是一道很诱人的风景。那是屯堡人家衣食无虞的写照,家家户户都有。堂屋供奉着祖宗牌位,两侧贴着大红对联。对联的尺幅和书写,都显出江淮官宦的儒雅和气魄。供桌上一对大红烛,烛光的暖意,映照出世代的荣耀。如果不是门楼旁幽幽的十字箭孔,泛着战争的冷光,显示着当年环境的险恶,在这充满江淮情调的温馨庭院里,谁会想到这里是关山重重的贵州高原?

建筑文化

明王朝为了制止内患,巩固边陲和减轻驻防军队的粮饷负担,实施屯田制后,官兵民众,跑马圈地,聚伍为营,聚族而居,立栅建寨,一个个屯堡村落在安顺的山野林间出现。几十万人的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就这样相继聚落而成今天的屯堡建筑群体。屯堡人利用安顺一带碳酸钙岩层的丰富资源,从简陋的栅栏式建筑,演变成封闭式建筑结构。以石头寨墙或村民房墙连体,再配上碉楼、碉堡,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建筑群体。

屯堡建筑的选地讲究风水堪舆。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地势干燥,视野开阔,水源方便。左右有大山“关拦”,坐向以南北为宜,要符合“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山关人丁水管财”的五行学说要求。对屯堡人来说,传统的天文地理对人生命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被视为“万年龙窝”的居屋,如果不讲究风水龙脉,不注重相生相克,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财源命运,还会牵连到全寨的兴旺发达。这种习俗心理无疑对促进屯堡人的内聚力起到无形的作用。

安顺一带多山多树,岩石以沉积岩为主。其石材薄厚多样,硬度适中。屯堡人选择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那是为生存而作出的明智决定。他们深知,军事镇压并未带来永久的和平,环顾左右,反抗之事不绝。仅从明到清,大大小小的“焚烧屯堡”事件就不下数十起。如此险恶的环境,选择坚固而又阻燃的石头来建房,不能不认为是屯堡人生存智慧的一种选择。

屯堡村寨平面布局以一条主巷道和多条支巷道,将各家各户连成片,形成城堡式的结构。各支巷道只有一个口通往主巷道,构成“关门打狗”之势。民居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的特点,由正房、厢房、围墙连成一门一户的庭院。结合特定环境的需要而加以改进成全封闭式的格局,从燕窝式到城堡式到城堡碉连结体式。在各种式样的独立庭院中,天井不仅是家庭活动的场地,更是防止进犯敌人纵火的措施。屯堡人的建筑观念,把防卫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在房屋平面布局上,屯堡民居强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屋面覆盖的石板讲究美学的几何结构,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平稳和谐、包容宽纳的审美观念。其住房分配既讲究实用性又充分体现内外、长幼、主宾的儒家纲常伦理,从而制约和维系着家庭和社会的人际关系。

正房是屯堡民居中的主体建筑。是敬神、祭祖、会客、起居的主要场所。分三间、五间、七间不等。其立柱有五柱落脚九个头和七柱落脚十一个头等,其头、脚数均为单数。建房立屋,是屯堡人心目中一生追求的目标和大事。讲究礼数方规的屯堡人很看重破土动工、立柱上梁、盖瓦装修的日子。万事俱备之后,要请风水先生来推算选出黄道吉日为动工之日。

基础完成之后,上梁是最庄严最隆重的日子。这一天,主人上下忙碌,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要来朝贺。届时,要举行庄重的仪式,把一生的希冀寄托在美好的祝愿中。祝毕,放鞭炮。帮忙的人用绳子将梁木吊拉上去安好。主人在屋顶向围观的人群抛撒粑粑(称抛梁粑)和糖果,让亲友乡邻一齐分享甜蜜生活的快乐和吉庆日子的喜悦。生活在冰凉石头世界的屯堡人,把追求幸福美满希望家业兴旺的生存需要,寄托在构筑遮风挡雨的小屋新居上。用朴素虔诚的祈祷去感动命运之神,去实现创业发家的沉重使命。


分享:

11

喜欢

0

赠金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歷史文化古跡——貴州安順雲山屯古建築群(二)【圖文】
云山屯古建筑群——明代军事屯堡建筑的典型代表
【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
700年前戍边人的生活遗迹——云山屯古建筑群
文化常识备考(八)
南方浙江二层仿古传统古建筑四合院民居建筑施工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