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法自然思想在我国治水文化中的运用:大禹治水、郑国渠、都江堰

“道法自然”思想,源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根据其另一种说法,道性自然。常常误解成道法/自然,其实道法中间是分隔的,道/法/自然。大道效法一定的原则,遵循自然本来的规律。

道法自然书法

我国的治水文化源远流长,第一部水利通史《史记·河渠书》, 记载了大禹治水开始到汉武帝黄河渡口的治水历史,遵循自然规律,因势利导,体现了“道法自然”思想。历朝历代,有学者认为独特的治水文化促使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因为分裂的多个小国应付水灾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所以治水文化有利于形成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和稳定的政治结构。

“善治国者,必重水利。”兴修水利历史绵长,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治水文化,逐渐演变成人水和谐的主旋律。

举三例说明道法自然思想的具体体现:

大禹治水,顺势疏通河道

尧在位时,黄河流域发生严重水患,庄稼、房屋都被淹。尧经过部落推荐,让鲧治水。鲧治水九年,没有制服洪水。因为他更多侧重造堤筑坝防水,导致防洪水不力,水灾更加严重。舜发现鲧治水无效,杀鲧,让鲧的儿子禹治水。

大禹治水开渠排水

禹与父亲的做法截然不同,他先实地考察,遵循河道的梳理原则,侧重疏通主要江河的河道,主要是改道石川河,在荆山塬断处与渭河之间修上引水渠,打开一条断塬处的豁口,再开渠排水,引河水南流。将石川河由以前的东流入洛,改为南流入渭,引导河道之外的洪流归入大海。

一心治水,三过家门不入

修建郑国渠,无坝引水到洛水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修建郑国渠,当时韩国是个小国,畏惧秦的强大,本想献策派水工兴建河渠削弱秦的国力,但恰相反,历时十年,郑国渠为秦王朝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它位于关中地区(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部),以泾水作为水源。

西边引水后,选择产生各段段干支渠的“段长”,和斗渠的“斗长”,引水灌溉,最终水流入洛水。最先开始引水口位于“瓠口”(今陕西王桥镇上然村西北部)。后来河床不断更迭,引水口也跟着上移,这也体现着“道法自然”思想。我们今天对灌区的管理也在延续历史模式,郑国渠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无坝引水灌溉工程之一。

今郑国渠成了文化遗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人水和谐

由李冰父子组织修建。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无坝引水,历时八年修成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体现了顺应事物本身规律,与自然本身原则相协调的思想。

李冰父子在修建过程中与大禹治水相仿,都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水势进行了实地考察。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畅东流,从而一方面能灌溉东部地区的农田,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西边的江水泛滥,修建了宝瓶口,第一步的引水工程,成为了治水患的关键步骤。

今天的宝瓶口仍在发挥它的分流作用

鉴于岷江东部地势偏高,江水东流出现障碍。于是李冰为保证江水流量,进行分水引流,修建鱼嘴。于是江水被分成两支,一支顺着江水而流,称为外江;一支流入宝瓶口,用于分水流并进行良田灌溉。这样外江和内江各起作用,使巴蜀地区水患减少,又利于农业生产。

分水引流,江水被分成两支

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稳定,李冰在鱼嘴分水堤的末尾处修建分洪的飞沙堰。为减少泥沙沉积在宝瓶口周围,飞沙堰运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调节水量。

远瞰都江堰,人水和谐

可见道法自然思想对后世治河影响极大,要对自然和水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成功的治水经验都是遵循水流河道的原有规律,才能让水保持为人类造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除了都江堰,其他三个是谁
陕西这条渠,堪比都江堰,从秦朝走来,至今熠熠生辉、琼浆玉露
李冰父子什么时候开始修建都江堰
中外水利工程史话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除了郑国渠,还有哪几个?
古代水利工程,生态水利的典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