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漳浦窑之一,罗宛井,祖妈林
               漳 浦 窑

 漳浦位于福建东南部,东、北面以九龙岭、玳瑁山与厦门、漳州二市相隔,西面以梁山、黄炉山连接平和、云霄二县; 东南面即为台湾海峡。120公里的海岸线形成了三个狭长的半岛和三个海湾,境内拥有鹿溪、浯江、南溪等六条东注入海的河流。 高山、丘陵、平原兼备。西南面的梁山,唐代被认为是“闽中之望”,在古籍中是一座神秘的山,有野人,大象出没,梁山西侧的盘陀岭,自古就是中原往岭南的主要通道, 汉代在这里设置过蒲葵关,是东越和南越相拒的分水岭,南朝齐武帝在即位前曾避难于山中,为此梁山的主峰被 称为齐帝石。历史上这里被认为是中原和蛮荒地的分界线,唐宋二代许多达官名宦就是经过这里,被流放到潮州岭南的,当年李德裕经过盘陀岭上,就写下了“明朝便是蛮荒路,更上高楼望故乡”的诗句。
东晋义熙九年这里建置了绥安县。唐总章二年,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了“啸乱”,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三千府兵入闽,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战乱基本平息,经陈元光疏请,于泉州和潮州之间建置了漳州府和漳浦县,府治和县治一度合署设在漳浦县城内,至今旧县衙依旧保存着。
  根据考古调查,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漳浦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在沿海的香山夏商时代遗址中,发现的以雷纹.篮纹.方格纹装饰的泥质陶和夹砂陶器,至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的;在漳浦县中部的楼下山,眉力,院前等商周时代遗址上也发现了各种类型的砂陶、泥陶、印纹硬陶,器形有尊、豆、罐、钵等,纹饰有夔纹,米字纹,曲折纹、网格纹、堆纹、波浪纹等,在约当周代时期的遗址中出现了釉陶,这些原始陶器中,其器形,纹饰都说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在三千多年前已经娴熟地掌握了制陶工艺;1986年,又在县境东南部沿海的杜浔凹仔圩铺等古遗址的六朝地层上,发现了规则.完整的釉陶器;在祖妈林的工地上,发现过有东晋纪年的墓葬;在东部的深土地区,出土过完整的具有明显隋代特征的双耳罐。而有年代较为确凿的早期瓷器,见于县境南部霞美的大山水库唐墓,中部的湖西乡政府唐墓,漳浦县城唐墓,灶山唐墓等墓葬,这一时期的瓷器多为随葬品,各种类型的四系罐.盘口壶.碗.钵等,基本都采用了较纯净的瓷土,在釉面上则多用青黄色,青绿色的透明釉,但釉层多厚薄不均,有的釉与胎体的结合也不好,出土时常见脱釉现象,其中在漳浦县城出土的一组晚唐时期瓷器,有一件大碗,口径达32厘米,五葵口,玉璧底,釉层甚厚,色绿,大开片,反映了当时当地较高的制瓷水平。但目前,漳浦境内还未能找到唐和唐以前烧造陶瓷器的窑场。
  漳浦瓷器的大规模生产,是从北宋开始的,南宋达到全盛时期,并一直沿烧到元代。 明代中晚期再度崛起。 其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的相继承关系是必然存在的。但由于分布范围较广,烧造年代也有前后之分,同时代窑场的产品,工艺成就也各有特色, 以下,将分宋元窑址和明代窑址二大部分, 对各窑场单独介绍 。
一, 宋元窑址
两宋之间,北方政局动荡,政治,经济、文化南移。江西.福建.浙江成了中国陶瓷的生产中心,福建东南沿海由于有相对安定的环境,丰富的资源,优良的港口资源,各地方的窑场纷纷崛起,继闽北建阳的水吉窑黑釉免毫碗饮誉朝野、驰名中外,闽中也出现了以德化为中心的陶瓷生产区和以泉州为代表的外销港口,把福建推向了陶瓷业迅速发展的时代。其时,漳浦县先后出现了近十座有相当规模的窑场。这些窑场包括以烧造青白瓷为主的罗宛井窑,烧造青白、青釉瓷器的竹树山窑,烧造黑釉、酱釉,青釉的赤土窑,和烧造同安窑系类生活用瓷的南山窑、英山窑、石步溪窑、仙洞窑、祖妈林窑、碗窑坑窑,浯源窑。这些窑场中,罗宛井、竹树山二窑生产年代主要为北宋, 余数窑主要存烧于南宋。其中赤土窑应沿烧到元代。创烧于元代的还有靠西部山区的石寨窑。

(一) 罗宛井窑
  罗宛井窑位于漳浦县西南的梁山南麓,属沙西乡北旗村罗宛井自然村。面临漳江入海口的下寨外贸码头,窑场分布在漳浦至云宵县的公路西北面,部分窑头与村庄、公路连在一起。窑址分布在东南---西北走向,长约500米,宽120米的范围内,山势徙峭,窑床顺山势,坡度约在20度左右, 地表上有不少荔枝树和相思树。可见窑床和堆积,堆积层厚可达约3米。该窑址1983年已进行过调查,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后又进行过全面的调查,之后几次的调查,采集了大量的标本。
1999年7月,为配合高速公路建设,福建省博物馆对该窑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共开出探沟十一条,清理窑炉二座,发掘面积500平方米,调查发现窑炉一座。三座窑炉均为斜坡式龙窑,其中窑炉1位于窑址中段,水平实测99.2米,斜长103.5米,坡度18-20度,火膛宽1.45米。残高0.48米,以残砖和毛石砌成,平面呈半圆形,内宽2.3米,墙厚0.20米,窑墙在距底1.2米处开始起券,券项用楔形砖。窑炉中匣钵的排列横向每排8个,匣钵口径一般为20--22厘米,间距较宽。出土物均为青瓷器,以碗类为主,少量盘、盏、炉等器;窑炉2长约60米,宽2.06--2.30米,用楔形土坯砖砌造,个别用残匣钵垒砌,在窑炉西侧发现二处炉门,门高0.40米,底宽0.20米,窑中匣体横向每排七至八个,出土瓷器大都为青瓷,少量青白瓷和白瓷。器形有盘、碗、盏、杯等。
根据多次调查和1999年的发掘,罗宛井窑的主要产品有碗、盘、盏、杯、壶、炉、瓷塑,以碗、盘为大宗。釉色白或青白, 少量乳白釉,淡青灰釉和米黄,釉层厚薄适中,多有小开片,满釉露底,胎质白,质轻,松,纹饰主要为刻划卷草、莲瓣、篾点等。采集器物主要为:
  碗, 有撇口、敞口、敛口和花口等式,
撇口碗, 器壁斜直,口唇薄,底心弧,圈足低小。釉色淡青, 也可归为所谓的斗笠碗。部分有芒口。
敞口碗,口沿微敞,上壁斜直,下壁弧线内收,深宽腹,圈足高且直,内壁上临沿处划一道弦纹,外壁划莲瓣纹,线条细,施青白、影青釉,同类器形大小规格有五种;
  敛口碗,器壁上部内折、下壁弧,腹深宽,足圈低,壁直,多施青釉或青黄釉;
  花口碗,口沿直薄,外敞,下腹急收, 圈足,底中圈凹隐陷,口沿刻葵瓣形五花口。有在内壁相应的做五道淡淡的凸棱纹,  
  盘, 常见有弧底、直壁、葵口三式。
  弧底盘,自口沿至器底呈一条弧线,宽底,圈足低矮,内划细排篾纹,施青釉。此式为该窑的大宗产品。
  葵口盘,六瓣葵口,内壁葵口下各有一竖凸纹,平底无圈。
  碟,常见有撇口,折腰,出棱三式:
撇口盘,直壁, 壁直几乎与盘底平,底甚浅,如一块平板,圈足,浅挖,内划卷草篾点纹,施青白釉。
折腰碟, 口沿厚平,内折腰,外壁弧,底弧,无圈小平底。
出棱碟,腹壁斜,内底弧,无圈平底,内壁作五至六道凸起的棱条。
  壶,常见二式:
  杯口瓜棱壶,口颈作圆筒形,微敞,丰肩,器腹鼓,划六瓣,圈足,肩部一侧有曲流,另一侧贴曲柄至口沿,柄由二条圆 瓷条组成,外施淡青釉。
  条纹壶 ,残器,仅存壶腹,体厚重,腹壁刻划满竖条纹。
  此外,还见有炉,瓶,瓷塑等。 
罗宛井窑延用的是唐代流行的漏斗形匣钵,器底安垫饼的仰烧方式。但也发现专供烧造壶瓶类器物的桶形匣钵,这种匣钵流行于宋中期 ,在该窑主要用于烧造壶、瓶之类的大器。 罗宛井窑的产品品质较高,类形也比较丰富,器形时代特征典型,在北宋瓷场里常见的器物,几乎都 可以在这里找到产品。罗宛井窑主要以篾刀刻划花的装饰手法。但线条细、入胎浅,以淡雅取胜。在窑址上遗留下大量的高岭土,土质甚为纯净,从标本上也可以看出,罗宛井窑采用的瓷土是洁白的,罗宛井窑的大部分产品采用北宋流行的青白或白色釉, 也见有少量的梅子青,其中有一部分白釉,洁净温润,如凝脂,有的与德化窑的猪油白极为接近。
罗宛窑和罗宛井村连在一起,部分建筑甚至和窑床堆积难分难解,除此,罗宛井寨,罗宛井,也和窑址,村子连在一起。寨子是村子的一部分,建于明代,保存有一个寨门和若干段寨墙,可以认为是晚于村子的防御匪寇的建筑。而村子的规模并不大,仅三百人口左右,村前有一庙,奉祀唐代开发闽南,建置漳州府和漳浦县的历史功臣陈元光,称大庙,根据碑文上记载,庙约始建于明代,清乾隆间重建。此外,当地还有一段历史,清康熙元年清廷对台用兵,沿海居民内迁,罗宛井村离海数百米,当属弃土,目前的居民也是康熙十八年复界后从外地迁来的,可知村子已历一次以上的兴废,也可知罗宛井村晚于窑场,罗宛井村名源于罗宛井窑。
但确有一口罗宛井,在窑址下村边,为一个石穴,1米深,水面约2平方米,但水质极佳,至今还有人从数十公里外到这里取水泡茶。石边天然岩石上刻有“罗宛甘泉”四大字。
罗宛即罗隐,五代浙江新城人,“字昭谏,本名横, 有诗名,历官钱塘令, 盐铁发运使 ,著作佐郎,谏议大夫,给事中,卒年七十七。 “世传隐出语成谶,闽中书筒滩,玉髻峰,皆留异迹”。“今豫章两越八闽人,凡事俗近怪者,皆曰:此罗隐秀才说过,后讹为罗衣秀才云”。(《中国人名大辞典》)。罗隐的故事在福建确流传甚广,当地也有传说:罗隐出生时有神人告知其母,称罗隐有皇帝命,其母因此不可一世,常出言不慎,终于触怒玉帝,命换去罗隐的骨肉。一夜其母见罗隐咬紧牙关,浑身大汗,以为病了,将他叫醒,原来全身骨肉均已换成凡人。只有牙嘴尚未换好,使罗隐保留一张皇帝嘴,能出言成谶。传说是“乞丐身,皇帝嘴”。罗隐经此地时,向窑主求丐,窑主不允,便说:碗匣碗匣,十个碗九个叠。从此烧出的瓷器都粘在一起,窑场从此破败。
传说也说明二个问题,一是窑场的年代可能在宋代,二是窑场的破败与经菅不善,产品质量下降有关。

(二) 祖妈林窑
祖妈林位于漳浦县的主要山脉梁山的南麓,属杜浔镇徐坎村宜隆自然村,和罗宛井窑同处漳浦的主要山脉梁山的南麓 ,1957年在修筑水库时民工发现,即报请省博物馆派员调查。 其时发现窑址主要分布在水库溢防道右侧的 一个圆形的山坡上,地表上暴露了许多匣钵.渣饼和瓷片,瓷片分布在两个山头上,暴露出来的堆积范围约50米见方。由于圆形山丘被水库的溢防道破坏了一部分,断面上也可以发现部分堆积。
  当时采集的标本。均为残片, 可以认出的器形有壶、炉、执壶、碗、碟等五种,以碗的残片为多数。其釉色有灰青色,浅青色,青白和米黄等几种。灰色占最多。其胎质都是灰白和米黄两种颜色,但米黄只有几片。
   炉:大小两式,胎色灰白 。大炉为高圈足 。外施浅青色釉,圈足内和炉心均不上釉,足腹之间凸出一道弦纹,腹部划莲花纹,器内无纹饰。小炉有平底和小圈足两种。 平底露胎,炉内无釉。近口沿有釉,其他的均露胎,炉外划菱形纹饰。
   壶:残器,胎质灰白、釉色浅青,釉面上有细小的开片。
   执壶:残器,釉色浅青色,透明发亮如玻璃釉。
   碟:只有口沿部分,类似敞口碗,釉色有灰青和影青两种,胎质呈灰色,内面近底处划有篦点纹。
   碗:敞口式,圈足很小,底部露胎,胎灰白色,釉色有影青色不开片,浅灰色开片的两种,均无纹饰。
  祖妈林窑的产品也是以碗盘等生活用瓷为主,但宋代流行的执壶、炉也有一定数量,种类比较丰富,从釉色也以同安窑系类的青黄,青灰为主,也有部分很接近影青瓷。南宋大量使用的刻划篾点纹的装饰,在这个窑里用得比较少,或者说是刚开始采用不久。由于水库建成后,窑址基本上就沉入水底了,当年采集的标本保存下来也已不多了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上最全、美翻天的国碗,你都见过吗?
唐及五代耀州窑瓷器
价值千万的碗,你见过吗?
古 碗 之 美
这些价值千万的碗,美醉了!
宋官窑青瓷葵瓣口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