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漳浦窑之七澎水窑
    二,明代窑址
两宋时期,漳浦就发展成为闽南地区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区, 直到元代也尚有一座石寨窑维持着这个虽然衰弱了的局面。到了 明代初年,朱元璋实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内外通商贸易,规定“寸板不准下海“,陶瓷不能出口,商家生路阻塞,陶瓷等手工业受到严重破坏,漳浦的陶瓷生产业最后的一丝亮光也消失了,直到明代中期,陶瓷业才才有一定程度的复苏。
关于明代的漳浦窑业,在《漳浦县志》里,关于窑场的记载仅“出七都荷芽及深土洋”一句。荷芽,为赤土乡浯源村,经调查,确有一称下瓷窑的自然村,位于漳浦中部的主要河流浯江的上游,村边尚有二座堆积,面积仅500平方米左右,根据采集的标本,其产品大多为大缸,大盆,大罐,猪槽之类的粗器,大器,也见有极少量的灯盏,小盘,施酱釉,黑釉,也见有很少量的青花瓷碎片,此外残存的少量窑具也多有用瓷土制作的,在村中保存一口水井,井栏为陶制,外侧用行书刻“万历四十三年己卯”,根据调查,我们认为,荷芽窑始烧于元代,并沿烧到明晚期,但规模甚小,主要产品为附近农户所需。为此,关于浯源窑的内涵,还有待于将来的调查发现。
  深土洋窑位于浯江的下游,现名为寨内,窑址经多次查访,可能因水土流失,河流改道,已被全部破坏了,但在寨内村一民居边,发现有一石碑,碑残破为二,且下半截埋于屋基中,碑露出150,宽120厘米,额首刻“宪断官山”四大字,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县令勘断山界碑,正文如下:
  “本县招断七都丹灶宪官山申详分守道程爷批示允给示立碑,断官崇业灶山灯心田大坑内许田等业,原配官米壹石贰斗……业照旧官其卢瑞容窑后住屋进坑口祖坟井陂父坟住……陈汉结窑屋门前拘尾山沟,郑阳太杉垃小屋托槌岭坟……载屋照界坟照禁步外余地及黄任家退还山胡盛辗四仔……载志,东至大髻,西至吴坑翁仔石大岭,南至白岭小……西卢窑后,悉听该都居民樵牧埋葬,不许仍前蠢……占田上山命以坟界屋界之植而广阴界外植木,利……给帖私垦阻占等弊,如违,许居民告官,从重………
  万历三十五年五月二十四日给七都十五□□民蔡林,郑,曾,许,陈,周(等氏,略)“
  碑文虽不完整且斑剥不清,但碑中多处提到”窑“字”,其中陈汉结、卢瑞容可能就是当时的窑户。可知这一地区在明代确有一座瓷窑存在,位置大致在灶山南麓与寨内村之间。
  以上两窑目前都很难深究,七十年代,却在漳浦的西部发现了澎水窑址,但该窑不见记载是另有原因的:元至治年间,曾割漳浦石榴镇梅林村以西合龙溪和龙岩的部分地区为南胜县,县治在现平和县南胜镇,至正十六年改南靖县, 清雍正十三年再将南靖县居仁里第一图车田十五保及平和县的下林保割归漳浦,而澎水窑正处在这版图之中,也就是说,在澎水窑烧造瓷器的这一段时间里,澎水归属南胜县,属于《漳州府志》中“瓷器出南胜窑,殊胜他邑”之所谓中。据近年来的调查,所谓南胜窑,主要分布在平和县五寨乡靠近漳浦这一地区,与澎水窑分处在黄炉山脉东西两麓,因历史上五寨隶属于南胜,所以人们只知南胜不知五寨。更不知有澎水。那么也可以说府志所记载的“殊胜他邑”的“南胜窑”也包括了澎水窑。
澎水窑的主要烧造年代在明嘉靖至明未,与五寨窑的鼎盛时期基本并存,烧造工艺也基本相似,应该可以认为是同一个窑系。
澎水窑
澎水窑位于漳浦县西部的石榴镇板龙村,距离县城25公里,漳浦县西北部的主要山脉黄炉山的南麓。 山最高海拨550米,西侧为平和县界,东面为漳浦县界,窑址所处位于山南侧一个狭长的山谷中,谷地中地势略为平缓, 海拨约250米,三面为高山环绕,仅于南面500米外有一出口,亦为峭峻的山坡,在约50 米的距离内落差达220米。 从盘龙村步行登山,约需三个小时路程,因交通不便,虽有关于这个窑址的传闻,亦有人顺便带下若干个较为完整的器物在民间流传,但真正涉足窑址者甚少。至1984年,福建省博物馆梅华全等曾在县文化馆刘两全的帮助下,曾做过一次调查 ,1993年,在这里建起了澎水水库和电站,修成了盘山小公路, 而窑址正处于水库库区的北侧部分,将部分淹入水底。为此,我们又与省博物馆林忠斡等在水库建成,库区进水前夕,对该窑 址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调查。
澎水窑所在的谷地原有几个小村庄,号称十八村,据说全盛时期设有圩场,极为繁荣,但至少在清代中晚期就已先后毁灭,50年代在旧村址上办村办的小农场,有十几人居住,进行农业和林业生产活动,而今这些村庄遗址和小农场,都将全部淹没于水库中部了。
据向导称,在谷地的东西北三面均有窑床分布,但均掩埋在密林中而难以寻找,后来我们沿着通往东北面的古山路寻找,于路边的小溪涧中发现了一些青花瓷片,由此在路边的蒿草丛中找到了一座保存得较好的窑床。
窑床所在山坡极为陡峭,坡度约达40度,长约30米,西南向,覆盖在蒿草和小灌木丛中,通过辟草砍树,依靠藤蔓树枝,攀到窑顶,窑顶为一小台地,间或露出些许窑砖,堆积物主要集中在窑床南侧, 由于树根蔓伸,具体堆积高度不详,估计在1.5米以上,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寻找采集,共获标本近二百件,均为青花器,其胎色白中带灰,间或有小黑色颗粒,釉色白,略带青,类影青色,器形主要为碗,盘,二种,现分述如下:
碗,所见澎水窑的碗式腹底深广,容量较小,内外以青花装饰。从器形上分,常见二式:
1,口沿平微敞,上腹斜直,下腹急收,内底略为上凸,小圈足,修足粗糙,满釉露底。常常有砂足;
2,器形与1式基本类似,但口唇外折。
从纹饰上划分,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折枝花
1式,底心划双圈青花,圆圈内四面各一组三瓣花叶,无勾划,一笔画成。
2式,器底中心画小图案,为中一小圆圈,四面各以两笔或三笔画两瓣花叶,为B式的简化,外壁画数道花叶,内容不详,
3式,底心画二道青花旋纹,中部画折枝花或作羽状花叶,或作卵形花叶,均以浓墨勾线,淡墨渲染,或可称折枝茶花.外壁上下各画一道青花旋纹。
4式, 于内底画双圈青花旋纹,碗心画折枝花,或内外各画青花旋纹,外壁画花鸟,均用淡墨,笔法挥洒,章法任意。 绣球花 内底两道青花圈,中作绣球形图案,并于四面各画三叶花瓣,组成中心图案,以浓墨勾线,淡墨渲染,外壁临底处划二组三道旋纹,内外侧腹部以上全部空白。
山水人物图, 器底划二道旋纹,中画山水人物,内容有春江待渡,作一老者倚杖于水边,后为垂柳山石;秋江独泛,作远近山石,夕阳,中一小船,坐一执篙者,均以浓墨勾线,淡墨渲染,水纹多以细横线表现,外壁或作素面,或上下各划青花旋纹,中画零碎草叶,内容不详。
云鹤图: 器内底划宽大的两个青花圈,中作云鹤,鹤以淡墨渲染,再画上简单的浓墨线条,实出其头,脚部,羽毛走向,形象多状如三角形,曲项高飞,又于四周画四组云纹,外壁均无纹饰。
水泡纹 碗底中画一圆形图案,图案以三个或四个水泡形物组成,浓墨画形,淡彩渲染,图案或繁或简,或有浓淡之分,或纯粹淡墨,同类图案较简单的为类似汽车的方向盘图案,最简的为一个小圆圈,中写“人”字形。器外壁上下各有青花旋纹,中以若干组水泡形和浓墨点组成连续图案。
文字款 ,口沿内画青花旋纹,器底画二道青花旋纹,中写行书“元”字,字大可满圈,小者一寸见方,也见于在器腹部下方画二道旋纹,中写“元”“富”“玉”“雅”等字样,后两种字形较小,外壁基本为素面,也见在临底处画二道旋纹的。
盘,所见基本为 :口圆,腹壁斜直,底宽,底心平或微下塌,满釉露底,布满不规则的开片,砂足。以纹饰上划分,可有:
龙纹, 内底主要画螭龙,用浓淡两支笔,以线条为多,但显得零乱,主要着重描绘龙头,成排的龙须,龙身多简单带过,或用随意的方格斜线表示龙鳞,龙外空白区较多,有时则用去简单的云纹,或似火纹,龙与龙之间也见用龙珠填充。也有在器底作双圈,画团龙于圈中的。
人物纹, 多于盘底只画一人双脚分开,后脚高踢,似作飞跑状, 身后有一物,应为魁星点斗图,皆以简单的线条,大写意的,象征性的手法表现。
团菊纹 外壁素面,内壁口沿处画二道青花旋纹,底心画菊瓣形图案,也于图案外画四至八个云形或叶形物,均以浓淡两支笔画。
对该窑的调查正处于水库进水前夜,时间极为匆促,且再无机会,找到的只是该窑其中的一个窑床,这对了解一个窑的内涵是远远不够的,但澎水窑被文化部门发现则是五六十年代的事,漳浦文物界的前辈和同行已为此做过采集,征集和研究工作。所以本文充注意到一些早期的材料,如一件青釉茶叶罐,就是从当地农民手中征集的。
一九九五年夏,漳浦县博物馆接收了一批缴获的青花瓷碗,瓷碗表面粘满灰土,可知是砌在墓上封土中的瓷碗,根据其瓷质,釉色 ,尤其是青花,显然是澎水窑的产品,其青花题材有二种,现分述如下:
㈠,内外壁上下各有一至二道青花旋纹纹,外壁中画二条螭龙,以浓墨线条勾勒,淡彩渲染,龙头高昂,开大口,鬃毛怒张,以简单的曲线画龙鳞,细小的单线画龙爪,常只见前爪,不见后爪,“W”形云纹, 与龙尾几乎连为一体,难分难辨;内碗底画青花地白缠枝灵芝图,口沿画曲线叶纹连续边饰。
㈡,内外壁上下各有一道青花旋纹,外壁中画二组花卉图案,每组分别有折枝花,芭蕉,秋葵三种, 其中芭蕉类似山石,两组图案之间有小蝴蝶飞动;碗内底仅于底心画一折枝花。
以青花瓷碗、盘作为封土、或直接作为陪葬品的现象,也见于漳浦县明万历户部侍郎卢维祯墓 ,礼部尚书林士章墓,工部尚书朱天球墓,崇祯间郭氏墓等,清康熙黄性震墓,以及大量的名字不见于经传的,稍有一定规格的墓葬。 作为一种葬俗的出现,说明明未清初闽南地区的青花产量极为可观,价格便宜,可能还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
澎水窑的产品目前仅见于碗、盘、碟、罐,全部为生活用瓷。瓷器采用的瓷土,色白,间或带有小黑点,也见有粗细不均,甚至夹入陶土,是一种小规模作坊,生产工艺不规范的结果。其釉色白中带青,类似宋代的影青,釉面一般光亮,(但也见一种作为墓葬封土旷碗的,带乳白釉,无光亮感 ),澎水窑的器物线条缺少变化,胎体粗糙厚重,常有窑裂,漏釉现象,底部较厚,尤显得粗糙,修足带着随意性,有高有低,内底平,但或塌或凸,底足一般无釉,粘有沙粒,具有明显的明代中后期,特别是万历时期的特征。澎水窑使用的青花料可能是国产的浙青,其色沉静,灰暗,且显得平淡,用两枝笔作画,轮廓线简单,或缺少轮廓线,平涂的色料超过轮廓线,甚至不受轮廓线的限制,以至全部为大写意的水墨画。也见有边饰纹,内容为卷草纹。器腹上下一般都画有青花旋纹,旋纹接头结合不严密。而且我们注意到,从澎水采集到的,类似方向盘的图案,可以排列出一个发展, 简化的过程,这一图案,应系从上述的三至四个水泡状图案 发展而来,经过我们对标本的排队,其演变的顺序是:绣球状----三至四个水泡状--三个小圆集中于在一个大圆中--方向盘状--圆圈中画一“人”字.贻燕楼采集的标本, 正好是经过简化的后阶段的作品,而这种简化是窑场创办了一段时期后才有机会产生的, 而从这一件标本也对考察澎水窑的烧造年代有重要的意义。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笔者在调查漳浦县霞美镇过田村一座明代土楼时,曾攀上两层高的残墙上,于墙顶的三合土中挖出一件青花碗底心,其碗心青花与上述有水泡状图案完全一样,类似现代汽车的方向盘,完全可以肯定是澎水窑的产品,在该土楼的正门上嵌有青石门匾,刻着“贻燕楼”“时嘉靖庚申仲冬立”的楼名和纪年款,可知该楼建于嘉靖三十九年,亦即1560年,绝对年代仅次于漳浦建于1658年的一德楼,这条材料也可以为认定澎水窑的烧造年代提供有力的佐证。
此外,标本中的碗 云鹤图,见于隆庆的盘类;魁星点斗题材也见于天启的盘; 独泛秋江之类的题材也常见于天启崇祯的碗式,而绣球图案常常同见于闽南地区的墓葬出土瓷器, 特别是万历前后的葬式中常见的青花小盖罐上。最典型的是漳浦明万历三十八年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墓,发掘时见小罐置于男女棺材前,装着谷物,(故民间俗称五谷罐),为灰白色的胎体,青白色釉,釉色透明,开片, 罐肩画复莲瓣,腹中以或浓或淡的写意青花作狮子弄绣球图,其物出自平和五寨窑,但其作风与澎水窑的产品也极为类似。
以上的材料可以说明澎水窑的创烧年代至少在十六世纪中叶的明嘉靖中期,并一直延续到明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航拍漳浦天池----澎水水库
青花留白
五彩瓷器
是名课堂——『青花技法-荷花』
古代文案用品大全[50P]
成化斗彩,有几种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