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华重现龙泉瓷(图文集)



    中国瓷器作为国际贸易品,自古有之。到郑和下西洋,精美绝伦的中国瓷器的国际认同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婴儿初啼,到2006年,十几年时间的摸索成就了其全面与国际的接轨,其中首当其冲的当数瓷器。从十万、百万、千万……到“鬼谷下山青花罐”在伦敦以近2.3亿元成交,以数字丈量的中国瓷器市场化之路,是否真如有人所说的已显疲态?若果真如此,那么强心剂在哪?
    
    2005年,叶英挺的一次发现,证实了明代处州龙泉窑的官窑身份,蛰伏多年的龙泉青瓷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一段淹没的历史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整个瓷器市场也为之一振。
    
    由此,我们似乎重新隐约看到几百年前郑和时代龙泉青瓷的耀眼光辉。



   

 

南宋·“肚中有佛”塑像  高27cm 

    此佛像采用了传统的露胎烧制法,佛像的头、胸、手、脚及佛座无釉,只有所披袈裟施釉烧制。釉色醇美,颜色上偏于粉青的柔和宁静,光泽度却堪媲美梅子青。佛头作螺形高髻,慈眉善目,双耳垂肩,造型端庄,神情安宁。最奇特的是,在佛像的腹部,佛竟用手将自己的肚子拉开,露出七个小人头。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七个小人头的面部表情都各不相同,这与佛教中常提到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不谋而合,即喜、怒、哀、乐、爱、恶、欲。佛的境界是没有七情六欲,达到无喜、无悲、无怒、无恐、无思的修为。这一构思意图明显是劝戒人们不要胶着七情六欲,放弃俗世的情感。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比如瓷器装饰图案中常见的莲瓣纹以及长盛不衰的瓷佛像等等。由于寄托了一种宗教情怀,这些瓷佛像在做工上通常都要比普通器物精细,但留存至今的十分稀少,而此件南宋末期的佛像保存完整,釉色如新,实属龙泉窑青瓷中难得一见的惊世之作。

五代·梅瓶 高33cm 口径4.2cm 足径10.2cm

  此件龙泉窑梅瓶属五代时精品,也是五代到北宋时期,龙泉窑获得迅速发展的代表作。该梅瓶器身饱满,弧度优雅,比例和谐,釉色鲜亮,且保存完整,瓶与盖俱全。比起当时流行的五管瓶与盘口瓶(塔瓶),此类梅瓶器型是非常罕见的,器身刻划的牡丹雍容华贵,也与龙泉窑其他器物的装饰风格有别。梅瓶在宋代被称为“经瓶”,宋代皇帝设讲经制度,定期请大学士等熟悉四书五经的官员任讲官,设讲筵。每次讲经结束后,皇帝总要设宴款待执行讲官及参与这一活动的众官员。装酒的瓶子,就是这种“经瓶(梅瓶)”。与多管瓶、盘口瓶之类多用作明器相比,此时的龙泉窑梅瓶似乎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这类梅瓶的烧制很可能与越窑的影响有关。如香港佳士得拍卖行1996年拍卖的一件“五代/北宋雕花越窑梅瓶”就与该梅瓶十分相似,除了纹饰细节及釉色存在一些差异,几乎一模一样。佳士得拍卖的这件梅瓶当时标价25~35万美元,远远高出同期其他越窑瓷瓶价格,已充分说明这类梅瓶的价值。

北宋·八叶九佛塔瓶(佛龛盖) 高29.5cm 口径8cm 足径8.5cm

  塔瓶、多管瓶是北宋时期龙泉、庆元民间盛行的陪葬之物。此瓶造型奇特,在同类器物中实属罕见珍品。从造型来看,它和印度的佛塔极像。“塔”代表根基坚固扎实,这里寓意着子孙家业万世稳固。瓶盖内禅坐着一尊佛像,系手工捏造,脸部丰满,目光炯炯有神,显得生动而严肃。盖外蹲坐一只鸽子,在佛道民俗中,象征贞洁与和平。瓶身第一、二层分别嵌有八尊佛像,面朝八方,脸长而瘦,结跏趺坐,背衬叶型光环,颇具北魏造像之遗风,并含有象征“举世昏暗,惟有佛光”的神秘意蕴。瓶腹第三层刻饰莲瓣纹,表示八佛坐莲之意。

  此八叶九佛瓶(佛龛盖)整个形状有如一座威严的瓷塔,灵光普照,显得神圣而庄严。这是古人对佛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人死为大”、“成升天”的传统观念在此瓶上得到充分体现。

北宋·凤首壶 高23.8cm 口径3.5cm 足径7.7cm

  凤首壶是流行于唐代的一种壶式,最初可能源于波斯萨珊朝金银器的造型,但用凤纹作装饰,则又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格。到了北宋,凤首壶则成为定窑的常见器型。此件北宋龙泉窑凤首壶即是仿定窑的作品,在各式凤首壶中又是比较特殊的器型。此壶小口,长颈,球形壶体,凤首凤尾只作装饰作用,比起一般凤首高冠、大眼、尖嘴的威武形象,该凤首造型则较温文尔雅,具有南方风格。此凤首壶也说明了当时各窑之间的互相影响。 

南宋·鬲式炉 高11.6cm 口径13.6cm

  直口,斜折沿,直颈,扁圆腹,底周装三足,底与足间有一小孔。肩部饰凸弦纹一圈,腹与足背饰三角形凸棱,施青釉,足底无釉,呈灰红色。

  鬲式炉一名系由仿周代铜鬲样式而来。此件鬲式炉是南宋后期龙泉窑的作品,通体施粉青釉,明澈温润,葱翠如玉,腹部至足突起三条棱线,釉薄处呈白色,俗称“出筋”。一般认为“出筋”是填白的杰作,在器型边缘或足部,以及一些凸雕的牡丹等花饰上,往往会在突起的轮廓线上显出胎骨的白痕,虽经雕琢而不露痕迹。

  自两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后,炉这种器型便作为佛教礼器流行开来,到了宋代,瓷炉的品种已非常丰富,除了鬲式炉还有鼎式炉、樽式炉、簋式炉等等。南宋官窑烧制的鬲式炉,便专为供皇帝祭祀或陈设之用。而南宋龙泉窑烧制的鬲式炉则很有可能也是官物,其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并不在官窑之下。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成交价达到近340万人民币。所拍卖的这件鬲式炉与本文介绍的鬲式炉同是出自南宋龙泉窑,釉色均为上乘的粉青色。

元·魁星点斗砚滴 高12.2cm

  砚滴为古时文房用具,也称水滴、水注,为研磨墨时供水之用。宋元之时,瓷砚滴非常流行,品种也很丰富,其中又以龙泉窑烧造的砚滴最为新颖别致,造型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等等。而明代的砚滴更是争奇斗妍,此件魁星点斗砚滴便是一件龙泉窑砚滴的代表作。整个造型构思由“魁”这一字的字形展开:一个青面獠牙,头上长角的如鬼神灵右手执笔,左手握斗,一脚外踢,另一脚踩于如意云头之上,好似腾云驾雾,从天而降。做工精巧细致,画面生动,情趣横生。

  魁星本是北斗星斗部四星的总称,魁为第一的意思,书生科试都想得第一,因而崇拜魁星,拜祭魁星,以魁星为赐科试第一名的神灵,“魁星点斗”、“魁星踢斗”也由此应运而生。不难理解,以此题材制作文房用具便是出于迎合这一风俗心理。书生对于魁星自是一番书生情怀,以此置于案头,亦非面目狰狞,而是青睐有加,一心祈盼魁星的眷顾。

  读书人信奉魁星的风俗,早在宋代就有,魁星点斗的瑞图也非常流行,流传很广,但一般以绘画为主,如清代流行的青花笔筒就绘有这类题材,而以此题材构思为砚滴造型则非常稀少。此件魁星点斗砚滴虽经小修,但瑕不掩瑜,是一件稀有的珍品。 

元·露胎堆塑梅影盘 高3.5cm 口径17cm 足径5cm

  盘浅腹,圈足矮小,形制为元代流行样式,但做五个花口甚少见,一般都是六出花口。内底在釉上堆贴梅树及月亮,呈红褐色,树下方刻水纹及梅月倒影。釉呈梅子青色,温润如玉。从盘底堆饰的梅枝形状、月亮及淡淡的梅月倒影等整个构思来看,则取意于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出于这一诗意构思,所以此盘堆塑刻划的梅花月影颇具文人画的气质韵味,与一般的梅月纹大不相同。

  此盘在整体造型上布局合理匀称,装饰纹样线条优雅,其精湛的工艺和超凡的艺术构思密切结合,相得益彰,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堆塑的梅花,颜色鲜亮,造型古拙幽雅,釉面青绿如玉恰似一顷碧波,釉下所刻梅花月影则淡雅清秀,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恰似梅花的暗香,含蓄内敛,似淡又浓。浅浅的水纹似动又静,似乎漫溢梅的幽香,牵引出一个意蕴悠远的时空。画面各元素刚柔相济,阴阳相应,虚实相生,形、神、意俱佳,是诗画艺术与龙泉青瓷这一载体的完美结合。此盘为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也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大英博物馆有一件类似藏品,规格大小和纹饰都一致,除梅花为白色,与此盘相较可谓姐妹盘。 

元代·镂孔套瓶 高20cm

  此件镂孔套瓶是元代龙泉窑的杰作,直口,细颈,圆鼓腹,圈足。颈刻各种草叶纹,腹中镂雕缠枝牡丹,形象十分雍容华贵,下腹刻莲瓣纹。施青灰色釉,外底无釉,呈紫红色。腹内装另一小瓶,承接了南宋的“开门明镂空瓶,内套胆瓶”工艺。此器的别具匠心处在于瓶中套瓶,而镂空法也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但没有重复单调之感,反而玲珑剔透,别有洞天。

  “瓶”与“平”同音,因此“瓶”作为摆设,是寄托给自己带来“平安幸福”。而瓶中有瓶,更寓含了“平平安安”的意思。杭州老虎洞窑遗址也曾出土与此瓶相类似的南宋官窑镂孔套瓶,两者在装饰手法及整体造型上十分接近,可谓异曲同工。 

明初·龙泉官窑刻花菱口碗 高12cm 口径22cm 足径9cm

  碗作八出菱口,口沿内用弦纹框成大波浪纹,并填饰苜蓿纹,口沿外刻三角回纹,亦用细弦纹框饰。腹壁呈瓜棱状分隔,并用弦纹辅助组成八瓣相连的变形莲瓣纹,内壁再由弦纹框成八瓣独立的变形莲瓣纹,内壁莲瓣内填银锭、方胜、象牙、钱币、双磐、珊瑚、法螺、犀角等八样杂宝,碗底压印一朵牡丹,外壁刻饰山水纹,并点缀祥云,呈现一幅寿山福海的祥瑞图景。此碗口沿及碗壁棱露白,釉色形成自然的深浅变化,如水墨渗透于纸,浓淡相宜,尤其釉色青翠可人,有如玉类冰之韵味。而独特的双重变形莲瓣纹构思更使此碗若出水芙蓉,以其无比清新翠色沁人心脾。 此碗底本有小裂缝,但釉色清新亮丽无比,有达到炉火纯青的登峰造极之感,惟其如此,苛刻的督窑官还是被它打动,使之未被砸碎抛弃,流传至今,让世人一睹其人间鲜有的翠色。 

明初·龙泉官窑五爪云龙纹盘 口径40cm 高6cm 足径27cm

  敞口,口缘露白,如镶玉镯,浅弧腹,浅圈足,底部一圈无釉,呈朱红色,盘底向上微拱。外壁光素无纹,内壁刻缠枝莲五组,疏朗有致。盘底刻双角五爪龙,隙地点缀如意云纹。龙作蛇形,全身披鳞,龙身边缘饰火焰纹,装饰曲折飞扬的绶带,龙首竖双角,鬓、发、须齐全,尤其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状若火炬,有若怒发冲冠,这种长竖发为明代的龙所特有。龙口中衔一闪闪发光的龙珠,神气十足,四脚各作前后屈伸,爪形锐不可当,呼之欲出。此龙气宇轩昂,体格强壮,身躯矫健,盘桓在瓷盘正中,腾挪于云海之间,有着震撼天地的威仪。整条龙的刻工,线条流畅,笔画细腻,一些细节处理也非常成功,使人能从刀笔的深浅宽窄、浮沉利钝间领略出一种“力”的美学。施豆青釉,釉色温润。大盘底部刻有“仁”字款。

  由于明初龙泉官窑本身烧造时间相对较短等因素,其传世完整器数量十分稀少,而“双角五爪龙”是元明两代朝廷明文规定臣庶不得使用,只限皇帝一人专用的特殊纹饰。由于它的御用性质,龙纹盘在制作上自然为官窑器中的上品,其数量也较其他官窑器为稀少。 

清·帽筒 高24cm 口径12.8cm 底径12cm

  帽筒,俗称“官帽筒”,是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用的。创制于嘉庆年间,在同治、光绪年间流行得到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由于它同时具有实用和陈设性,后来被民间广泛接受,随着清朝的没落,光绪后期到民国初期,帽筒逐步演变为普通人家的陈设器。  此帽筒为传统样制,直口,筒腹、口略大于底,中空,外壁上端饰双线边纹两道,两道边纹间斜划网格纹,筒壁饰六个等距、上下相交错的海棠花式镂孔,这是为了便于散去帽里的汗气,同时也可用于熏香除臭。筒腹花纹一面为出水芙蓉,刻法细腻,生动活泼,线条舒畅优美,颇有“风荷正举”之意境。另一面浅划折枝牡丹一朵,刀法则较随意。近底端刻双线边纹一道。胎壁上薄下厚,这一处理显然是为了增加稳固性,弥补口大底小造成的重心不稳。此器内外均着青色釉,虽因釉薄而缺乏玉质感,但釉色温润亮丽,晶亮剔透,光泽度较好,积釉处尤其青莹可爱。足底无釉,呈火石红色。  如果参照帽筒这一器型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此帽筒应属早期帽筒,也是龙泉窑帽筒中的精品,同时也很好地证明了龙泉窑在清代中后期仍有烧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瓷器精选鉴赏
闲逸村夫:古瓷器鉴定资料——南宋龙泉窑旋纹瓶和鬲式炉简介
龙泉瓷权威拍卖榜单,史上最贵20大龙泉瓷器,速藏
馆藏龙泉窑凤耳瓶赏析
国内首家以龙泉窑青瓷为专题的民办博物馆——处州青瓷博物馆(叶英挺馆长推荐)
【大象视界】这种中国的绝色青瓷,日本人竟然比我们更加珍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