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定瓷小碗鉴赏(第一部分)


北宋定窑刻莲花纹小碗(纽约苏富比拍品)

 

序言:

    一位纽约市民六年前用3美元淘来的北宋定窑刻莲花纹小碗,估价20万美元。在2013年三月纽约苏富比拍卖时,最终以222.5万美元被欧洲最大古董商朱塞佩·埃思肯纳齐先生收藏(该古董商也是几年前2亿多人民币收藏元青花罐“鬼谷下山”的藏家)。美国中文媒体发出后,国内多家媒体争相转载,引来了人们对古陶瓷价格的兴奋和对“捡漏”的渴望。

    后来才知道拍卖是真的,“捡漏”的故事是润色的,本文现对这只“妙趣横生”的小碗做一下鉴赏。   


自正三亚工作室

 

第一部分:器物特征及时代判定

   

    一、器物特征

 

    1、小碗口径13.4厘米,碗内刻动感十足的莲花。外部自底足起刻两层莲瓣纹,第一层莲瓣较浅,介于刻划之间;第二层配合旋削做出浅浮雕效果,上下两层数目相同,因而上层较大,配合复线处理,整个器物犹如展姿吐蕊娇艳的荷花。大英博物馆也收藏一只于此相同的定窑小碗。

 

    2、这只小碗修足粗率、有轻微泥屑相连现象。泥屑相连是修坯后施釉前人们不注重清理之故。这种情况在定窑确大比例存在,尤其在粗瓷上表现更为明显。

    这种特征,体现着手工定瓷制作的随意,有人赞为不拘小节,自然率真。实际定瓷底足出现这种瑕疵,影响了器物整体的美观,极为精致的定瓷则没有这种情况。器物的精致,体现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极为精细,定窑更是如此。所以,仅从这一点来看,这只小碗就不够精细定瓷的标准。

 

    3这只小碗底足外侧可见清晰的指甲痕。定瓷底足附近,经常会出现这种指纹性质的指痕和切入性质的指甲痕,多集中在足外侧,圈足内也偶有指痕,有人把这种情况作为定瓷独特特征和鉴定依据。

    实际不仅定窑,有些窑口的器物偶尔也会出现这一点。只不过定窑出现的比例较大,这与定窑特殊的成型、施釉工艺和特殊的装烧工艺有一定关系。

    指痕、指甲痕是制瓷瑕疵,古代窑工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器物美观,也尽力控制,他们甚至发明了专用的抓取工具。所以,特别精细的定窑瓷器则没有这种人为可控制的指痕、指甲痕。

 

    4、淋釉俗称泪痕,指器物表面的流釉,是定窑产品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如这只小碗泪痕就比较明显。

    千百年来,历代古籍上谈论定窑,无不以泪痕、芒口、竹丝刷痕并列为鉴定定窑的三大要素。以有泪痕者为佳品、为真品,从而无论白釉还是颜色釉定瓷都以有无泪痕作为鉴别真伪的一大主要特征。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各时代定窑精品及晚唐五代大宗高质量白瓷往往都无泪痕,只是宋末、金代盘碗类普通商品泪痕居多,而且当时古人也认为泪痕是一种缺陷,只是后人赋予了美好的情趣。


馆藏品

 

    5、竹丝刷痕又称刀线,过去与芒口、泪痕并列为鉴定定窑的三大要素。一段时间,人们认为是修坯后用竹刷扫去坯上泥屑时留下的竹丝刷痕,    

    实际是在修坯过程中的刀线。有的是刀尖或齿部的划痕,大多是刀上或坯上粘有纤维、小颗粒等,在修坯转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痕迹。根据入刀的角度和修坯手法,刀线疏密有别。这只小碗由于外刻莲瓣,并作复线处理,竹丝刷痕则不明显。

 

    6、胎釉

    宋晚期与宋早期相比,定窑随着支圈覆烧法的出现,产量大增,整体胎质有所下降,烧成温度降低。由于审美变化,釉料配方也有所改变,釉色多为白中闪黄,为人们所常说的北宋典型色。但瓷质强度依然较大,透明度很强,铿锵有声,很少有龟裂开片现象。

    烧成温度是衡量定窑胎釉的重要指标,因为只有温度高,胎骨才能收缩良好,胎釉才能结合良好,器物才能更显俊逸。所以,评价瓷器,首先就是胎骨。这只小碗烧成温度肯定没有超过1300度,而定窑的优良胎釉,烧成温度要超过1320度。虽然这只小碗胎釉很好,但在大量的定窑精品面前,自是逊色几分。

 

    7、定窑的装饰技法

    定窑装饰技法大体可分为两类:

    1、胎与釉的结合,或化妆土与釉的结合,创造出釉的深浅及色彩明暗的装饰。如:各种颜色釉、各种颜色的剔划化妆土、窑变等等。

    2、用不同的装饰技法,达到改变器物外观和造型的装饰。

    如:划,刻,印,雕塑,贴塑,捏塑,旋纹,堆贴,浮雕,削边,镂空,戳印,按压,三彩,点彩,红绿彩,压棱,卷边,颜色釉刻印花,模印,珍珠底,及纹样秀丽典雅的多种剔花和金彩描花等等。

   每种技法存在复杂变化的同时,又经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装饰技法共同使用,有时甚至是多种技法共用。如这只小碗就存在刻、划、浮雕技法。


北宋定窑刻莲花纹小碗(纽约苏富比拍品)

 

    二、时代判定

 

    1、装烧工艺

    定窑装烧工艺大致演变次序是:河砂垫烧---三叶形垫烧、叠烧---三叉型支钉垫烧、叠烧---漏斗型匣钵单烧---盘(碗)形支圈支烧、套烧---环形支圈组合覆烧---涩圈叠烧。

    窑厂发展的脉络,工艺变化的次序,在定窑有诸多不确定和偶然因素的影响,因而每种工艺技术出现的时间及共存时间并不随时间线性变化,上述这个次序只是主要烧造工艺的大概次序。也就是说:每种装烧工艺出现时间难以准确认定,延续时间又很长,同时也存在多种装烧工艺共存长时间的情况。

    这个小碗明显采用宋中期以后发明和普遍使用的环形支圈组合覆烧技术。

 

    2、器物的器型

    定窑750年的烧造历史,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器型也极其丰富。盘、碗、碟、罐、盆、壶、灯、瓶、钵、枕、洗、炉、龟、净瓶、龙首净瓶、鹦鹉壶、海螺、缸、盒、瓷塑、茶具、玩具、乐器……几乎无所不容,碗类又是最大的一项。

    该小碗符合定窑宋晚期流行的器型。

 

    3、器物的底足

    这只小碗的底足宋中期以后普遍在定窑流行,但若一定要以底足来鉴定定窑,则必须结合其它特征相互印证。因为定窑的底足延续性、共存性较强,如:圈足的出现并不全面取代环足和壁足;平足和圈足从晚唐能够一直共存到元末等等。

    数百片定窑底足摆在一起,放眼望去,其底足千变万化缤彩纷呈,根本就没有可供总结的规律。原因是定窑规模太大,烧造时间太长,工艺共存时间也太长,同时又融汇了太多的各种文化元素。


馆藏品

 

    4、牙黄色

    定窑的牙黄色大量出现在宋中期以后,其牙黄色也就是以往人们认为的定窑标准色,如这只小碗的颜色。

    宋中期以前,定窑精品瓷颜色以泛青、纯白为主。宋中期以后,由于整个民族审美取向的转变,在釉料中加入了少量黄土改变了配方,产生了这种流行的牙黄色。

 

    5、芒口

    芒口俗称“毛边”,一般指口沿无釉的瓷器。

    定窑五代、宋早期时出现盘形支圈覆放套烧工艺,就有了大量芒口瓷,这时期口沿处理极小,并有十分精的印花器物。至宋中期,定窑工匠发明了“支圈式组合匣钵覆烧工艺”,这种先进的工艺技术,产生了大量规格统一的产品,极大地满足了社会需求,这只小碗就采用了这种装烧工艺。

     此外,结合其它部分的论述,判定该小碗应为宋晚期定窑产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深入浅出:鉴定北宋定窑白瓷,5步就够了
宋代定窑瓷辨识全攻略(图)
定窑鉴别不止“竹丝刷痕”!6点看定,3点区分邢定
金朝瓷器
宋代定窑(黑定)的特点 DM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