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竹雕笔筒欣赏(一)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的诗句道出了竹在古代士人心中的地位。竹虚心有节,那谦逊劲节之气、静雅萧疏之态正是文人雅士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也因此被誉为四君子之一。我也很喜欢竹,欣赏过不少咏竹、画竹的名作。不过竹雕是我很晚才了解的艺术,仅凭颜色我以为是楠木或沉香木雕,感觉很是古雅。因为了解得少,自然更加好奇,于是刻意收集了不少介绍竹雕的资料。今天就来说说竹雕笔筒吧。

 

    虽然题诗刻竹历来被视为文人雅事,但以竹制作笔筒却是明代后期才流行起来的,这与当时江南嘉定竹刻的兴盛一脉相承。而提到明朝嘉定竹刻,就不能不提朱鹤(松邻)、朱缨(小松)父子。前人称朱氏竹刻“笔尊尤精绝”。以嘉定朱氏为代表的竹刻家创作出了具有高度艺术水准的作品,那浑朴古穆的风格,为后人效仿传承。上图高浮雕松鹤笔筒就是朱鹤的作品,藏于南京博物院,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件竹刻笔筒实物。深峻娴熟的雕刻技法让作品层次清晰,古松与仙鹤形态逼真,自有一种古朴浑厚之美。

 

    我倒是更喜欢朱氏三代朱雅征(三松)的作品,他更多地从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人物故事之作。左图是朱三松透雕仕女图笔筒,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从中也能发现朱三松作品的许多特点。作者将高浮雕与镂雕技法相结合,在主体人物之外衬以巨大的山岩、蟠曲的松树、幽深的庭院作为背景,有种宛若油画般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细看这件作品,仕女姿态优雅,衣饰飘逸自然,表情生动传神,仿佛正在花园中闲庭信步,那清简古雅的风格让人倍感清新。乾隆皇帝在《咏三松竹刻笔筒》中写到:“不期精细期苍古,以朴因之历久存”,道出了三松竹雕的精髓。

 

    明代还有一位与嘉定三朱并称的竹人濮澄(仲谦),其作品以简古著称。他的作品与三朱为代表的嘉定派风格迥异,“治器不喜精雕细琢,只就竹材的天然形态略加刮磨而成”,充满自然天成之气。乾隆皇帝《咏濮仲谦雕竹笔筒》诗中“雕不留痕锋刃藏”一句更是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濮澄竹雕的特色。下图的明濮仲谦款浅浮雕梅花笔筒就是这种风格的点睛之作,该器目前收藏于英国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这件笔筒为极浅的隐起浮雕,磨工细腻。笔筒上的梅花似有意无意、漫不经心轻点而成,好像是在丝绢上勾画出来的,很有水墨画般的清雅意境。我想若把这件笔筒展开,定是一幅雅集诗书画的绝美画卷。旁边的浅浮雕竹枝笔筒也是濮仲谦的作品,藏于故宫博物院。竹质笔筒上刻画出的竹枝竹叶素雅端庄,也是我最喜欢的品格,真想见识一下实物呀。

 

 

 

 

 

 

 

 

 

 

 

 

 

    濮仲谦的这种“大匠不雕”的简率刻法为清代竹人潘西凤(老桐)所继承,被誉为金陵濮氏之后竹刻第一人。他有许多花鸟题材之作,除了浅浮雕竹刻,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留青笔筒作品。留青全名为“留青阳文”,是利用竹皮与竹肌色泽的差别进行装饰雕刻的竹刻技法。至明清时期,实现了利用青筠去留多寡分出阴阳深浅,达到层次细腻、刻画精深的艺术效果。下图中的清潘西凤留青菊石图笔筒(展开图)是传世留青竹刻中知道确切纪年最早的作品。由于青筠去留得当,薄厚恰到好处,作品呈现出没骨水墨花卉般的婀娜大气,又比水墨花卉更富立体感。用青筠表现出的晕染效果生动自然,竹叶、菊花、山石虚实掩映,如水墨般浓淡变化,作者炉火纯青的雕刻技艺可见一斑。

 

 

     清代竹雕名家名作还有很多,由于篇幅所限,还是留待下期博文再一一记述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金陵派竹雕
竹雕工艺品
竹雕的历史发展及流派和技法
两岸馆藏竹雕作品欣赏(转帖连载7)
常州博物馆竹雕笔筒赏析
苏州为何叫苏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