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铜器鉴定方法及鉴赏


青铜器鉴定方法

 


 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采用的是陶范法。这种方法无论是铸小件或大件铜器,都有良好的效果,对一些器形和雕镂复杂的器物,可先分铸,再合铸。春秋战国时,发明了失蜡铸造法,使青铜器铸造工艺上了一个台阶。后人作假的青铜器,多不采用陶范法。不同的铸造方法,有不同的特征,这是鉴定青铜器的主要依据。

     陶范法    陶范法是陶质块范铸造法的简称,其铸造过程主要包括作模、翻范、作内范、合范、浇注和打磨修整等工序。

 1、作模铸器物之前,先用陶泥做个样子作为初胎,它是制范的基础,这种陶模又称为母型。如要在器物上饰花紋,先在模上画好花紋,花紋的四入部分用刀雕刻出来,凸起部分用泥琛好后再加贴上去。

 2、翻范将经过细筛过的泥土调制和匀,拍打成片,按捺在陶模外部,用力压紧,使陶模上的纹饰反映在泥片上。等泥片半干后,再按照要铸造的器物特点,将其划成若干块。划下的每一泥片阴干或用微火烘干,再合成一个外腔,即成为所要铸造器物的外范。

 3、合范一般铸造简单的铜器(如工具和兵器),是用两个单合范合成的铸造空体器(如鼎、爵之类),需有内范和外范。内范又称范蓝、,小于外范,做内范的方法一般是将原来的泥模外表刮去一层,即可成为内范。外范与内范中间的空隙,为熔注液处,两者的距离(空间、也就是所要制作器物的器壁厚度。在浇注之前,先要将外范拼好合起来。

 4、浇注为防止在灌注铜液时产生的涨力将拼好的范冲开,便用泥土围填外范,起到加固作用,并留有灌浇孔和通气孔。铜液向范内浇注后,待其冷却凝固,便将围填外范的泥土和内范打碎,将造好的器物取出。

 5、打磨修整器物脱范后,表面往往是粗糙的,花紋也不够清晰,经过打磨修整加工,才成为一件表面光滑,花纹清晰,色彩铮亮的青铜器。用陶范法铸造器物是"一范一器",破范取器,故没有两件铜器会是一模一样的。

 

      1、铸造辨伪法:从铸造技术进行辨伪的前提是十分了解青铜器各时代的冶铸工艺。

商周时期,极大部分青铜器是用陶范法铸成。也就是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都有数块陶范拼合浇铸后留下的范痕,即范线。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有所变化,范痕会随着变化,但要想在合范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工匠也难免做到。有的铸器表层纹饰不多,合铸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忽饰,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后代伪者不知道占人铸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讲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表面较精细,无需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却往往与原器物的时代特征相去甚远。

另外,陶范所铸铜器为控制器壁的厚度,往往会在内外范之间垫一垫片,因材质跟铜液有异,锈迹也就不同,而失腊法铸器却无需垫片,锈迹自然一致。


      2、纹饰辨伪:纹饰是器型华丽的外衣,合体、适时的外衣是纹饰辨伪的重要依据。不同年龄的人着装自然不同,青铜器亦是如此。拿到器物,首先看看器型和纹饰的时代风格是否一致,纹饰的作伪大致有如下几种:加花法。即在真器原有的简单纹饰上或光素无纹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但应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迹。掏花法。即在原本无花纹或有破损穿孔的器物镂刻、改刻花纹,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这种伪掏花的作法,如此做法刀痕非常明显,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征。


      3、铭文辨伪:通过铭文辨伪,是检测对占代历史知识广袤、书法研究深浅和铸工艺水准高低与否的标尺。

      青铜器的铭文是对历史的记录,是金石书法发展演变的例证,是铸工工艺高超的体现,宋、清两代是青铜器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宋代以来,金石义字成为金石家的研究重点,作为有记载历史文献铭文的青铜器,往往受到广泛的重视,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故而收藏家们对青铜器的搜集,则侧重在铭文方面。

      青铜器铭文的作伪多有如下几种:添铭法。即在无铭文的真器卜錾刻伪铭,后錾的铭文大多字体呆板、松散、不自然,字口面宽底窄,同时有錾痕,伪工用铜丝刷刷去錾痕,却又留下刷痕,也影响了字的笔锋。增铭法。就是原有简单铭文的真器上增刻伪铭;或真器上本应对铭,因器缺失使铭文也缺,在进行修配时将铭文也一起补刻。增刻伪铭后,其字口、锈色、地子与真铭不同,再者,一器之上铭文非一人所出,其笔体、韵味自然不符,特别是铸铭与刻铭就截然不同。腐蚀法。将青铜器需要刻铭的部位涂上蜡,并在蜡上刻好字,再用三氯化铁在刻好字的蜡上进行腐蚀器身,将蜡去掉后,凹陷的铭文自然显现。这样腐蚀的铭文字不成体,字口深浅不一,笔画边缘十分粗糙。

 

4、器形辨伪:通过器物的型制进行辨伪,是对青铜器在各时代的型制特征熟悉程度的考验。每一种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会产生变化而形成规律。如青铜器中的大类鼎,自商代二里冈期到汉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全面掌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知识的基础。通常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关资料铸造伪器,其器形、铭文、纹饰等都有来历和参照,有的是器型或铭文只有部分做r参照,部分有意改样。如参照铸造了器型,但却铸刻了杜撰的铭文,或将参照的锦义铸刻住毫不相十的铜器上。此类伪器尽管模仿得并不精准,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拼凑,意在作奇,达到以稀为贵的目的。此类伪器对青铜器形制特征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战性,如果不仔细观察,就有上当的可能。

5、材质辨伪:辨别不同时期青铜的材质是对青铜器身份的考证。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器。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商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沙粒。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因此,鉴定铜质的真伪,还要看、足、日沿、底部露铜的质色。

 

6、声味辨伪:声音和气味是青铜器辨伪的必要辅助手段。

      青铜器由于在土中埋了几千年,有一股土气味,新出土的铜器土气味更浓烈。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的青铜器,铜质已属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当然埋藏在极其干燥而又纯粹的土层中的青铜器,敲击音也有甚佳的。而宋以后的伪器多为黄铜,未曾氧化或氧化时间较短,以手敲击,声音细长、清脆,也无土香,却有汗腥味,这是由于作伪者多用化学药品,如酸盐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锈,虽经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气味。有的用石膏制作或修补的伪器,质地轻,颜色白,用手敲击,其声嘶哑。这些只是一般规律,因铜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时间长短、地区、土质等不同,轻重声音有所区别。

 


青铜器鉴赏

  名称:莲鹤方壶

年代:春秋时期

尺寸:高122cm,宽54cm,重64kg。

鉴赏:方壶形体巨大。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吭的仙鹤。镂空的双龙耳较大,上出器口,下及器腹。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并在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以两只伏虎承器。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有了飞速发展,如“失蜡法”的发明等。但这一阶段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的成就并不仅仅体现在创新上,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工艺,也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如“分铸法”。本器的仙鹤、双龙耳与器身主体即采用分铸法,既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也反映了当时青铜器上动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

 



  名称:环带纹甗

年代:商代时期

尺寸:高122cm,宽54cm,重64kg。

鉴赏:甑为长方深箱形,侈口,立耳,口内有隔,大腹,腹壁斜收,平底有箅孔,下部有插入鬲口的榫圈。鬲为侈口斜肩,肩上有一对圆角方耳,平裆蹄形足。甑体饰环带纹。甗出现于商早期,至西周早期形成方形甗,至此甗均为连体式(即甑、鬲连铸)。春秋早期出现分体式甗。此甗为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

 


  名称:鲁侯爵

年代:西周早期

尺寸:高20cm,宽16.2cm,重0.76kg。

鉴赏: 爵体略长而优美,流尾上翘,爵壁较直,无柱(唐兰先生认为:附柱,柱折后被磨平者。),鋬较小,饰有兽头,圆底,刀形足外撇。腹上下饰二层云雷纹带,中间隔以凸起的弦纹。尾部口壁内铸有铭文2行10字,是爵中铭文较长者。鲁侯作觝,甹,用尊臬盟。铭文大意:鲁侯做了这个爵,用来放置祭祀父亲的庙里的酒和聘礼、盟礼。

 


 

隋唐时期的铜镜,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高超的工艺而著称于世,它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的一个侧面,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方法/步骤

 1、隋唐中央政府都设有管理各种手工业的机构,国家设少府监,“由少府监统左尚、右尚、内尚、司织、司染、铠甲、弓弩、掌冶等署”。其中矿冶业均由少府监下的掌冶署管理,掌冶署“掌熔铸铜铁器物之事”。从文献记载看,唐朝采矿冶铸业非常常发达,冶铜的处所多达96处

2、隋唐时期瓷器制造业非常兴盛,不但青瓷在南北朝时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而且又有了白瓷和三彩瓷器,但青铜生活用器种类仍很多,包括食器、酒器、水器等还有宗庙与军事用器,主要有:礁斗、碗、钵、盂、壶、勺、盆、洗、匜、杯、罐、盒、灯、净瓶、手炉、刀、锁、镊、勾、笔架、钟、符以及高度发展的青铜镜等等

3、近年考古发现也有一些唐代铜钟,如l977年12月浙江诸暨出土的一件,通高45厘米、口径25厘米,上小下大,双龙钮,钟身上下饰对称的空白方框,从钟上刻铭得知,该钟造于广德元年(763年)。四川黔江县文化馆收藏的一口唐钟为双龙钮,平口,钟身饰线纹图案,高143厘米、口径78厘米。该钟用于军事报警

4、隋以前兵符多作虎形,至唐代形式有所改变。据文献记载,唐初使用鱼形符(只武后行龟形符)。近年在唐长安城清思殿遗址发现一件有“同均府左领军卫”的铜鱼形符,是进出官门使用的。198O年新疆焉耆汉唐古城出土一件唐代龟符,头部一圆孔,用于串绳系挂,龟腹部有一阴刻“同”字。此“同”字铭符,系用于军旅,或进出关卡宫门,还待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辨别宣德炉真假的经验分享
怎样鉴别真假古铜器?
“陶范法”和“失蜡法”铸造出来的铜器有何工艺特点
中国古代青铜器鉴定方法
古代青铜专题
中国古代青铜器各种器型以及名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