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之一










牛虎铜案     战国     国宝级文物     镇馆之宝     

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
高43cm;长76cm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在中国文物考古界,有两次惊人的发现:一是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二是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铜祭器“牛虎铜案”。从此这一北一南,一马一牛的精美雕塑誉满神州,轰动世界,并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之称。同时也翻开古滇王国神秘面纱的一角。

     牛虎铜案,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也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大牛与小胡用模铸造,一次成型,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

     牛虎铜案吸引我的不仅是它精巧的构思、完善的造型、生动的形象,还有它写实的风格。它的造型是一只老虎咬着一头牛的后背,而在那头牛的肚子下面,站着一头安然无恙的小牛。看到牛虎铜案你会想到什么?它实在传达了太多的信息:古代祭祀的兴盛,古代滇人的智慧和先进生产工艺,无私的母爱与残酷的竞争、弱肉强食交织在一起……中国自古就讲究繁衍生息,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正反映了繁衍生息的需要,为子女尽心尽力,让他们幸福成长,培养他们成材,处于危险境地时牺牲自己也要让孩子好好活着。像那头被老虎咬着的母牛,即使后背已被老虎狠狠咬着,即将成为虎口下的美餐,也要让小牛安然无恙地活着,即使自身惨痛万状,也不愿让小牛受一分一毫的苦楚。下一代的生存代表的是这个种族的希望,中国人自古就重视种族的繁衍,就是为了种族的希望,在遇到危险景遇时,总要想尽办法保护下一代的生息安全。长辈们的辛勤耕耘是为后辈们留下发展的财富。







持伞铜男俑及伞      西汉     国家一级文物

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

     石寨山古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南省晋宁县。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至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是石寨山文化最早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存。石寨山高约33米,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00米。山顶有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

     1955一1960年,先后在这里进行14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古墓50座;出土文物4000余件,是1949年以来云南考古工作的最大发现。其中1955一1957年的第二次发掘尤为重要,共清理古墓20座,在第六号墓中出土了金质篆书的“滇王之印”,轰动国内外考古界,从而也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的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仍年)武帝“赐滇王玉印”的史实。

     石寨山墓坑都无规则,一般是选择山石之间的土壤掘坑,以为墓穴。墓葬分为4个类型。第一类型为战国至西汉早期,第二、三类型为西汉中期,第四类型为西汉晚期。出土器物种类繁多,有青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玉器、海贝等。青铜器多采用失蜡法铸造,其中镶嵌、鎏金、雕刻、锡合金已达到较高水平。青铜器种类有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贮贝器、乐器、装饰品等。兵器有戈、矛、钺、剑、叉、斧、弩机、箭镞、头盔、甲胄等,生产工具有锄、铲、镰、凿、针、锥、鱼钩等,生活用具有壶、釜、洗;尊、甄、枕、镜、带钩、盒等,乐器有铜鼓、编钟等,还有悬挂在人身、用具、棺停上的各种扣饰。此外,出土的特殊器物“贮贝”上,铸有各种人物活动图,如祭祖、战争、纺织、农耕等场面。这些青铜器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装饰华丽、雕铸生动、风格独具,是罕见的古代工艺品。

 






滇王金印     西汉     国宝级文物(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纯金质地

     滇王金印是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赐予滇国国王的一枚金印,是古滇王国存在的证据。

     距今2000多年前的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滇池沿岸曾经有过一个被称为“滇”的古代王国。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文献记载,滇国的情况十分模糊。1956年,考古学家在滇池东岸晋宁一个叫石寨山的小山岗上,揭开了云南考古史上最大的发现:一个消失千年的王国一一古滇国墓葬群重见天日,由此证实了人们对古滇王国的猜测。
       1956年11月到1957年1月,在对石寨山的第二次发掘中,随着6号墓中一枚上镌四个篆字的金印——滇王之印的出土,古滇国国王的墓葬被发现了。金印重90克,印面呈正方形,边长各2.4厘米,高2厘米;蛇钮,蛇首昂起,蛇身盘曲,并有鳞纹。石寨山古墓群正是古滇王国的王族墓地。滇王之印的存在,把一个虚无缥缈的滇王国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史记》记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为打通由四川经昆明通往西域的蜀身毒道,兵临滇国,滇国国王举国投降,归顺中央王朝,于是,汉武帝赐予他滇王之印,复长其民,同时在此设置益州郡,将其纳入版图。滇王之印的出土,印证了《史记》中的记载和古滇王国的存在,成为古滇王国的象征。

      根据汉代的规定,赐给太子及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龟纽,赐给臣服国国王的金印纽则多用蛇、芋、骆驼等造型。但是这枚金印的印纽之所以是蛇形,还因为在云南地区一直盛行着对蛇的崇拜。云南地区蛇类极多,而且蛇的行进速度很快,又多有毒性,所以令滇人十分恐惧,这种恐惧逐渐转化为一种崇拜,于是蛇的形象也成为了象征平安的图腾,常常被装饰在青铜器当中。



持伞铜俑      西汉

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蜥蜴纹铜铃      西汉

晋宁石寨山15号墓出土



包金铜节约     西汉

晋宁石寨山71号墓出土







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      西汉      国家一级文物

通高53.9厘米,出土于晋宁石寨山6号墓

     该器用两个铜鼓叠摞而成,下面一鼓的鼓面为底,上面一鼓的鼓面废弃,另外再制作一盖,盖径为33厘米,属于铜鼓形贮贝器的范畴。贮贝器器盖上共雕铸了缩小了比例的人物22个,马5匹,反映了滇族军队与昆明族军队交战的情况,战斗非常激烈,但见战场之上骑兵往来奔突,步兵奋力厮杀,有人受伤倒地,痛苦挣扎,有人跪地求饶,缴械投降,更有甚者有人业已身首异处,命丧黄泉……战事之残酷与激烈,生动地再现眼前,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本质。

     同墓中,还出土了著名的“滇王之印”金印,印证了《史记》中的一段史料记载,因此该贮贝器的主人可以认定是某代滇王。滇国存在期间,滇族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并部分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创造出了一种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滇文化。滇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滇青铜文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超过一万件的铸造精美、装饰纹样丰富、题材造型生动的滇国青铜器出土,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诠释了滇文化的真谛。

     滇国青铜器种类较多,涉及生产、生活、装饰等各个方面。其中有一种器型,为滇国所特有,这就是贮贝器。目前的考古发掘证明,贝是古滇族最主要的货币。由于货贝具有一定的体积,数量巨大,使用时不易携带,因此为盛装货贝而特意精心制作的器皿-贮贝器便应运而生了。



鎏金二人盘舞铜扣饰      西汉       国家一级文物

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



鎏金献俘铜扣饰     西汉      国家一级文物

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





镶石舞人圆形铜扣饰       战国

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



四人乐舞铜俑      西汉      国家一级文物

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

每个高约8cm



曲铜管葫芦笙       西汉

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113号墓出土



曲铜管葫芦笙       西汉

晋宁石寨山16号墓出土




鎏金孔雀纹铜马轲       西汉

晋宁石寨山7号墓出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5年,云南晋宁出土一古滇国的神秘国宝,连专家见了都懵了
神秘古滇国生产、生活风俗掠影:那一抹两千多年前的异族风情
神秘古滇国,留下了多少秘密?
从李家山到金莲山:古滇文明寻踪(李家山篇)
文物介绍——滇王金印 2018-06-04 08:55
母老虎投资在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